資源簡介 8.6.2 直線與平面垂直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1.若三條直線OA,OB,OC兩兩垂直,則直線OA垂直于( )A.平面OAB B.平面OACC.平面OBC D.平面ABC2.如圖所示,如果MC⊥菱形ABCD所在平面,那么MA與BD的位置關(guān)系是( )A.平行 B.垂直相交C.垂直但不相交 D.相交但不垂直3.矩形ABCD中,AB=1,BC=,PA⊥平面ABCD,PA=1,則PC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為( )A.30° B.45°C.60° D.90°4.(2024·濟寧月考)已知過平面α外一點A的斜線l與平面α所成角為,斜線l交平面α于點B,若點A與平面α的距離為1,則斜線段AB在平面α上的射影所形成的圖形面積是( )A.3π B.2πC.π D.5.(多選)如圖所示,四棱錐S-ABCD的底面為正方形,SD⊥底面ABCD,則下列結(jié)論中正確的是( )A.AC⊥SBB.AB∥平面SCDC.SA與平面SBD所成的角等于SC與平面SBD所成的角D.AB與SC所成的角等于DC與SA所成的角6.(多選)如圖,在三棱錐P-ABC中,PA⊥平面ABC,AB⊥BC,PA=AB,D為PB的中點,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BC⊥平面PAB B.AD⊥PCC.AD⊥平面PBC D.PB⊥平面ADC7.如圖,∠BCA=90°,PC⊥平面ABC,則在△ABC,△PAC的邊所在的直線中:(1)與PC垂直的直線有 ;(2)與AP垂直的直線有 .8.(2024·寧德月考)如圖,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棱長均相等,且側(cè)棱垂直于底面,點D是側(cè)面BB1C1C的中心,則AD與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為 .9.(2024·麗水質(zhì)檢)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P在側(cè)面BCC1B1及其邊界上運動,并且總是保持AP⊥BD1,則動點P的軌跡是 .10.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且PA=PC,判斷直線AC與平面PBD是否垂直,并說明理由.11.三棱錐的三條側(cè)棱兩兩相等,則頂點在底面的射影為底面三角形的( )A.內(nèi)心 B.重心C.外心 D.垂心12.(多選)如圖是一個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則在該正方體中( )A.BF∥CDB.DG⊥BHC.CH與BG成60°角D.BE與平面ABCD所成角為45°13.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C=CC1,當?shù)酌鍭1B1C1滿足條件 時,有AB1⊥BC1.(注:填上你認為正確的一種條件即可,不必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14.如圖,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M,N分別是AB,PC的中點.(1)求證:MN∥平面PAD;(2)若PD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為45°,求證:MN⊥平面PCD.15.已知三棱錐P-ABC的側(cè)棱兩兩垂直,PA=PC=2,PB=,Q為棱BC上的動點,AQ與側(cè)面PBC所成角為θ,則tan θ的最大值為 .16.如圖所示,已知AB為圓O的直徑,且AB=4,點D為線段AB上一點,且AD=DB,點C為圓O上一點,且BC=AC.點P在圓O所在平面上的射影為點D,PD=DB.(1)求證:CD⊥平面PAB;(2)求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1.C ∵OA⊥OB,OA⊥OC,OB∩OC=O,OB 平面OBC,OC 平面OBC,∴OA⊥平面OBC.2.C 連接AC(圖略).因為四邊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MC⊥平面ABCD,則BD⊥MC.因為AC∩MC=C,AC,MC 平面AMC,所以BD⊥平面AMC.又MA 平面AMC,所以MA⊥BD.由題圖可得,AM與BD不相交,故選C.3.A 由題意知∠PCA為PC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PAC中,tan∠PCA===,∴∠PCA=30°,即PC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為30°.4.A 如圖,過點A作平面α的垂線,垂足為C,連接BC,所以線段BC為線段AB在平面α上的射影,∠ABC為斜線l與平面α所成的角,則∠ABC=,又AC=1,所以BC=,故射影形成的圖形為半徑為的圓面,其面積為3π.故選A.5.ABC 對于選項A,由題意得SD⊥AC,AC⊥BD,SD∩BD=D,SD,BD 平面SBD,所以AC⊥平面SBD,故AC⊥SB,故A正確;對于選項B,因為AB∥CD,AB 平面SCD,CD 平面SCD,所以AB∥平面SCD,故B正確;對于選項C,由對稱性知SA與平面SBD所成的角與SC與平面SBD所成的角相等,故C正確;由題意得,AB與SC所成的角為∠SCD,DC與SA所成的角為∠SAB,顯然,∠SCD≠∠SAB,故D不正確.6.ABC ∵PA⊥平面ABC,∴PA⊥BC.又AB⊥BC,∴BC⊥平面PAB,故A判斷正確;由BC⊥平面PAB,得BC⊥AD,BC⊥PB,∵PA=AB,D為PB的中點,∴AD⊥PB,從而AD⊥平面PBC,故C判斷正確;∵PC 平面PBC,∴AD⊥PC,故B判斷正確;在平面PBC中,PB⊥BC,∴PB與CD不垂直,即PB不垂直于平面ADC,故D判斷不正確.7.(1)AB,AC,BC (2)BC 解析:(1)因為PC⊥平面ABC,AB,AC,BC 平面ABC.所以PC⊥AB,PC⊥AC,PC⊥BC.(2)∠BCA=90°,即BC⊥AC,又BC⊥PC,AC∩PC=C,AC,PC 平面PAC,所以BC⊥平面PAC.因為AP 平面PAC,所以BC⊥AP.8.30° 解析:取BC的中點E,連接DE,AE(圖略),則DE⊥平面ABC,故DE⊥AE,∠DAE即為AD與平面ABC所成的角,設(shè)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長為1,則DE=,AE=,所以tan∠DAE=,所以∠DAE=30°.9.