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12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周禮》載,太宰居輔弼天子的要職,主持監察。監察事務實際由小宰主持。該系統中的宰夫、宮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監察的職權。材料表明西周( )A.監察系統獨立于行政 B.監察體系已基本完善C.監察職能分布很廣泛 D.監察制度未真正建立【答案】D【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材料無法體現監察系統獨立于行政,排除A;當時專職獨立的監察制度沒有形成,排除B;材料未體現監察職能分布很廣泛,排除C;材料反映了太宰、小宰、宰夫、宮正、大史小司寇等具有監察的職權,說明當時專職獨立的監察制度未真正建立,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早期政治制度,解題關鍵是依據材料并聯系教材可以得出監察系統獨立于行政,考查了學生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綜合運用能力。2.(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答案】A【知識點】孔子及其思想主張【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老子認為: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后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后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后依靠禮的根本。而孔子主張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凡是不符合和禮的就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對比分析可知,二者都強調“禮”,與之相符合的是A;B錯誤,“禮”是周禮,維護周禮體現的是迎合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錯誤,材料強調維護周禮,而周禮是西周時期確立的,“夏商周”制度不準確;D錯誤,說法與史實不相符,二者的主張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和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難點在于對材料的把握。3.(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稅收 B.恩澤貴族C.削弱王國勢力 D.削奪武將軍權【答案】C【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年為鞏固統治,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結果導致了王國問題,為了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其余三項均不符合推恩令的目的,應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對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原因的識記和理解,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運用能力。4.(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如圖為古代中國某朝代的中央權力架構示意圖。該朝代是( )A.秦朝 B.西漢 C.西晉 D.隋朝【答案】A【知識點】秦朝的統一措施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皇帝之下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丞相之下有九卿,是秦朝中央實行的三公九卿制,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開始實行中外朝制度、西晉時中央并不是實行圖示的三公九卿制、隋朝中央實行三省制,均不符合題意,BC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題需根據圖片信息及三公九卿制的內容進行分析。5.(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王與馬,共天下”開創了東晉門閥政治的模式。高門士族瑯邪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甚至出現了“朝權國命,遞歸宰輔;君道雖存,主威久謝。“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 )A.兩晉政體混亂 B.君主專制加強C.東晉士族專權 D.宗室爭奪權力【答案】C【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王與馬,共天下”、“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穎川庾氏、誰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君道雖存,主威久謝”等信息可以看出,東晉時期士族的勢力強大,操縱政治權力,威脅到皇權統治,故C正確;材料只是反映東晉士族專權,不能說明“政體混亂”,排除C;依據材料“君道雖存,主威久謝”可以看出君主權威遭到一定削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士族專權,不是“宗室爭奪權力”,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東晉時期的政治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王與馬,共天下”、“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穎川庾氏、誰國柜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君道雖存,主威久謝”的主旨,結合東晉時期士族專權的政治特點分析。6.(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唐朝時,西州(今吐魯番)是諸國人唐的橋頭堡,是興胡麇集之所,當地漢字與多種民族語言文字并存,如吐魯番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漢字文書和相當數量的藏文、回鶻文、梵文、中古波斯語、敘利亞語等非漢字文獻。這從側面反映出唐代( )A.國家版圖已基本奠定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C.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 D.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答案】D【知識點】三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西州是唐朝絲之路上的重鎮,當地漢字與多種民族語言文字并存,出土大量的漢字文書和相當數量的非漢字文獻,體現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故D正確;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國家版圖基本奠定,排除A;材料無法說明中原文化受到推崇,排除B;從材料中無法得出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的結論,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題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對考生籍貫有著嚴格的限制,以外州縣籍冒充本州縣籍的行為,被稱做“冒籍”。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實行“南北分榜”,“冒籍”現象頻繁出現,浙江、江西、廣東湖廣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屢禁不止。這一現象客觀上反映出,明清時期( )A.限制考生戶籍違背公平原則 B.科舉制已失去選拔人才功能C.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強 D.地區間發展存在一定不平衡【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浙江、江西、廣東湖廣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屢禁不止”可知古代中國的科舉考試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故D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限制考生戶籍是保證公平原則,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仍然是選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故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解答本題需根據材料“浙江江西、廣東湖廣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屢禁不止”及科舉制的演變歷程進行分析,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8.(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東晉廬山賈姓士人“博通六經,尤善《莊子》《老子》”,后成為虔誠的佛教高僧慧遠。出現這一現象的社會背景是( )A.士族制度逐漸衰落 B.社會輿論環境較為嚴酷C.三教融合趨勢加強 D.佛教思想成為社會主流【答案】C【知識點】儒家、道家與佛教的發展【解析】【分析】通過材料“博通六經,尤善《莊子》《老子》,后成為虔誠的佛教高僧慧遠”可以看出,慧遠精通儒道佛三教思想,說明此時開始出現了三教合流趨勢,故C正確;A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D敘述不符合中國古代歷史史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思想演變過程,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讀能力。