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單元檢測一、選擇題1.1949年新政協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黨外人士3人,委員56人中黨外人士27人。這體現新政府的特點是( )A.多黨合作、團結建國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 D.黨外人士參政議政2.“一五”計劃期間,第一拖拉機廠等6項國家重點工業項目落地洛陽。1956—1958年,洛陽水泥廠等4家大型國營工廠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其中三友理發店、大新酒樓等成為當地各自行業的領頭羊。由此可知,當時( )A.全國工業布局發生根本改變B.重工業比例重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C.工業化建設推動了城市化進程D.私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蓬勃發展3.(2020高三上·宜昌月考)1948年,毛澤東將關于五一勞動節口號原稿中的“工人階級是中國人民革命的領導者,解放區的工人階級是新中國的主人翁”,改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體現了( )A.中國共產黨建設民主政治的誠意和決心B.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C.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D.工人階級不再是革命的領導階級4.這一外交方針是中國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反映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對當時兩極對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邏輯及判斷的影響,從中國的現實需要出發,權衡利弊作出的合理、主動選擇。據此推知,這一外交方針( )A.清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B.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C.奠定了新中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D.成為解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5.吳建民回憶道:“1971年,我投身外交工作已經11年了,直接聽美國大使講話,這還是第一次。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美國是反對……的,但失敗了。今天,他作為東道主,向中國代表團表示歡迎。”吳建民回憶的是( )A.日內瓦會議 B.中國重返聯合國C.乒乓外交 D.鄧小平訪美6.“文化大革命”時期,在與美國接觸的過程中,毛澤東不放棄對美國侵略政策的批評,但又不因為這種批評就不與美國改善關系,仍然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中美兩國的國家關系。這體現了( )A.中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走向成熟B.毛澤東在外交上具有堅定性和靈活性C.中國的外交帶有濃厚意識形態D.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7.(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195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連環畫《韓梅梅》,講述了韓梅梅作為一個“社”的豬飼養員成長的故事。這里的“社”是( )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組的生產組織8.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其中規定: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有計劃地恢復農村集市等。這項政策在當時( )A.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恢復 B.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 D.增加了城市的糧食供應9.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1958年,徐州市全國勞動模范馮景謙將截煤機截盤由1.8米加長到2.8米,一年為國家增產煤炭12.3萬噸。這體現了當時勞動者( )A.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 B.敬業守信的優秀品質C.敢于改革的創新意識 D.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10.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帶,“大量閑散人口開始從土地中‘溢出’,在票據經濟的禁錮下,他們無法進城,于是‘洗腳上田’,開始在城市之外‘村村點火,鄉鄉冒煙’,從事各種非農產業”。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廣大農民迫切希望參加“一五”計劃建設B.計劃經濟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展開D.包產到戶使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了出來11.1992年,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農產品形成以市場購銷為主,合同訂購為輔的格局。1993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實行40多年的口糧定量辦法,價格隨行就市。這表明當時中國(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B.改革開放后工業發展迅速C.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過渡 D.糧食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12.(高歷必修3第1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這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有必要進行試驗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13.1992年10月14日,意大利的《共和國報》寫道:“西方經濟界人士不斷涌向中國,致使很難弄到去北京的飛機票,而同時在紐約的交易所里中國企業公司的股票漲到天上。”與這一現象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C.鄧小平“南方談話”鼓舞人心 D.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4.1978年11月14日,鄧小平在同緬甸領導人的會談中談到臺灣問題時說:“在解決臺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臺灣的現實。比如,臺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在此,鄧小平( )A.首次提出和平統一方針B.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全面實現“三通”C.初步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D.為國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范例15.(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2019年,習近平主席指出,“要繼續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據此可知,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安全 B.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動和完善全球多邊治理 D.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16.(2020·海南模擬)2010年,英國國防部在一份報告中聲稱:“未來數十年要面對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短缺、意識形態復蘇,以及權力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應對未來數十年挑戰的中國方案是( )A.共建“一帶一路” B.建立全球治理體系C.構建新型伙伴關系 D.加強“南南合作”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品種 1957年的產量 比1952年增加 比舊中國最高年產量增加糧 1.95億噸 19% 30%棉 164萬噸 26% 93%鋼 535萬噸 296% 580%煤 1.3億噸 96% 210%電 193.4億千瓦時 166% 320%原油 146萬噸 235% —材料二 1958年底,全國七十四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二萬六千個人民公社,全國農戶的99%以上參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統一分配……政府和公社還經常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1)根據材料一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啟動時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該事件對我國經濟建設產生了什么影響?(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經濟工作基本原則的認識。18.萬隆會議精神始終是引領亞非關系發展的指南針,亞非國家風雨同舟、和衷共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萬隆會議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闡述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代表的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等新興民族國家關系的發展……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看到:與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乃至發展友好關系是可能的;建立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是可行的。——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努力下,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等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公報》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會議重視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建議。可以說亞非會議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為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開辟了道路。——據新華網資料綜合報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萬隆會議所反映出的中國外交新態勢。(2)根據材料二,指出加強亞非國家之間經濟文化合作的現實依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萬隆精神”的現實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處理好國際關系的看法。