線段B1C解析:如圖,連接AC,AB1,B1C,∵正方體ABCD-A1B1C1D1中,BD1⊥CB1,BD1⊥AC,又CB1與AC交于點C,∴ BD1⊥平面B1AC,又知點P在側(cè)面BCC1B1及其邊界上運動,平面B1AC∩平面BCC1B1=B1C,∴P為B1C上任何一點時,均有AP⊥BD1.10.解:AC⊥平面PBD.理由如下:設(shè)AC∩BD=O,連接PO,因為底面ABCD是菱形,則AC⊥BD,且O為AC的中點,因為PA=PC,則PO⊥AC,又因為PO∩BD=O,PO,BD 平面PBD,所以AC⊥平面PBD.11.C 如圖,設(shè)點P在平面ABC內(nèi)的射影為O,連接OA,OB,OC.∵三棱錐的三條側(cè)棱兩兩相等,∴PA=PB=PC.∵PO⊥底面ABC,∴PO⊥OA,PO⊥OB,PO⊥OC,∴Rt△POA≌Rt△POB≌Rt△POC,∴OA=OB=OC,故頂點P在底面的射影為底面三角形的外心.12.BCD 由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還原正方體如圖所示,由正方體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可知,BF與CD異面垂直,所以A錯誤;DG⊥CH,而CH為BH在平面DCGH上的射影,所以DG⊥BH,所以B正確;連接AH,由AB∥GH,AB=GH,可得四邊形ABGH為平行四邊形,則AH∥BG,所以∠AHC或其補角為異面直線CH與BG所成的角,連接AC,可得△AHC為等邊三角形,得CH與BG成60°角,所以C正確;因為AE⊥平面ABCD,所以∠EBA為BE與平面ABCD所成角,為45°,所以D正確.故選B、C、D.13.∠A1C1B1=90°(答案不唯一)解析:如圖所示,連接B1C,由BC=CC1,可得BC1⊥B1C,因此,要證AB1⊥BC1,則只要證明BC1⊥平面AB1C,即只要證AC⊥BC1即可,由直三棱柱可知,只要證AC⊥BC即可.因為A1C1∥AC,B1C1∥BC,故只要證A1C1⊥B1C1即可(或者能推出A1C1⊥B1C1的條件,如∠A1C1B1=90°等).14.證明:(1)取PD的中點E,連接NE,AE,如圖.又∵N是PC的中點,∴NE∥DC且NE=DC.又∵DC∥AB且DC=AB,AM=AB,∴AM∥CD且AM=CD,∴NE∥AM,且NE=AM,∴四邊形AMNE是平行四邊形,∴MN∥AE.∵AE 平面PAD,MN 平面PAD,∴MN∥平面PAD.(2)∵PA⊥平面ABCD,∴∠PDA即為PD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PDA=45°,∴AP=AD,∵E是PD的中點,∴AE⊥PD.又∵MN∥AE,∴MN⊥PD.∵PA⊥平面ABCD,CD 平面ABCD,∴PA⊥CD.又∵CD⊥AD,PA∩AD=A,PA,AD 平面PAD,∴CD⊥平面PAD.∵AE 平面PAD,∴CD⊥AE,∴CD⊥MN.又CD∩PD=D,CD,PD 平面PCD,∴MN⊥平面PCD.15.解析:如圖所示,依題意可知PA⊥PB,PA⊥PC,所以PA⊥平面PBC,故∠PQA是所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由于tan θ=,其中PA=2,當PQ最小時,正切值取得最大值.當PQ⊥BC時,PQ最小,BC==,在Rt△PBC中,利用等面積得××2=××PQ,解得PQ=.此時tan θ==.16.解:(1)證明:連接CO,由AD=DB知,點D為AO的中點.又因為AB為圓O的直徑,所以AC⊥CB.由 AC=BC知,∠CAB=60°,所以△ACO為等邊三角形,故CD⊥AO.因為點P在圓O所在平面上的射影為點D,所以PD⊥平面ABC,又CD 平面ABC,所以PD⊥CD,又PD,AO 平面PAB,且PD∩AO=D,所以CD⊥平面PAB.(2)由(1)知∠CPD是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又△AO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所以CD=.在Rt△PCD中,PD=DB=3,CD=,所以tan∠CPD==,又0 °≤∠CPD≤90°,所以∠CPD=30°,即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為30°.3 / 38.6.2 直線與平面垂直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新課程標準解讀 核心素養(yǎng)1.從相關(guān)定義和基本事實出發(fā),借助長方體,通過直觀感知,了解空間中直線與平面的垂直關(guān)系 數(shù)學(xué)抽象2.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邏輯推理3.了解直線與平面所成角 直觀想象木工要檢查一根木棒是否和板面垂直,只需用曲尺在不同的方向(但不是相反的方向)檢查兩次,如圖.如果兩次檢查時,曲尺的兩邊都分別與木棒和板面密合,便可以判定木棒與板面垂直.【問題】 (1)用“L”形木尺檢查一次能判定木棒與板面垂直嗎?(2)上述問題說明了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條件是什么? 知識點一 直線與平面垂直1.定義:如果直線l與平面α內(nèi)的 直線都垂直,我們就說直線l與平面α互相垂直,記作 .2.相關(guān)概念垂線 直線l叫做平面α的垂線垂面 平面α叫做直線l的垂面垂足 直線與平面唯一的公共點垂線段 過一點作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線,該點與垂足間的線段點到平面的距離 垂線段的長度3.性質(zhì):過一點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想一想】 如果一條直線垂直于一個平面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那么這條直線是否與這個平面垂直?知識點二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 語言 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 直線垂直,那么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符號 語言 m α,n α, =P,l⊥m,l⊥n l⊥α圖形 語言提醒 (1)判定定理的條件中,“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是關(guān)鍵性詞語;(2)要判斷一條已知直線和一個平面是否垂直,只需要在該平面內(nèi)找出兩條相交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即可.