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必1重點內容與認識提升課件(共42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必1重點內容與認識提升課件(共42張PPT)

資源簡介

(共42張PPT)
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重點內容梳理與認識提升
提 綱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在歷史課程中的地位和學習要求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各單元的重點知識結構及其聯系
學習的邏輯順序
合理的必備知識結構體系
——《綱要》為基礎和框架
【課程地位】
基于綱要 遞進拓展
中外關聯 古今貫通
【學習目標】
加強唯物史觀素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相關制度和措施,了解制度或措施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意圖解決的社會問題,懂得對制度的利弊得失進行辯證分析。
進一步培養時空觀念:把握不同時期和地區的制度、措施之間的聯系,理解有關制度和措施的演變進程、彼此影響及其意義。
繼續強化證據意識和運用史料的能力:從各種史料出發,理解某一制度或措施, 進一步養成“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習慣,具備重視證據的思維方式。
進一步提升歷史解釋能力:理解人類歷史上的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措施有一個逐步發展、取長補短、不斷進步的過程。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角度認識制度的延續、 變遷和相互影響,理解制度形成和變化背后的復雜社會因素。
進一步涵養家國情懷:更清楚地認識不同國家政治制度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正確認識歷史上政治文明的演進;通過與思想政治課相關內容的整合,增強對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從制度視角認識人類政治生活發展的歷史,進一步提升素養
5
準確把握《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塊的立意
【模塊導言】 國家統治依賴一系列制度建設,包括建立組織和制定規則。以權力分配、機構設置和運行為主的政治體制,規定了國家制度的基本框架。社會治理則是國家制度的關注重點。
以權力分配、官員選拔、機構設置和運行為主體
以賦稅征收、財政分配為主體
以構建主流意識形態為主體
6
準確把握《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塊的立意
【模塊導言】
加深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分析方法,對上層建筑各領域的實質進行深入分析
代表奴隸主、封建貴族與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
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國家制度
影響因素
7
準確把握《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塊的立意
思考維度:時代背景、源流承繼、解決問題、結構功能、執行運作、發展演變、利弊得失、后世影響
特征—跨學科:歷史學、政治學、 法學、外交學、財政學、民族學
基于制度史視角的觀察
提 綱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在歷史課程中的地位和學習要求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各單元的重點知識結構及其聯系
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官員選拔管理
戶籍制度
基層管理
法律教化
民族關系
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內容結構
第一單元的重點問題與認識
重點問題:政治制度的主要類型、發展演變
總體認識:有針對性的順應歷史的發展、興利除弊是改革成功的關鍵,也是改革的必然。變法和改革提高了國家社會治理能力,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一單元主干知識線索化
內容 目標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
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變化:
原因:
認識:
秦滅六國,結束分裂完成統一
吸取歷史教訓,法家思想提供理論基礎
生產力水平提高,維護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
最高權力:從早期的“公共權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君主獨斷”
政體:從商朝的“內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華的基礎上創立的,發展和完善了前代政治制度的繼承與創新。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原因與認識
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1)以漢、唐典型為中心。
(2)先秦略講,注意政體演變與官制要點。
(3)魏晉南北朝注重由秦漢型蛻變為隋唐典型之過程。
(4)兩宋以下,不脫漢、唐兩型,但亦各有特點。
(5)明、清制度唯一特點:君主獨裁專制為本時代講述中心,其他組織運用原則不脫漢、唐、宋之舊軌。
(6)從政事看制度,不專著眼于死的規章。
——嚴耕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綱》
14
歷代中央行政中樞制度的演變示意圖
秦 漢 唐 宋 元 明 清
外朝
丞相
內朝
尚書省-
門下省
中書省
參知政事
樞密院
三司
中書省一省制
廢丞相
重用親信,
削弱相權
相權一分為三
分割宰相
行政權,
軍權,財權
相權
擴大
相權
消失
六部
軍機處
頂峰
抓住主要矛盾:
皇權與相權
15
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
中樞機構變化的走勢,是由皇帝與官僚機構、官僚隊伍的矛盾決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設置得力的辦事機構,需要賦予它權力;一方面擔心掌握權力的大臣權勢日高,威脅到皇權,因此要另設親信機構予以制約。中樞機構權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慮。
——鄧小南《中國古代史的縱與橫》
理解變化的趨勢及原因
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
時段 中央行政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省體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中書省