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人民公社發展的主要基礎是我國農業生產全面的不斷的躍進和五億農民愈來愈高的政治覺悟……在目前形勢下,建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農商學兵互相結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并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采取的基本方針。社的組織規模,就目前說,一般以一鄉一社、兩千戶左右較為合適……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為了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而建設社會主義是為了過渡到共產主義積極地做好準備。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改變生產關系方面的主要表現。綜合材料一、二信息,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20.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國部分五年 規劃(計劃) 重大事件及成就“一五”計劃(1953—1957) 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頒布。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二五”計劃 (1958—1962) 國民經濟比例失衡;國民經濟增長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六五”計劃 (1981—1985) 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出口額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開,提出了“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戰略;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八五”計劃 (1991—1995) 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12%,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增速最快,波動最小的時期。199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一五”規劃 (2006—2010) 由此進入“五年規劃”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農業稅。2008年8月舉辦北京奧運會“十三五”規劃 (2016—2020) 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5 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累計與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外交思想——根據共產黨網《圖解新中國歷次五年規劃(計劃)》整理綜合以上材料,從經濟或政治方面任選一個角度,提取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提取信息準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其意義【解析】【分析】據材料“ 6位副主席中黨外人士3人,委員56人中黨外人士27人 ”可知, 新政府的特點是多黨合作、民主協商和團結建國,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 ,A正確;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時間不符,B錯誤;材料強調多黨合作,未體現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C錯誤,黨外人士參政議政只是其中的具體表現,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特點類選擇題,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考查了新中國的成立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合理挖掘材料信息,找到符合史實的特點。2.【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材料僅僅列舉了洛陽一城情況,無法判斷當時全國工業布局的變化,A錯誤;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B錯誤;由于“一五”計劃,重點工業項目、國營工廠落戶洛陽,同時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大量商店,說明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推動了洛陽的城市化進程,C正確;一五計劃的同時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題干涉及的時間1956-1958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私營企業的所有制已經發生變化,變成了國營企業,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一五”計劃期間的中國,考查了“一五”計劃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把握準確時空,嚴密進行推理分析。3.【答案】A【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及其意義【解析】【分析】材料中毛澤東原先強調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和地位,后來則改為民主黨派的共同參政和議政,盡管這只是行為主體的變化,但也從正面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建設民主政治的誠意和決心,故選A。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是在194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中國共產黨早已經意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如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均說明了這一點,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新中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材料中毛澤東只是將強調的重點轉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認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題根據材料 毛澤東將關于五一勞動節口號 的前后變化進行分析即可。4.【答案】C【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清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外交方針的影響,A錯誤;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與材料無關,B錯誤;據材料“面對當時兩極對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邏輯及判斷的影響,從中國的現實需要出發,權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動選擇”可知, 這一外交方針 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反映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對特殊的歷史環境,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做出的合理主動選擇,奠定了新中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C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與材料無關,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新中國初期的中國,考查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據材料正確判斷出是“一邊倒”外交方針。5.【答案】B【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日內瓦會議是在1954年召開,A錯誤;據所學可知,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B正確;乒乓外交是有利于中美關系改善,與材料無關,C錯誤;鄧小平訪美是在1979年,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1971年的中國,考查了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據時間信息為突破口,推斷出準確史實。6.【答案】B【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文化大革命”【解析】【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A錯誤;據材料可知,在美國的接觸中,既批評美國的侵略政策,也堅持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中美兩國的國家關系,體現了毛澤東在外交上具有堅定性和靈活性,B正確;材料體現了我國外交的堅定性和靈活性,“ 有濃厚意識形態 ”不符合材料主旨,C錯誤;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務于國家利益,“ 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 ”不符合材料,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考查了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理解材料的主旨。7.【答案】A【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時間分析可知:此時的“社”指的是農業生產 合作社,因此A正確;B錯誤,在工商業領域采取公私合營的模式是對工商業改造采取的措施;C、D錯誤,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953年中共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民紛紛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8.【答案】A【知識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調整【解析】【分析】據材料“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有計劃地恢復農村集市”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對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A正確;當時的經濟調整沒有改變農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體所有,B錯誤;對“左”傾錯誤的調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C錯誤;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糧食供應的問題,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1960年11月的中國,考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調整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據材料時間信息,判斷這項政策是糾正“左”傾錯誤。