至于這兩條直線是否與已知直線有交點,這是無關(guān)緊要的.知識點三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有關(guān)概念 對應(yīng)圖形斜線 一條直線l與一個平面α ,但不與這個平面 ,這條直線叫做這個平面的斜線斜足 斜線和平面的 叫做斜足射影 過斜線上斜足以外的一點P向平面α引 ,過 和 的直線AO叫做斜線在這個平面上的射影直線與 平面所成 的角 定義:平面的一條 和它在平面上的 所成的角,叫做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所成的角. 規(guī)定: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我們說它們所成的角是 ;一條直線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內(nèi),我們說它們所成的角是 取值范圍 0°≤θ≤90°提醒 (1)斜線上不同于斜足的點P的選取是任意的;(2)斜線在平面上的射影是過斜足和垂足的一條直線而不是線段.1.直線l⊥平面α,直線m α,則l與m不可能( )A.平行 B.相交C.異面 D.垂直2.如圖,α∩β=l,點A,C∈α,點B∈β,且BA⊥α,BC⊥β,那么直線l與直線AC的關(guān)系是 .3.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直線AB1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等于 ;AB1與平面ADD1A1所成的角等于 ;AB1與平面DCC1D1所成的角等于 .題型一 線面垂直概念的理解【例1】 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填序號).①若直線l與平面α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則l⊥α;②若直線l不垂直于平面α,則α內(nèi)沒有與l垂直的直線;③若直線l不垂直于平面α,則α內(nèi)也可以有無數(shù)條直線與l垂直;④過一點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通性通法1.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定義是描述性定義,對直線的任意性要注意理解.實際上,“任何一條”與“所有”表達相同的含義.當直線與平面垂直時,該直線就垂直于這個平面內(nèi)的任何直線.由此可知,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不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就一定不與這個平面垂直.2.由定義可得線面垂直 線線垂直,即若a⊥α,b α,則a⊥b.【跟蹤訓(xùn)練】 (2024·南陽月考)設(shè)l,m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是一個平面,則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若l⊥m,m⊥α,則l∥αB.若l⊥α,l∥m,則m⊥αC.若l∥α,m α,則l∥mD.若l∥α,m∥α,則l∥m題型二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例2】 如圖所示,Rt△ABC所在的平面外一點S,SA=SB=SC,點D為斜邊AC的中點.求證:直線SD⊥平面ABC.【母題探究】(變條件、變設(shè)問)在本例中,若AB=BC,其他條件不變,則BD與平面SAC的位置關(guān)系是什么?通性通法證明線面垂直的方法(1)由線線垂直證明線面垂直:①定義法(不常用);②判定定理(最常用),要著力尋找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有時需要作輔助線),使它們與所給直線垂直.(2)平行轉(zhuǎn)化法(利用推論):①a∥b,a⊥α b⊥α;②α∥β,a⊥α a⊥β.【跟蹤訓(xùn)練】如圖,AB為☉O的直徑,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M為圓周上任意一點,AN⊥PM,N為垂足.(1)求證:AN⊥平面PBM;(2)若AQ⊥PB,垂足為Q,求證:NQ⊥PB.題型三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例3】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求直線A1B和平面A1DCB1所成的角.通性通法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的步驟【跟蹤訓(xùn)練】如圖,在三棱柱ABC-A'B'C'中,底面ABC是正三角形,AA'⊥底面ABC,且AB=1,AA'=2,求直線BC'與平面ABB'A'所成角的正弦值.1.已知直線m,b,c和平面α,下列條件中,能使m⊥α的是( )A.m⊥b,m⊥c,b⊥α,c⊥αB.m⊥b,b∥αC.m∩b=A,b⊥αD.m∥b,b⊥α2.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與AD1垂直的平面是( )A.平面DD1C1C B.平面A1DCB1C.平面A1B1C1D1 D.平面A1DB3.(2024·溫州月考)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矩形,PA⊥平面ABCD,則圖中共有直角三角形的個數(shù)為 .4.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BC=2,AA1=1,求AC1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基礎(chǔ)知識·重落實】知識點一1.任意一條 l⊥α想一想 提示:不一定.如圖,長方體ABCD-A1B1C1D1中,在棱AB上任取一點E,過點E作EF∥AD交CD于點F,則這樣的直線能作出無數(shù)條,顯然AB垂直于平面ABCD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但AB 平面ABCD,故直線AB與平面ABCD不垂直.不僅如此,因為A1B1∥AB,所以直線A1B1也垂直于平面ABCD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但是直線A1B1∥平面ABCD.