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中國現代史(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 中國現代史(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國現代史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1.(2024春 興化市期中)同學們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民間美術”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搜集到一本連環畫,該書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的故事。如圖是連環畫的封面,書名中的“社”指的是 (  )
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
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戶的生產組織
2.(2025 吳江區一模)初三1班歷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小組的同學制作的手抄報模版意在展示(  )
A.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
C.經濟特區的日新月異
D.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
3.(2025 利州區二模)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借助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如表是同學們在網上收集整理的主題學習圖卡。據此判斷,①應是(  )
主題:①_____ 電影:《上甘嶺》《長津湖》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歌曲:《我的祖國》《英雄贊歌》
A.百年屈辱 B.日出東方 C.抗戰烽火 D.抗美援朝
4.(2025 泰興市一模)九年級一班進行“探尋紅色文化的歷史基因”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此小明同學搜集了以下歌曲,其創作背景不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是(  )
A.《義勇軍進行曲》 B.《游擊隊之歌》
C.《八路軍軍歌》 D.《抗美援朝進行曲》
5.(2025 墾利區二模)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借助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右圖是同學們在網上收集整理的主題學習圖卡。據此判斷,圖中①應是(  )
主題:①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
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
電影:《解放西藏大軍行》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人民政權的鞏固
6.(2024春 東城區期末)2024年,某學校舉辦建校70周年校慶活動,其中,校史館陳列了反映70年來學校的教學樓、校服、教材等變遷的一系列圖片和實物資料。該校歷史教師利用這些資料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下學習主題最恰當的應為(  )
A.小錢幣,大歷史
B.歷史上水陸交通的發展
C.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
D.在身邊發現歷史
7.(2025 遷西縣一模)某興趣小組在項目式學習中,收集了有關“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特別行政區”的資料。據此,該小組的研究主題應是(  )
A.優秀文化傳承 B.祖國和平統一
C.經濟體制改革 D.民族關系發展
8.(2024春 富川縣期末)某校八年級同學開展項目式學習,搜集到以下兩張照片,兩張照片的變化象征著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這種變化指的是(  )
A.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化
B.政治制度的變革
C.社會主義所有制發生了變化
D.文化體制的變化
9.(2025 通遼)學者蕭冬連指出:“農村改革是農民對政策底線的沖擊與地方上開明的領導人相互推動,一步一步獲得共識形成全國性政策的過程……最終農村改革對增產的顯著效果為自己獲得了合法性,農民的選擇成就了中國的改革。”這里所說的“政策底線”應指(  )
A.舉國動員體制 B.社會保障制度
C.市場經濟體制 D.人民公社體制
10.(2025 江西)如圖是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政府留給國有企業的利潤)占比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有利于(  )
A.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11.(2025 重慶)如圖所示內容是某同學整理的筆記,由此判斷其學習主題是(  )
2014.12 中國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而設的絲路基金開始運行 2015.7 中國推動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 2017.10 中國首趟由外國零售企業定制的中歐班列發車 2021.11 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 中老(老撾)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運營
A.經濟體制改革 B.祖國統一大業
C.新時代強軍之路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2.(2025 南充)如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情況,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類別 糧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長(%)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長(%) 14.1 26.5 12.5
A.“三大改造” B.“一五”計劃
C.土地改革 D.“八字方針”
13.(2025 濱州)1984年2月,鄧小平發表談話:“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深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西部大開發
C.建立經濟特區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4.(2025 煙臺)一首歌一座城。與下面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直接相關的是(  )
歌曲《老司機》 轉一轉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盤那…… 看一看儀表上的中國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這聲音啊叫的我眼發濕啊心發慌啊, ……也不知國產汽車有股啥力量。 這首歡快的歌曲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作為創作背景,既表達了司機馬國范即將開上國產車的激動之情,又展現了長春人的驕傲和幸福。
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開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5.(2025 湖南)1955年,中國政府依據“必須走出去”的戰略決策,派周恩來等代表參加了亞非會議。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次會議(  )
A.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B.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成立
C.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16.(2025 揚州)1949年10月,《人民日報》報道:“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正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該報道(  )
A.宣告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B.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
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實現
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經全部完成
