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太平天國運動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的狂潮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洋務運動學習要求:1.認識列強侵華(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太平天國運動),理解其性質和意義;3.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1.爆發的原因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銀價激漲,洋貨涌入導致傳統手工業破產,巨額賠款加重人民負擔,所以有史學家評價說: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1)外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二 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稅的人。1843—1850年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有70余起,遍及十幾個省。(2)內因:清政府腐敗統治,階級矛盾激化;材料三 1846年——1850年,兩廣地區水、旱、蟲災不斷,廣大勞動人民陷于饑餓和死亡的困境。(3)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4)洪秀全受基督教影響,創立拜上帝會。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金田永安天京長沙武昌南昌九江天津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陷落北伐西征天京變亂力挽危局2、起義過程《天朝田畝制度》內容目的評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四有二無的社會)《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3.綱領性文件《資政新篇》《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來振興太平天國提出的,是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的綱領,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政治:以法治國,官吏由選舉產生。經濟: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文教:設立新式學堂。外交:主張與外國平等交流,反對干涉中國內政。進步性:向西方學習,提倡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局限性:未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實現的必要條件。(2)評價:(1)內容:3.綱領性文件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3.綱領性文件前期:《天朝田畝制度》 后期:《資政新篇》內容性質評價目的 結果 平分土地,建立“四有二無”的社會農民階級的反封建綱領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綱領積極:否定封建;反映理想局限:空想性,違反歷史潮流積極:最早提出資發方案局限:空想性,缺乏基礎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人間天國”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戰爭環境,帶有空想性;未能實施興辦銀行、鐵路,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依法治國,改革內政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改朝換代作為一種現實目標所產生的巨大吸引力,同宗教喚起的朦朧而又清晰的感召交融在一起。對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萬小農來說,宗教語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語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賴的力量。他們天然地同情正義,又天然地相信天命。當正義與神助合二為一的時候,造反就成了天意選定的事業。——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對晚清政治格局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道光乾隆十三年(1748)共設11個總督(包括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其中滿9漢2。乾隆四十四年(1779),設11處總督,滿7漢4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總督:1872—1875年間,除1人為滿人外,其余7人全為漢人。1876-1883年間,8處總督全為漢員。1861-1890年的30年間,清廷任命了44個總督,其中34人為漢人;——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湘系為總督的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劉長佑為直隸總督,左宗棠為閩浙總督、陜甘總督、兩江總督,駱秉章為四川總督,毛鴻賓為兩廣總督,曾國荃、劉坤一為兩江總督等。據統計,湘軍將領先后出任總督者有19人之多。——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湘系如此,淮系亦然,淮系出任總督巡撫的情況如下:李鴻章曾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張樹聲曾任江蘇、貴州巡撫、兩江總督、署理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劉秉章曾任四川總督;劉銘傳曾任臺灣、福建巡撫;潘鼎新曾任河南、廣西、云南巡撫;丁日昌曾任江蘇、福建巡撫等。——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清政府中央權力下移,專制統治大為削弱。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1861年)太平天國運動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學習,發起了洋務運動。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一、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發軔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地方勢力、漢族官僚,統治階級內部的革新勢力他們,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去向何方?已演變成一股曾國藩(湘)李鴻章(淮)恭親王奕 左宗棠(湘)張之洞1、背景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閱讀材料,說一說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解決內憂外患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剿發逆:剿滅國內反叛的農民起義軍勤遠略:加強國防建設抵抗來自遠方的敵人的侵略。性質:是一次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2、指導思想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體西用3、目標和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2)創辦民用企業(3)創辦新式學校(4)創建新式海軍“自強”“求富”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江南制造總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近代軍事工業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早期廠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江南制造總局江南制造局外景江南制造局內景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它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海軍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它是清末最早設立的″洋務學堂″,是清政府通過同文館的翻譯、印刷出版活動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京師同文館致遠艦概述圖京師同文館學生學習英文的場景總理衙門總理衙門為清政府辦洋務及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并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總理衙門外景圖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4、結果: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三十年洋務,竟毀于甲午一役!