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壓軸題一.選擇題(共16小題)1.(2025 黔東南州)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br/>A.創造完整的代數學 B.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C.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 D.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2.(2025 濱州)西漢經過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現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br/>A.治國理念不同 B.政治體制不同C.發展基礎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3.(2023 湖北)如表是對《漢謨拉比法典》中法律條文的不完全統計( ?。?br/>《漢謨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條文 涉及內容歸類第44﹣47條、第78﹣88條、第268﹣272條、第276﹣277條 租賃第273條、第274條、第275條 雇傭第35﹣41條、第71條、第278條、第279條、第281條 購買、交換第89﹣96條、第117﹣﹣119條 借貸這表明古巴比倫( ?。?br/>A.法律體系完善 B.商品經濟活躍C.民主政治發達 D.社會等級森嚴4.(2023 廣東)命令 …… (三)工程八營,以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為目的。 …… (五)四十二標一營左隊進攻漢陽城…… (六)四十二標二營占領漢口大智門、硚口一帶。 …… 總司令 蔣翊武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黃花崗起義C.護國戰爭 D.中華民國成立5.(2023 常州)文物是一個民族成長的符號和記憶,圓明園的廢墟正是對歷史的記憶與民族危亡的警醒。圓明園遺址主要警醒我們不要忘記的歷史是( ?。?br/>A.英法聯軍侵華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 D.北洋軍閥割據6.(2023 濟南)梁啟超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睘榇耍麉⑴c領導了( ?。?br/>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護國戰爭7.(2023 濟寧)如圖為1840﹣1920年英國農業人口變化示意圖,導致圖中所示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r/>A.殖民戰爭 B.資產階級革命C.工業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戰8.(2023 濰坊)如圖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br/>A.加快學習西方進程 B.增加俄國財政收入C.改變俄國臣民儀表 D.脫離亞洲融入歐洲9.(2023 眉山)下表是人民日報1949年9月29日刊發的廣告。這反映出當時( ?。?br/>★統一承諾★ 中崋人民共和國國旗 本公司商得市府同意,按照中國人民政協通過之國旗様式,統一承做,各機關、學校,團體或商號、住戶如預先訂購,可按市價九五折計算。 永茂寶業股份有限公司A.新生政權得到了人民擁護B.個體私營工商業發展迅速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建立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確立10.(2023 長沙)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年代尺,其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年代尺上對應的序號為( ?。?br/>A.① B.② C.③ D.④11.(2023 成都)唐朝時,顏真卿以造詣超群的書法藝術聞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勁美,雄渾敦厚”的特點。下列作品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是( )A. B.C. D.12.(2023 長沙)“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斌w現這一觀點的工程是( ?。?br/>A.都江堰 B.長城 C.大運河 D.紫禁城13.(2023 張家界)當今世界的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但美國卻逆潮流而動,成為世界最大的“亂源”,其表現有( ?。?br/>①發動伊拉克戰爭②轟炸“南聯盟”③發動“貿易戰”④打壓華為和TikTok(抖音)⑤發動“911”事件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14.(2023 常州)中國歷史留給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A.紙上談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顧茅廬15.(2023 濱州)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表格中史事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事 結論A 《共產黨宣言》發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B 十月革命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C 華夫脫運動 為印度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D 納米比亞獨立 標志著所有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A.A B.B C.C D.D16.(2023 寧夏)如圖是1943年藝術家古元根據自己在延安的見聞,創作的木刻版畫(局部)。該木刻版畫(局部)從側面反映了( ?。?br/>A.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B.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C.敵后抗日武裝壯大的原因D.東北抗日義勇軍組建的原因二.材料題(共4小題)17.(2025 廣東)科技改變世界面貌。某班圍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分組開展專題研究,并依據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組別 素材 研究角度第一組 歐洲14國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表(%) 勞動力結構時間 農業 工業 服務業1870年 51.7 26.9 21.41913年 41.4 32.3 26.3——摘編自斯蒂芬等《劍橋歐洲經濟史》第二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個世界被農村包圍著,1900年這一比重達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過程中,既出現了倫敦、巴黎等綜合性大都會,也有曼徹斯特、舊金山等工業化城市。 ——摘編自劉笑盈《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 城市化第三組階級關系——摘編自杰里 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第四組 1874年,英國衛生官員在視察過程中,發現約3000噸散發臭氣的城市固體廢棄物。另據記載,1873﹣1892年,在嚴重霧天后,因支氣管炎導致的死亡率比平時高出很多。 ——摘編自布雷恩《工業革命以來的英國環境史》 環境問題(1)在第二、三、四組中任選一組,幫該小組撰寫一份簡要的研究報告。(要求:標明研究角度,結合素材信息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研究思路,結論明確)(2)除上述各小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為他們提供兩個研究角度。研究報告示例研究角度:勞動力結構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歐洲14國的工業和服務業從業人口比重上升,農業從業人口比重下降。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擴展,出現了電力、汽車等新興工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研究結論: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力結構變化,推動其成為工業化強國。18.(2025 眉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不同時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陸地(南極洲除外)面積的比例(%)變化圖(1)根據材料一,指出世界殖民體系在全球發展最快的時期(用序號表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時期發展最快的原因。