17.(2025 濱州)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政府隨即發表聲明“保護自己,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權利。保衛世界和平,是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同職責。面臨著日益增長的美國的核威脅,中國不能坐視不動。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材料反映出中國研制原子彈是(  )
A.基于抗美援朝軍事需要作出的決策
B.基于國際形勢和國防需要作出的決策
C.基于經濟發展需要作出的決策
D.基于蘇聯的建議作出的決策
18.(2025 濱州)外交活動要應對世界形勢的變化,營造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國際環境。下列歷史階段與外交活動對應正確的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
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參加萬隆會議
C.改革開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2025 蘇州)有學者把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分為四個時期:“開天辟地”之“革命救國”時期;“改天換地”之“建設興國”時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國”時期;“驚天動地”之“復興強國”時期。在“復興強國”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九大
二.材料題(共4小題)
20.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深圳地區目前發現的最久遠的人類活動遺跡,是大鵬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于大鵬鎮威頭嶺村的海邊沙堤上,遺存的時間被測定為6700年前。這也是目前發現的珠三角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它在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為珠三角地區同時期相關遺址分期、斷年提供了基準。
它是目前唯一一處可以比較全面反映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遺址,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學術界常將珠三角地區同時期文化遺存統稱為咸頭嶺文化。“可以說咸頭嶺遺址是一把鑰匙,它是深入認識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的關鍵,通過對該遺址的深入研究,有望為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嶺南史前考古的問題提供重要的線索。”
問題一:你還知道深圳境內的哪些考古遺址?
問題二:有人認為深圳在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對此觀點,你有何看法?
21.(2024春 連云港期末)連云港市某中學開展“以歌證史”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這次活動,閱讀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詞節選)
材料乙:燈火漫卷的萬里山河,初心換回了百年承諾。燈火燦爛的中國夢,燈火蕩漾著心中的歌。
——摘自《燈火里的中國》(歌詞節選)
材料丙: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建設高潮!
——摘自《社會主義好》(歌詞節選)
(1)任選材料中的一首歌曲,說明其史料價值。
(2)按照時序將材料中的歌曲進行排序,并闡述理由。
(3)據本次活動,寫出你的收獲。
22.(2024春 廈門期中)學校開展“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項目式學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實證——著裝變化】
材料一:改革開放前,受經濟等條件制約,人們的穿著需求主要集中在堅實、保暖、耐磨、耐臟上,民眾服裝的主要色調是藍、黑、灰色。
——摘編自朱漢國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史》
(1)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哪一次會議上提出的?
材料二:
——摘編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等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
【歷史解釋——奧運佳績】
材料三:
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后來,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保護和支持社會體育的發展。 ——摘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體育史》
(3)根據材料三,概括 1988﹣2008 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
23.(2025 五寨縣一模)戰爭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它既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也給人類留下許多啟示。以下是某校九年級同學以“戰爭”為主題設計的任務單,請你一起來參與探究。
任務一【考察歷史文物——賞析文化價值】
(1)請簡述圖一文物的歷史價值和圖二人物發動的戰爭帶來的影響。
任務二【解讀歷史材料——理解戰爭影響】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后蘇俄(蘇聯)的地位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前不久屬協約國的俄國,1919年由布爾什維克掌握政權以后,如同一個麻風病人收容所那樣被排斥出去,同時,不參加任何國際上的交往。 ——何成剛《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 材料二 歐洲的“解放者”是美國人和俄國人,他們大步流星地走來,趾高氣揚地為歐洲繪制新的地圖。 ——《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第九期
任務三【闡述歷史史事——汲取歷史教訓】
(3)戰爭既是人類進程中的浩劫,需要深刻反思,又是歷史發展中的產物,需要認真研究。請從下面的史事中,任選三例,以“反思戰爭,謀求發展”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①甲午中日戰爭 ②抗日戰爭 ③抗美援朝 ④聯合國 ⑤萬隆會議多極化趨勢
中國現代史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1.(2024春 興化市期中)同學們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民間美術”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搜集到一本連環畫,該書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的故事。如圖是連環畫的封面,書名中的“社”指的是 (  )
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
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戶的生產組織
【分析】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圖片的解讀。
【解答】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53年”,聯系所學可知,1953年,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A項符合題意;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排除B;人民公社從1958年才開始實施,排除C;包產到戶是改革開放后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三大改造的主要史實。
2.(2025 吳江區一模)初三1班歷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小組的同學制作的手抄報模版意在展示(  )
A.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
C.經濟特區的日新月異
D.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圖片信息“攻堅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知,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故B符合題意;圖片與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無關,排除AC;手抄報模版意在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不是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手抄報模版意在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
