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北京市西城區中考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24分。1.1973年考古人員在浙江東部地區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人類活動遺址,其發現包括:干欄式建筑遺跡、碳化稻粒、石磨盤、炊器、漁獵工具、象牙雕刻器等。說明該遺址( )①已經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②居民掌握了雕刻等技術③進入到國家的社會形態④印證我國出現了原始農業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某同學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部分史實通過“歸類”方式進行整理,如表中①②③處應依次填寫( )史實政治 北魏時期的①______,促進了民族交融經濟 魏晉時期南方地區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提升,繅絲、造紙等方面顯著發展,南朝時的建康成為商業活躍大都市。體現了②______科技文化 祖沖之的圓周率數值;賈思勰的③______;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A. 商鞅變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本草綱目》B. 孝文帝改革、江南地區的開發、《齊民要術》C. “貞觀之治”、政權分立、《資治通鑒》D. 王安石變法、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天工開物》3.我國古代興修了諸多工程。長城與大運河這兩項工程的建設都( )A. 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B. 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C. 奠定了隋唐時期的繁榮 D. 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4.某同學在閱讀元朝王禎的《農書》時看到如下描述:“造板木作印盔,雕板木為字……然后排字作行……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后用墨刷印之。”這段文字記錄了我國一項重大發明的改進,該發明是( )A. 造紙術 B. 火藥 C. 指南針 D. 印刷術5.如圖是現藏于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碑上刻有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碑文如圖所示(部分)。該文物可用于研究(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部分碑文: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時永樂七年歲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謹施。A. 明朝皇權的不斷強化 B. 明朝民族交融的加強C. 明朝對外關系的成就 D. 殖民者在亞洲的擴張6.2024年7月,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9項。結合“明清北京城平面圖”找出下列屬于“北京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的建筑( )①永定門 ②西直門 ③故宮 ④鐘鼓樓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7.某班同學要制作中國人民近代反侵略斗爭主題展板,已經收集了左宗棠收復新疆、臺灣軍民抗日武裝斗爭等內容,在這個展板中還可以使用的內容有( )①林則徐虎門銷煙②太平天國運動③鄧世昌英勇抗敵④“黃花崗起義”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8.有學者說:“民國的建立并沒有帶來和平、秩序和統一……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在民國初期,體現出“喚醒國家及人民”的是( )①新文化運動②五四運動③南京國民政府成立④東北易幟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如圖版畫體現了歷史上某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張,在這一主張下( )A. 與中國國民黨合作開展了大革命 B. 召開了遵義會議挽救了中國革命C. 抗日戰爭已經成為了全民族抗戰 D. 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爭取和平建國10.如圖中展示了眾多北京老字號招牌。其中“北京同仁堂、全聚德、張一元”等老字號,均在某一歷史時期由私營企業轉變為國營企業。這是因為( )A. 土地改革的順利推進B.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C. 一五計劃推動工業發展D.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11.如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情況》數據圖可以用來研究( )①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②新中國外交事業的成就③當代中國社會巨大發展④市場經濟推動國力增強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12.拜占庭帝國在翻譯和注釋歐洲古典作品過程中,保護了大量的古典希臘羅馬著作并形成規范的譯本體系。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國( )A. 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精神營養 B. 推動了西方法律體系的建設C. 直接促進西歐各地城市發展 D. 成為聯系東西方經濟的橋梁13.“從前,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彼此間沒有任何聯系。每一種活動僅引起當地人的注意。但自那以后,一切重大事件都開始聯結為一個整體”。與上述“自那以后”對應的事件是( )A. 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 B. 新航路的開辟C.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D. 早期殖民掠奪14.君主立憲制是世界近代以來重要的政治體制之一。如圖是有同學對某一國家政體設計的結構圖示。該國是( )A. 英國 B. 美國 C. 法國 D. 俄國15.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化包括( )①奠基近代科學 ②人口增長迅速 ③推廣大眾教育 ④貧富分化加劇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6.有學者提及一位近現代歷史人物時說:他的哲學觀是以關愛、真理、非暴力為主;政治觀以爭取國家獨立為主;社會觀以主張民族團結,各階層平等為主。這位歷史人物是( )A. 玻利瓦爾 B. 甘地 C. 扎格魯爾 D. 卡德納斯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6分。17.民族文化宮正在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歷程。【探究一:大一統秩序的奠基】材料一①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史記 秦始皇本紀》②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③半兩錢(秦朝)④遷陵縣戶籍登記:黔首(百姓)毋(無)分秦楚,皆以秦律治之。——里耶秦簡J1(16)5號⑤滇王之印(西漢)⑥胡漢共耕圖(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1) 材料一中屬于實物史料的兩則是______,屬于文獻史料的兩則是______。(填序號)請選擇其中任意一則,結合所學,圍繞“秦漢時期奠基大一統的秩序”這一主題進行介紹。(要求:史論結合)【探究二:共享經濟之利】材料二:宋遼澶淵之盟后,交界地區設榷場,宋朝用茶、絲換遼馬匹,西夏用青鹽換宋糧布,官府設置官員稽查征稅,以“平等交易”互通有無。