9.【答案】C【知識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材料中強調的是創新而非犧牲精神,A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未體現守信,B不符合題意;馮景謙通過技術創新為國家增產煤炭12.3萬噸,這體現了當時勞動者干預改革創新的意識,C符合題意;材料中未涉及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考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材料主旨的準確解讀。10.【答案】D【知識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現象出現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與“一五”無關,A不符合題意;計劃經濟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沒有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B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農村體制改革,不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不符合題意;據材料“村村點火,鄉鄉冒煙’,從事各種非農產業”可知,包產到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開辦鄉鎮企業,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考查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抓住材料的主要信息。11.【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政府對市場經濟的肯定,說明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已有突破,A錯誤;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農村開始的,故B錯誤;據材料“要求農產品形成以市場購銷為主,合同訂購為輔的格局”及“取消了實行40多年的口糧定量辦法,價格隨行就市”可知,政府越來越重視市場的作用,中國逐漸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C正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才建立起來,時間不符,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1992年的中國,考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注意時間背景。12.【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關鍵信息。鄧小平的話反映了在對待“證券、股市”這些資本主義早已存在的事物上要大膽試驗,這與防“左”和反“右”沒有關系,故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改革重心的轉移,也沒有反映進行改革試驗,故排除B、C兩項,D項正確。【點評】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還可以考查其意義: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②中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邁進。13.【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據材料中的時間,可得知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A正確;1978年開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 ,A錯誤;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鼓舞人心,時間不符,而且其影響主要是針對國人,而沒有針對外國人,C錯誤;21世紀初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類選擇題,時空是1992年的中國,考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材料時間信息的把握。14.【答案】C【知識點】“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材料并未明確提出“和平統一”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了“和平統一”的方針,A錯誤;2008年實現“三通”,B錯誤;據材料“臺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可知,這是符合一國兩制的主張的,根據材料時間1978年可知,C正確;臺灣問題屬于內政問題,不屬于國際問題,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1978年的中國,考查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的有效信息。15.【答案】C【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材料“要繼續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體現的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動和完善全球多邊治理,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2019年,習近平主席 言論 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的考查。16.【答案】B【知識點】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分析】根據“氣候變化、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短缺、意識形態復蘇”分析可知:材料體現的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這種問題的解決只能加快國際合作,建立全球治理體系,B正確;A錯誤,一帶一路主要針對沿途國家;C錯誤,新型貿易伙伴關系只是一種方式;D錯誤,南南合作強調發展中國家;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很多全球性的問題,應對這些問題要加強國家合作。17.【答案】(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原因:重工業基礎薄弱(或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或加強國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主導產業(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基本設備和設施)。(2)事件: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的生產力,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3)實事求是;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意協調農輕重比例關系;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探索中的失誤【解析】【分析】(1) 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中鋼、煤、電和原油數據信息可知,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二小問原因,據所學可知,重工業基礎薄弱(或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或加強國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主導產業(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基本設備和設施)。(2)第一小問事件,據材料二“1958年底,全國七十四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二萬六千個人民公社,全國農戶的99%以上參加了公社”可得出,人民公社化運動。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政府和公社還經常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和所學可得出,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的生產力,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3)據材料一、二和所學可知,實事求是;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意協調農輕重比例關系;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點評】本題是特點類、原因類、影響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52年-1958年的中國,考查了一五計劃和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遷移所學知識,逐一剖析材料信息。18.【答案】(1)新態勢:注重同亞非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外交政策日趨靈活;外交思想日趨成熟。(2)依據: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意義:有利于亞非國家進一步維護國家主權與利益;有利于擴大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實現合作共贏;有利于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與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乃至發展友好關系是可能的”可知,注重同亞非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根據材料“它闡述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代表的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可知,外交政策日趨靈活和外交思想日趨成熟。(2)第一小問)依據,根據材料“《公報》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所學可知,從反對殖民主義、維護國家和民族獨立的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會議重視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建議”、“可以說亞非會議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為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開辟了道路”和所學可知,萬隆精神的意義需要從維護亞非國家主權與利益、擴大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及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角度進行分析即可。(3) 結合萬隆會議的過程及形成的精神可知,關于對處理好國際關系的看法需要從合作共贏、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采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點評】本題是特點類、原因類、影響類和認識類綜合性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55年的中國,以萬隆會議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等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遷移所學知識,全面解讀萬隆會議的召開及其精神。