3.(2025 利州區二模)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借助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如表是同學們在網上收集整理的主題學習圖卡。據此判斷,①應是(  )
主題:①_____ 電影:《上甘嶺》《長津湖》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歌曲:《我的祖國》《英雄贊歌》
A.百年屈辱 B.日出東方 C.抗戰烽火 D.抗美援朝
【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奇襲白虎團都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著名戰役;跨過鴨綠江反映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的祖國》《英雄贊歌》都是歌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歌曲。故D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不是百年屈辱,排除A;日出東方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排除B;抗戰烽火是抗日戰爭,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
4.(2025 泰興市一模)九年級一班進行“探尋紅色文化的歷史基因”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此小明同學搜集了以下歌曲,其創作背景不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是(  )
A.《義勇軍進行曲》 B.《游擊隊之歌》
C.《八路軍軍歌》 D.《抗美援朝進行曲》
【分析】本題考查了抗美援朝,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指1919年至1949年,因此選項中《抗美援朝進行曲》是抗美援朝時期的歌曲,不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歌曲,符合題意,D項正確;《義勇軍進行曲》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排除A項;《游擊隊之歌》是賀綠汀作詞作曲的歌曲,該曲于1938年1月1日,在八路軍干部晚會上由賀綠汀指揮救亡演劇隊首次演唱,排除B項;《八路軍軍歌》是《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進行曲,該曲作于1939年秋,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5 墾利區二模)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借助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右圖是同學們在網上收集整理的主題學習圖卡。據此判斷,圖中①應是(  )
主題:①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
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
電影:《解放西藏大軍行》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人民政權的鞏固
【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等知識點,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與題干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無關,排除。
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而題干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發生在1950﹣1953年間,排除。
C.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開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排除。
D.題干所涉事件分別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這三個事件的共同作用為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記憶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6.(2024春 東城區期末)2024年,某學校舉辦建校70周年校慶活動,其中,校史館陳列了反映70年來學校的教學樓、校服、教材等變遷的一系列圖片和實物資料。該校歷史教師利用這些資料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下學習主題最恰當的應為(  )
A.小錢幣,大歷史
B.歷史上水陸交通的發展
C.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
D.在身邊發現歷史
【分析】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學校校慶活動是和學生們密切相關的,從材料“教學樓、校服、教材等變遷”和所學知識可知,體現的是和學生學習相關的身邊的歷史,D正確;
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貨幣的變化,A排除;材料看不出交通的發展,B排除;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世界格局以及歷史地圖的變化,C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2025 遷西縣一模)某興趣小組在項目式學習中,收集了有關“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特別行政區”的資料。據此,該小組的研究主題應是(  )
A.優秀文化傳承 B.祖國和平統一
C.經濟體制改革 D.民族關系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及港澳回歸。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而提出。香港和澳門回歸推動了祖國統一大業,香港、澳門回歸后,我國將其設置為特別行政區,因此題干材料的關鍵詞對應的研究主題是祖國和平統一,B是正確的選項;題干主要強調祖國統一,未涉及優秀文化傳承,排除A;題干主要強調祖國統一,未體現經濟體制改革,排除C;題干主要強調祖國統一,未闡釋民族關系發展,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關鍵是抓住題干的主旨是“一國兩制”的構想及港澳回歸,根據所學知識,對選項逐一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8.(2024春 富川縣期末)某校八年級同學開展項目式學習,搜集到以下兩張照片,兩張照片的變化象征著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這種變化指的是(  )
A.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化
B.政治制度的變革
C.社會主義所有制發生了變化
D.文化體制的變化
【分析】本題考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據材料“兩張照片的變化象征著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廣西柳州市肉票”反映的是計劃經濟時代;圖片“1990年廣東深圳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反映的是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符合題意。
B.材料強調的是經濟領域的變化,未涉及政治制度的變革,排除。
C.材料體現的經濟體制改革,未涉及所有制形式的變化,排除。
D.材料體現的經濟領域的變化,未涉及文化體制的內容,排除。
故選:A。
【點評】記憶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9.(2025 通遼)學者蕭冬連指出:“農村改革是農民對政策底線的沖擊與地方上開明的領導人相互推動,一步一步獲得共識形成全國性政策的過程……最終農村改革對增產的顯著效果為自己獲得了合法性,農民的選擇成就了中國的改革。”這里所說的“政策底線”應指(  )
A.舉國動員體制 B.社會保障制度
C.市場經濟體制 D.人民公社體制
【分析】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歷史背景知識,農村改革初期,農民通過包產到戶等方式沖擊了原有的人民公社體制,這一體制正是當時被農民沖擊的“政策底線”。隨著改革的推進,人民公社體制逐漸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取代,D正確;舉國動員體制更多關聯于國家層面的整體動員,而非特指農村改革,排除A;社會保障制度并非農村改革初期農民主要沖擊的政策底線,排除B;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在農村改革之后,因此不符合題目描述的“政策底線”,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2025 江西)如圖是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政府留給國有企業的利潤)占比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有利于(  )