知識點二 相交 m∩n知識點三 相交 垂直 交點A 垂線PO 垂足O 斜足A 斜線 射影 90° 0°自我診斷1.A 因為l⊥α,所以l垂直于平面α內(nèi)的每一條直線,又m α,所以l⊥m,所以直線l與m不可能平行.2.垂直 解析:因為BA⊥α,α∩β=l,l α,所以BA⊥l.同理BC⊥l,又BA∩BC=B,則l⊥平面ABC.因為AC 平面ABC,l⊥AC.3.45° 45° 0° 解析:∠B1AB為AB1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即45°;∠B1AA1為AB1與平面ADD1A1所成的角,即45°;AB1與平面DCC1D1平行,即所成的角為0°.【典型例題·精研析】【例1】 ③④ 解析:當l與α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時,不能保證l與平面α垂直,所以①不正確;當l與α不垂直時,l可能與α內(nèi)的無數(shù)條平行直線垂直,所以②不正確,③正確;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垂直于已知平面,所以④正確.跟蹤訓(xùn)練 B 對于A,l∥α或l α,故A錯誤;對于B,因l⊥α,則l垂直α內(nèi)任意一條直線,又l∥m,由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定義知,m與平面α內(nèi)任意一條直線所成的角都是90°,即m⊥α,故B正確;對于C,也有可能是l,m異面,故C錯誤;對于D,l,m還可能相交或異面,故D錯誤.【例2】 證明:∵SA=SC,點D為斜邊AC的中點,∴SD⊥AC.如圖,連接BD,在Rt△ABC中,AD=DC=BD,∴△ADS≌△BDS,∴∠ADS=∠BDS,∴SD⊥BD.又AC∩BD=D,∴SD⊥平面ABC.母題探究 解:∵AB=BC,點D為斜邊AC的中點,∴BD⊥AC.又由例題知SD⊥BD.于是BD垂直于平面SAC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故BD⊥平面SAC.跟蹤訓(xùn)練 證明:(1)∵AB為☉O的直徑,∴AM⊥BM.又PA⊥平面ABM,BM 平面ABM,∴PA⊥BM.又∵PA∩AM=A,PA,AM 平面PAM,∴BM⊥平面PAM.又AN 平面PAM,∴BM⊥AN.又AN⊥PM,且BM∩PM=M,BM,PM 平面PBM,∴AN⊥平面PBM.(2)由(1)知AN⊥平面PBM,又PB 平面PBM,∴AN⊥PB.又∵AQ⊥PB,AN∩AQ=A,AN,AQ 平面ANQ,∴PB⊥平面ANQ.又NQ 平面ANQ,∴PB⊥NQ.【例3】 解:連接BC1,設(shè)BC1與B1C相交于點O,連接A1O.設(shè)正方體的棱長為a.因為A1B1⊥B1C1,A1B1⊥B1B,B1C1∩B1B=B1,B1C1,B1B 平面BCC1B1,所以A1B1⊥平面BCC1B1,所以A1B1⊥BC1.又因為BC1⊥B1C,A1B1∩B1C=B1,A1B1,B1C 平面A1DCB1,所以BC1⊥平面A1DCB1,所以A1O為斜線A1B在平面A1DCB1上的射影,∠BA1O為A1B和平面A1DCB1所成的角.在Rt△A1BO中,A1B=a,BO=a,所以BO=A1B.所以∠BA1O=30°,所以直線A1B和平面A1DCB1所成的角為30°.跟蹤訓(xùn)練 解:如圖所示,取A'B'的中點D,連接C'D,BD.因為底面△A'B'C'是正三角形,所以C'D⊥A'B'.因為AA'⊥底面A'B'C',所以AA'⊥C'D.又AA'∩A'B'=A',AA',A'B' 平面ABB'A',所以C'D⊥平面ABB'A',所以∠C'BD是直線BC'與平面ABB'A'所成的角.因為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1,所以C'D=.在Rt△BB'C'中,BC'==,所以直線BC'與平面ABB'A'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隨堂檢測1.D m⊥b,m⊥c,b⊥α,c⊥α,則m與α可能平行或m α,故A錯誤;m⊥b,b∥α,則m與α可能平行或相交或m α,故B錯誤;m∩b=A,b⊥α,則m與α可能平行或相交或m α,故C錯誤;由線線平行及線面垂直的判定知選項D正確.故選D.2.B 因為AD1⊥A1D,AD1⊥A1B1,且A1D∩A1B1=A1,A1D,A1B1 平面A1DCB1,所以AD1⊥平面A1DCB1.故選B.3.4 解析:∵PA⊥平面ABCD,∴PA⊥BC,又BC⊥AB,∴BC⊥平面PAB.∴BC⊥PB,同理得CD⊥PD,故共有4個直角三角形.4.解:如圖,連接AC,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CC1⊥平面ABCD,∴∠C1AC是AC1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C1CA中,sin∠C1AC===.4 / 5(共69張PPT)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目錄基礎(chǔ)知識·重落實01典型例題·精研析02知能演練·扣課標03新課程標準解讀 核心素養(yǎng)1.從相關(guān)定義和基本事實出發(fā),借助長方體,通過直觀感知,了解空間中直線與平面的垂直關(guān)系 數(shù)學(xué)抽象2.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邏輯推理3.了解直線與平面所成角 直觀想象基礎(chǔ)知識·重落實01課前預(yù)習(xí) 必備知識梳理木工要檢查一根木棒是否和板面垂直,只需用曲尺在不同的方向(但不是相反的方向)檢查兩次,如圖.如果兩次檢查時,曲尺的兩邊都分別與木棒和板面密合,便可以判定木棒與板面垂直.【問題】 (1)用“L”形木尺檢查一次能判定木棒與板面垂直嗎?(2)上述問題說明了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條件是什么?知識點一 直線與平面垂直1. 定義:如果直線l與平面α內(nèi)的 直線都垂直,我們就說直線l與平面α互相垂直,記作 .任意一條 l⊥α 2. 相關(guān)概念垂線 直線l叫做平面α的垂線垂面 平面α叫做直線l的垂面垂足 直線與平面唯一的公共點垂線段 過一點作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線,該點與垂足間的線段點到平面的距離 垂線段的長度3. 性質(zhì):過一點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想一想】如果一條直線垂直于一個平面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那么這條直線是否與這個平面垂直?提示:不一定.