內閣
軍機處
三公九卿制
西漢中朝,東漢尚書臺
方式1:重用親信近臣,形成新的權力中樞來強化皇權
方式2:多人分割宰相權力,使其相互牽制來削弱相權
時段 地方行政制度 戶籍管理 基層組織與社會管理
秦朝 郡、縣二級制 分類登記 鄉里亭
漢朝 “編戶齊民”
魏晉南北朝 戶籍散亂
隋唐 “大索貌閱” 百戶為里、五里為鄉
鄰保制
宋朝 主戶與客戶 保甲制
元朝 “諸色戶計”
明朝 以職業定戶籍 里甲制、十家牌法
清朝 永停編審(乾隆) 里甲-保甲
郡、縣二級制
州、郡、縣三級制
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州、縣二級制
唐朝:道、州、縣三級制
路、州(府)、縣三級制
省、路、府、州、縣多級制
省、府、縣三級制
省、府、縣三級制
地方服從中央管理、層級管理由上至下、縣為基層行政區劃
【中國近代政治制度】
18
特點:艱難探索的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最佳選擇。
西方政治制度
古代
古希臘
民主政治—雅典
寡頭政治—斯巴達
羅馬共和國寡頭政治——羅馬帝國元首制
中古時期
封君封臣制
王權教權并立
14世紀初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時期
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
近代
英國:17世紀首創君主立憲制;18世紀逐漸形成內閣制度;19世紀文官制度確立
美國:1787年,建立聯邦制共和制, 三權分立原則;1883年文官制度確立
法國:1875年確立共和制;二戰后建立文官制度
君主制
德國:1871年君主立憲制;二戰后文官制度建立
村社
莊園
基督教會
行會
二戰后社區
自治市
鄉鎮
自治市鎮
自主權
逐漸擴大
漸進發展
法制化
規范化
特點:
西方政治制度重點內容結構示意圖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政治、經濟、思想相結合
思想與革命的淵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主權在民”“天賦人權”
“分權制衡”“社會契約”
“自由、平等、博愛”
核心思想一致:議會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力,以此限制和制約君主或總統等對行政權力的濫用,也通過立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第二單元的重點問題與認識
重點問題:講授制度史的一般策略包括產生、特點和影響
1.官員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既是國家制度的集中體現,也反映了社會治理的要求。
2.官員的選拔與官員制度與特定的歷史發展相適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在上層建筑上的要求和反映
基本認識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
模式:散漫走向系統
主導:中央主導逐漸加強
方式:主觀認定走向客觀選拔(公平)
范圍:封閉走向開放
形式:走向僵化(逐漸單一)
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
明功過
察賢否
組織獨立
權力制衡
選用慎重
加強中央集權
法規逐漸完善
考核逐漸嚴密
維護官僚體制穩定
保障政府行政效率
認識:雖然中國古代官員管理制度建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基礎之上,但它在糾察百官、澄清吏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對王朝興衰更替產生過重大影響。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也積累了豐富的思想和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總結,并從中得到啟示。
5-13世紀
14世紀后
17世紀
官員選用方式
政治發展特征
封建制度
王權加強
資本主義
制度建立
無需職業官員
國王挑選親信賜予官職
少數人或集團掌握官員任免權
忠于個人
18世紀
政黨政治發展
政黨分肥制
忠于政黨
19世紀初
政府職能擴展
要求參與政府工作
始設常務次官,出現政務官與事務官分途
工業革命
政府管理暴露問題
克里米亞戰爭
西方各國文官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背景
進程
18世紀初
19世紀初
“政黨分肥制”弊端
政府職能擴展
要求參與政府工作
規定除大臣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下議院議員
始設常務次官,出現政務官與事務官分途
政府管理暴露問題
政黨政治出現
工業革命
克里米亞戰爭
1855年
建立文官委員會,對侯選人進行考試
英國文官制度初步形成
1870年
規定重要文官必須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錄用
英國文官制度最終確立
1883年
《美國文官法》
美國文官制度確立
二戰后
法、德、日文官制度確立
西方各國文官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第三單元的重點問題與認識
對不同國家制度進行橫向的比較時,要避免簡單的類比和抽象的優劣評判,通過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不同國家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間的異同。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中國傳統的法律體系從秦漢時開始形成。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導思想為禮法并用,以禮入法,儒家經義成為法理的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27
中國古代法律發展示意圖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漢 魏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鑄刑鼎”頒布成文法
律令儒家化
大清律例
宋刑統
大明律
唐律疏議
九章律
秦律
中國古代法律最早成文出現于春秋時期,確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中國歷朝的法律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它們所對應的時代所擁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
禮法結合是中華法系的重要特點。
司法實踐中廣引唐律
法家思想主導
時期 法治 教化 禮法關系
夏朝 《禹刑》 禮不下庶人 刑禮分野
商朝 《湯刑》
西周 《九刑》 敬天保民、禮制
春秋戰國 鑄刑書(成文法)、法家法治 儒家德治 禮法對立
秦 《秦律》、嚴刑峻法 焚書坑儒
漢 沿襲秦律、《九章律》 尊崇儒術、以經注律 德主刑輔
禮法合一
魏晉 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納禮入律