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國和法國等主要殖民列強的實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國家已筋疲力盡。1945年以后的幾十年里,殖民地人民為贏得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亞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義運動已經橫掃了殖民統治。——摘編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以來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原因。材料三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是20世紀的歷史潮流。這一歷史潮流一浪高過一浪,殖民主義體系的堤壩一塊塊塌落,新興民族國家紛紛建立。這保障了一些新興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其經濟增速遠超同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3)根據材料三,分析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4)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優勢進行經濟、文化等侵略,企圖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請你為廣大亞非拉國家如何應對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19.(2025 樂山)“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蹦茏x得懂多深刻的歷史,就能看得見多遙遠的未來。閱讀材料,解答下列問題。材料“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林伯渠關于自己思想歷程的回憶 ⑤ 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毛澤東《論持久戰》 ⑥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美國總統羅斯福關于二戰的談話 ⑦ 種植中國雜交水稻的非洲農民喜獲豐收,實現了吃飽飯、吃好飯的夢想;智利車厘子、秘魯青提“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中老鐵路通車,老撾人民圓了鐵路夢……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了貢獻。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國通史綱要》 ⑧(1)史料可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請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選一則史料,寫出史料類型和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示例:史料序號:①史料類型:實物史料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反映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2)學習歷史需要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請在材料中選擇至少兩則史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們所反映史事之間的聯系。(3)綜合上述材料,圍繞“中國與世界”,談談你的感悟。示例: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20.(2025 煙臺)經濟政策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靈活的經濟政策調整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視角一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初期經濟政策探微】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間接過渡”代表的經濟政策的名稱,并分析其“兩允許”的成效。【視角二 大蕭條時期美國反危機實踐探析】材料二危機表現 反危機實踐證券市場的崩潰,引發了連鎖反應,從此以后,開始了資本主義國家長達4年的大蕭條時期……銀行、工廠、企業和投資者接二連三的破產使美國陷入了大蕭條的深淵之中。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條件無法得到滿足。 ——楊林《中外經濟史》 實施《緊急銀行法》,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實施《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用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實施《聯邦緊急救濟法》;舉辦公共工程以解決就業問題。實施《全國勞工關系法》和《公平勞動標準法》,保護勞工權利。實施《社會保險法》,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魏緒樂《全面認識“羅斯福新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危機表現”和“反危機實踐”二者的特點。【視角三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調整探尋】材料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經濟政策調整要符合國情”這一論題,展開論述。(要求:選擇其中兩次“調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敘述完整)三.論述題(共1小題)21.(2025 廣西)某班同學針對19世紀的歷史發展情況整理了一份大事記,請你參與研討。材料 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大事記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 中國歷史大事記(部分)☆1819年玻利瓦爾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82年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898年戊戌變法(1)19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歸納出多條基本線索。根據材料“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條線索。(2)從材料中選擇中外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壓軸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6小題)1.(2025 黔東南州)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br/>A.創造完整的代數學 B.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C.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 D.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相關史實。【解答】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笨芍?,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溝通了東西方文化。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的相關史實。2.(2025 濱州)西漢經過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現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br/>A.治國理念不同 B.政治體制不同C.發展基礎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分析】本題考查西漢和隋朝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漢初期,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及發展。隋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開國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統一大業,并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倡導并且力行節儉,使得節儉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開創了一個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由此可見,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國理念的不同,A項正確;西漢和隋朝都屬于君主專制政體,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兩者發展基礎不同的相關信息,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疆域大小不同并不是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漢和隋朝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2023 湖北)如表是對《漢謨拉比法典》中法律條文的不完全統計( ?。?br/>《漢謨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條文 涉及內容歸類第44﹣47條、第78﹣88條、第268﹣272條、第276﹣277條 租賃第273條、第274條、第275條 雇傭第35﹣41條、第71條、第278條、第279條、第281條 購買、交換第89﹣96條、第117﹣﹣119條 借貸這表明古巴比倫( ?。?br/>A.