19.【答案】(1)原因:配合“大躍進”運動的必然舉措;加快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并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急于求成心理;根源是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認識不清。特征: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表現:農村: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承包經營責任制或廠長(經理)負責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認識: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知識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探索中的失誤【解析】【分析】(1)據“人民公社發展的主要基礎是我國農業生產全面的不斷的躍進”、“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并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采取的基本方針”、“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可知人民公社建立的原因主要是“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建設社會主義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模糊認識。據“社的組織規模,就目前說,一般以一鄉一社、兩千戶左右較為合適”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人民公社的特征主要是規模大,公有制程度高。(2)據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生產關系方面,農村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在城市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或者廠長(經理)負責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上層建筑方面,則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修訂憲法,并于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據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政治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點評】本題是原因類、特點類和認識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考查了人民公社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全面理清材料涉及角度,遷移所學知識。20.【答案】示例:信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說明:“一五”計劃時期,經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逐漸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尤其是“八五”計劃時期,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到中共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自“十一五”規劃開始,由“計劃”改為“規劃”,體現了中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伴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調整,最終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意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解析】【分析】首先,根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外交思想”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轉變。然后,結合一五計劃、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相關內容展開闡述即可。最后,總結升華,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伴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調整,最終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其他角度總結論點展開闡述言之有理亦可。【點評】本題是論述題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考查了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綜合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選擇合適的“ 提取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信息”去擬定一個明確的觀點,然后史論結合進行具體說明。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 / 1統編版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單元檢測一、選擇題1.1949年新政協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中黨外人士3人,委員56人中黨外人士27人。這體現新政府的特點是( )A.多黨合作、團結建國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 D.黨外人士參政議政【答案】A【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其意義【解析】【分析】據材料“ 6位副主席中黨外人士3人,委員56人中黨外人士27人 ”可知, 新政府的特點是多黨合作、民主協商和團結建國,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 ,A正確;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時間不符,B錯誤;材料強調多黨合作,未體現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C錯誤,黨外人士參政議政只是其中的具體表現,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特點類選擇題,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考查了新中國的成立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合理挖掘材料信息,找到符合史實的特點。2.“一五”計劃期間,第一拖拉機廠等6項國家重點工業項目落地洛陽。1956—1958年,洛陽水泥廠等4家大型國營工廠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其中三友理發店、大新酒樓等成為當地各自行業的領頭羊。由此可知,當時( )A.全國工業布局發生根本改變B.重工業比例重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C.工業化建設推動了城市化進程D.私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蓬勃發展【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材料僅僅列舉了洛陽一城情況,無法判斷當時全國工業布局的變化,A錯誤;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B錯誤;由于“一五”計劃,重點工業項目、國營工廠落戶洛陽,同時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大量商店,說明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推動了洛陽的城市化進程,C正確;一五計劃的同時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題干涉及的時間1956-1958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私營企業的所有制已經發生變化,變成了國營企業,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一五”計劃期間的中國,考查了“一五”計劃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把握準確時空,嚴密進行推理分析。3.(2020高三上·宜昌月考)1948年,毛澤東將關于五一勞動節口號原稿中的“工人階級是中國人民革命的領導者,解放區的工人階級是新中國的主人翁”,改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體現了( )A.中國共產黨建設民主政治的誠意和決心B.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C.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D.工人階級不再是革命的領導階級【答案】A【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及其意義【解析】【分析】材料中毛澤東原先強調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和地位,后來則改為民主黨派的共同參政和議政,盡管這只是行為主體的變化,但也從正面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建設民主政治的誠意和決心,故選A。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是在194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中國共產黨早已經意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如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均說明了這一點,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新中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材料中毛澤東只是將強調的重點轉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認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題根據材料 毛澤東將關于五一勞動節口號 的前后變化進行分析即可。4.這一外交方針是中國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反映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對當時兩極對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邏輯及判斷的影響,從中國的現實需要出發,權衡利弊作出的合理、主動選擇。據此推知,這一外交方針( )A.清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B.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C.奠定了新中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D.