9.(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少數民族政權遼、金的統治者分別創制并實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謀克”等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A.全面漢化 B.胡漢交融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答案】D【知識點】遼、西夏、金的政權建立與制度建設【解析】【分析】全面漢化過于絕對化,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而不是胡漢交融,B錯誤;材料措施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自治,C錯誤;據材料“南、北面官”和“猛安謀克”和所學可知,“南、北面官”是兩套中央行政體制,北面官為統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種特殊制度,擔任者一般是契丹貴族,是遼政權重心所在,南面官是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機構 ;“猛安謀克”是朝專門在女真族內部實行的一種軍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二者共性在于因俗而治,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對比類選擇題,時空是遼金時期的中國,考查了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制度 ;旨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對“南、北面官”和“猛安謀克”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10.(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關于明朝內閣的性質,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 B.地方一級的決策機構C.皇帝顧問的內侍機構 D.掌管宮廷管理權【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與省府縣制【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內閣是在中央的皇帝的內侍咨詢機構,內閣始終沒有取得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合法地位,沒有決策權,不對皇權起制約作用,故AB兩項錯誤,C正確;內閣只是皇帝的內侍咨詢機構,不參與管理宮廷管理,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內閣制度,解題的關鍵是對明代內閣制度的性質和特點的識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11.(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陳寅恪認為,在政治體制、生活行為以及日常觀念等許多基本方面,即使釋道兩教極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導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識形態特別是哲學理論上釋道卻風靡數百年。材料意在強調( )A.社會傳統信仰改變 B.儒學正統地位已動搖C.儒學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現多元化狀態【答案】C【知識點】程朱理學【解析】【分析】“在意識形態特別是哲學理論上,釋道卻風靡數百年”表明儒學傳統中沒有佛教和道家那么細密嚴謹的四遍理論體系,因此材料強調的是儒學自身存在不足,故C正確;AB與“在政治體制、生活行為以及日常觀念等許多基本方面即使釋道兩教極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和支配作用”不符排除;D材料未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社會傳統信仰改變。【點評】本題考查了入學的發展演變,需要掌握明代內閣制度的性質和特點。解題的關鍵是對明代內閣制度的性質和特點的識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12.(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傳教士郎懷仁等上書拿破侖三世:“現在我們能夠自由地深入久閉的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取得這個自由應當歸功于陛下的大力保護,歸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視條約執行的公使。”據此判斷,該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史料及調用已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解答本題需要緊扣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即“拿破侖三世巴依據已學失職可失嚎破侖三世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可以得出本題的時間范圍由“自由地深入到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歸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視條約執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國人深入到中國內地,且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到北京,綜合判斷:得出此條約應該是《北京條約)B符合題意:而ACD條約內容與時間上均與題意無關,故選B。【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而且本題的材料選取與設間都比較的巧妙,通過拿破侖三世的評論來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條約,角度新穎,高效解答類似選擇題需要2現讀史料的同時,抓住關鍵性詞語,如本題中的“拿破侖三世”是給出了時間信息“自由地深入入團的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給出了條約的內容信息,綜合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3.(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義和團運動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互保的區域實際上包括了十三省。這一現象表明( )A.清朝君主專制走向終結 B.湘淮官僚集團迅速崛起C.清朝中央權威嚴重受挫 D.軍閥割據局面初步形成【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義和團運動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發展,C符合題意;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君主專制走向終結,A錯誤;湘淮官僚集團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B與題意不符;軍閥割據局面形成于民國時期,D與題意不符。故答案為:C。 【點評】“東南互保”協議: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其屬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達成“東南互保”協議。南方各省督撫稱皇室詔令是一個團寫之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發展。14.(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近代企業的創辦人中,地主和買辦占很大比例。這些投資近代企業的地主,大都有某種官僚身份。占比18.3%的商人,也往往有某種“官府背景”,稱為“紳商”,“常表面供職于官府,而里面則經營商務也。”這從側面說明( )A.自然經濟解體程度較高 B.民族資本主義基礎薄弱C.近代企業壟斷性質明顯 D.民族企業競爭機制完善【答案】B【知識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近代企業的創辦人中,地主、買辦以及有官府背景的人占多數,這從側面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基礎薄弱,需要依附本國封建勢力,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企業創辦人的身份問題,與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無關,A項錯誤;官僚創辦近代企業不一定是壟斷性質,C項錯誤;材料中的近代企業多為有官府背景的人創建,反映了競爭機制的不完善,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產生的途徑及其局限性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5.(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57967人。這種變化的背景是(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B.國民革命的發展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D.土地革命的興起【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57967人。”