南宋時“蘇湖熟,天下足”,北方移民南遷推廣曲轅犁和占城稻種植技術,江南“稻麥復種”技術北傳到金朝統治區,漢、女真、契丹人民共同改進農具。紡織領域,宋人改良海南黎族的“吉貝”為江南“趕彈工藝”:元初黃道婆結合黎族、漢族的技術革新棉紡工藝,推動棉花種植向北方擴展,引發全國棉紡織工藝革新。(2) 依據材料二,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共享經濟之利”的表現。結合所學,分析其帶來的影響。【探究三:邊疆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材料三: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掌吐蕃軍民之政,置十三萬戶,設驛站通中原。——《元史 釋老傳》明廷設烏思藏都司,敕封噶舉派大寶法王,茶馬互市“漢藏共市,民不知兵”。——《明史 西域傳》《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共治,金瓶掣簽以定活佛轉世,滿蒙聯姻固邊疆,漢軍屯藏促農墾。——《清高宗實錄》(3) 依據材料三,說出元明清時期邊疆治理的共同點。將表格中①②③補充完整。朝代 治理機構/官職 典型措施 民族交融表現元 ① ______ 設置驛站 廣設驛站,促進各民族商貿交流明 烏思藏都司 敕封法王 ② ______清 ③ ______ 冊封達賴與班禪金瓶掣簽 滿蒙聯姻,鞏固邊疆;漢軍屯藏,促農墾18.【中國現代化探索】材料一:某同學閱讀近代專著,摘抄如下內容章節名稱 相關探索 歷史事件近代化一小步 “購船置械,可謂之變器”。19世紀60年代籌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后創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 ① ______變與不變的哲學 “變”與“新”相連。公車上書一強學會—康有為歷次上皇帝書一保國會等。 ② ______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皇帝倒了,辮子割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 ③ ______(1) 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任選一個序號,寫出其反映的歷史事件。從進步性及局限性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評價。材料二割據地區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眾政權的組織一天一天推廣,紅軍和赤衛隊一天一天壯大,原因就在于湘贛邊界的共產黨的政策是正確的……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在四圍白色政權中間的紅色割據,利用山險是必要的。——毛澤東接到敵情后,黨組織群眾削竹釘、用竹釘陣讓敵人無法通過,壯年到兒童都行動起來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連夜修筑了滾木擂石、壕溝、射擊掩體等五重防線。——黃洋界保衛戰后通訊稿(2) 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井岡山道路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三時期 1949-1978 1978-2012 2012至今探索成就 1953年起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重點布局鋼鐵、機械、能源等基礎產業,逐步建立起自主的工業體系,打破對西方技術的依賴。 “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2012年通過建檔立卡識別9899萬貧困人口。2020年,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2588元,較2013年增長2.8倍。史事 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3) 將下列史事填入相應位置。(填序號)①打贏脫貧攻堅戰②改革開放的啟動與探索③第一個五年計劃(4) 綜合以上材料,結合史實談談你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19.老漫畫中的世界史。材料一:《它究竟能跑多快?》作者:W.Thomphausen時期:19世紀初 工業革命時期,新發明、新創造層出不窮,人們對新生事物的價值和作用經歷了一個認識的過程。1825年,世界第一條鐵路正式營運通車。開業典禮當天,人們歡呼雀躍,也有人對這個龐然大物投去懷疑的目光。漫畫中,頭戴禮帽、斜側身體的人面帶嘲弄地問另外兩個人:“你們能告訴我,那個吐白煙的機器,所謂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靠什么行走的嗎?”兩人答道:“我們也不知道,車里頭也許藏著一匹匹馬。”但事實是,鐵路運輸的優越性很快顯現。至1835年,英國議會批準修筑54條鐵路,兩年后又批準了44條。到19世紀中葉,鐵路已成為英國國內最重要的運輸方式。(1) 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出漫畫題目中的“它”的名稱。分析當時人們對“它”態度的不同及原因。材料二:《活力少年》作者:Davidlow日期:1941年12月29日 1941年12月,美英兩國首腦及軍方高級將領在華盛頓舉行了會談。雙方就成立大聯盟,通力合作達成一致。很快這一提議得到多國認可,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對抗法西斯國家,絕不單獨同敵人停戰議和。漫畫發表于宣言簽字前夕。畫中,羅斯福和丘吉爾在慶祝一個1942年即將誕生的被稱為“聯合”(unity)的新生兒。墻上掛著斯大林等領導人的畫像,畫像上都露出滿意的笑容。(2) 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說出本幅漫畫的創作背景。并分析該新生兒誕生的作用。(3) 借助AI創作一幅漫畫。從二戰后的如下主題中,“世界格局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任選一個,進行前期信息輸入,內容包含漫畫名稱及內涵要素(如時間、人物或事件、創作意圖等)。參考答案1.B2.B3.D4.D5.C6.C7.A8.A9.C10.B11.D12.A13.B14.A15.D16.B17.【小題1】實物史料:③⑤;文獻史料:①④。示例介紹(以③半兩錢為例):半兩錢的統一,結束了戰國時期貨幣混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鞏固了大一統秩序【小題2】表現:邊境互市貿易;農業技術交流;手工業技術革新與傳播。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民族交融;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等【小題3】共同點:設置專門機構;利用宗教進行管理;加強邊疆與內地聯系。表格填空:①宣政院;②漢藏互市,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③駐藏大臣18.【小題1】示例:①洋務運動。進步性: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局限性:只學習技術,不改變封建制度,最終失敗【小題2】原因:中國共產黨政策正確;群眾廣泛支持;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紅軍戰術靈活【小題3】A.③;B.②;C.①【小題4】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立足國情,如井岡山道路結合農村實際,改革開放符合中國發展需求;注重人民利益,脫貧攻堅戰體現以人民為中心19.【小題1】名稱:火車。態度及原因:歡呼者認可其高效便捷;懷疑者因不了解新技術,對未知事物恐懼【小題2】背景:太平洋戰爭爆發,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作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小題3】示例:主題“世界格局的發展”,漫畫名《兩極到多極》。要素:時間(20世紀50-90年代)、人物(美蘇領導人、第三世界國家代表)、事件(冷戰、蘇聯解體、不結盟運動)。創作意圖:展現世界格局從兩極對峙到多極化趨勢的演變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