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騰沖市第八中學2025屆中考第三次模擬測試歷史試卷(全卷兩個大題,共29個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本卷為試題卷。考生必須在答題卡上解題作答。答案應書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2.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 B.狩獵是北京人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C.化石是研究北京人的重要證據 D.北京人的腦容量比現代人略大2.西周實行分封制,各諸侯國共尊一主,這加強了天下一家的觀念。與此同時,中心地區(qū)的文化擴散到周邊。這表明分封制( )A.助長了國家的分裂B.鞏固統(tǒng)一的同時,增進了文化聯(lián)系C.增強了諸侯國的力量D.維護了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3.朱彧在1119年寫成的《萍洲可談》一書中記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因此指南針用于航海大概始于( )A.唐朝末年 B.北宋末年 C.南宋末年 D.元朝初年4.如圖是現藏于臺北博物館的《瑞應麒麟圖》,該作品以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國(在今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帶)貢麒麟為據,畫中一弁夫牽著一頭“麒麟”(長頸鹿)。與這一場景的出現有直接聯(lián)系的事件是( ) 《瑞應麒麟圖》A.鑒真東渡 B.張騫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鄭和下西洋5.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鑄就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間是( )A.1921年 B.1922年 C.1923年 D.1945年6.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創(chuàng)建此“搖籃”的是( )A.毛澤東 B.劉伯承 C.賀龍 D.葉挺7.續(xù)范亭先生對某次戰(zhàn)斗高度評價道:“八路軍的大捷,其估價……打破了‘皇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提高了我們的士氣。”這場著名的戰(zhàn)役是( )A.武漢會戰(zhàn)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zhàn) D.臺兒莊戰(zhàn)役8.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農民、農業(yè)和農村問題。下列圖片所示事件的歷史作用是( )A.保障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 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C.捍衛(wèi)了新中國的安全 D.促進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9.19世紀初,大部分的婦女都纏足,到了民國這一陋習逐漸消失,促動纏足陋習開始改變的重要歷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運動C.新中國成立D.改革開放10.歷史賦予各個時代不同的主題。如五四運動時期的主題是民主、科學;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主題是打倒列強除軍閥。1951年中國的時代主題是( )A.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B.加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C.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D.和平、發(fā)展11.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起止時間是( )A.1949——1953 B.1950——1952 C.1953——1956 D.1953——195712.1980年8月,鄧小平在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樣才能避免或防止再發(fā)生諸如‘文革’這樣可怕的事情”時指出“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為此,我國采取的主要舉措是A.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加強民主法制建設C.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實踐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13.鄧小平說:“特區(qū)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下列城市屬于經濟特區(qū)的是( )A.深圳 B.北海 C.長江三角洲 D.滿洲里1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以通俗的話語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有A.開放上海浦東新區(qū) B.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15.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后,分別成立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qū),這個“特別”的內涵是( )A.政治上不屬于中國中央政府管轄 B.與英、葡還有政治經濟聯(lián)系C.香港、澳門人仍是英、葡國籍 D.享有高度自治權,保持資本主義制不變1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列顯示內容中錯誤的是( )A.衣的變化——服飾豐富多彩,日益多元化、個性化B.食的變化——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費比例不足C.住的變化——人均居住面積擴大D.行的變化——出行坐飛機、動車,開私家車越來越普遍17.它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美譽。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它是:( )A.毛公鼎 B.司(后)母戊鼎C.四羊方尊 D.青銅神樹18.“它猶如百科全書……就是現在,它仍然是我們研究古代希臘社會的珍貴文獻,仍然能夠以其永久的魅力給我們高貴的藝術享受。”材料中的“它”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荷馬史詩》 C.萬民法 D.《十二銅表法》19.12世紀中期問世的《完全居住法》規(guī)定,在特殊的案件中,任何被傳喚出庭的學生都可以選擇是由自己的老師審理還是由主教審理。這反映出中世紀大學( )A.完全擺脫教會干預 B.自治權利有所保障C.學生教師權利一致 D.課程設置完全自主20.學習歷史,必須分清歷史史實,歷史解釋。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英國君主立憲制延續(xù)到了今天B.聯(lián)合國成立初期被美國所操縱C.日本向歐美學習,開始了社會轉型的明治維新D.1928年,蘇聯(lián)開始修建第聶伯河水電站21.《大國崛起》解說詞中說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fā)現,使歐洲的貿易中心發(fā)生了轉移……”地理大發(fā)現使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到(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太平洋沿岸 D.北美東海岸22.物理科代表巧用電路圖表示17世紀后期某國家最高權力的轉移(如下圖:斷開S1,閉合S、S2,L燈亮)。其意指(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俄國23.把人類從手工工場帶入“蒸汽時代”的標志是( )A.珍妮紡紗機的發(fā)明 B.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被用于帶動機器C.富爾敦造成第一艘汽船 D.史蒂芬孫發(fā)明火車24.因為這項政策允許某種形式的資本主義存在,所以馬克思主義進化論者對它心懷不滿。這項政策是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蘇聯(lián)模式 D.農業(yè)集體化25.它與聯(lián)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xié)調當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這里的“它”是指( )A.世界貿易組織 B.三國同盟 C.歐共體 D.共產主義者同盟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6題10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3分,第29題13分,共50分)26.思想文化的演進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四家在爭辯中相互吸收、滲透,發(fā)展了相互聯(lián)結的一面。而這主要是由它們是同一族類的文化以及他們學說中都關注現實的社會人生問題所決定的。