可知,反映了1923年至1927年全國黨員人數大幅增加的信息,這主要是受到國民革命運動的影響,故B正確;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于在外商企業中誕生,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排除A;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排除C;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此后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土地改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國民大革命,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國民大革命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寇準(961-1023年),19歲考中進士,初入仕途就顯示出才干,在地方理政時,不苛取百姓,以恩信為辦事的準則,深得民心。不久,因剛正直諫的品性為宋太宗所器重。后來寇準被任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兩度入相。寇準敢于犯顏直諫,據理力爭。史書記載,寇準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聽下去,起身要離開,寇準竟然扯著太宗的龍袍,請皇帝聽其陳述。宋太宗曾對左右說:“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宋代以后出現了以寇準為主角的楊家將系列小說以及涉及寇準的《清官冊》和《寇準背靴》等戲曲,并得到廣泛傳播,使寇準的形象不斷豐富和美化——摘編自胡世強《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寇準形象》等(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寇準能夠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寇準形象在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答案】(1)原因:皇帝開明,政治環境寬松;清正廉潔,取信于民;誠實正直,敢講真話;才干出眾,政績顯著。(2)原因: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忠君”“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廣泛影響;歷代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化塑造。【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解析】【分析】(1)原因: 根據材料中“扯著太宗的龍袍,請皇帝聽其陳述”可概括出皇帝開明,政治環境寬松;根據材料“不苛取百姓”可概括出清正廉潔,取信于民;根據材料“敢于犯顏直諫,據理力爭”可概括出誠實正直,敢講真話;根據材料“以恩信為辦事的準則深得民心”可概括出才千出眾,政績顯著。(2)原因: 根據材料“使得寇準的形象不斷豐富和美化”可概括出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根據材料“宋代以后出現了以寇準為主角的楊家將系列小說以及涉及寇準的《清官冊》和《寇準背靴》等戲曲,并得到廣泛傳播”可概括出歷代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化塑造。故答案為:(1) 原因:皇帝開明,政治環境寬松;清正廉潔,取信于民;誠實正直,敢講真話;才干出眾,政績顯著。(2)原因: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忠君”“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廣泛影響;歷代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化塑造。【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重要歷史人物。第一問結合寇準能夠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作答,第二問結合寇準形象在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分析,側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歷史素養。17.(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統一臺灣是康熙帝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舉措。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況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數,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西北長城塞外風土為比。倘不討憑臺灣,匪特賦祝缺減,民困日蹇,即邊防若永為定制,錢糧動費加倍,輸外省有限之餉,年年協濟兵食,何所底止?又使邊防持久,萬一有懼罪弁兵及冒死窮民,以為逃道之窟,遺害巨測,似非長久之計。——摘編自《施瑯題為盡陳臺灣剿撫可平機宜事本》材料二:鄭成功逝世以后,以鄭經為首的鄭氏集團企圖分裂祖國實現臺灣的獨立,這對中華民族長遠是不利的,康熙帝順應人民要求,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國家統一。施瑯文武雙全具有良好的政治頭腦和領導能力,精通海戰。在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時候,有些朝廷官員在背后議論他,但是康熙帝仍堅持重用他。——摘編自姜偉星、孫紅《清康熙帝統一臺灣的政治策略考證》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熙帝收復臺灣的目的。(2)據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夠成功收復臺灣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統一臺灣的重要意義。【答案】(1)目的:臺灣物產富饒可為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節省國防開支;鞏固海防,維護東南地區穩定和國家統一。(2)原因: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捍衛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知識點】清朝疆域的奠定與地方治理【解析】【分析】(1)目的:據材料“況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西北長城塞外風土為比。”可知,臺灣物產富饒可為國家提供財政支持;據材料“即邊防若永為定制,錢糧動費加倍,輸外省有限之餉,年年協濟兵食,何所底止?”可知,節省國防開支;據材料“又使邊防持久,萬一有懼罪弁兵及冒死窮民,以為逃逋之窟,遺害叵測,似非長久之計。”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鞏固海防,維護東南地區穩定和國家統一。(2)原因:據材料“以鄭經為首的鄭氏集團企圖分裂祖國實現臺灣的獨立,這對中華民族長遠是不利的,康熙帝順應人民要求,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等信息可知,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據材料“施瑯文武雙全具有良好的政治頭腦和領導能力,精通海戰。在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時候,有些朝廷官員在背后議論他,但是康熙帝仍堅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義:結合所學可知,臺灣的統一,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同時清政府設臺灣府管理,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捍衛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故答案為:(1)目的:臺灣物產富饒可為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節省國防開支;鞏固海防,維護東南地區穩定和國家統一。(2)原因: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捍衛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康熙帝的歷史功績。第一問,需根據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統一臺灣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歸納;第二問,需根據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統一臺灣的歷史影響進行分析歸納。18.(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在客觀上為中國人推開了一扇觀察與了解“天朝大國”以外世界的門窗。中國在與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觸過程中,也開始了步履維艱的近代化進程。站在中國近代史開端的中華民族有識之士和廣大中國人民,開始反思封建專制主又統治制度的沒落與腐朽,為維護民族尊嚴、捍衛國家主權,與西方侵略者展開了長期的不屈斗爭,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強盛之途,開始了艱難的探索。——據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者掀起了洋務運動。作為運動代表之一的李鴻章曾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基于此種認識,李鴻章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等。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李鴻章認識到“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于是,他又先后創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正代表了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所走過的獨特發展道路。——《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為時代主導意識的觀念形態的變化為其演進標志。在我們看來,將鴉片戰爭前后、甲午戰爭之后、五四運動前后和20世紀30年代的理論觀念形態的變異或發展,看成中國近代思潮演變的幾個階梯,從其前后的延續和區別中把握思潮的總趨勢可能是有意義的。