成為解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答案】C【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清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外交方針的影響,A錯誤;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與材料無關,B錯誤;據材料“面對當時兩極對峙的世界,受自身革命邏輯及判斷的影響,從中國的現實需要出發,權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動選擇”可知, 這一外交方針 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反映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對特殊的歷史環境,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做出的合理主動選擇,奠定了新中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C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與材料無關,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新中國初期的中國,考查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據材料正確判斷出是“一邊倒”外交方針。5.吳建民回憶道:“1971年,我投身外交工作已經11年了,直接聽美國大使講話,這還是第一次。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美國是反對……的,但失敗了。今天,他作為東道主,向中國代表團表示歡迎。”吳建民回憶的是( )A.日內瓦會議 B.中國重返聯合國C.乒乓外交 D.鄧小平訪美【答案】B【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日內瓦會議是在1954年召開,A錯誤;據所學可知,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B正確;乒乓外交是有利于中美關系改善,與材料無關,C錯誤;鄧小平訪美是在1979年,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1971年的中國,考查了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據時間信息為突破口,推斷出準確史實。6.“文化大革命”時期,在與美國接觸的過程中,毛澤東不放棄對美國侵略政策的批評,但又不因為這種批評就不與美國改善關系,仍然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中美兩國的國家關系。這體現了( )A.中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走向成熟B.毛澤東在外交上具有堅定性和靈活性C.中國的外交帶有濃厚意識形態D.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答案】B【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文化大革命”【解析】【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A錯誤;據材料可知,在美國的接觸中,既批評美國的侵略政策,也堅持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中美兩國的國家關系,體現了毛澤東在外交上具有堅定性和靈活性,B正確;材料體現了我國外交的堅定性和靈活性,“ 有濃厚意識形態 ”不符合材料主旨,C錯誤;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務于國家利益,“ 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 ”不符合材料,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考查了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理解材料的主旨。7.(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195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連環畫《韓梅梅》,講述了韓梅梅作為一個“社”的豬飼養員成長的故事。這里的“社”是( )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組的生產組織【答案】A【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時間分析可知:此時的“社”指的是農業生產 合作社,因此A正確;B錯誤,在工商業領域采取公私合營的模式是對工商業改造采取的措施;C、D錯誤,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953年中共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民紛紛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8.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其中規定: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有計劃地恢復農村集市等。這項政策在當時( )A.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恢復 B.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 D.增加了城市的糧食供應【答案】A【知識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調整【解析】【分析】據材料“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業,有計劃地恢復農村集市”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對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A正確;當時的經濟調整沒有改變農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體所有,B錯誤;對“左”傾錯誤的調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C錯誤;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糧食供應的問題,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1960年11月的中國,考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調整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據材料時間信息,判斷這項政策是糾正“左”傾錯誤。9.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1958年,徐州市全國勞動模范馮景謙將截煤機截盤由1.8米加長到2.8米,一年為國家增產煤炭12.3萬噸。這體現了當時勞動者( )A.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 B.敬業守信的優秀品質C.敢于改革的創新意識 D.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答案】C【知識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材料中強調的是創新而非犧牲精神,A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未體現守信,B不符合題意;馮景謙通過技術創新為國家增產煤炭12.3萬噸,這體現了當時勞動者干預改革創新的意識,C符合題意;材料中未涉及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考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材料主旨的準確解讀。10.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帶,“大量閑散人口開始從土地中‘溢出’,在票據經濟的禁錮下,他們無法進城,于是‘洗腳上田’,開始在城市之外‘村村點火,鄉鄉冒煙’,從事各種非農產業”。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廣大農民迫切希望參加“一五”計劃建設B.計劃經濟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展開D.包產到戶使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了出來【答案】D【知識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現象出現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與“一五”無關,A不符合題意;計劃經濟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沒有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B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農村體制改革,不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不符合題意;據材料“村村點火,鄉鄉冒煙’,從事各種非農產業”可知,包產到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開辦鄉鎮企業,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原因類選擇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考查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抓住材料的主要信息。11.1992年,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農產品形成以市場購銷為主,合同訂購為輔的格局。1993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實行40多年的口糧定量辦法,價格隨行就市。這表明當時中國(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B.改革開放后工業發展迅速C.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過渡 D.糧食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政府對市場經濟的肯定,說明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已有突破,A錯誤;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農村開始的,故B錯誤;據材料“要求農產品形成以市場購銷為主,合同訂購為輔的格局”及“取消了實行40多年的口糧定量辦法,價格隨行就市”可知,政府越來越重視市場的作用,中國逐漸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C正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才建立起來,時間不符,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1992年的中國,考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注意時間背景。12.(高歷必修3第1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這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有必要進行試驗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關鍵信息。鄧小平的話反映了在對待“證券、股市”這些資本主義早已存在的事物上要大膽試驗,這與防“左”和反“右”沒有關系,故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改革重心的轉移,也沒有反映進行改革試驗,故排除B、C兩項,D項正確。