法律體系完善 B.商品經濟活躍C.民主政治發達 D.社會等級森嚴【分析】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租賃、雇傭、購買、交換、借貸”體現不出古巴比倫法律體系完善的結論,不符合主旨,排除A。B.據材料“租賃、雇傭、購買、交換、借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涉及商業貿易的法律內容較多,說明當時古巴比倫王國的商品經濟較為活躍,法律內容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故B正確。C.《漢謨拉比法典》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根本利益,當時的古巴比倫不存在民主政治,排除C。D.材料未涉及古巴比倫社會等級森嚴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2023 廣東)命令 …… (三)工程八營,以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為目的。 …… (五)四十二標一營左隊進攻漢陽城…… (六)四十二標二營占領漢口大智門、硚口一帶。 …… 總司令 蔣翊武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br/>A.武昌起義 B.黃花崗起義C.護國戰爭 D.中華民國成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武昌起義的相關史實,“工程八營”“楚望臺軍械庫”“漢陽”“漢口”等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隨后,匯集起來,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經過一夜激戰,到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接著,起義軍又攻占了漢口和漢陽。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據題干圖片及所學知識可知,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武昌起義,A項正確;黃花崗起義發生在廣州,排除B項;護國戰爭發生在云南,排除C項;中華民國成立于南京,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武昌起義的相關史實。5.(2023 常州)文物是一個民族成長的符號和記憶,圓明園的廢墟正是對歷史的記憶與民族危亡的警醒。圓明園遺址主要警醒我們不要忘記的歷史是( ?。?br/>A.英法聯軍侵華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 D.北洋軍閥割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第二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解答】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并放火焚毀了圓明園。圓明園遺址主要警醒我們不要忘記的歷史是英法聯軍侵華,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與圓明園遺址無關,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雖攻陷北京,但與圓明園遺址無關,排除C項;北洋軍閥割據與圓明園遺址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相關史實。6.(2023 濟南)梁啟超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円嘧儯蛔円嘧儭W兌冋撸冎畽嗖僦T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睘榇?,他參與領導了( ?。?br/>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護國戰爭【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梁啟超參與領導的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法律是治安天下的武器,變通,是天下不變的道理。為此,梁啟超參與領導了戊戌變法,B項正確;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領導了洋務運動,排除A項;孫中山等領導了辛亥革命排除C項;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領導了護國戰爭,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7.(2023 濟寧)如圖為1840﹣1920年英國農業人口變化示意圖,導致圖中所示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r/>A.殖民戰爭 B.資產階級革命C.工業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工業化的影響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1840﹣1920年英國農業人口變化的原因的相關史實。【解答】據1840﹣1920年英國農業人口變化示意圖可知,從1840年開始,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快速下降,這是因為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在19世紀中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完成了工業化,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人口逐漸轉化為從事工業的工人,C項正確;英國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與荷蘭、法國等發生了一系列殖民戰爭,排除A項;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640年——1688年,排除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1918年,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工業化的影響的相關史實。8.(2023 濰坊)如圖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br/>A.加快學習西方進程 B.增加俄國財政收入C.改變俄國臣民儀表 D.脫離亞洲融入歐洲【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重點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及影響的相關史實。【解答】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向西方學習,進行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據題干“彼得一世頒布胡須稅牌”“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結合所學可知,圖示場景表明了彼得大帝決心向西方學習,這加快了學習西方進程,A項正確;彼得大帝的目的是加速改革進程,而不是增加俄國財政收入,排除B項;改變俄國臣民儀表過于片面,排除C項;圖示信息并不能說明脫俄國離亞洲融入歐洲,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的相關史實。9.(2023 眉山)下表是人民日報1949年9月29日刊發的廣告。這反映出當時( ?。?br/>★統一承諾★ 中崋人民共和國國旗 本公司商得市府同意,按照中國人民政協通過之國旗様式,統一承做,各機關、學校,團體或商號、住戶如預先訂購,可按市價九五折計算。 永茂寶業股份有限公司A.新生政權得到了人民擁護B.個體私營工商業發展迅速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建立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確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生政權得到人民擁護的相關史實,“1949年9月29日”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1949年9月29日”可知,這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刊發的廣告,據“可按市價九五折”可知,這表明這個有限公司對新政權的擁護。故題干廣告反映出當時新生政權得到了人民擁護,A項正確;題干中的有限公司不是個體私營企業,題干圖片也不能反映其發展迅速,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C項;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生政權得到人民擁護的相關史實。