——摘編自彭明、陳教《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走上了解和學習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鴻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所走過的獨特發展道路”對中國社會有何積極影響。(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思潮演變的趨勢和總特征。【答案】(1)背景: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西方侵略的加劇,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為先進的中國人所了解與學習。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強國御侮之道。(2)思想:師夷長技(或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影響: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來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引進技術,培養人才;是中國近代化大規模實踐的開端。(3)趨勢:從學習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總特征:把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結合。【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1)背景:根據材料“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隆隆炮聲”、“中國在與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觸過程中”,結合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性質可以得出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根據材料“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在客觀上為中國人推開了一扇觀察與了解天朝大國以外世界的門窗”并結合所學可知,伴隨著西方侵略的加劇,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為先進的中國人所了解與學習。目的:根據材料“為挽教民族危一、探求民族強盛之途,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可知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強國御侮之道。(2) 思想:根據材料“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可知,思想是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影響: 結合所學可知,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的道路是掀起洋務運動,結合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解答即可(3) 趨勢:依據材料,結合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可以得出從學習西方的科技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的趨勢。總特征:緊扣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可以得出中國近代思潮的總特征是把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結合。故答案為:(1) 背景: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西方侵略的加劇,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為先進的中國人所了解與學習。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強國御侮之道。(2) 思想:師夷長技(或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影響: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來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引進技術,培養人才;是中國近代化大規模實踐的開端。(3) 趨勢:從學習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總特征:把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結合。【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第一問,背景依據材料,結合近代中國時代背景、社會性質以及列強侵略對中國的影響等角度分析;目的根據材料“為按教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強盛之途,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分析;第二問,思想根據材料“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分析概括,積極影響結合洋務運動的意義分析;第三問,趨勢結合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特征分析;總特征緊扣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9.(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歷史的發展。”——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產生了重要影響。闡述: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其三,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一定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其革命精神,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堅持不懈奮斗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示例二論題: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歷史條件。闡述:五四運動時期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綜上,五四運動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對黨的成立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知識點】辛亥革命及其意義;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歷史的發展”,可擬定論題: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產生了重要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辛亥革命的性質、影響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人隊伍的壯大等方面予以闡述,可知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其三,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一定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其革命精神,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堅持不懈奮斗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等等。也可以以“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歷史條件”為論題,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故答案為:示例一:論題: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產生了重要影響。闡述: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其三,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一定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其革命精神,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堅持不懈奮斗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示例二:論題: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歷史條件。闡述:五四運動時期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綜上,五四運動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對黨的成立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答本題需根據材料“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歷史的發展”1 / 1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12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周禮》載,太宰居輔弼天子的要職,主持監察。監察事務實際由小宰主持。該系統中的宰夫、宮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監察的職權。材料表明西周( )A.監察系統獨立于行政 B.