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從早期國家到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生了哪些具體的變化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變化之后的秦又會走向何方呢?時代之變——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變在何處 ◎因何而變 ◎變向何方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第3課壹變在何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請仔細觀察課本P.17的《秦朝形勢圖》,并指出圖中反映了哪些具體信息? 請對比課本P.10的《戰國形勢圖》和P.17的《秦朝形勢圖》,思考:為什么在《秦朝形勢圖》中出現了“政權部族界”的標注,而在《戰國形勢圖》中卻沒有這樣的標注? 秦帝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國家制度的進步已經完全擺脫和超越了以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為基本特征的早期國家階段,而發展到以地緣為主的統一中央集權帝國為主要存在形式的成熟國家時代。材料: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一)首創皇帝制任務一:從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感受秦中樞機構之變皇帝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和主宰(二)三公九卿制中央機構的設置有何特點?思考:特點:以皇權為中心,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同時相互牽制。君主專制:指一種決策方式,君主獨立掌握政權。主要特征是君主個人專斷與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任務一:從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感受秦中樞機構之變中樞機構變在何處?從“天下共主”到君主專制任務一:從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感受秦中樞機構之變(三)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史料: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柳宗元《封建論》垂直管理體系 郡縣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襲,皇帝之手可以直接伸向地方,從此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實現中央對于地方的有效控制。任務二:從郡縣制度中感受秦地方行政制度之變中央集權:是一種地方管理方式,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地方聽命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行政制度變在何處?任務二:從郡縣制度中感受秦地方行政制度之變從封邦建國到中央集權比較項 分封制 郡縣制選官方式選官標準與中央權力關系周王分封(世襲)皇帝任命(任期)血緣(貴族) 能力(官僚)地方分權中央集權【合作探究】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對比分封制和郡縣制,完成下表:任務三:從分封制與郡縣制度的對比中感受秦政治體制之變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政治體制變在何處?任務四:從多措并舉中感受深度融合之變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直道【探究】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面維護統一的舉措有何深遠影響?編制戶籍,遷徙貴族豪強等嚴峻刑法、細密嚴苛律 令社會管理從分裂割據到深度融合南方:征服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北方:擊退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修筑萬里長城。軍 事任務四:從多措并舉中感受深度融合之變任務五:思考秦朝建立的意義何在?材料:直到秦統一,“中國”二字才有具體的表現,它代表著一個具有明確政治制度的龐大帝國和明確地理區域的廣大國土和民眾。這個劃時代的變革,不但結束了列國的局部戰爭,廢除了列國間重重的關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統”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國人產生融合智慧,發展共同文化的偉大理想。——鄒紀萬《秦漢史》【探究】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材料,思考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任務五:思考秦朝建立的意義何在?制度建構: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基礎,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完善。疆域范圍: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文化認同: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歷史意義貳因何而變——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結合課本P.15“學思之窗”和P.20“問題探究”中的材料,請概括并分析秦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叁變向何方——秦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秦的速亡任務六:梳理秦的暴政有何具體表現 文中提到的刺客行動是由韓國貴族后裔張良派遣的,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哪些狀況或心態? 根據課本P.18“史料閱讀”中賈誼的觀點,秦二世而亡的主要教訓是什么? 專制體制的致命傷,在于追求效率,讓國家權力像金字塔一樣層層集中,最后由皇帝一人來掌握。把權力絕對化于一人,沒有其他力量對皇帝的意志加以制約,又把他神乎其神,反而誘使其人性的弱點無限膨脹。……尤其是,秦是自覺在法家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政權,法家強調暴力鎮壓,在社會的激烈變革期針對舊貴族,它是強有力的。但是,在天下一統后繼續任用它,矛頭所指就是全體人民,必然引起社會多數人的反抗。況且法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冷酷的利害關系……這個社會不要文化,不要信義,不要賢良,不要商業,必然會在緊繃的人際關系中走向極端,在社會動蕩中轟然坍塌。——朱紹侯 龔留柱《中國古代史教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唐]杜牧《阿房宮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