10.(2023 長沙)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年代尺,其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年代尺上對應的序號為( ?。?br/>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年代尺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黨章(修正案)》,決定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年代尺上對應的序號為④,D項正確;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A項;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十九大的相關史實。11.(2023 成都)唐朝時,顏真卿以造詣超群的書法藝術聞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勁美,雄渾敦厚”的特點。下列作品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是( )A. B.C. 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顏真卿作品的特點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顏真卿以造詣超群的書法藝術聞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勁美,雄渾敦厚”的特點,其中以《顏氏家廟碑》最為著名,觀察題干圖片可知,D項作品能夠體現題干這一特點,D項正確;A項圖片是小篆,排除A項;B項圖片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排除B項;C項圖片是草書,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顏真卿作品的特點的相關史實。12.(2023 長沙)“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斌w現這一觀點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長城 C.大運河 D.紫禁城【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反映的是隋朝大運河的影響,C項正確;都江堰是戰國時期修建的,與“隋氏作之雖勞”不符,排除A項;長城從西周開始修建,與“隋氏作之雖勞”不符,排除B項;紫禁城是明朝建造的,與“隋氏作之雖勞”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13.(2023 張家界)當今世界的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但美國卻逆潮流而動,成為世界最大的“亂源”,其表現有( )①發動伊拉克戰爭②轟炸“南聯盟”③發動“貿易戰”④打壓華為和TikTok(抖音)⑤發動“911”事件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美國逆潮流而動的表現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美國卻逆潮流而動,成為世界最大的“亂源”,其表現有:發動伊拉克戰爭、轟炸“南聯盟”、發動“貿易戰”、打壓華為和TikTok(抖音)等,這些都不利于世界和平和社會的發展。①②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911”事件由恐怖分子制造,排除含⑤的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當今世界的基本特點的相關史實。14.(2023 常州)中國歷史留給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br/>A.紙上談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顧茅廬【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淝水之戰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中的“前秦”“東晉”“淝水”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士兵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戰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巴侗迶嗔?、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等成語典故都出自這次戰役。據題干圖片中的“前秦”“東晉”“淝水”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與淝水之戰有關,選項中與淝水之戰有關的典故是“草木皆兵”,C項正確;紙上談兵與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有關,排除A項;朝秦暮楚的意思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排除B項;三顧茅廬是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三次到襄陽古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淝水之戰的相關史實。15.(2023 濱州)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表格中史事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事 結論A 《共產黨宣言》發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B 十月革命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C 華夫脫運動 為印度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D 納米比亞獨立 標志著所有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A.A B.B C.C D.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意義、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華夫脫運動的意義、納米比亞獨立的意義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史事與結論正確的對應。【解答】據所學可知,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的蘇維埃政府;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B項正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排除A項;華夫脫運動發生在埃及,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排除C項;納米比亞是非洲國家,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俄國十月革命、華夫脫運動、納米比亞的相關史實。16.(2023 寧夏)如圖是1943年藝術家古元根據自己在延安的見聞,創作的木刻版畫(局部)。該木刻版畫(局部)從側面反映了( )A.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B.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C.敵后抗日武裝壯大的原因D.東北抗日義勇軍組建的原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敵后抗日武裝壯大的原因,“1943年”“擁護咱們老百姓自己的軍隊”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1943年藝術家古元根據自己在延安的見聞,創作的木刻版畫《擁護咱們老百姓自己的軍隊》中,一位穿戴整齊的長者伸出雙手緊緊握住迎上來的士兵,另一名士兵則雙手捧合、欠身致意。長者身后跟隨的是一支舉著旗幟、扭著花鼓舞、趕著羊群騾馬的歡快勞軍隊伍。這幅畫表現了人民與軍隊的親密關系,從側面反映了敵后抗日武裝壯大的原因,C項正確;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1927年,排除A項;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是在1936年,排除B項;東北抗日義勇軍組建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敵后抗日武裝壯大的原因。二.材料題(共4小題)17.(2025 廣東)科技改變世界面貌。某班圍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分組開展專題研究,并依據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組別 素材 研究角度第一組 歐洲14國三大產業從業人口分布表(%) 勞動力結構時間 農業 工業 服務業1870年 51.7 26.9 21.41913年 41.4 32.3 26.3——摘編自斯蒂芬等《劍橋歐洲經濟史》第二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個世界被農村包圍著,1900年這一比重達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過程中,既出現了倫敦、巴黎等綜合性大都會,也有曼徹斯特、舊金山等工業化城市。 ——摘編自劉笑盈《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 城市化第三組階級關系——摘編自杰里 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第四組 1874年,英國衛生官員在視察過程中,發現約3000噸散發臭氣的城市固體廢棄物。另據記載,1873﹣1892年,在嚴重霧天后,因支氣管炎導致的死亡率比平時高出很多。 ——摘編自布雷恩《工業革命以來的英國環境史》 環境問題(1)在第二、三、四組中任選一組,幫該小組撰寫一份簡要的研究報告。(要求:標明研究角度,結合素材信息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研究思路,結論明確)(2)除上述各小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為他們提供兩個研究角度。研究報告示例研究角度:勞動力結構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歐洲14國的工業和服務業從業人口比重上升,農業從業人口比重下降。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擴展,出現了電力、汽車等新興工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研究結論: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力結構變化,推動其成為工業化強國。【分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選擇第二組,撰寫研究報告如下:研究角度:城市化;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到1920年上升到19.9%。在城市化過程中,既出現了倫敦、巴黎等綜合性大都會,也有曼徹斯特、舊金山等工業化城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吸引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這說明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人口增長,推動了城市化進程。(2)除上述各小組的研究角度之外,可以為他們提供研究角度為生產力的發展;科技進步等。故答案為:(1)選擇第二組,研究角度:城市化;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到1920年上升到19.9%。在城市化過程中,既出現了倫敦、巴黎等綜合性大都會,也有曼徹斯特、舊金山等工業化城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吸引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研究結論: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人口增長,推動了城市化進程。(2)生產力的發展;科技進步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兩次工業革命等相關史實。18.(2025 眉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不同時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陸地(南極洲除外)面積的比例(%)變化圖(1)根據材料一,指出世界殖民體系在全球發展最快的時期(用序號表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時期發展最快的原因。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國和法國等主要殖民列強的實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國家已筋疲力盡。1945年以后的幾十年里,殖民地人民為贏得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亞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義運動已經橫掃了殖民統治。——摘編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以來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原因。材料三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是20世紀的歷史潮流。這一歷史潮流一浪高過一浪,殖民主義體系的堤壩一塊塊塌落,新興民族國家紛紛建立。這保障了一些新興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其經濟增速遠超同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3)根據材料三,分析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4)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優勢進行經濟、文化等侵略,企圖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請你為廣大亞非拉國家如何應對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分析】本題考查早期殖民擴張的相關內容,20世紀以來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原因,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1)時期:根據材料一“不同時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陸地(南極洲除外)面積的比例(%)變化圖”從變化圖可知①是世界殖民體系在全球發展最快的時期。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經濟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等角度進行分析,如:西歐商品經濟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新航路的開辟,為殖民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早期殖民擴張的進行。(2)原因:根據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國和法國等主要殖民列強的實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國家已筋疲力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世界大戰削弱宗主國實力;根據材料二“1945年以后的幾十年里,殖民地人民為贏得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根據材料二“殖民地人民為贏得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亞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義運動已經橫掃了殖民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和亞非拉美國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3)影響:根據材料三“這一歷史潮流一浪高過一浪,殖民主義體系的堤壩一塊塊塌落,新興民族國家紛紛建立”,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一大批亞非拉國家贏得獨立和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并使其瓦解;根據材料三“這保障了一些新興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其經濟增速遠超同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得出推動了亞非拉各國的經濟發展。(4)應對: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國家的合作、新秩序的構建、經濟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論述,如:加強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故答案為:(1)時期:①。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新航路的開辟,為殖民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早期殖民擴張的進行。(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兩次世界大戰削弱宗主國實力;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殖民地人民的抗爭;亞非拉美國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言之有理即可)(3)影響:一大批亞非拉國家贏得獨立;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并使其瓦解;推動了亞非拉各國的經濟發展。