監察體系已基本完善C.監察職能分布很廣泛 D.監察制度未真正建立2.(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3.(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稅收 B.恩澤貴族C.削弱王國勢力 D.削奪武將軍權4.(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如圖為古代中國某朝代的中央權力架構示意圖。該朝代是( )A.秦朝 B.西漢 C.西晉 D.隋朝5.(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王與馬,共天下”開創了東晉門閥政治的模式。高門士族瑯邪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甚至出現了“朝權國命,遞歸宰輔;君道雖存,主威久謝。“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 )A.兩晉政體混亂 B.君主專制加強C.東晉士族專權 D.宗室爭奪權力6.(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唐朝時,西州(今吐魯番)是諸國人唐的橋頭堡,是興胡麇集之所,當地漢字與多種民族語言文字并存,如吐魯番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漢字文書和相當數量的藏文、回鶻文、梵文、中古波斯語、敘利亞語等非漢字文獻。這從側面反映出唐代( )A.國家版圖已基本奠定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C.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 D.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7.(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對考生籍貫有著嚴格的限制,以外州縣籍冒充本州縣籍的行為,被稱做“冒籍”。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實行“南北分榜”,“冒籍”現象頻繁出現,浙江、江西、廣東湖廣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屢禁不止。這一現象客觀上反映出,明清時期( )A.限制考生戶籍違背公平原則 B.科舉制已失去選拔人才功能C.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強 D.地區間發展存在一定不平衡8.(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東晉廬山賈姓士人“博通六經,尤善《莊子》《老子》”,后成為虔誠的佛教高僧慧遠。出現這一現象的社會背景是( )A.士族制度逐漸衰落 B.社會輿論環境較為嚴酷C.三教融合趨勢加強 D.佛教思想成為社會主流9.(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少數民族政權遼、金的統治者分別創制并實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謀克”等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A.全面漢化 B.胡漢交融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10.(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關于明朝內閣的性質,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 B.地方一級的決策機構C.皇帝顧問的內侍機構 D.掌管宮廷管理權11.(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陳寅恪認為,在政治體制、生活行為以及日常觀念等許多基本方面,即使釋道兩教極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導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識形態特別是哲學理論上釋道卻風靡數百年。材料意在強調( )A.社會傳統信仰改變 B.儒學正統地位已動搖C.儒學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現多元化狀態12.(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傳教士郎懷仁等上書拿破侖三世:“現在我們能夠自由地深入久閉的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取得這個自由應當歸功于陛下的大力保護,歸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視條約執行的公使。”據此判斷,該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13.(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義和團運動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互保的區域實際上包括了十三省。這一現象表明( )A.清朝君主專制走向終結 B.湘淮官僚集團迅速崛起C.清朝中央權威嚴重受挫 D.軍閥割據局面初步形成14.(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近代企業的創辦人中,地主和買辦占很大比例。這些投資近代企業的地主,大都有某種官僚身份。占比18.3%的商人,也往往有某種“官府背景”,稱為“紳商”,“常表面供職于官府,而里面則經營商務也。”這從側面說明( )A.自然經濟解體程度較高 B.民族資本主義基礎薄弱C.近代企業壟斷性質明顯 D.民族企業競爭機制完善15.(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57967人。這種變化的背景是(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B.國民革命的發展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D.土地革命的興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寇準(961-1023年),19歲考中進士,初入仕途就顯示出才干,在地方理政時,不苛取百姓,以恩信為辦事的準則,深得民心。不久,因剛正直諫的品性為宋太宗所器重。后來寇準被任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兩度入相。寇準敢于犯顏直諫,據理力爭。史書記載,寇準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聽下去,起身要離開,寇準竟然扯著太宗的龍袍,請皇帝聽其陳述。宋太宗曾對左右說:“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宋代以后出現了以寇準為主角的楊家將系列小說以及涉及寇準的《清官冊》和《寇準背靴》等戲曲,并得到廣泛傳播,使寇準的形象不斷豐富和美化——摘編自胡世強《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寇準形象》等(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寇準能夠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寇準形象在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17.(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統一臺灣是康熙帝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舉措。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況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數,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西北長城塞外風土為比。倘不討憑臺灣,匪特賦祝缺減,民困日蹇,即邊防若永為定制,錢糧動費加倍,輸外省有限之餉,年年協濟兵食,何所底止?又使邊防持久,萬一有懼罪弁兵及冒死窮民,以為逃道之窟,遺害巨測,似非長久之計。——摘編自《施瑯題為盡陳臺灣剿撫可平機宜事本》材料二:鄭成功逝世以后,以鄭經為首的鄭氏集團企圖分裂祖國實現臺灣的獨立,這對中華民族長遠是不利的,康熙帝順應人民要求,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國家統一。施瑯文武雙全具有良好的政治頭腦和領導能力,精通海戰。在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時候,有些朝廷官員在背后議論他,但是康熙帝仍堅持重用他。——摘編自姜偉星、孫紅《清康熙帝統一臺灣的政治策略考證》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熙帝收復臺灣的目的。(2)據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夠成功收復臺灣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統一臺灣的重要意義。18.(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在客觀上為中國人推開了一扇觀察與了解“天朝大國”以外世界的門窗。中國在與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觸過程中,也開始了步履維艱的近代化進程。站在中國近代史開端的中華民族有識之士和廣大中國人民,開始反思封建專制主又統治制度的沒落與腐朽,為維護民族尊嚴、捍衛國家主權,與西方侵略者展開了長期的不屈斗爭,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強盛之途,開始了艱難的探索。——據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者掀起了洋務運動。作為運動代表之一的李鴻章曾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基于此種認識,李鴻章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等。