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二、教材分析從單元內部看,在本單元所包含的三課中,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與第6、7課存在密切關聯。古代中國人事制度影響深遠,一方面,科舉制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創建提供了參考模板;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人事制度的調整也從傳統人事制度中汲取了有益營養。所以,學生通過學習第5課,能夠為本單元的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單元外部看,中國古代的人事制度建設為歷代所重視,與其他政治制度共同構成上層建筑,因而第5課內容同選必1其他單元中的古代中國制度史部分存在一定的聯系。比如,第六單元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中提到的基層政權組織建設、社會救濟實施等方面,都能看到古代中國人事管理的投射。社會治安狀況也是中央對地方官予以監察、考核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第5課與其他單元課時的聯系,幫助其建構起關于“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知識體系。從本課教學任務看,主要在于理清古代中國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監察制度的演變脈絡、原因、趨勢或特點,至于分析人事制度的影響則相對次要。從本課育人價值看,主要在于引導學生發現中國古代人事制度設計中的政治智慧,如科舉制下的公平、開放等理念,樹立起文化自信、參政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感。三、學情分析從知識儲備來看,高二上學期的學生在此前已經對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特別是科舉制,有相當的了解,為學習本單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學生對古代中國的監察制度與考核制度比較陌生。總之,他們對中國古代人事制度的認知在廣度和深度上均顯不足。從能力習得來看,高二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能夠立足教材對歷史發展脈絡進行列表、制圖梳理,能夠從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進行簡單歸納。但是學生對古代中國人事制度變革的原因缺乏全面分析,對制度調適的內在邏輯和本質缺乏深刻認識,反映出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聚合性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教師需要圍繞大概念精心設計問題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各類情境中促進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深度學習。關于本課提及的三大制度,重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輕選官制度;重演變歷程梳理和原因、特點(趨勢)分析,輕影響評價;深挖人事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如經濟發展水平、利益集團博弈;補充清官文化作為價值導向,豐富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認知。四、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利用表格梳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監察制度、考核制度演進的脈絡,并基于表格和教材內容,說明其演進的特征。(時空觀念水平2、史料實證水平3、歷史解釋水平2)2.學生能夠基于唯物史觀,將古代中國人事制度的變革原因、歷史影響置于特定的時空框架內,史論結合地分析歸納之。(唯物史觀水平3-4、時空觀念水平4、史料實證水平3、歷史解釋水平3)3.學生能夠通過分析選官制度、監察制度、考核制度的內在聯系,理解中國古代人事制度與中央集權體制同頻共振的關系,認識人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認同當今中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念與行動。(歷史解釋水平4、家國情懷水平3-4)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古代中國人事制度演變的脈絡與原因。根據課標要求,本課重在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但是制度變遷的原因在教材中涉及較少,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選官制度更迭的內在機理。另外,根據學情分析,盡管教材提到了三大制度的發展脈絡,但用墨較為平均,且歷代選官制度已為多數學生所熟悉,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突出中央集權體制下的監察與考核制度,使學生認識到人事制度與國家體制相配合,人事制度的變遷也是以國家治理需求為導向。2.難點:古代中國人事制度演變的特點、價值啟示。