(言之有理即可)(4)應對:加強團結和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努力構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等。(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殖民擴張的相關內容,理解20世紀以來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原因,理解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9.(2025 樂山)“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能讀得懂多深刻的歷史,就能看得見多遙遠的未來。閱讀材料,解答下列問題。材料“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林伯渠關于自己思想歷程的回憶 ⑤ 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毛澤東《論持久戰》 ⑥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美國總統羅斯福關于二戰的談話 ⑦ 種植中國雜交水稻的非洲農民喜獲豐收,實現了吃飽飯、吃好飯的夢想;智利車厘子、秘魯青提“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中老鐵路通車,老撾人民圓了鐵路夢……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了貢獻。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國通史綱要》 ⑧(1)史料可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請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選一則史料,寫出史料類型和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示例:史料序號:①史料類型:實物史料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反映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2)學習歷史需要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請在材料中選擇至少兩則史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們所反映史事之間的聯系。(3)綜合上述材料,圍繞“中國與世界”,談談你的感悟。示例: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與世界,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解答】(1)結合所學可知,按照資料的表現形式,將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獻史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口述史料是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②是照片,屬于圖像史料。根據材料“參加一戰并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勞工”可知,該史料證實了一戰時期,中國華工參加協約國作戰,為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人林伯渠關于自己思想歷程的回憶”可知,⑤屬于口述史料。根據材料“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還反映了辛亥革命拓寬了知識分子的視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客觀條件。(2)根據題意,選擇鄭和下西洋和“一帶一路”建設,其關系是:明朝時期,鄭和7次遠航,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進入新時代,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倡議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增進了沿線各國的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開辟了新空間。這些史事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3)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能夠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表現出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只會越來越緊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不斷地適應和調整,以實現共贏。中國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未來,中國將繼續在全球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故答案為:(1)史料序號:②。史料類型:圖像史料。歷史信息:該史料證實了一戰時期,中國華工參加協約國作戰,為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史料序號:⑤。史料類型:口述史料。歷史信息:該史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還反映了辛亥革命拓寬了知識分子的視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客觀條件。(2)明朝時期,鄭和7次遠航,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進入新時代,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倡議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增進了沿線各國的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開辟了新空間。這些史事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3)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只會越來越緊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不斷地適應和調整,以實現共贏。中國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未來,中國將繼續在全球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與世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20.(2025 煙臺)經濟政策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靈活的經濟政策調整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視角一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初期經濟政策探微】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間接過渡”代表的經濟政策的名稱,并分析其“兩允許”的成效。【視角二 大蕭條時期美國反危機實踐探析】材料二危機表現 反危機實踐證券市場的崩潰,引發了連鎖反應,從此以后,開始了資本主義國家長達4年的大蕭條時期……銀行、工廠、企業和投資者接二連三的破產使美國陷入了大蕭條的深淵之中。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條件無法得到滿足。 ——楊林《中外經濟史》 實施《緊急銀行法》,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實施《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用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實施《聯邦緊急救濟法》;舉辦公共工程以解決就業問題。實施《全國勞工關系法》和《公平勞動標準法》,保護勞工權利。實施《社會保險法》,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魏緒樂《全面認識“羅斯福新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危機表現”和“反危機實踐”二者的特點。【視角三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調整探尋】材料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經濟政策調整要符合國情”這一論題,展開論述。(要求:選擇其中兩次“調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敘述完整)【分析】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相關內容,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內容,經濟大危機的相關內容,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調整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1)名稱:根據材料“允許農民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政權開始推行新經濟政策,允許農民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因此材料中“間接過渡”代表的經濟政策的名稱是新經濟政策。