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李鴻章認識到“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于是,他又先后創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正代表了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所走過的獨特發展道路。——《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為時代主導意識的觀念形態的變化為其演進標志。在我們看來,將鴉片戰爭前后、甲午戰爭之后、五四運動前后和20世紀30年代的理論觀念形態的變異或發展,看成中國近代思潮演變的幾個階梯,從其前后的延續和區別中把握思潮的總趨勢可能是有意義的。——摘編自彭明、陳教《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走上了解和學習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鴻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所走過的獨特發展道路”對中國社會有何積極影響。(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思潮演變的趨勢和總特征。19.(2023高一上·興文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歷史的發展。”——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材料無法體現監察系統獨立于行政,排除A;當時專職獨立的監察制度沒有形成,排除B;材料未體現監察職能分布很廣泛,排除C;材料反映了太宰、小宰、宰夫、宮正、大史小司寇等具有監察的職權,說明當時專職獨立的監察制度未真正建立,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早期政治制度,解題關鍵是依據材料并聯系教材可以得出監察系統獨立于行政,考查了學生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綜合運用能力。2.【答案】A【知識點】孔子及其思想主張【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老子認為: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后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后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后依靠禮的根本。而孔子主張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凡是不符合和禮的就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對比分析可知,二者都強調“禮”,與之相符合的是A;B錯誤,“禮”是周禮,維護周禮體現的是迎合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錯誤,材料強調維護周禮,而周禮是西周時期確立的,“夏商周”制度不準確;D錯誤,說法與史實不相符,二者的主張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提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和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難點在于對材料的把握。3.【答案】C【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年為鞏固統治,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結果導致了王國問題,為了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其余三項均不符合推恩令的目的,應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對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原因的識記和理解,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運用能力。4.【答案】A【知識點】秦朝的統一措施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皇帝之下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丞相之下有九卿,是秦朝中央實行的三公九卿制,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開始實行中外朝制度、西晉時中央并不是實行圖示的三公九卿制、隋朝中央實行三省制,均不符合題意,BC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題需根據圖片信息及三公九卿制的內容進行分析。5.【答案】C【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王與馬,共天下”、“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穎川庾氏、誰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君道雖存,主威久謝”等信息可以看出,東晉時期士族的勢力強大,操縱政治權力,威脅到皇權統治,故C正確;材料只是反映東晉士族專權,不能說明“政體混亂”,排除C;依據材料“君道雖存,主威久謝”可以看出君主權威遭到一定削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士族專權,不是“宗室爭奪權力”,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東晉時期的政治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王與馬,共天下”、“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穎川庾氏、誰國柜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君道雖存,主威久謝”的主旨,結合東晉時期士族專權的政治特點分析。6.【答案】D【知識點】三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西州是唐朝絲之路上的重鎮,當地漢字與多種民族語言文字并存,出土大量的漢字文書和相當數量的非漢字文獻,體現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故D正確;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國家版圖基本奠定,排除A;材料無法說明中原文化受到推崇,排除B;從材料中無法得出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的結論,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題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浙江、江西、廣東湖廣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屢禁不止”可知古代中國的科舉考試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故D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限制考生戶籍是保證公平原則,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仍然是選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故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解答本題需根據材料“浙江江西、廣東湖廣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屢禁不止”及科舉制的演變歷程進行分析,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8.【答案】C【知識點】儒家、道家與佛教的發展【解析】【分析】通過材料“博通六經,尤善《莊子》《老子》,后成為虔誠的佛教高僧慧遠”可以看出,慧遠精通儒道佛三教思想,說明此時開始出現了三教合流趨勢,故C正確;A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D敘述不符合中國古代歷史史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思想演變過程,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讀能力。9.【答案】D【知識點】遼、西夏、金的政權建立與制度建設【解析】【分析】全面漢化過于絕對化,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而不是胡漢交融,B錯誤;材料措施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自治,C錯誤;據材料“南、北面官”和“猛安謀克”和所學可知,“南、北面官”是兩套中央行政體制,北面官為統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種特殊制度,擔任者一般是契丹貴族,是遼政權重心所在,南面官是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機構 ;“猛安謀克”是朝專門在女真族內部實行的一種軍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二者共性在于因俗而治,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對比類選擇題,時空是遼金時期的中國,考查了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制度 ;旨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素養。學生要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題關鍵是對“南、北面官”和“猛安謀克”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10.