A.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分析】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依據材料可知,1987年國有企業留利占利潤總額的比重大幅度上升,這一變化有利于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故A正確;題干現象與完善平均分配方式、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無關,排除BD;三大改造完成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排除C。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有利于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11.(2025 重慶)如圖所示內容是某同學整理的筆記,由此判斷其學習主題是(  )
2014.12 中國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而設的絲路基金開始運行 2015.7 中國推動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 2017.10 中國首趟由外國零售企業定制的中歐班列發車 2021.11 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 中老(老撾)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運營
A.經濟體制改革 B.祖國統一大業
C.新時代強軍之路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分析】本題考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識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知識。
【解答】A.材料與經濟體制改革無關,排除A。
B.本題沒有涉及祖國統一大業,排除B。
C.材料與外交有關,與新時代強軍之路無關,排除C。
D.根據材料“2014.12 中國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而設的絲路基金開始運行2015.7;中國推動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2017.10 中國首趟由外國零售企業定制的中歐班列發車;2021.11 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2021.12 中老(老撾)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運營”可知,反映的是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知識。
12.(2025 南充)如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情況,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類別 糧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長(%)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長(%) 14.1 26.5 12.5
A.“三大改造” B.“一五”計劃
C.土地改革 D.“八字方針”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掌握土地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解答】根據材料“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情況”及所學知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C項正確;三大改造開始于1953年,排除A項;一五計劃開始于1953年,排除B項;1961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3.(2025 濱州)1984年2月,鄧小平發表談話:“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深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西部大開發
C.建立經濟特區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分析】本題考查深圳特區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A.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排除A。
B.西部大開發與深圳的發展無關,排除B。
C.根據材料“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及所學可知,1980年我國設立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使深圳社會經濟發生了巨變,C項正確。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深圳特區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4.(2025 煙臺)一首歌一座城。與下面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直接相關的是(  )
歌曲《老司機》 轉一轉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盤那…… 看一看儀表上的中國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這聲音啊叫的我眼發濕啊心發慌啊, ……也不知國產汽車有股啥力量。 這首歡快的歌曲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作為創作背景,既表達了司機馬國范即將開上國產車的激動之情,又展現了長春人的驕傲和幸福。
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開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掌握一五計劃的成就。
【解答】根據材料“這首歡快的歌曲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第一輛國產汽車作為創作背景”可知,1953年到1957年底,我國制定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其成就之一是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制造出我國第一輛國產汽車,A項正確;1956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15.(2025 湖南)1955年,中國政府依據“必須走出去”的戰略決策,派周恩來等代表參加了亞非會議。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次會議(  )
A.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B.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成立
C.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分析】本題考查萬隆會議的知識點。知道周恩來在會上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理解題干信息綜合作答。
【解答】據材料“1955年,中國政府依據‘必須走出去’的戰略決策,派周恩來等代表參加了亞非會議。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萬隆會議體現了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共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的精神,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A正確;不結盟運動的正式成立是在1961年,排除B;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C;改革開放后,中國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與材料不符,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萬隆會議的知識點的識記能力。
16.(2025 揚州)1949年10月,《人民日報》報道:“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正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該報道(  )
A.宣告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B.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
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實現