【點評】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還可以考查其意義: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②中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邁進。13.1992年10月14日,意大利的《共和國報》寫道:“西方經濟界人士不斷涌向中國,致使很難弄到去北京的飛機票,而同時在紐約的交易所里中國企業公司的股票漲到天上。”與這一現象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C.鄧小平“南方談話”鼓舞人心 D.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據材料中的時間,可得知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A正確;1978年開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 ,A錯誤;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鼓舞人心,時間不符,而且其影響主要是針對國人,而沒有針對外國人,C錯誤;21世紀初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類選擇題,時空是1992年的中國,考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材料時間信息的把握。14.1978年11月14日,鄧小平在同緬甸領導人的會談中談到臺灣問題時說:“在解決臺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臺灣的現實。比如,臺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在此,鄧小平( )A.首次提出和平統一方針B.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全面實現“三通”C.初步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D.為國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范例【答案】C【知識點】“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鄧小平理論【解析】【分析】材料并未明確提出“和平統一”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了“和平統一”的方針,A錯誤;2008年實現“三通”,B錯誤;據材料“臺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可知,這是符合一國兩制的主張的,根據材料時間1978年可知,C正確;臺灣問題屬于內政問題,不屬于國際問題,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推斷類選擇題,時空是1978年的中國,考查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的有效信息。15.(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2019年,習近平主席指出,“要繼續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據此可知,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安全 B.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動和完善全球多邊治理 D.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答案】C【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解析】【分析】材料“要繼續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體現的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動和完善全球多邊治理,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2019年,習近平主席 言論 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的考查。16.(2020·海南模擬)2010年,英國國防部在一份報告中聲稱:“未來數十年要面對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短缺、意識形態復蘇,以及權力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應對未來數十年挑戰的中國方案是( )A.共建“一帶一路” B.建立全球治理體系C.構建新型伙伴關系 D.加強“南南合作”【答案】B【知識點】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分析】根據“氣候變化、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短缺、意識形態復蘇”分析可知:材料體現的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這種問題的解決只能加快國際合作,建立全球治理體系,B正確;A錯誤,一帶一路主要針對沿途國家;C錯誤,新型貿易伙伴關系只是一種方式;D錯誤,南南合作強調發展中國家;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很多全球性的問題,應對這些問題要加強國家合作。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品種 1957年的產量 比1952年增加 比舊中國最高年產量增加糧 1.95億噸 19% 30%棉 164萬噸 26% 93%鋼 535萬噸 296% 580%煤 1.3億噸 96% 210%電 193.4億千瓦時 166% 320%原油 146萬噸 235% —材料二 1958年底,全國七十四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二萬六千個人民公社,全國農戶的99%以上參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統一分配……政府和公社還經常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1)根據材料一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啟動時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該事件對我國經濟建設產生了什么影響?(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經濟工作基本原則的認識。【答案】(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原因:重工業基礎薄弱(或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或加強國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主導產業(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基本設備和設施)。(2)事件: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的生產力,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3)實事求是;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意協調農輕重比例關系;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知識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探索中的失誤【解析】【分析】(1) 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中鋼、煤、電和原油數據信息可知,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二小問原因,據所學可知,重工業基礎薄弱(或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或加強國防力量的迫切需要);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主導產業(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基本設備和設施)。(2)第一小問事件,據材料二“1958年底,全國七十四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二萬六千個人民公社,全國農戶的99%以上參加了公社”可得出,人民公社化運動。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政府和公社還經常無償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和所學可得出,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的生產力,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3)據材料一、二和所學可知,實事求是;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意協調農輕重比例關系;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點評】本題是特點類、原因類、影響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52年-1958年的中國,考查了一五計劃和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 ;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遷移所學知識,逐一剖析材料信息。18.萬隆會議精神始終是引領亞非關系發展的指南針,亞非國家風雨同舟、和衷共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萬隆會議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闡述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代表的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等新興民族國家關系的發展……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看到:與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乃至發展友好關系是可能的;建立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是可行的。——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等材料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努力下,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等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公報》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會議重視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建議。可以說亞非會議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為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開辟了道路。——據新華網資料綜合報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萬隆會議所反映出的中國外交新態勢。(2)根據材料二,指出加強亞非國家之間經濟文化合作的現實依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萬隆精神”的現實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處理好國際關系的看法。【答案】(1)新態勢:注重同亞非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外交政策日趨靈活;外交思想日趨成熟。