課標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選官方式的階段特征。概括特點對于學生來說,通常是個難點。當然,基于課標不等于完全依循課標。學生在此前歷史學習中對監察制度與考核制度了解甚少,既然三大制度三位一體,不妨把探究監察與考核制度的特點也作為教學內容,如此也能夠促進學生對選官制度變化趨勢的理解。六、設計思路1.主線(明線):國家治理視角下的中國古代人事制度演變;2.輔線(暗線):從包拯的生平看官僚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七、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依次出示合肥市包河區包孝肅公墓園和肥東縣包拯銅像的照片以及包拯生平事跡表,引出對北宋名臣包拯謚號“孝肅”的解讀。師說:這是合肥市為紀念北宋名臣包拯而修建的包公園,全稱包孝肅公墓園。“孝肅”作為包拯的謚號,肯定了他的哪些品質?(出示包拯生平,請學生據表回答:孝指其孝順父母,肅指其為官清廉、剛直不阿。)對統治者來說,如何選拔出像包拯這樣優秀的官員,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是治國理政的關鍵。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5課,去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設計意圖:將鄉土歷史文化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知學習][環節一]流變——變遷的歷程與特征呈現材料:某一制度之消失,也決不是無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后影,漸漸地在變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師說: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指出:每一制度都有流變。中國古代人事制度源遠流長,不斷變遷。我們先按時序梳理選官制度變遷的脈絡。(設計意圖:過渡銜接,推進教學。)要求選官組展示預習成果——根據教材,完成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流變的梳理表格(如下表1所示)。并請學生基于表1,從選官方式、標準、權力等角度歸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流變的特征。【參考答案:(1)選官方式:從薦舉到考試,趨向客觀;(2)選官權力:逐漸收歸中央,體現中央集權;(3)選官標準:從重品德、家世到重才能,趨向公平、開放】表1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再加工,利用好教材資源。)要求學生根據材料1,指出兩漢察舉制的調整舉措,并說明察舉制與科舉制的關系。【參考答案:察舉制增設的考試環節成為后世科舉制分科考試的源流,二者存在淵源關系。】材料1:東漢順帝陽嘉年間……尚書令左雄建議改革察舉,對孝廉進行考試。具體辦法是由公府主考,“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即儒生出身的考經學,文吏出身的考文書。公府考畢,再由尚書省覆試。——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設計意圖:回應錢穆先生所說的“流變”,加深對制度演變脈絡的理解。)要求選官組展示預習成果——根據教材,完成古代中國監察制度流變的梳理表格(如表2)。并請學生立足表2和教材研讀(如圖1),歸納古代中國監察制度的特點。【參考答案:(1)監察范圍覆蓋中央到地方,中央注重巡察地方;(2)監察機構對皇帝負責,監察官位卑權重;】表2 古代中國監察制度的演變 圖1 本課關于監察制度的教材內容節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教材,提取關鍵信息。)師說:秦漢以來的監察制度是建立在中央集權體制下,服務君主統治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監察官充當帝王的耳目,為皇帝所倚重。大家所知道的包拯,為官近30年,長期任職于北宋監察系統,深受君王賞識。出示包拯的任官經歷、材料2,要求學生針對材料2中的“宋代臺諫監察制度成就了包拯敢言直諫的政治形象”發表看法,給出贊成或反對的理由。【參考答案:贊成,因為宋代臺諫制度下,政治環境相對寬松,臺諫被運作為牽制相權、加強皇權的一股力量;反對,包拯個人的優秀品質不能被忽略。】材料2:宋代臺諫監察制度成就了包拯敢言直諫的政治形象。宋代臺諫官由皇帝任命,直接向皇帝負責,允許其在自由寬松的政治氣氛中直言議事,批評朝政得失,糾彈失職官員。由于趙宋統治者利用“耳目之臣”臺諫力量,經常罷免宰執大臣,而使宰執大臣無法長期把持朝政成為皇權威脅力量……——摘編自沈瑞英《略論北宋臺諫與包拯》等師說:誠然,外在的制度框架和內在的個人品質都是影響個人建功立業的重要因素。表格中,還提到包拯曾就職于提點刑獄考課院。考課院是負責地方州縣官的考核,作為重要的考核機構而存在,體現了考核制度在宋代的發展。(設計意圖:插入包拯的任職履歷,說明臺諫制度在宋代的發展;以包拯犯言直諫、剛正不阿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考課院”銜接過渡,推進教學。)要求選官組展示預習成果——根據教材,完成古代中國考核制度流變的梳理表格(如表3)。并請學生立足表3和教材研讀(如圖2),歸納古代中國考核制度的特點。【參考答案:(1)由中央統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制度日趨嚴密;(2)注重考察德行、政績,結果關系官員的升降賞罰;】表3 古代中國考核制度的演變 圖2 本課關于考核制度的教材內容節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教材,提取關鍵信息。)