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經全部完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1949年10月”“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正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新中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題干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故B符合題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宣告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A;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實現的表述錯誤,排除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7.(2025 濱州)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政府隨即發表聲明“保護自己,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權利。保衛世界和平,是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同職責。面臨著日益增長的美國的核威脅,中國不能坐視不動。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材料反映出中國研制原子彈是(  )
A.基于抗美援朝軍事需要作出的決策
B.基于國際形勢和國防需要作出的決策
C.基于經濟發展需要作出的決策
D.基于蘇聯的建議作出的決策
【分析】本題考查“兩彈一星”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保護自己,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權利。保衛世界和平,是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同職責。面臨著日益增長的美國的核威脅,中國不能坐視不動。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可知,我國研制原子彈的出發點是保衛國家主權及世界的和平穩定,是基于國際形勢和國防需要作出的決策,B項正確;抗美援朝戰爭發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項;中國研制原子彈并不是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排除C項;中國研制原子彈并不是基于蘇聯的建議,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兩彈一星”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8.(2025 濱州)外交活動要應對世界形勢的變化,營造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國際環境。下列歷史階段與外交活動對應正確的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
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參加萬隆會議
C.改革開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分析】本題考查中美建交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A.第一個五年計劃發生于1953至1957年,1949年新中國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排除A。
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從1956年開始的,1955年中國參加了萬隆會議,排除B。
C.改革開放初期是1978年后,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1月1日,C符合題意。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從2012年開始的,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中美建交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9.(2025 蘇州)有學者把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分為四個時期:“開天辟地”之“革命救國”時期;“改天換地”之“建設興國”時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國”時期;“驚天動地”之“復興強國”時期。在“復興強國”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九大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掌握中共黨史的分期。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開天辟地”之“革命救國”時期是1921到1949年;“改天換地”之“建設興國”時期是1949到1978年;“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國”時期是1979到2012年;“驚天動地”之“復興強國”時期是2012年至今。結合所學知識,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會上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D項正確;中共一大是1921年,中共七大是1945年,中共八大是1956年,排除AB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材料題(共4小題)
20.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深圳地區目前發現的最久遠的人類活動遺跡,是大鵬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于大鵬鎮威頭嶺村的海邊沙堤上,遺存的時間被測定為6700年前。這也是目前發現的珠三角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它在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為珠三角地區同時期相關遺址分期、斷年提供了基準。
它是目前唯一一處可以比較全面反映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遺址,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學術界常將珠三角地區同時期文化遺存統稱為咸頭嶺文化。“可以說咸頭嶺遺址是一把鑰匙,它是深入認識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的關鍵,通過對該遺址的深入研究,有望為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嶺南史前考古的問題提供重要的線索。”
問題一:你還知道深圳境內的哪些考古遺址?
問題二:有人認為深圳在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對此觀點,你有何看法?
【分析】本題考查經濟特區設立。1980年,中央政府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深圳迅速由一個小漁村發展為現代化大都市,成為經濟特區代表和對外開放窗口。
【解答】問題一:深圳境內的考古遺址除咸頭嶺遺址,還有屋背嶺遺址、鐵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遺址、大鵬所城遺址。
問題二:深圳在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的觀點不正確;理由: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區的夏、商年代,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已聚居著與中原民族不同的部族。
故答案為:
問題一:屋背嶺遺址、鐵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遺址、大鵬所城遺址。
問題二:深圳在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的觀點不正確;理由: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區的夏、商年代,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已聚居著與中原民族不同的部族。
【點評】本題以經濟特區設立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21.(2024春 連云港期末)連云港市某中學開展“以歌證史”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這次活動,閱讀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詞節選)
材料乙:燈火漫卷的萬里山河,初心換回了百年承諾。燈火燦爛的中國夢,燈火蕩漾著心中的歌。
——摘自《燈火里的中國》(歌詞節選)
材料丙: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建設高潮!