(2)依據: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意義:有利于亞非國家進一步維護國家主權與利益;有利于擴大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實現合作共贏;有利于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與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乃至發展友好關系是可能的”可知,注重同亞非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根據材料“它闡述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代表的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可知,外交政策日趨靈活和外交思想日趨成熟。(2)第一小問)依據,根據材料“《公報》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所學可知,從反對殖民主義、維護國家和民族獨立的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會議重視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建議”、“可以說亞非會議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為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開辟了道路”和所學可知,萬隆精神的意義需要從維護亞非國家主權與利益、擴大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及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角度進行分析即可。(3) 結合萬隆會議的過程及形成的精神可知,關于對處理好國際關系的看法需要從合作共贏、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采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點評】本題是特點類、原因類、影響類和認識類綜合性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55年的中國,以萬隆會議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等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遷移所學知識,全面解讀萬隆會議的召開及其精神。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人民公社發展的主要基礎是我國農業生產全面的不斷的躍進和五億農民愈來愈高的政治覺悟……在目前形勢下,建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農商學兵互相結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并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采取的基本方針。社的組織規模,就目前說,一般以一鄉一社、兩千戶左右較為合適……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為了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而建設社會主義是為了過渡到共產主義積極地做好準備。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改變生產關系方面的主要表現。綜合材料一、二信息,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答案】(1)原因:配合“大躍進”運動的必然舉措;加快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并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急于求成心理;根源是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認識不清。特征: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表現:農村: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承包經營責任制或廠長(經理)負責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認識: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知識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探索中的失誤【解析】【分析】(1)據“人民公社發展的主要基礎是我國農業生產全面的不斷的躍進”、“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并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采取的基本方針”、“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可知人民公社建立的原因主要是“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建設社會主義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模糊認識。據“社的組織規模,就目前說,一般以一鄉一社、兩千戶左右較為合適”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人民公社的特征主要是規模大,公有制程度高。(2)據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生產關系方面,農村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在城市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或者廠長(經理)負責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上層建筑方面,則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修訂憲法,并于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據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政治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點評】本題是原因類、特點類和認識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考查了人民公社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全面理清材料涉及角度,遷移所學知識。20.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國部分五年 規劃(計劃) 重大事件及成就“一五”計劃(1953—1957) 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頒布。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二五”計劃 (1958—1962) 國民經濟比例失衡;國民經濟增長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六五”計劃 (1981—1985) 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出口額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開,提出了“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戰略;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八五”計劃 (1991—1995) 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12%,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增速最快,波動最小的時期。199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一五”規劃 (2006—2010) 由此進入“五年規劃”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年1月1日,全面取消農業稅。2008年8月舉辦北京奧運會“十三五”規劃 (2016—2020) 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5 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累計與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外交思想——根據共產黨網《圖解新中國歷次五年規劃(計劃)》整理綜合以上材料,從經濟或政治方面任選一個角度,提取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提取信息準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答案】示例:信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說明:“一五”計劃時期,經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逐漸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尤其是“八五”計劃時期,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到中共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自“十一五”規劃開始,由“計劃”改為“規劃”,體現了中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伴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調整,最終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意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后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解析】【分析】首先,根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外交思想”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轉變。然后,結合一五計劃、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相關內容展開闡述即可。最后,總結升華,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體制伴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調整,最終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其他角度總結論點展開闡述言之有理亦可。【點評】本題是論述題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考查了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綜合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題關鍵是選擇合適的“ 提取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信息”去擬定一個明確的觀點,然后史論結合進行具體說明。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統編版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單元檢測(學生版).docx 統編版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單元檢測(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