如圖,長方體ABCD-A1B1C1D1中,在棱AB上任取一點E,過點E作EF∥AD交CD于點F,則這樣的直線能作出無數(shù)條,顯然AB垂直于平面ABCD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但AB 平面ABCD,故直線AB與平面ABCD不垂直.不僅如此,因為A1B1∥AB,所以直線A1B1也垂直于平面ABCD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但是直線A1B1∥平面ABCD.知識點二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語言 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 直線垂直,那么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符號語言 m α,n α, =P,l⊥m,l⊥n l⊥α圖形語言相交 m∩n 提醒 (1)判定定理的條件中,“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是關(guān)鍵性詞語;(2)要判斷一條已知直線和一個平面是否垂直,只需要在該平面內(nèi)找出兩條相交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即可.至于這兩條直線是否與已知直線有交點,這是無關(guān)緊要的.知識點三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有關(guān)概念 對應(yīng)圖形斜線 一條直線l與一個平面α ,但不與這個平面 ,這條直線叫做這個平面的斜線斜足 斜線和平面的 叫做斜足 射影 過斜線上斜足以外的一點P向平面α引 ,過 和 的直線AO叫做斜線在這個平面上的射影 相交 垂直 交點A 垂線PO 垂足O 斜足A 有關(guān)概念 對應(yīng)圖形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定義:平面的一條 和它在平面上的 所成的角,叫做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所成的角. 規(guī)定: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我們說它們所成的角是 ;一條直線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內(nèi),我們說它們所成的角是 取值范圍 0°≤θ≤90° 斜線 射影90° 0° 提醒 (1)斜線上不同于斜足的點P的選取是任意的;(2)斜線在平面上的射影是過斜足和垂足的一條直線而不是線段.1. 直線l⊥平面α,直線m α,則l與m不可能( )A. 平行 B. 相交 C. 異面 D. 垂直解析: 因為l⊥α,所以l垂直于平面α內(nèi)的每一條直線,又m α,所以l⊥m,所以直線l與m不可能平行.2. 如圖,α∩β=l,點A,C∈α,點B∈β,且BA⊥α,BC⊥β,那么直線l與直線AC的關(guān)系是 .解析:因為BA⊥α,α∩β=l,l α,所以BA⊥l.同理BC⊥l,又BA∩BC=B,則l⊥平面ABC. 因為AC 平面ABC,l⊥AC.垂直3.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直線AB1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等于 ;AB1與平面ADD1A1所成的角等于 ;AB1與平面DCC1D1所成的角等于 .45°45°0°解析:∠B1AB為AB1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即45°;∠B1AA1為AB1與平面ADD1A1所成的角,即45°;AB1與平面DCC1D1平行,即所成的角為0°.典型例題·精研析02課堂互動 關(guān)鍵能力提升題型一 線面垂直概念的理解【例1】 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填序號).③④①若直線l與平面α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則l⊥α;②若直線l不垂直于平面α,則α內(nèi)沒有與l垂直的直線;③若直線l不垂直于平面α,則α內(nèi)也可以有無數(shù)條直線與l垂直;④過一點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解析:當l與α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時,不能保證l與平面α垂直,所以①不正確;當l與α不垂直時,l可能與α內(nèi)的無數(shù)條平行直線垂直,所以②不正確,③正確;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垂直于已知平面,所以④正確.通性通法1. 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定義是描述性定義,對直線的任意性要注意理解.實際上,“任何一條”與“所有”表達相同的含義.當直線與平面垂直時,該直線就垂直于這個平面內(nèi)的任何直線.由此可知,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不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就一定不與這個平面垂直.2. 由定義可得線面垂直 線線垂直,即若a⊥α,b α,則a⊥b.【跟蹤訓(xùn)練】(2024·南陽月考)設(shè)l,m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是一個平面,則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 若l⊥m,m⊥α,則l∥αB. 若l⊥α,l∥m,則m⊥αC. 若l∥α,m α,則l∥mD. 若l∥α,m∥α,則l∥m解析: 對于A,l∥α或l α,故A錯誤;對于B,因l⊥α,則l垂直α內(nèi)任意一條直線,又l∥m,由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定義知,m與平面α內(nèi)任意一條直線所成的角都是90°,即m⊥α,故B正確;對于C,也有可能是l,m異面,故C錯誤;對于D,l,m還可能相交或異面,故D錯誤.題型二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例2】 如圖所示,Rt△ABC所在的平面外一點S,SA=SB=SC,點D為斜邊AC的中點.