——摘自《社會主義好》(歌詞節選)
(1)任選材料中的一首歌曲,說明其史料價值。
(2)按照時序將材料中的歌曲進行排序,并闡述理由。
(3)據本次活動,寫出你的收獲。
【分析】本題考查三大改造、對外開放和經濟特區的設立、改革開放的成就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春天的故事》的史料價值是反映我國經濟特區的設立;《燈火里的中國》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2)按照時序將材料中的歌曲進行排序是《社會主義好》《春天的故事》《燈火里的中國》,理由是《春天的故事》反映我國經濟特區的設立;《燈火里的中國》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據本次活動,我的收獲是歌曲反映時代變革;時代變革為歌曲提供創作素材等。
故答案為:
(1)《春天的故事》:反映我國經濟特區的設立;《燈火里的中國》: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2)《社會主義好》《春天的故事》《燈火里的中國》。《春天的故事》反映我國經濟特區的設立;《燈火里的中國》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3)歌曲反映時代變革;時代變革為歌曲提供創作素材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大改造、對外開放和經濟特區的設立、改革開放的成就等相關史實。
22.(2024春 廈門期中)學校開展“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項目式學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實證——著裝變化】
材料一:改革開放前,受經濟等條件制約,人們的穿著需求主要集中在堅實、保暖、耐磨、耐臟上,民眾服裝的主要色調是藍、黑、灰色。
——摘編自朱漢國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史》
(1)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哪一次會議上提出的?
材料二:
——摘編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等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
【歷史解釋——奧運佳績】
材料三:
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后來,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保護和支持社會體育的發展。 ——摘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體育史》
(3)根據材料三,概括 1988﹣2008 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
【分析】本題以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1988﹣2008 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以及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故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
(2)根據材料二不同時期中國的著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是款式由單一到多元;色彩由單調到豐富;衣著需求從“穿暖”到“穿美”轉變;著裝理念從大眾化到個性化。
(3)根據材料三“1988﹣2008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概括可知,1988﹣2008 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是穩步上升。根據“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后來,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保護和支持社會體育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家政策、法規的保護和支持。全民體育參與意識的增強;國際體育交流的推動;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奧成功的推動。
故答案為:
(1)特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新趨勢:款式由單一到多元;色彩由單調到豐富;衣著需求從“穿暖”到“穿美”轉變;著裝理念從大眾化到個性化。(任答2點即可,或其他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
(3)變化:穩步上升。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家政策、法規的保護和支持。全民體育參與意識的增強;國際體育交流的推動;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奧成功的推動。(回答3點即可,或其他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1988﹣2008 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以及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等知識。
23.(2025 五寨縣一模)戰爭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它既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也給人類留下許多啟示。以下是某校九年級同學以“戰爭”為主題設計的任務單,請你一起來參與探究。
任務一【考察歷史文物——賞析文化價值】
(1)請簡述圖一文物的歷史價值和圖二人物發動的戰爭帶來的影響。
任務二【解讀歷史材料——理解戰爭影響】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后蘇俄(蘇聯)的地位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前不久屬協約國的俄國,1919年由布爾什維克掌握政權以后,如同一個麻風病人收容所那樣被排斥出去,同時,不參加任何國際上的交往。 ——何成剛《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 材料二 歐洲的“解放者”是美國人和俄國人,他們大步流星地走來,趾高氣揚地為歐洲繪制新的地圖。 ——《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第九期
