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二十二單元 文化交流與傳播(二)滿分39分,限時25分鐘考點4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考點5 戰爭與文化交鋒 考點6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讀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的開通使中國絲織品傳向南亞、東南亞B.唐中期后2在東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漸下降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3從事中介貿易D.游牧民族多沿著4西遷到小亞細亞等地區2.南越王趙眜(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豐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材料 結論A 出土器物上出現了“少內”“樂府”“長樂宮”等漢朝使用的官職、機構、建筑名稱 南越國處于漢中央直接管轄之內B 出土的圓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形象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C 出土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素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 廣州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唯一中心D 出土漢代針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針刻線畫精品 漢代的牙雕工藝發展成熟3.意大利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文藝復興的早期發源地,但從1498年達·伽馬在印度加爾各答港口的登陸,使意大利遭受了沉重的經濟打擊,便逐漸結束了意大利人享有的、作為西歐和東方貿易中間人的有利可圖的壟斷地位,由此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A.統治集團內部斗爭削弱自身實力B.法國入侵使意大利半島遭受嚴重破壞C.新航路開辟使意大利失去了優勢地位D.工商業經濟衰退,失去競爭力4.1689年起,英國商人開始直接從中國購買茶葉,此后飲茶之風席卷了整個英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講究,幽雅舒適的環境、豐盛的點心、高檔的茶具以及悠揚的古典音樂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A.政治變革助推了文化的認同與創新B.文化伴隨著商品流動在借鑒中發展C.英式茶文化體現出含蓄內斂的西方哲學D.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滿足了大眾的需求5.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隨著許多人被逐出傳統的環境,他們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過去在舊城邦,生活比較簡單,法律、道德、宗教和義務全有明確規定,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現在,城市居民發現自己處于一個無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的軍事征服( )A.推動了區域文明一體化B.鞏固了馬其頓帝國統治C.沖擊了當地居民的心理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6.1820年,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在致沙皇的信中說:“已失去平衡的各國政府感到恐懼,受到威脅,并且因社會中產階層的呼聲而陷入混亂之中,他們處于國王和臣民之間,打碎了君主的權杖并盜用了人民的呼聲。”梅特涅擔憂的是( )A.拿破侖帝國卷土重來 B.革命與改革繼續發展C.歐洲均勢局面遭破壞 D.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7.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下列能佐證“亞洲本身都變了”的是( )A.一戰導致亞洲殖民體系土崩瓦解B.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探索政黨政治C.亞洲無產階級主導民族解放運動D.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進程8.在明清時期的江南,私人藏書數千卷的情況較為普遍,少數藏書家收藏的書籍甚至超過萬卷,其中最重要的兩家是寧波的豐家和上海的郁家,豐家的藏書后被寧波范家購得并成為范家天一閣藏書的主要部分。這表明當時( )A.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傳承B.出版自由助推典籍積累C.重學風氣提升文人素養D.教育發展擴大識字群體9.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古埃及佘盆梅海特棺槨制作于公元前600年,下表是該棺槨制作的主要材料及來源地。由此可知( )主要材料 來源地木料 黎巴嫩青金石 阿富汗瀝青 兩河流域黃金 努比亞(位于尼羅河流域)A.埃及人成為東西方聯系的橋梁B.西亞與北非文明區首次統一起來C.博物館具有保存多元文化功能D.材料多源性旨在加強文化認同感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2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三兔共耳”的裝飾圖案廣泛分布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的亞歐大陸各地,成為當地宗教、文化與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圖飾,沿用至今。目前已知該圖案年代最早的實例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壁畫中“三兔共耳”發端于隋初,圖案的主體構成呈圓形,三只兔子以等邊三角形均勻分布其中,兩兩共用一耳,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動感十足,造型優美。古人眼中“兔”的內涵很豐富,西晉張華《博物志》中說:“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三兔共耳”的“共生”創作手法也體現著中國傳統宇宙觀,有自秦漢以來“三圓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體現著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幅圖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夠為人們帶來無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摘編自《趙燕林:千年壁畫“三兔共耳”緣何聞名中西 》(1)根據材料,概括“三兔共耳”裝飾圖案所蘊含的歷史信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一種類型的史料佐證“三兔共耳”所體現的哲學觀念,并簡要說明。