求證:直線SD⊥平面ABC.證明:∵SA=SC,點D為斜邊AC的中點,∴SD⊥AC.如圖,連接BD,在Rt△ABC中,AD=DC=BD,∴△ADS≌△BDS,∴∠ADS=∠BDS,∴SD⊥BD. 又AC∩BD=D,∴SD⊥平面ABC.【母題探究】(變條件、變設(shè)問)在本例中,若AB=BC,其他條件不變,則BD與平面SAC的位置關(guān)系是什么?解:∵AB=BC,點D為斜邊AC的中點,∴BD⊥AC.又由例題知SD⊥BD.于是BD垂直于平面SAC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故BD⊥平面SAC.通性通法證明線面垂直的方法(1)由線線垂直證明線面垂直:①定義法(不常用);②判定定理(最常用),要著力尋找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有時需要作輔助線),使它們與所給直線垂直.(2)平行轉(zhuǎn)化法(利用推論):①a∥b,a⊥α b⊥α;②α∥β,a⊥α a⊥β.【跟蹤訓(xùn)練】如圖,AB為☉O的直徑,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M為圓周上任意一點,AN⊥PM,N為垂足.(1)求證:AN⊥平面PBM;證明:∵AB為☉O的直徑,∴AM⊥BM.又PA⊥平面ABM,BM 平面ABM,∴PA⊥BM.又∵PA∩AM=A,PA,AM 平面PAM,∴BM⊥平面PAM.又AN 平面PAM,∴BM⊥AN.又AN⊥PM,且BM∩PM=M,BM,PM 平面PBM,∴AN⊥平面PBM.(2)若AQ⊥PB,垂足為Q,求證:NQ⊥PB.證明:由(1)知AN⊥平面PBM,又PB 平面PBM,∴AN⊥PB.又∵AQ⊥PB,AN∩AQ=A,AN,AQ 平面ANQ,∴PB⊥平面ANQ.又NQ 平面ANQ,∴PB⊥NQ.題型三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例3】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求直線A1B和平面A1DCB1所成的角.解:連接BC1,設(shè)BC1與B1C相交于點O,連接A1O.設(shè)正方體的棱長為a.因為A1B1⊥B1C1,A1B1⊥B1B,B1C1∩B1B=B1,B1C1,B1B 平面BCC1B1,所以A1B1⊥平面BCC1B1,所以A1B1⊥BC1.又因為BC1⊥B1C,A1B1∩B1C=B1,A1B1,B1C 平面A1DCB1,所以BC1⊥平面A1DCB1,所以A1O為斜線A1B在平面A1DCB1上的射影,∠BA1O為A1B和平面A1DCB1所成的角.在Rt△A1BO中,A1B= a,BO= a,所以BO= A1B.所以∠BA1O=30°,所以直線A1B和平面A1DCB1所成的角為30°.通性通法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的步驟【跟蹤訓(xùn)練】如圖,在三棱柱ABC-A'B'C'中,底面ABC是正三角形,AA'⊥底面ABC,且AB=1,AA'=2,求直線BC'與平面ABB'A'所成角的正弦值.解:如圖所示,取A'B'的中點D,連接C'D,BD.因為底面△A'B'C'是正三角形,所以C'D⊥A'B'.因為AA'⊥底面A'B'C',所以AA'⊥C'D.又AA'∩A'B'=A',AA',A'B' 平面ABB'A',所以C'D⊥平面ABB'A',所以∠C'BD是直線BC'與平面ABB'A'所成的角.因為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1,所以C'D= .在Rt△BB'C'中,BC'= = ,所以直線BC'與平面ABB'A'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1. 已知直線m,b,c和平面α,下列條件中,能使m⊥α的是( )A. m⊥b,m⊥c,b⊥α,c⊥αB. m⊥b,b∥αC. m∩b=A,b⊥αD. m∥b,b⊥α解析: m⊥b,m⊥c,b⊥α,c⊥α,則m與α可能平行或m α,故A錯誤;m⊥b,b∥α,則m與α可能平行或相交或m α,故B錯誤;m∩b=A,b⊥α,則m與α可能平行或相交或m α,故C錯誤;由線線平行及線面垂直的判定知選項D正確.故選D.2. 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與AD1垂直的平面是( )A. 平面DD1C1C B. 平面A1DCB1C. 平面A1B1C1D1 D. 平面A1DB解析: 因為AD1⊥A1D,AD1⊥A1B1,且A1D∩A1B1=A1,A1D,A1B1 平面A1DCB1,所以AD1⊥平面A1DCB1.故選B.3. (2024·溫州月考)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矩形,PA⊥平面ABCD,則圖中共有直角三角形的個數(shù)為 .解析:∵PA⊥平面ABCD,∴PA⊥BC,又BC⊥AB,∴BC⊥平面PAB. ∴BC⊥PB,同理得CD⊥PD,故共有4個直角三角形.44. 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BC=2,AA1=1,求AC1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解:如圖,連接AC,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CC1⊥平面ABCD,∴∠C1AC是AC1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C1CA中, sin ∠C1AC= = = .知能演練·扣課標03課后鞏固 核心素養(yǎng)落地1. 若三條直線OA,OB,OC兩兩垂直,則直線OA垂直于( )A. 平面OAB B. 平面OACC. 平面OBC D. 平面ABC解析: ∵OA⊥OB,OA⊥OC,OB∩OC=O,OB 平面OBC,OC 平面OBC,∴OA⊥平面O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2. 如圖所示,如果MC⊥菱形ABCD所在平面,那么MA與BD的位置關(guān)系是( )A. 平行 B. 垂直相交C. 垂直但不相交 D. 相交但不垂直解析: 連接AC(圖略).因為四邊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 又MC⊥平面ABCD,則BD⊥MC. 因為AC∩MC=C,AC,MC 平面AMC,所以BD⊥平面AMC. 又MA 平面AMC,所以MA⊥BD. 由題圖可得,AM與BD不相交,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163. 