出示一道習題,在學生完成后出示解析和圖3。(2021·全國甲卷高考·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解析】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為了防止長官以權謀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威脅統治,就需要有效的監察制度才可以保證其有效運作,故選B項。師說:辟召制度是與察舉制并行的一套選官制度,在運行中可能削弱中央集權,需要監察制度予以配合。這啟示我們選官制度與監察制度、考核制度三位一體,如圖所示,它們又從屬于古代中國人事制度,在中央集權體制框架內協調運作。這套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便是封建小農經濟。當然了,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中國古代人事制度彼此配合,也在不斷進行自我調適。那么調適的原因有哪些呢?[環節二]調適——變遷的因果與啟示呈現材料:為組建官僚隊伍,保證官僚階層的新陳代謝,使適應統治和治理要求的人才周期性地補充到國家政權之中,選官制度便應運而生并不斷根據現實需要而演進。——馬凱《秦漢以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進研究》師說:學者馬凱指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因服務于國家治理需求而不斷調適。我們不妨通過這一表格(表4),做進一步的說明。本課共分三個子目,講述了三個不同階段的人事制度的變遷。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建立并鞏固,我國古代人事制度的基礎由此奠定。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民族交融的浪潮中,人事制度被注入了新鮮血液,得以發展。當中國歷史再次回歸統一時,隋唐帝國通過創新、完善人事制度,推動了盛唐局面的到來。而在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雖然有過輝煌,但也逐漸陷入重重危機,反映到人事制度上則是守成有余,創新不足,趨向僵化。特別是明清時期,科舉制的僵化、監察考核制度的嚴密化,都表明了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封建國家的治理陷入人治的藩籬。表4(設計意圖:挖掘教材,構建中國古代人事制度變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促進深度學習。)出示材料3,要求學生指出材料所闡述的中國古代人事制度不斷“調適”的原因。材料3:選官制是社會各階層的求仕者成為官貴的橋梁,也是調整統治集團成分、分配或爭奪權勢、利益的手段。制度既是政治博弈的規則,也是政治博弈的結果,選官制度概莫能外……——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師說:中國古代人事制度除了服務于國家治理,還受制于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博弈”。閻先生指出選官制度是調節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是政治博弈的規則與結果。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予以論證。首先,請大家根據下列材料,關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庶階層之爭。(設計意圖:過渡銜接,推進教學。)出示材料4,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結合教材第二目第一段正文,說明隋朝以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實質。學生作答后,教師在講解中出示圖4。材料4:魏晉以下,士人與士族的發展,造成了士庶對立。東晉還一度出現了門閥政治,皇權低落。士族門閥是一種貴族化了的官僚,而貴族與皇權此消彼長,貴族化消解、侵蝕皇權的力量。相應地,政治制度發生了若干變態,如,維護士族選官特權的九品中正制,恰好與這個時代共始終。——閻步克《波峰與波谷》【教材節選】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設計意圖:文字材料與圖示相配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士庶階層之爭作為利益集團博弈的重要表現之一,推動了隋朝選官制度的調整——由九品中正制轉向科舉制,從階層之爭論證閻步克先生所說的“政治博弈”。)師說:借助這張示意圖(圖4),我們可以更好理解隋朝變革選官制度的實質是為了加強君權,鞏固統治。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北宋朝堂上的一場爭論。出示材料5、6,要求學生根據兩則材料,分別指出司馬光和歐陽修關于科舉取士的不同看法。【參考答案:司馬光:分路取士,歐陽修:憑才取人;】結合所學知識,試說明宋代出現科舉取士地域之爭的原因。【參考答案: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文教事業興盛】材料5:其諸道州府舉人試卷,各以逐路糊名,委封彌官于試卷上以在京師、逐路字,用印送考試官,其南省所放合格進士乞于在京、逐路以分數裁定取人。