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銀價激漲,洋貨涌入導致傳統手工業破產,巨額賠款加重人民負擔,所以有史學家評價說: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材料二 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稅的人。1843—1850年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有70余起,遍及十幾個省。外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會爆發?1.背景內因(根本原因):清政府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廣西境內多高山丘陵,人多地少,民眾生活一向困苦。鴉片戰爭之后,民眾生活更為拮據,加之1846年至1850年水、旱、蝗災不斷,人民瀕于絕境。——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直接原因:兩廣地區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艱苦材料四“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廣東花縣一農民家庭.....7歲進入私塾,天資聰慧.....16歲因家庭貧困輟學。18歲受聘為本村私塾教書……從16歲第一次到廣州參加秀才考試,直至1843年,四次科考,四次落第,成為一名高齡的落第童生。——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近代前編》1829年16歲科舉落第1836年23歲科舉再落第,收到《勸世良言》1837年24歲科舉三度落第,臥病“升天”見“上帝”讀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1844年與馮云山一同在兩廣地區組織“拜上帝會”吸納貧困農民為信徒。個人原因:洪秀全受基督教影響,創立拜上帝會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洪秀全時間1851185318641856興起:金田起義《天朝田畝制度》發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轉折:天京事變后期防御戰1857—1863失敗:天京陷落2.興衰歷程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資政新篇》3.綱領性文件主張: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積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局限:沒有超越封建小農經濟范疇,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違背社會發展規律,未能實施思考:據《天朝田畝制度》說明農民革命的主張及其意義“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天朝田畝制度》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3.綱領性文件思考:《資政新篇》構建的農民革命的發展方向?能否實現?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1)主要內容: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3)局限:未能反映農民的迫切愿望;缺乏實施的社會條件,未能實施(2)積極意義: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政治上:主張依法治國,設新聞官,廣采社會輿論,官吏由公眾選舉經濟上: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建鐵路、造輪船文教上:提倡設立新式學堂,辦醫院,禁止販賣人口4.失敗的原因政治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思想缺乏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只能求助于宗教;目光短淺。 組織上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難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興土木,將兩江總督府擴建為豪華壯麗的天王府,還從民間挑選嬪妃。其他諸王也競相效尤,冠冕服飾,儀衛輿馬,無不奢華。太平天國還頒布了一套“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禮制。——“馬工程”:《中國近代史》1、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天王府模型2、軍事戰略上的錯誤 3、中外聯合勢力的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滿族官員和八旗軍隊因腐化墮落喪失了戰斗力。 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轉而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在漢族地主武裝中慢慢崛起……這些漢族官僚有外國侵略者撐腰,慈裕太后自然不敢輕視,這樣漢族官僚的勢力在清政府中擴大了。太平天國運動對后來的歷史發展有何影響?影響:①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②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③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形成,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④催生了洋務運動5.影響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二、地主階級——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1840-1842第一次鴉片戰爭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18511864太平天國運動1895洋務運動1、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太平天國運動對清王朝的沖擊(面臨內憂外患)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2、目的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直接目的:鎮壓農民起義,抵抗外來侵略3、代表人物及指導思想張之洞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指導思想:(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地主階級洋務派中央地方在不改變傳統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閱讀教材,找出洋務運動的內容。軍事工業(官辦)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天津機器制造局(崇厚)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上海機器織布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湖北織布局(張之洞)漢陽鐵廠(張之洞)民用工業(官督商辦)(1)19世紀60-70年代以“自強”為旗號(2)19世紀70-90年代以“求富”為旗號經費支持材料支持資本主義性質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5.內容封建主義性質(3)興辦新式教育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從上海出發唐紹儀詹天佑(4)籌劃海防創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等),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三支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中國出現了近代海軍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5.內容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已擁有當時遠東最“堅猛”的鐵甲艦兩艘,及巡洋艦7艘、炮艦6艘、魚雷艇6艘、練船3艘、運輸船1艘,還建立了旅順、威海兩處基地。艦隊指揮員以中國第一代留學培養的軍官為骨干。北洋水師操練正規,在清軍中素質最高。與此同時,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也陸續成軍。其時全國共有艦船130余艘,規模和實力都曾超過日本海軍。——《簡明中國近代史》思考:請結合材料和漫畫內容,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影響。“洋務運動于不知不覺中把封建主義的堅冰鉆開了些微裂縫,而后,民族資本主義則可以沿著這些裂縫慢慢滲開。……就其主觀動機而言,他們未必有真心打破舊軌,但他們的主張卻歷史地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向”。