矩形ABCD中,AB=1,BC= ,PA⊥平面ABCD,PA=1,則PC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為( )A. 30° B. 45° C. 60° D. 90°解析: 由題意知∠PCA為PC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PAC中,tan∠PCA= = = ,∴∠PCA=30°,即PC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為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4. (2024·濟寧月考)已知過平面α外一點A的斜線l與平面α所成角為,斜線l交平面α于點B,若點A與平面α的距離為1,則斜線段AB在平面α上的射影所形成的圖形面積是( )A. 3π B. 2πC. π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如圖,過點A作平面α的垂線,垂足為C,連接BC,所以線段BC為線段AB在平面α上的射影,∠ABC為斜線l與平面α所成的角,則∠ABC= ,又AC=1,所以BC= ,故射影形成的圖形為半徑為 的圓面,其面積為3π.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165. (多選)如圖所示,四棱錐S-ABCD的底面為正方形,SD⊥底面ABCD,則下列結(jié)論中正確的是( )A. AC⊥SBB. AB∥平面SCDC. SA與平面SBD所成的角等于SC與平面SBD所成的角D. AB與SC所成的角等于DC與SA所成的角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對于選項A,由題意得SD⊥AC,AC⊥BD,SD∩BD=D,SD,BD 平面SBD,所以AC⊥平面SBD,故AC⊥SB,故A正確;對于選項B,因為AB∥CD,AB 平面SCD,CD 平面SCD,所以AB∥平面SCD,故B正確;對于選項C,由對稱性知SA與平面SBD所成的角與SC與平面SBD所成的角相等,故C正確;由題意得,AB與SC所成的角為∠SCD,DC與SA所成的角為∠SAB,顯然,∠SCD≠∠SAB,故D不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6. (多選)如圖,在三棱錐P-ABC中,PA⊥平面ABC,AB⊥BC,PA=AB,D為PB的中點,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BC⊥平面PABB. AD⊥PCC. AD⊥平面PBCD. PB⊥平面ADC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PA⊥平面ABC,∴PA⊥BC. 又AB⊥BC,∴BC⊥平面PAB,故A判斷正確;由BC⊥平面PAB,得BC⊥AD,BC⊥PB,∵PA=AB,D為PB的中點,∴AD⊥PB,從而AD⊥平面PBC,故C判斷正確;∵PC 平面PBC,∴AD⊥PC,故B判斷正確;在平面PBC中,PB⊥BC,∴PB與CD不垂直,即PB不垂直于平面ADC,故D判斷不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7. 如圖,∠BCA=90°,PC⊥平面ABC,則在△ABC,△PAC的邊所在的直線中:(1)與PC垂直的直線有 ;解析:因為PC⊥平面ABC,AB,AC,BC 平面ABC. 所以PC⊥AB,PC⊥AC,PC⊥BC.AB,AC,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2)與AP垂直的直線有 . 解析:∠BCA=90°,即BC⊥AC,又BC⊥PC,AC∩PC=C,AC,PC 平面PAC,所以BC⊥平面PAC. 因為AP 平面PAC,所以BC⊥AP.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8. (2024·寧德月考)如圖,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棱長均相等,且側(cè)棱垂直于底面,點D是側(cè)面BB1C1C的中心,則AD與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為 .30°解析:取BC的中點E,連接DE,AE(圖略),則DE⊥平面ABC,故DE⊥AE,∠DAE即為AD與平面ABC所成的角,設(shè)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長為1,則DE= ,AE= ,所以tan∠DAE= ,所以∠DAE=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9. (2024·麗水質(zhì)檢)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P在側(cè)面BCC1B1及其邊界上運動,并且總是保持AP⊥BD1,則動點P的軌跡是 . 線段B1C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如圖,連接AC,AB1,B1C,∵正方體ABCD-A1B1C1D1中,BD1⊥CB1,BD1⊥AC,又CB1與AC交于點C,∴ BD1⊥平面B1AC,又知點P在側(cè)面BCC1B1及其邊界上運動,平面B1AC∩平面BCC1B1=B1C,∴P為B1C上任何一點時,均有AP⊥BD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且PA=PC,判斷直線AC與平面PBD是否垂直,并說明理由.解:AC⊥平面PBD. 理由如下:設(shè)AC∩BD=O,連接PO,因為底面ABCD是菱形,則AC⊥BD,且O為AC的中點,因為PA=PC,則PO⊥AC,又因為PO∩BD=O,PO,BD 平面PBD,所以AC⊥平面P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 三棱錐的三條側(cè)棱兩兩相等,則頂點在底面的射影為底面三角形的( )A. 內(nèi)心 B. 重心C. 外心 D. 