(6分)答案全解全析1.B 2為漢朝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唐朝中期之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陸上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B項正確;1為草原絲綢之路,中國絲織品主要沿著陸上絲綢之路西傳,排除A項;3為西南絲綢之路,主要通向緬甸和印度,排除C項;4為海上絲綢之路,而游牧民族多沿著草原絲綢之路西遷,排除D項。2.B 由材料無法判定南越國處于漢中央直接管轄之內,排除A項;古代的南越國只是一個存在于秦漢之間的中原屬國勢力,與中原地區保持著聯系,出土的圓雕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形象,說明漢族文化對南越的影響,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B項正確;“唯一”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首次發現并不能代表工藝發展成熟,排除D項。3.C 意大利因為處于傳統商路的優勢地位,才有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重大文明成果,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即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逐漸失去了優勢地位,由此走向衰落,C項正確;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法國入侵使意大利半島遭受嚴重破壞是意大利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工商業衰退受貿易中心轉移的影響,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可知,英式茶文化受到中英之間茶葉貿易的影響,反映了文化伴隨著商品流動在借鑒中發展,B項正確。政治變革是文化的影響因素之一,但材料中強調經濟因素,排除A項;含蓄內斂是東方哲學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僅強調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形成,無法得出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滿足了大眾的需求的結論,排除D項。5.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體現了古典希臘文化對中東地區的影響,但沒有體現文明的一體化,排除A項;亞歷山大的軍事征服,強制推行古典希臘文化,容易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沒有鞏固馬其頓帝國的統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古典希臘文化的東傳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并未體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D項。6.B 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民主思想在歐洲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爭取民主的革命與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這使當時歐洲的封建政府感到恐懼,B項正確;材料強調使各國感到恐懼的是“社會中產階層的呼聲”,并非拿破侖帝國,排除A項;材料主旨并非歐洲各國之間的均勢遭到破壞,排除C項;材料中“社會中產階層的呼聲”指的是各國內部的資產階級,沒有涉及殖民地的情況,不能體現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排除D項。7.D 根據時間和材料信息可知,這場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土崩瓦解”說法錯誤,二戰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排除A項;早在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就已開始探索政黨政治,排除B項;“主導”說法錯誤,排除C項;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D項正確。8.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繁榮,富有之家藏書千卷甚至萬卷表明他們相當重視文化傳承,A項正確;古代君主專制統治下,出版受到各種限制,沒有實現自由,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江南私人藏書的情況,“提升文人素養”證據不充分,排除C項;私人藏書與一般教育不同,其只是部分富有之家的行為,僅由材料不能得出教育發展擴大識字群體這一結論,排除D項。9.C 根據材料可知,在古埃及的棺槨制作材料中,有來自黎巴嫩的木料、阿富汗的青金石、兩河流域的瀝青和努比亞的黃金,這些來自不同文明、代表不同文化的文物現在都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體現了博物館具有保存多元文化的功能,C項正確;由材料不能得出埃及人成為東西方聯系的橋梁,排除A項;材料中只體現了古埃及棺槨制作材料來自西亞與北非,并不能得出古埃及將這些地區文明首次統一起來,排除B項;材料中只體現古埃及棺槨制作材料來源的多元,但是并沒有體現其使用多元材料的目的是加強文化認同感,排除D項。10.(1)古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興盛;隋初人口相對減少,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為普通民眾樸素的期盼;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外文明的交流;中西民眾對藝術魅力的認同與對生活的美好祈愿。(6分。每點2分,答出符合題意的3點即可)(2)示例一:實物史料。(2分)中國古代銅錢從秦的半兩錢,一直到唐以后的通寶錢,都采用圓形方孔的形式,這體現了天圓地方、生生不息的宇宙觀。(4分)示例二:文獻史料。(2分)《道德經》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三只兔子有往復循環、繁衍生息的涵義。(4分)解析 (1)材料和所學知識 歷史信息“廣泛分布于古絲綢之路沿線的亞歐大陸各地” 古絲綢之路的暢通;中外文明的交流根據“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并結合隋朝承接南北朝的動亂時期可知 隋初人口相對減少,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為普通民眾樸素的期盼“體現著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能夠為人們帶來無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 中西民眾對藝術魅力的認同與對生活的美好祈愿(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料分為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等,選擇一種類型的史料并進行簡要說明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