【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與省府縣制【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內閣是在中央的皇帝的內侍咨詢機構,內閣始終沒有取得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合法地位,沒有決策權,不對皇權起制約作用,故AB兩項錯誤,C正確;內閣只是皇帝的內侍咨詢機構,不參與管理宮廷管理,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內閣制度,解題的關鍵是對明代內閣制度的性質和特點的識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11.【答案】C【知識點】程朱理學【解析】【分析】“在意識形態特別是哲學理論上,釋道卻風靡數百年”表明儒學傳統中沒有佛教和道家那么細密嚴謹的四遍理論體系,因此材料強調的是儒學自身存在不足,故C正確;AB與“在政治體制、生活行為以及日常觀念等許多基本方面即使釋道兩教極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和支配作用”不符排除;D材料未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社會傳統信仰改變。【點評】本題考查了入學的發展演變,需要掌握明代內閣制度的性質和特點。解題的關鍵是對明代內閣制度的性質和特點的識記,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12.【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史料及調用已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解答本題需要緊扣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即“拿破侖三世巴依據已學失職可失嚎破侖三世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可以得出本題的時間范圍由“自由地深入到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歸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視條約執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國人深入到中國內地,且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到北京,綜合判斷:得出此條約應該是《北京條約)B符合題意:而ACD條約內容與時間上均與題意無關,故選B。【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而且本題的材料選取與設間都比較的巧妙,通過拿破侖三世的評論來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條約,角度新穎,高效解答類似選擇題需要2現讀史料的同時,抓住關鍵性詞語,如本題中的“拿破侖三世”是給出了時間信息“自由地深入入團的中國內地,在那里可以講道、設堂、建設:慈善機構”給出了條約的內容信息,綜合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13.【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義和團運動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發展,C符合題意;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君主專制走向終結,A錯誤;湘淮官僚集團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B與題意不符;軍閥割據局面形成于民國時期,D與題意不符。故答案為:C。 【點評】“東南互保”協議: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其屬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達成“東南互保”協議。南方各省督撫稱皇室詔令是一個團寫之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發展。14.【答案】B【知識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近代企業的創辦人中,地主、買辦以及有官府背景的人占多數,這從側面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基礎薄弱,需要依附本國封建勢力,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企業創辦人的身份問題,與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無關,A項錯誤;官僚創辦近代企業不一定是壟斷性質,C項錯誤;材料中的近代企業多為有官府背景的人創建,反映了競爭機制的不完善,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產生的途徑及其局限性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5.【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時,全國有黨員57967人。”可知,反映了1923年至1927年全國黨員人數大幅增加的信息,這主要是受到國民革命運動的影響,故B正確;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于在外商企業中誕生,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排除A;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排除C;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此后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土地改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國民大革命,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國民大革命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16.【答案】(1)原因:皇帝開明,政治環境寬松;清正廉潔,取信于民;誠實正直,敢講真話;才干出眾,政績顯著。(2)原因: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忠君”“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廣泛影響;歷代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化塑造。【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解析】【分析】(1)原因: 根據材料中“扯著太宗的龍袍,請皇帝聽其陳述”可概括出皇帝開明,政治環境寬松;根據材料“不苛取百姓”可概括出清正廉潔,取信于民;根據材料“敢于犯顏直諫,據理力爭”可概括出誠實正直,敢講真話;根據材料“以恩信為辦事的準則深得民心”可概括出才千出眾,政績顯著。(2)原因: 根據材料“使得寇準的形象不斷豐富和美化”可概括出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根據材料“宋代以后出現了以寇準為主角的楊家將系列小說以及涉及寇準的《清官冊》和《寇準背靴》等戲曲,并得到廣泛傳播”可概括出歷代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化塑造。故答案為:(1) 原因:皇帝開明,政治環境寬松;清正廉潔,取信于民;誠實正直,敢講真話;才干出眾,政績顯著。(2)原因: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忠君”“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廣泛影響;歷代在原型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化塑造。【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重要歷史人物。第一問結合寇準能夠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作答,第二問結合寇準形象在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分析,側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歷史素養。17.【答案】(1)目的:臺灣物產富饒可為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節省國防開支;鞏固海防,維護東南地區穩定和國家統一。(2)原因: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捍衛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知識點】清朝疆域的奠定與地方治理【解析】【分析】(1)目的:據材料“況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西北長城塞外風土為比。”可知,臺灣物產富饒可為國家提供財政支持;據材料“即邊防若永為定制,錢糧動費加倍,輸外省有限之餉,年年協濟兵食,何所底止?”可知,節省國防開支;據材料“又使邊防持久,萬一有懼罪弁兵及冒死窮民,以為逃逋之窟,遺害叵測,似非長久之計。”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鞏固海防,維護東南地區穩定和國家統一。(2)原因:據材料“以鄭經為首的鄭氏集團企圖分裂祖國實現臺灣的獨立,這對中華民族長遠是不利的,康熙帝順應人民要求,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等信息可知,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據材料“施瑯文武雙全具有良好的政治頭腦和領導能力,精通海戰。在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時候,有些朝廷官員在背后議論他,但是康熙帝仍堅持重用他。”等信息可知,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義:結合所學可知,臺灣的統一,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同時清政府設臺灣府管理,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捍衛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故答案為:(1)目的:臺灣物產富饒可為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節省國防開支;鞏固海防,維護東南地區穩定和國家統一。