……政治主張涇渭分明的儒法兩家,卻在主張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和等級制問題上不謀而合。在人生理想和處事態(tài)度方面,儒、墨、法各執(zhí)一端,卻又都主張積極進取,有所作為。——摘自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材料二 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這些主張,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摘編自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武帝治下,儒學在朝中受到尊崇,而武帝卻往往被指責為具有法家之風,武帝認為任用飽讀儒家經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為他們自律、利他、識禮、循規(guī),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種用儒家經典來培養(yǎng)未來官吏的國家教育體系,建太學,聘用博士講授五經《易》《書》《詩經》《禮》和《春秋》。——(美)伊佩霞《劍橋中國插圖史》請回答: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與之相符的時代主題。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學派的思想主張?舉例說明該學派主張為“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3)根據材料三,概括漢武帝時期“儒學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7.近代列強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苦難,中國人民積極尋求擺脫苦難的答案。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材料一中,“這場戰(zhàn)爭”是指什么?“界碑”的含義是什么?材料二 不平等條約的這一個世紀對她來說特別殘酷,中國……渴望付出雙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進……——布羅代爾《文明史綱》據材料二指出,“這一個世紀”中反映中國“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材料三 “這場持續(xù)了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注:指洋務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而另一些更為可取的東西,卻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結合材料三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說出這場運動的口號是什么。它采納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28.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到陜甘寧邊區(qū)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訪問,并向海外華僑發(fā)出了“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疾呼。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陳嘉庚延安行程(部分)時間 行程 陳嘉庚所見所聞6月1日 拜會毛澤東 窯洞內只有一張陳舊的寫字木桌,十余只木椅,都是舊式鄉(xiāng)村民用家私參觀延安女子大學 女子大學有多位南洋華僑女生;學生除上課學習外,還要養(yǎng)豬,開墾荒地,下鄉(xiāng)演說6月2日 參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軍校有學生500名,當天有100多名學生畢業(yè)準備奔赴前線;八路軍、新四軍在缺衣少彈的情況下仍堅持抗戰(zhàn)6月5日 與邊區(qū)政府工作人員交談 縣長由民眾選舉產生;民眾開墾的田園屬于自己6月6日 參觀安塞印刷廠鐵工廠及小學 沿途所見民眾衣著均好;小學發(fā)展很快,近幾年數量增加了八九倍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延安在抗戰(zhàn)中的地位。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至少兩個信息,說明延安為什么是中國的希望所在。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現代中外大事記(部分)時間 歷史事件15世紀末-16世紀初 新航路開辟1640-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英國工業(yè)革命1840-1842年 鴉片戰(zhàn)爭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19世紀60、70年代-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7年 俄國十月革命1919年 五四運動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1-1945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材料中選擇有關聯(lián)的兩個歷史事件(明確寫出所選擇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騰沖市第八中學2025屆中考第三次模擬測試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D A A B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D D B B B B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B B B A26.(1)百家爭鳴。(2)法家;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就采取了法家思想,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3)表現:建立了以儒家經典培養(yǎng)未來官吏的教育體系,建立太學,聘用博士講授五經;原因: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適應了大一統(tǒng)需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27.(1)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近代史開始。(2)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3) “自強”、“求富”;洋務派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28.(1)地位:敵后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示例一 抗日軍政大學有500名學生,100多名畢業(yè)生即將奔赴抗日前線,為抗戰(zhàn)培養(yǎng)了人才;八路軍、新四軍缺衣少彈仍堅持抗戰(zhàn),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縣長由民眾選舉,民眾開墾田園歸自己,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保障了人民權利,調動了人民生產與革命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延安是中國的希望所在。示例二 抗日軍政大學有500名學生,100多名畢業(yè)生即將奔赴抗日前線,為抗戰(zhàn)培養(yǎng)了人才;八路軍、新四軍缺衣少彈仍堅持抗戰(zhàn),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由此可見,延安是中國的希望所在。29.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選史事: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論述:近代以來,英國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生產力,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化國家。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20世紀初,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fā)明帶動了新興工業(yè)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fā)展,世界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觀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所選史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或抗日戰(zhàn)爭)。論述:近代以來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分別進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探索,均以失敗告終。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終于結束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由此可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