——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積極:①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②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經濟);③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教育) ④加強了海防。(軍事)局限: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對封建制度的修補,失敗是必然的。(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其破產)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天津機器局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京師同文館留美幼童北洋海軍總理衙門洋務運動的歷史貢獻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推動外交近代化推動教育近代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動軍事近代化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1864年,新疆反清起義,內亂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占領伊犁1875年-1878年,左宗棠發兵平亂,,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度過危機左宗棠收復新疆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西北危機(一)邊疆危機2.西南門戶——中法戰爭1883-1885背景時間戰況戰果①馬尾海戰:戰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1883—1885年①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公使簽訂中法《越南條約》,承認法國占領越南。②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強化管轄。1883年8月法國控制越南,矛頭直指中國②劉銘傳抗法:1884年法軍進攻臺灣,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擊退法軍。③鎮南關大捷:1885年3月,馮子材率領清軍取得大捷,法國內閣倒臺。中法戰爭形勢圖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一)邊疆危機影響:中國西南門戶洞開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近代天皇制國家。明治政府大力推進現代化,興辦工業企業,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建立了裝備精良的近代軍隊,確立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 ——《日本大陸政策史》思考:據教材、材料和圖片分析戰爭爆發的背景?亞洲乃至全世界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日)田中義一③通過明治維新壯大了國力的日本,日本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企圖對外擴張(大陸政策)。①日本蓄謀已久②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甲午中日戰爭形式圖(1894年7月-1895年4月2.過程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日本進攻遼東、山東半島,占領大連、旅順等地。11月,旅順大屠殺①北洋艦隊官兵英勇作戰②李鴻章“避戰保船”③北洋艦隊失去制海權爆發:豐島海戰 1894.7平壤戰役 1894.9.15不宣而戰黃海海戰:1894.9.17棄城而逃避戰自保遼東戰役:1894.10威海衛戰役:1895.1-1895.2臨陣脫逃日軍在朝鮮半島海域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清軍失利,退回國內。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內容 影響割地賠款開埠設廠3、結果: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通商口岸設廠制造承認朝鮮獨立領土主權嚴重喪失,刺激列強瓜分野心加劇人民負擔,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資本輸出,加深掠奪,阻礙民族資本主義朝貢體系崩潰,日本控制朝鮮影響: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至此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簽署場景1895年,日本馬關(4)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馬關條約》簽訂后,駐臺清軍將領劉永福表示“萬死不辭”,“愿合眾志成城”,反對日本割占臺灣。臺灣苗栗秀才徐驤率義軍與敵人浴血奮戰,中彈跌倒時,仍然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體現了臺灣軍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與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①表現: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留臺清軍一起,展開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②意義: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劉永福①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③刺激了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實自失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衛以后始也。 ——梁啟超《戊成政變記》④社會救亡圖存運動不斷高漲,學習西方由技術向制度轉變。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開了端,接著就是割地狂潮和投資競爭,中國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了。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1、三國干涉還遼《三國干涉還遼》(1)時間:《馬關條約》簽訂后(2)三國:俄、德、法巨額大借款: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英德高利息借款3億兩充分說明帝國主義國家在對華侵略過程中,既勾結又斗爭,以自己的利益為轉移,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交換條件。(3)結果: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四、瓜分中國的狂潮(1)政治上: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2)經濟上:列強爭做中國的債主(清政府向歐洲大借款);搶奪路權、工礦利權。(資本輸出)2、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兩次鴉片戰爭列強侵略的加劇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邊疆危機帝國主義瓜分狂潮《馬關條約》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爭奪路礦權課堂小結甲午中日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洋務運動(地主階級)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西北)中法戰爭(西南)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716DE1DF50EE251484716D844CFE5E513FB6F8C32FB83C16EE62017CD29F01C856EED47D81F99256A64C8814C319E115960A954C391EF8AB由于《馬關條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設廠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開民間辦企業。甲午中日戰爭后,一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起來。洋務運動前,近代產業工人就在外資工廠里誕生。甲午戰后中日戰爭前后,近代產業工人已達到20萬人左右。——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依靠誰?走什么道路?農民階級探索失敗地主階級探索破產?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失敗出路又在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