成效: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政權推行的新經濟政策適應了蘇俄政府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緩解了當時蘇俄政府面臨的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特點:“危機表現”:根據材料“從此以后,開始了資本主義國家長達4年的大蕭條時期”可得出時間長;根據材料“銀行、工廠、企業和投資者接二連三的破產使美國陷入了大蕭條的深淵之中”可得出領域廣泛;根據材料“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可得出范圍廣;根據材料“對千百萬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條件無法得到滿足”可得出破壞性強。“反危機實踐”:根據材料“實施《緊急銀行法》,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實施《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可得出頒布相應的法令;根據材料“用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可得出國家干預。(3)本小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圍繞“經濟政策調整要符合國情”這一論題,展開論述。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經濟政策的調整,解答時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圍繞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角度入手,擬定“我國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政策調整立足于本國國情”的標題,結合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方面的史實分析回答;也可以選擇三大改造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角度入手,擬定具體的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回答。要求,選擇其中兩次“調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敘述完整。示例如下:論題:我國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政策調整立足于本國國情闡述: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還有占全國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為滿足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廢除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建設的開展,為適應我國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現實需求,1953年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成,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也適應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總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行了幾次經濟政策的調整,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國國情,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鞏固政權的需要。故答案為:(1)名稱:新經濟政策;成效: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特點:“危機表現”:時間長;領域廣泛;范圍廣;破壞性強。“反危機實踐”:頒布相應的法令;國家干預等。(3)論題:我國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政策調整立足于本國國情。闡述: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還有占全國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為滿足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廢除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建設的開展,為適應我國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現實需求,1953年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成,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也適應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總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行了幾次經濟政策的調整,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國國情,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鞏固政權的需要。【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相關內容,理解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內容,理解經濟大危機的相關內容,理解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調整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三.論述題(共1小題)21.(2025 廣西)某班同學針對19世紀的歷史發展情況整理了一份大事記,請你參與研討。材料 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大事記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 中國歷史大事記(部分)☆1819年玻利瓦爾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82年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898年戊戌變法(1)19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歸納出多條基本線索。根據材料“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條線索。(2)從材料中選擇中外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分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爭、印度民族大起義、第一次工業革命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819年玻利瓦爾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屬于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2)從材料中選擇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擬定觀點為工業革命的完成加劇了殖民擴張。論述如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工業革命完成以后,英國為了掠奪原料,搶占商品銷售市場,加緊向外殖民擴張,掠奪殖民地。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侵略我國,1842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而說工業革命的完成加劇了殖民擴張。故答案為:(1)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2)觀點:工業革命的完成加劇了殖民擴張。論述: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工業革命完成以后,英國為了掠奪原料,搶占商品銷售市場,加緊向外殖民擴張,掠奪殖民地。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侵略我國,1842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而說工業革命的完成加劇了殖民擴張。【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爭、印度民族大起義、第一次工業革命等相關史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