泱泱之大國,竟敗于彈丸東夷!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技術,沒有改變封建制度我(李鴻章)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吳永《庚子西狩叢談》②局限: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失敗是必然的。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5、評價洋務運動,就其主觀動機而言,他們未必有真心打破舊軌,但他們的主張卻歷史地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向……洋務運動汲取來的西方知識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沖擊,比十次農民戰爭更大。——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①積極: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開啟工業近代化,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軍的戰斗力,加強了海防,是中國早期國防近代化的嘗試;開始了教育近代化,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觀上為后來民主思想的傳播做準備;促使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產業工人、近代人才),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軍事工業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民用工業新式教育其它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外交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1)英國支持的阿古柏占領南疆、北疆;2)俄國占領伊犁;3)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4)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1. 新疆2. 中法戰爭1884進攻臺灣失利(劉銘傳);1885《越南條款》占領越南;1885進犯廣西,(馮子材)鎮南關大捷;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3. 19世紀60,70年代,美日侵臺不勝而勝,不敗而敗三、邊疆危機1853年 黑船事件日本乃萬國之本,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明治天皇《億兆安撫之宸翰》日本大陸政策示意圖朝鮮東學黨起義“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日)陸奧宗光天皇宣布,每日只吃一餐也要發展海軍,他還直接將皇室經費的十分之一用作海防捐款。伊藤博文率社會名流四處巡回演講,半年內再度籌款近二百萬日元,并連續向歐洲訂購“吉野”號等快速鐵甲巡洋艦。原因:明治維新,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制定大陸政策,蓄意侵華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三、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黃海海戰豐島平壤旅順威海衛1894.11日本發動突然襲擊,清政府倉促應戰。主將葉志超棄守逃奔。李等寄希望調停。平壤失守,戰火至華。左寶貴犧牲,葉志超棄守。損失較重,但主力尚存。李鴻章避戰自保,喪失黃海制海權。鄧世昌等犧牲。守將紛逃,旅順、大連失陷,日軍屠殺中國居民。戰局已定,提督丁汝昌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01豐島海戰02平壤戰役03黃海大戰04遼東戰役左寶貴 鄧世昌 徐邦道 丁汝昌 林永升 劉步蟾05威海衛之戰戰爭經過當中日戰爭之際,李鴻章以一身為萬矢之的,幾于身無完膚,人皆欲殺。平心論之,李鴻章誠有不能辭其咎者。——梁啟超《李鴻章傳》武器裝備的差距是一種現象。撥開這種現象,可以看到兩國不同的社會政治的差距。——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Q:李鴻章的過錯是不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三、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后,李鴻章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職留用。賞還翎頂、黃馬街,被授予“全權大臣” ,前往日本馬關議和。李鴻章手掩創口,到旅館門前,仍神色自若,徒步登階入內。他還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的黃馬褂血衣保管好,不要洗掉血跡。然后一聲長嘆:“此血所以報國也!”Q:豐太郎刺殺李鴻章的真實意圖是什么?陸奧宗光回憶:“起初就償金二億兩,他要求減少五千萬兩,視不能達此目的,他則乞求減少二千萬兩,最后他竟對伊藤全權哀求以此些少減額為其歸途之餞別。此等舉動以李之地位而言實有失其體面。” ——《馬關議和中的李鴻章》世界上最貴的一顆子彈1895.4.17,李鴻章奉旨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馬關條約》 影響割地 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 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領土主權進一步喪失(臺灣民眾反侵略斗爭)賠款 2億兩白銀、3000萬兩贖遼費 加重人民的負擔,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通商 口岸 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4口通商) 侵略勢力深入內地其他 投資設廠 侵略形式從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近代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1895年-1900年間,列強在華設廠總數從原來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資企業憑借雄厚的資本,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節省運費,獲得巨額利潤,嚴重排擠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產品”。——《中國近代史1840-1919》三、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材料: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爭劃勢力范圍時,美國正與西班牙爭奪古巴和菲律賓,一時無力兼顧中國。美西戰爭結束后,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于1899年9月6日訓令美國駐英、德、俄、法、日、意六國公使,向各駐在國政府提出這一政策照會。思 考 :談談你對列強掀起“瓜分狂潮”與“門戶開放”的理解?有什么影響?開端:表現:內容:影響:中國淪為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三國干涉還遼①政治: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②經濟:爭相成為中國債主;搶奪路權、工礦利權等①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②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四、瓜分中國的狂潮探索國家出路列強侵略加劇探索出路侵略加劇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邊疆危機:西北、西南、東南甲午戰爭: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瓜分狂潮:劃分在華勢力范圍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