任務三【闡述歷史史事——汲取歷史教訓】
(3)戰爭既是人類進程中的浩劫,需要深刻反思,又是歷史發展中的產物,需要認真研究。請從下面的史事中,任選三例,以“反思戰爭,謀求發展”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①甲午中日戰爭 ②抗日戰爭 ③抗美援朝 ④聯合國 ⑤萬隆會議多極化趨勢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歷史價值、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后蘇俄(蘇聯)的地位的變化及原因、反思戰爭,謀求發展,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1)圖一:根據材料“秦始皇陵兵馬俑”,可從歷史成就的見證、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等角度分析,如:對研究秦朝軍事史有著巨大的價值;再現了2200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等等。圖二:圖二是亞歷山大,戰爭的影響可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一方面帶來災難,另一方面促進交流,如:亞歷山大遠征印度,一方面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2)不同:根據材料一“如同一個麻風病人收容所那樣被排斥出去,同時,不參加任何國際上的交往”,可歸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蘇俄被歐洲國家視為敵人,遭到排斥。根據材料二“歐洲的‘解放者’是美國人和俄國人,他們大步流星地走來,趾高氣揚地為歐洲繪制新的地圖”,可歸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地位大大提升,成為主導者。
原因:可從一戰和二戰時期蘇俄的國際地位和戰爭的參與度、在參戰中的身份等角度分析,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敵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在歐洲戰場牽制德軍,扭轉戰局,作出巨大貢獻等等。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選擇①甲午中日戰爭;③抗美援朝;④聯合國”可擬定論點為反思戰爭,謀求發展;闡釋可從甲午戰爭中中日國家實力的對比,戰爭結果、抗美援朝的意義、聯合國成立的背景和意義等角度進行分析,如:人類歷史上戰爭不斷,戰爭是殘酷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自身發展壯大才有可能避免戰爭,同樣世界和諧地發展也才可能減少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明治政府已經勵精圖治多年,殖產興業、廢藩置縣、文明開化,中國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統治之下茍且偷安,求和避戰。反思甲午慘敗,先進的中國人走上了變法圖存、革命救亡的道路,希望通過國家的發展強大改變中華民族的屈辱命運。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美國的威脅,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為避免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決定成立聯合國。聯合國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家間合作與發展為宗旨,極大地維護了世界安全。最后進行歸納總結:戰爭促使人類認識到發展的重要性,而發展也能進一步遏制戰爭的發生。
故答案為:
(1)圖一:對研究秦朝軍事史有著巨大的價值;再現了2200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等等。圖二:亞歷山大遠征印度,一方面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2)不同: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蘇俄被歐洲國家視為敵人,遭到排斥。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地位大大提升,成為主導者。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敵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在歐洲戰場牽制德軍,扭轉戰局,作出巨大貢獻;等等。
(3)示例:反思戰爭,謀求發展。
人類歷史上戰爭不斷,戰爭是殘酷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自身發展壯大才有可能避免戰爭,同樣世界和諧地發展也才可能減少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明治政府已經勵精圖治多年,殖產興業、廢藩置縣、文明開化,中國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統治之下茍且偷安,求和避戰。反思甲午慘敗,先進的中國人走上了變法圖存、革命救亡的道路,希望通過國家的發展強大改變中華民族的屈辱命運。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美國的威脅,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為避免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決定成立聯合國。聯合國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家間合作與發展為宗旨,極大地維護了世界安全。
戰爭促使人類認識到發展的重要性,而發展也能進一步遏制戰爭的發生。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歷史價值、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后蘇俄(蘇聯)的地位的變化及原因、反思戰爭,謀求發展等知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腾冲县| 巴林左旗| 刚察县| 措勤县| 石门县| 山丹县| 诏安县| 康平县| 长宁区| 鄂伦春自治旗| 紫阳县| 隆回县| 宝清县| 白水县| 霞浦县| 嘉义市| 万年县| 黄陵县| 丹阳市| 盐边县| 朝阳区| 伊春市| 微山县| 潞城市| 锦州市| 闵行区| 东明县| 吉安县| 涟源市| 西峡县| 贵溪市| 寿阳县| 皮山县| 盐亭县| 饶河县| 嘉祥县| 呈贡县| 历史| 准格尔旗|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