唐 刑罰為用《唐律疏議》 德禮為本《大唐開元禮》
宋 《宋刑統》《天圣令》 《呂氏鄉約》《家禮》 約律分立
明 《大明律》、律例合編 明太祖六諭 約律合流
清 《大清律例》 圣諭十六條、《圣諭廣訓》
中國古代法律發展演變
29
《西方的法律與教化》一課的結構圖
公元前5世紀 6世紀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689年 1787年 1804年
英國普通法形成
日耳曼法與教會法
羅馬法大全
十二銅表法
美國聯邦憲法頒布
法國 民法典頒布
英美法系逐漸形成
大陸法系逐漸形成
英國通過大憲章
基督教宗教倫理和教化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羅馬法復興
英國 頒布權利法案
新教倫理和教化適應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需要
宗教倫理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西方宗教倫理逐漸適應社會發展:
從基督教壟斷統治阻礙社會發展,到新教倫理推動資本主義社會進步
西方法律淵源的特殊性及多元性,宗教倫理起 定的教化作用。
西方法律體系逐漸完備:從羅馬法到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形成
由封建時代宗教倫理為主,到資本主義時代以法律體系為主
第四單元的重點問題與認識
重點問題:
從歷史的角度考慮到具體的國情和當時的社會狀況,
明了某一制度創立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的特殊性,負責管理邊疆民族的機構往往也負責管理對外關系。和與戰都是古代民族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民族交融。現代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發展和完善,促進了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
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徑
不同民族政權間的民族交融
和親:古代中原封建王朝的皇室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之間為保持和好而結成姻親關系。
經貿往來:歷代中原農耕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重要的交往形式,如中原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茶馬貿易等。
相互學習: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戰爭沖突:民族交融的一種特殊形式
古代中國民族交融主要途徑
在統一政權下的民族交融
在大一統政權下都有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制度: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羈縻州,元明時期的土司,清朝的理藩院和邊疆地區的將軍、辦事大臣等
這些管理體制都是建立在大一統之下的,有利于民族間和平交往和相互影響,推動民族交融。
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
32
朝貢體制:朝,臣下覲見君主;貢,臣下向君主獻納禮物。
朝貢體制源于先秦,成于漢朝。外國使節來華被視為前來“朝貢”,即承認中國為宗主、自己為藩屬,外國使節覲見皇帝時需行臣屬之禮。
中國君主會“冊封”那些國家統治者各種名號,“回賜”各種禮物。
反映到經濟上就是“朝貢貿易”。只有與中國建立朝貢管關系的國家才可以與中國進行貿易。
認識: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基本是和平而不是征服,最大特點是朝貢體制,呈現文明對外輻射的特點。這種體制是建立在文明優勢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但容易形成妄自尊大的習性。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1.近代西方民族關系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及新興資產階級產生息息相關,是王權發展的產物,也是思想解放運動的結果。
2.國際法的形成是近代民族國家出現的結果,也是西方法律制度的發展。
3.國際法的發展與國際關系的發展相一致,國際法執行力的加強意味著國際治理體系的逐步完善。
16世紀的英國在社會思想領域最大的變革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宗教改革與民族主義兩大思潮。宗教改革在宗教、政治和社會諸領域里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民族主義作為近代社會發展中最強大的推動力之一也在英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而兩者的結合則賦予對方更強的活力。
——柴惠庭《英國清教》,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頁
國家 表 現
英國 13世紀,倫敦方言基礎上形成英語,并廣泛使用;
14-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宗教改革1534年《至尊法案》,建立起國王專制……
法國 14-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民族意識覺醒;
16世紀,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成為官方語言;
路易十四時期,王權達到頂峰;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
歐洲其他國家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傳播了啟蒙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發展為民族國家(16-19世紀)
國際法的發展
16世紀
《戰爭與和平法》
維也納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國聯
《聯合國憲章》
非戰公約
二戰后國際法發展
國際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6-19世紀,西方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
維也納體系推動外交制度發展
1917
十月革命開辟國際法新階段
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大批新興民族國家獨立
第五單元的重點問題與認識
重點問題:辯證看待制度的創新之處和存在的缺陷
(世界貨幣體系、中國賦稅制度的發展演變為例)
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馬克思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示意圖
貝幣
新石器
晚期至夏
商周
骨貝
銅貝等
春秋
戰國
刀幣
布幣
環錢等