(2)原因: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康熙帝善用人才,用人不疑。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捍衛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康熙帝的歷史功績。第一問,需根據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統一臺灣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歸納;第二問,需根據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及康熙帝統一臺灣的歷史影響進行分析歸納。18.【答案】(1)背景: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西方侵略的加劇,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為先進的中國人所了解與學習。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強國御侮之道。(2)思想:師夷長技(或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影響: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來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引進技術,培養人才;是中國近代化大規模實踐的開端。(3)趨勢:從學習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總特征:把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結合。【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1)背景:根據材料“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隆隆炮聲”、“中國在與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觸過程中”,結合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性質可以得出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根據材料“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在客觀上為中國人推開了一扇觀察與了解天朝大國以外世界的門窗”并結合所學可知,伴隨著西方侵略的加劇,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為先進的中國人所了解與學習。目的:根據材料“為挽教民族危一、探求民族強盛之途,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可知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強國御侮之道。(2) 思想:根據材料“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可知,思想是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影響: 結合所學可知,地主階級進行工業化探索的道路是掀起洋務運動,結合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解答即可(3) 趨勢:依據材料,結合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可以得出從學習西方的科技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的趨勢。總特征:緊扣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可以得出中國近代思潮的總特征是把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結合。故答案為:(1) 背景:中國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西方侵略的加劇,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文化也傳入中國,為先進的中國人所了解與學習。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強國御侮之道。(2) 思想:師夷長技(或學習和引進西方技術)。影響: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來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引進技術,培養人才;是中國近代化大規模實踐的開端。(3) 趨勢:從學習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學制度,再到學思想。總特征:把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結合。【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第一問,背景依據材料,結合近代中國時代背景、社會性質以及列強侵略對中國的影響等角度分析;目的根據材料“為按教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強盛之途,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分析;第二問,思想根據材料“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分析概括,積極影響結合洋務運動的意義分析;第三問,趨勢結合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特征分析;總特征緊扣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9.【答案】示例一論題: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產生了重要影響。闡述: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其三,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一定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其革命精神,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堅持不懈奮斗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示例二論題: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歷史條件。闡述:五四運動時期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綜上,五四運動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對黨的成立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知識點】辛亥革命及其意義;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歷史的發展”,可擬定論題: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產生了重要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辛亥革命的性質、影響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人隊伍的壯大等方面予以闡述,可知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其三,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一定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其革命精神,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堅持不懈奮斗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等等。也可以以“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歷史條件”為論題,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故答案為:示例一:論題: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產生了重要影響。闡述: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其三,辛亥革命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一定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其革命精神,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堅持不懈奮斗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示例二:論題: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歷史條件。闡述:五四運動時期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綜上,五四運動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對黨的成立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答本題需根據材料“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歷史的發展”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12月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歷史12月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