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年級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本大題有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在美國作家邁克爾·H.哈特撰寫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隋文帝楊堅名列其中。楊堅能夠入選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國家統一 B.開通大運河 C.實現經濟飛躍 D.開創科舉制2.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喂)腹,腹飽而身斃。”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國理念的措施是( )A.減輕勞役,減省刑罰 B.勵精圖治,重用賢能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從善如流,虛心納諫3.隋唐時期,“貴族的力量逐漸衰弱,他們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職業官僚所代替,這些職業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過科舉登仕,成了統治王朝的代理人,而不是本社會集團的代表。”這主要說明科舉制( )A.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消除了門閥士族的影響C.促進了教育發展 D.加強了君主專制4.下列對“古代中國經濟發展”這一主題表述不正確的是( )A.唐朝的商業繁榮,出現了市、坊分開的局面B.宋代的海外貿易以輸出瓷器、絲織品等為主C.明朝從南美洲引進糧食作物——玉米和甘薯D.清朝實行的“海禁”政策杜絕一切對外貿易5.唐太宗時期,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武則天時期,唐軍主動出擊吐蕃;唐穆宗時期,唐蕃訂立友好盟約。這說明了唐朝( )A.民族政策靈活 B.軍事力量強大 C.民族關系融洽 D.文化影響廣泛6.“大宋皇命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送至雄州交割。”這段材料記載的是( )A.澶淵之盟 B.宋夏和約 C.郾城大戰 D.宋金和議7.某校歷史社團編排了一部舞臺劇,根據劇本篇目推斷該劇劇名為( )第一場 備戰 第二場 獻糧 第三場 郾城大捷 第四場 陰謀 第五場 班師第六場 刑訊 第七場 莫須有 第八場 風波亭 第九章 刺秦檜 第十場 祭/廟A.《剛正不阿——寇準》 B.《金戈鐵馬——辛棄疾》C.《精忠報國——岳飛》 D.碧血丹心——文天祥8.唐代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醫德高尚,醫術高超,被譽為“藥王”,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于是結合個人經驗撰成醫學巨著( )A.《本草綱目》 B.《唐本草》 C.《千金方》 D.《黃帝內經》9.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簡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西夏的某些文化成分。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民族交往( )A.具有相互排斥的特點 B.具有相互吸引的特點C.具有平行發展的特點 D.既妥協又戰爭的特點10.如圖是某校學生在學習宋元時期三大科技發明時收集的圖片資料。從該資料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A.宋元時期交通發達 B.宋元時期的科技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C.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華 D.宋元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增強11.作家當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讀者,掀起一股讀史熱潮,下列史實不可能出現在這部作品中的是( )A.編土地文冊 B.鄭成功收復臺灣C.戚繼光抗倭 D.魏忠賢權傾朝野12.明朝初期雖然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明太祖朱元璋對行省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設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別掌管民政和財政、司法、軍政,形成了三司分權的局面。這主要說明( )A.明朝完全繼承了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B.三司分權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權C.明朝通過改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行省制度得到了進一步推廣13.“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2023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這一考古發現( )①反映我國人民在南海地區的活動②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見證③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燒制工藝④印證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4.“京劇正是循勃興花部之俗并有所發展而興盛起來的。它雖認真吸取昆曲成就,但力避其雅,唱詞淺白、音樂簡明、表演生動而火爆,更重要的是反映著更普遍民眾的心聲。”由此可見,京劇的興盛得益于( )A.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B.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C.符合廣大民眾的需要 D.與時俱進,推陳出新15.區分史實和史論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必要能力。以下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B.康熙皇帝三次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C.避暑山莊對加強中央與少數民族的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D.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二、辨析改錯(12分)16.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1)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以長安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 】改正:(2)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 】改正:(3)《尼布楚條約》明確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雅克薩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 】改正:(4)宋應星《農政全書》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改正:三、材料解析(每題10分,共20分)17.政策演變,影響社會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宋代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繁榮,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使得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統治者致力于開辟海上通道,對海外貿易奉行積極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材料二 鄭和下西洋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乾隆皇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朝海外貿易的政策和為管理海外貿易而設立的機構。(4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遠到達的地方。(3分)(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實行的對外政策,并說明該政策在當時的消極影響。(3分)18.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圖一 唐朝中央機構 圖二 明朝中央機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一所示中央機構的制度名稱。與圖一相比,圖二的中央機構發生了什么變化 根據所學,指出明朝是如何強化皇權的 (4分)材料二:中國古代的文化專制制度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固然曾對某朝某代的社會結構的穩定起過作用,但是推行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其結果禁錮了思想,阻礙學術的進步,使社會閉塞,嚴重阻礙中國文化健康發展。——摘編自李寧艷《淺議明清文化專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的具體表現,并概括材料中作者對文化專制政策的看法。(4分)(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2分)四、活動與探究(共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材料:日本學者斯波義信說:“各地鄉村的豐富物產供應城市生活,這種現代經濟模式在千年前的宋代已經產生了”。美國學者李約瑟說:“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吉伯說:“馬哥孛羅于1260年把指南針由中國帶到意大利”。——《宋代商業史研究》(1)根據材料,指出北宋民族關系的主要特征。(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宋代經濟領域的新現象。(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指南針歷史作用的認識。(4分)七年級歷史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A D D A A C C B B B C A C C二、辨析改錯(8分)16.(1)【×】 ;將“長安”改為“洛陽”。(2)×,將“紀傳體”改為“編年體”(3)√(4)× 將“宋應星”改為“徐光啟”三、材料解析(每題10分,共20分)17.(1)奉行積極對外開放政策 市舶司(2)目的: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實行閉關政策 消極影響: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18.(1)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變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1分)強化措施:設錦衣衛、八股取士。(2分)(2)表現:八股取士、文字獄。(2分)看法:阻礙思想文化進步。(2分)(3)趨勢:皇權不斷加強。(2分)四、活動懷探究。19.(1)特征:民族政權并立,時戰時和。(2)新現象:出現了現代經濟模式的雛形,鄉村物產供應城市;商業繁榮,打破市坊界限,出現早市、夜市、草市等;海外貿易發達,輸出瓷器、絲織品等;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3)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為宋代航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后來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