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梁齊宋陳南朝北朝420-589年439-581年隋朝南北朝420-589年十六國東晉西晉266—316317—420220—280三國南北對峙 民族交融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璀璨,瞬間毀滅,勃興速亡,魅力十足。——蒙曼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一、隋的統一建立:統一:意義:581年,北周外戚楊堅(隋文帝),定都長安。589年,隋文帝滅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一、隋的統一 經濟: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值和度量衡制度;政治: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時 間墾田數額隋初1900多萬頃隋盛時5500多萬頃表2:隋朝墾田表時 間戶 數人口表隋文帝即位(581年)500萬3000萬隋煬帝即位(604年)800萬5500萬表1:隋朝戶籍、人口表一、隋的統一這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人口增長墾田擴大糧倉豐實“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開皇之治促進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江南河錢塘江江都(揚州)長江洛陽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海河黃河淮水長安洛陽余杭、涿郡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二、開通大運河目的:加強南北交通(直接原因),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根本原因)605年一個中心:兩個端點:四段河渠:五大水系:《詠史詩·汴水》 唐·胡曾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汴河懷古》 唐·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二、開通大運河積極: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消極: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隋朝的滅亡。如何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弊在當時,利在千秋!肯定否定夏商周時期(血緣)兩漢時期(品德)魏晉南北朝(門第)隋朝(才學)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隋文帝:初步建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隋文帝即位后,下令九品以上的地方官,都由中央任命,每年由吏部考核。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門第限制,后又命各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確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規選拔考試制度。——孫英剛《燦爛輝煌的開放世界:隋唐五代》P3問題思考:想一想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舉制選拔官吏的依據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才能(考試成績),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選官制度 選官依據 用官方法 影響九品中正制 門第高低 按門第高低授官 權貴壟斷官吏選拔科舉制度 學士高低 按才學高低授官 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材料一:神童詩(節選)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材料二:貞觀初放榜日,上(唐太宗)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衙門任職……人們全然不可能設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 ——(法)伏爾泰P5想一想:科舉制度的確立產生了哪些影響?②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范圍,加強中央集權。(對統治者)③打破門第限制,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 (對讀書人)④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對社會)⑤對歐美文官制度建設有深遠影響。(對世界)①地位: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一大變革,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在中國維持了約1300年。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P4材料研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每出游幸,羽儀填街溢路,亙二十余里。 ——《資治通鑒》煬帝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四年,又發河北諸郡百余萬眾開永濟渠……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從役。——【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隋朝的滅亡P4材料研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內容 表現奢侈享樂徭 役兵 役總 結多次巡游江南,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征發大量勞動力,營建一系列重大工程(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三征遼東,對高句麗用兵,使人民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窮兵黷武,連年用兵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好大喜功,巡行游玩暴政“ (隋煬帝) 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后曰:‘好頭頸誰當斫之 ’”——《資治通鑒》賊欲弒帝,帝曰:“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鋒刃”!乃自解練巾授校尉令狐行達,縊殺之。 ——《資治通鑒》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直接原因: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三、隋朝的滅亡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瓦崗軍討伐隋煬帝檄文隋煬帝在位十七年,曾經三下揚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經略西南,招撫琉球。他真正住在長安不足兩年,住在東都洛陽不足四年,其他時間都在各地巡游。——紀錄片《中國通史》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明]于慎行《谷山筆麈》滅亡標志: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如何評價隋煬帝?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開通運河、營建東都、創進士科、攻打遼東(宏圖偉業 操之過急)一分為二、客觀全面:雖屬亡國之君,也是有為之主。對比秦、隋兩朝的治亂興亡,探究兩朝的相似之處,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比較項 秦朝 隋朝統治時間統一意義政治制度偉大工程滅亡原因對后朝的影響統治者要體恤百姓,愛惜民力,勤儉治國,得民心者得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第一次實現統一。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300多年的的分裂割據局面,再次實現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科舉制度長城、靈渠大運河都因統治者的暴政引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王朝滅亡。之后都出現了盛世,為之后的王朝提供了借鑒統治的時間比較短暫,二世而亡(秦朝15年,隋朝37年)都創立了具有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總結拓展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隋的統一開通大運河隋朝的滅亡隋朝的建立:581滅北周隋朝的統一:589年滅陳(原因、意義)隋朝的強盛(原因、表現)概況:一個中心、兩個端點、四段、五大水系開鑿原因(目的)意義滅亡:618年原因:隋煬帝的暴政評價隋煬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背景、過程、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