垂心解析: 如圖,設(shè)點P在平面ABC內(nèi)的射影為O,連接OA,OB,OC. ∵三棱錐的三條側(cè)棱兩兩相等,∴PA=PB=PC. ∵PO⊥底面ABC,∴PO⊥OA,PO⊥OB,PO⊥OC,∴Rt△POA≌Rt△POB≌Rt△POC,∴OA=OB=OC,故頂點P在底面的射影為底面三角形的外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 (多選)如圖是一個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則在該正方體中( )A. BF∥CDB. DG⊥BHC. CH與BG成60°角D. BE與平面ABCD所成角為45°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由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還原正方體如圖所示,由正方體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可知,BF與CD異面垂直,所以A錯誤;DG⊥CH,而CH為BH在平面DCGH上的射影,所以DG⊥BH,所以B正確;連接AH,由AB∥GH,AB=GH,可得四邊形ABGH為平行四邊形,則AH∥BG,所以∠AHC或其補角為異面直線CH與BG所成的角,連接AC,可得△AHC為等邊三角形,得CH與BG成60°角,所以C正確;因為AE⊥平面ABCD,所以∠EBA為BE與平面ABCD所成角,為45°,所以D正確.故選B、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3. 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C=CC1,當?shù)酌鍭1B1C1滿足條件 時,有AB1⊥BC1.(注:填上你認為正確的一種條件即可,不必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A1C1B1=90°(答案不唯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如圖所示,連接B1C,由BC=CC1,可得BC1⊥B1C,因此,要證AB1⊥BC1,則只要證明BC1⊥平面AB1C,即只要證AC⊥BC1即可,由直三棱柱可知,只要證AC⊥BC即可.因為A1C1∥AC,B1C1∥BC,故只要證A1C1⊥B1C1即可(或者能推出A1C1⊥B1C1的條件,如∠A1C1B1=90°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4. 如圖,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M,N分別是AB,PC的中點.(1)求證:MN∥平面PAD;證明:取PD的中點E,連接NE,AE,如圖.又∵N是PC的中點,∴NE∥DC且NE= DC.又∵DC∥AB且DC=AB,AM= 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AM∥CD且AM= CD,∴NE∥AM,且NE=AM,∴四邊形AMNE是平行四邊形,∴MN∥AE.∵AE 平面PAD,MN 平面PAD,∴MN∥平面PAD.12345678910111213141516(2)若PD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為45°,求證:MN⊥平面PCD.證明:∵PA⊥平面ABCD,∴∠PDA即為PD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PDA=45°,∴AP=AD,∵E是PD的中點,∴AE⊥PD.又∵MN∥AE,∴MN⊥PD.∵PA⊥平面ABCD,CD 平面ABCD,∴PA⊥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又∵CD⊥AD,PA∩AD=A,PA,AD 平面PAD,∴CD⊥平面PAD.∵AE 平面PAD,∴CD⊥AE,∴CD⊥MN.又CD∩PD=D,CD,PD 平面PCD,∴MN⊥平面P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 已知三棱錐P-ABC的側(cè)棱兩兩垂直,PA=PC=2,PB= ,Q為棱BC上的動點,AQ與側(cè)面PBC所成角為θ,則tan θ的最大值為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如圖所示,依題意可知PA⊥PB,PA⊥PC,所以PA⊥平面PBC,故∠PQA是所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由于tan θ= ,其中PA=2,當PQ最小時,正切值取得最大值.當PQ⊥BC時,PQ最小,BC== ,在Rt△PBC中,利用等面積得 × ×2= × ×PQ,解得PQ= .此時tan θ=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6. 如圖所示,已知AB為圓O的直徑,且AB=4,點D為線段AB上一點,且AD= DB,點C為圓O上一點,且BC= AC. 點P在圓O所在平面上的射影為點D,PD=DB.(1)求證:CD⊥平面P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證明:連接CO,由AD= DB知,點D為AO的中點.又因為AB為圓O的直徑,所以AC⊥CB.由 AC=BC知,∠CAB=60°,所以△ACO為等邊三角形,故CD⊥AO.因為點P在圓O所在平面上的射影為點D,所以PD⊥平面ABC,又CD 平面ABC,所以PD⊥CD,又PD,AO 平面PAB,且PD∩AO=D,所以CD⊥平面P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2)求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解:由(1)知∠CPD是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又△AO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所以CD= .在Rt△PCD中,PD=DB=3,CD= ,所以tan∠CPD= = ,又0°≤∠CPD≤90°,所以∠CPD=30°,即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為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謝 謝 觀 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6.2 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docx 8.6.2 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pptx 8.6.2 第1課時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練習(xí),含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