半兩錢

五銖錢

開元
通寶
北宋
多種金屬貨并存,出現幣紙幣交子

紙幣
中統鈔
明清
白銀
民國時期
銀元
法幣
金圓券
中華人民 共和國時期
人民幣與金屬幣等貨幣體系
貨幣和貨幣制度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示意圖
8世紀
法蘭克王國
將1磅重的
白銀分成
240便士
1360
法國開始鑄造法郎硬幣
1792
美國國會頒布法案,正式規定用“元”作為美國的貨幣單位,美元出現了
1795
法郎作為唯一的標準貨幣在法國流通
1944
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
20世紀70年代初
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21世紀
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的影響上升
1816
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與變化反映世界體系和國際治理結構的演變
39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征收標準:
征收時間:
賦役關系:
交納形式:
人丁 資產
并行 合并
實物 貨幣
(兩稅法為標志)
(一條鞭法為標志)
(一條鞭法為標志)
不固定 固定
(兩稅法為標志)
人頭稅所占比重越來越少,直至取消(以攤丁入畝為標志)
第六單元的重點問題與認識
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對協調社會關系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認識:戶籍制度的出現與國家規模的擴大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有關,反映了國家對民眾管理的加強。隨著人身控制的減弱,戶籍制度也在發生變化,1772年,“攤丁入畝”以后,清政府下令戶籍永停編審。

戶籍制度削弱,后停止編審
元明
以職業定戶籍
主戶、
客戶分類
大索貌閱
東晉
黃籍
白籍
土斷
編戶齊民制度
漢朝
戰國時期
秦朝
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戶籍分類登記


指歷代王朝對全國人口進行管理,并據以征調賦稅、勞役,征集兵員,區分人戶職業和等級的重要制度。
將戶籍作為調派勞役、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以此維護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特權。
秦漢 隋唐 宋元 明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古希臘 中古西歐 二戰后西方各國
設收容機構
宗族救助
慈善組織
17世紀初
英國頒布濟貧法
19世紀90年代德國初建社會 保險制度
1935年
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社會保障制度大發展
常平倉制度
編戶齊民
鄉里制度
“大索貌閱”
鄰保制度
主戶客戶
職業定籍
十家牌法
保甲制度
村社自治
莊園、城市、基督教會
社區組織開始形成
社區居民自我管理
社區
教會、行會
封君封臣制度;
莊園經濟,自給自足
基督教影響廣泛
小國寡民
獨立自主
直接民主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政策調整
中外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發展示意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本溪市| 罗平县| 福海县| 福清市| 太原市| 民勤县| 宣威市| 龙岩市| 武威市| 太保市| 台南市| 阿拉尔市| 太康县| 大冶市| 肥城市| 永城市| 淮滨县| 鞍山市| 元江| 大新县| 阿拉善左旗| 五大连池市| 墨江| 内黄县| 沈阳市| 昭平县| 巍山| 绍兴市| 昭苏县| 永修县| 深水埗区| 桐柏县| 桑植县| 福鼎市| 河北区| 米泉市| 石首市| 博野县| 安义县|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