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復習導入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亂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削弱君權黃巢起義動搖統治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五代十國五代(907—960)(中原地區)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十國(891—979) 前蜀 后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北漢誰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第8課 北宋的政治七下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建立時間:建立者:歷史事件:都城: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東京(開封)《宋史·太祖本紀》:“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北宋統一對比北宋與唐朝的疆域圖,說說有什么變化?北宋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處于多個政權并存的局部統一。二、中央集權的加強背景閱讀分析宋太祖與趙普的對話,回答下列問題。趙普認為五代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方鎮太重,君弱臣強。針對這些問題,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宋太祖趙普奪其權(行政權)、制其錢谷(財政權)、收其精兵(軍權)二、中央集權的加強措施措施 目的軍事政治 中央地方 經濟 中央地方 二、中央集權的加強軍事收其精兵材料一: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病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材料二:“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續資治通鑒長編》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杯酒釋兵權內重外輕強干弱枝,守內虛外二、中央集權的加強措施奪其權皇 帝三司中書門下(政事堂)樞密院同平章事度支鹽鐵戶部參知政事樞密使御史臺御史中丞財政行政軍政監察北宋前期中樞機構示意圖分化事權,削弱相權中央:措施:在宰相之下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參知政事),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樞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目的: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強化中央集權二、中央集權的加強措施奪其權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權力。1.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2.實施三年一換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3.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散知州權力。P30材料研讀“根據材料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是什么?通判的職權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與司法事務,知州發布的各項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見,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權力并對其實行監督。目的: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中央集權。二、中央集權的加強措施制其錢谷1.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除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2.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代明清漢—唐圖片中君臣關系的變化反映出的實質是什么?君權的不斷強化中央:分割宰相的財政大權。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了。二、中央集權的加強措施 目的 影響軍 事政 治 中央地方 經 濟 中央 地方 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消除武將專權的積弊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由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軍政和財政大權中央:削弱宰相的權力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①派文官擔任地方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制度;②在各州府設立通判,分割知州權力。中央:加強了皇權,但也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地方:加強了中央集權。①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②地方設置轉運使,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大權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三、重文輕武的政策宋代武將宋代文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武將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當時的人不以從軍為榮?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宋)曹翰《退將詩》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宋)諺語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實施重文輕武政策,武將們不僅平日不受重視,連帶兵打仗都處處受到掣肘,感覺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發出這樣的感嘆。社會上,人們看到武將不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敗多勝少,因此不再以從軍為榮。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三、重文輕武的政策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2)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太祖誓碑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數約為唐代的5倍,約為元代的30倍,約為明代的4倍,約為清朝的3.4倍。——《宋代擴大科舉取士與冗官問題》宋人科舉考試圖神童詩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三、重文輕武的政策影響根據教材內容及相關史事,歸納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積極影響:①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②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消極影響:①文臣掌兵,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的戰斗力減弱。②政治機構重疊,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四、王安石變法①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邊疆戰事屢戰屢敗;③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為了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王安石像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背景:主要內容時間:目的:四、王安石變法領域 措施 內容 目的經濟 募役法方田 均稅法農田 水利發軍事 保甲法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限制官僚等特權,增加政府收入。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定統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四、王安石變法思考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并談談認識。原因: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等;王安石像認識:改革不是一帆風順,過程是艱難曲折,是要付出代價的。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但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結果:總結拓展北宋的政治特點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總結拓展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價國內外學者對宋朝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先生文集》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