——[北宋]司馬光《乞貢院逐路取人狀》材料6:不問東西南北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最為至公!——[北宋]歐陽修《文忠集·論逐路取人札子》師說:顯然,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影響到人事制度的調整。司馬光的建議貼合社會現實,“分路取人”在北宋有所實施,但未扭轉朝中官員多為南方人的局面。出示材料7,在教師講解中出示圖5。材料7:宋代科舉以成績取士,南人囊括多數進士,南北士大夫在統治階層結構失衡,自然削弱了中央政權在北方的政治基礎……明清兩代政權吸取經驗教訓,改變取士原則,較好地協調了南北方士人關系,均衡了南北人在政權結構中的地位,擴大并鞏固了作為統一大中華的統治基礎。——楊君玉《宋代科舉改革——“憑才取人”與“分路取人”之爭》要求學生根據材料7,結合教材第32頁歷史縱橫,指出明清兩代踐行“分路取人”的舉措與意義。【參考答案:舉措:吸取北宋歷史經驗,設立南北(中)卷制度;意義:協調了南北利益,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設計意圖:文字材料與圖示相配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南北地域之爭作為利益集團博弈的重要表現之一,推動了隋唐以后科舉取士在地域名額上的調整,從地域之爭論證閻步克先生所說的“政治博弈”。)師說:通過以上探究,同學們可以認識到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博弈同樣影響著古代中國人事制度的變遷。但不管人事制度怎么調整,民眾對官員的期望沒有改變。包拯逝世后,朝廷給予謚號“孝肅”,充分肯定其功績。民間更是一度將其神話為“包青天”。(設計意圖:過渡銜接,推進教學。)出示包拯生平事跡表、材料8,要求學生根據材料8,結合所學,談談“包青天”在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參考答案:①百姓對清廉公正官員的期待;②歷代對包公形象的藝術加工;③“忠君”“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廣泛影響】材料8:元明清時期,一大批包公戲、文學作品在民間流傳開來,形成了所謂的包公“清官”現象……包拯也迅速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形象開始被突出、被神話,甚至逐漸被賦予了超自然的能力,從歷史人物“能吏”、“廉吏”包拯轉化成戲劇、文學人物“包青天”。清官的形象凝聚著民眾對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往往成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于是終于化成民間政治信仰中高大的神。——摘編自《從“包拯”到“包青天”——兼論中國古代的“清官”文化》等出示包公園清風閣照片及其一樓大廳的一副對聯(正氣清風匡世俗,廉泉碧水潔人心)。師說:時至今日,包公已然是我們安徽合肥的文化名人之一,包公園也已成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在包公園內,最為醒目的建筑莫過于清風閣。而在清風閣一樓大廳,有副對聯:正氣清風匡世俗,廉泉碧水潔人心。請同學們結合這副對聯,談談包公清官文化的現實價值。(設計意圖:以清官文化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為小結中升華本課教學主題做好鋪墊。)[本課小結]一方面,以包拯為代表的古代“清官”群體身上所具有的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等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提倡。另一方面,在今天的國家治理中,我們既要健全、落實民主監督制度,也要重視對廣大官員個人素養的培育,培育出更多廉潔奉公的“包拯”,而不是僅存在于戲劇神話中的“包青天”。這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設計意圖:以包青天文化為代表的古代清官文化收尾,呼應導入中的包公園,使暗線與主線達成契合,同時回歸單元教學主題——了解人事制度,關注國家治理效能。)八、板書設計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九、優化反思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落實本篇教學設計是可以基本達成的。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相關問題。所選取的材料也十分精煉、恰當,是對教材的有益補充,能夠更好地服務教學。由于準備內容相當充分,實施過程中存在趕進度的狀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不足,后續要做進一步的取舍。教學設計比較輕視基礎史實的傳授,考慮發放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前列表自行梳理,否則課堂留給突破重難點的時間就非常緊湊。本課所設置的暗線與主線的呼應還不夠充分,在教學中尚能夠銜接前后,不算生硬,后續可以考慮優化呈現時機和方式。本人對課堂提問做了預設,從實踐效果來看,學生的作答也有不少生成性的內容,值得多加關注。本課教學發揮了歷史學科育人功能,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基于情境教學和史論結合,一些情感升華、價值觀塑造顯得自然真實。在后續的教學中,吸取本課育人的經驗,注意避免生硬地價值觀傳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