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九單元 單元提升卷(含解析)-《巔峰突破》2026版歷史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九單元 單元提升卷(含解析)-《巔峰突破》2026版歷史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
姓名班級考號
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
密封線內不要答題
)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單元提升卷
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1949年9月3日,毛澤東在給華東局的指示中提出,有些國民黨軍政人員“現在無事做,也應給以飯吃。維持他們,使他們活下去,否則政治上對我們極為不利。就全局來說,全國養九百萬至一千萬人是完全有辦法的”。這一指示(  )
A.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政治路線
B.強化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群眾基礎
C.有助于中共建政工作的順利進行
D.使中共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支持
2.1949年10月成立的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人員如下:毛澤東擔任主席,6位副主席中黨外人士3人;4名副總理中,黨外人士2人;15名政務委員中,黨外人士9人;在政務院所轄的34個部門中,擔任正職的黨外人士14人。據此可知當時我國(  )
A.是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
B.民主黨派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C.開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D.愛國主義統一戰線初步建立
3.“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材料意在強調(  )
A.克服財政上的困難是當務之急
B.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經濟
C.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十分必要
D.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必要性
4.下面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和1955年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新、舊版人民幣以1∶10 000的比值兌換,兩者購買力相等。新版人民幣還部分引進了蘇聯的印鈔技術,加強了防偽識別。新版人民幣的發行(  )
A.突破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
B.依賴于蘇聯的合作與援助
C.有利于貨幣金融秩序的穩定
D.得益于“一五”計劃完成
5.某時期,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開展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工人提出“工廠就是戰場,機器就是槍炮”,農民的口號是“多產棉花多打糧,打敗美國野心狼”。該時期(  )
A.是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
B.該運動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C.國民黨政權退出大陸撤到臺灣
D.該運動使朝鮮打敗美國侵略者
6.毛澤東在接見印度、緬甸、印尼等國領導人時表示:中國方面對華僑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現在要求華僑遵守居留國的法律,不要參加居留國國內的非法活動,要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國不會輸出革命。這反映了新中國(  )
A.高度重視海外華僑工作
B.注重發展新型區域合作關系
C.倡導不干涉別國的內政
D.重視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7.在某次國際會議的最后一天,美國副國務卿史密斯走近周恩來誠懇地說:“會議即將結束,能夠在這里與你相識,我感到非常榮幸和高興。你們在這次會議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希望不管朝鮮也好,越南也好,都能恢復和平。”該會議上,中國(  )
A.推動著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
B.打開與亞非國家交往的大門
C.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促成印度支那地區局勢緩和
8.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有意識地采取“不爭論”的策略,不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爭論的議題,還對有關的指責和攻擊極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識形態化的措辭。中國盡可能地強調作為亞非國家的身份,從而避免陷入關于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制度爭論的陷阱。這一策略(  )
A.適應了發展周邊關系的需要
B.為國民經濟恢復創造了條件
C.有助于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
D.使中國贏得了良好國際聲譽
9.據統計,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報》廣告多是日用品廣告,其中輕工業產品占比達92%,廣告主身份以私營企業為主。1956年后,則多是工業產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廣告主身份基本上都是國營企業、公私合營企業。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施     D.“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10.1951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從1953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20年時間來完成中國的工業化。完成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但首先重要并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材料說明中國領導人(  )
A.認識到經濟現代化離不開工業化
B.關注國民經濟結構的協調與優化
C.制定政策的關鍵因素是國際因素
D.認為國營經濟已經成為經濟主導
11.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我國第一部選舉法。鄧小平同志在選舉法草案說明中指出:“在選舉法草案中,貫穿著一個總的精神,就是根據我國當前的具體情況,規定一個真正民主的選舉制度。”由此可以看出,選舉法的特點是(  )
A.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
B.體現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則
C.確立依法治國的思想方略
D.實行民主政治協商的制度
12.在中共八大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輕工業的投資比重將比“一五”計劃的11.2%有所提高,農業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將從“一五”計劃的7.6%提高到10%左右。這一調整(  )
A.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B.加快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C.推進了經濟體制的改革
D.體現了對蘇聯模式的反思
13.從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過去鄉鎮人民政府的職權,公社干部成為國家干部。在實踐中,人民公社逐漸形成三級體制:人民公社下轄生產大隊,成立大隊管理委員會,設大隊長、副大隊長、保管員、出納員等;大隊下轄生產隊,設立隊務委員會。由此可見,人民公社體制 (  )
A.鞏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
B.孕育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萌芽
C.具有政治與經濟合一的特點
D.照搬了蘇聯社會主義農業體制
14.據《中國統計年鑒》記載,1962年全國基本建設投資完成71.26億元,比1961年減少56.16億元。全年累計施工大中型項目1 003個,比1961年縮減406個。用于農業和支農工業投資的比重,由1961年的17.5%上升到23.6%。這反映了當時(  )
A.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取得成效
B.國民經濟比例出現嚴重的失調
C.國際形勢影響國內經濟建設
D.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十分薄弱
15.1961年1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主旨的講話,提出“要是不做調查研究工作,只憑想象和估計辦事,我們的工作就沒有基礎”。并在隨后召開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提出1961年要成為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提出這一號召的背景是(  )
A.國民經濟調整恢復開始啟動
B.中國外交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C.黨內“左”傾錯誤得到全面總結
D.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16.1972年,新中國于“重返”聯合國后不久便參加了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周恩來批示在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下設立一個環境保護辦公室;次年,直屬于國務院的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成立。它們成為國家環保局(后改組為生態環境部)的前身。這一進程說明,新中國(  )
A.積極組織開展多邊外交活動B.國際影響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C.外交突破推動治理體系發展D.致力于推動國際秩序的變革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為某學者歸納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大事(成就)簡表(部分)。
時期 外交成就
20世紀 40—50 年代 1949年,人民政府確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20世紀 70年代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中美兩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開放 新時期 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2010年,中國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初期外交面臨的國際形勢。(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推動新時期中國外交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
18.(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國家記憶
  20世紀60年代,國家遇到嚴重的經濟困難,國防尖端項目面臨“上馬”還是“下馬”的危機,聶榮臻力主發展以導彈、原子彈為標志的尖端武器。在總體戰略上,聶榮臻主張立足國情,將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用的關鍵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針上,聶榮臻從國內外基本形勢和國防科技的特點出發,明確提出了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在指導科技攻關時,聶榮臻根據組織大兵團軍事攻堅作戰的成功經驗,最大限度地調動有限財力、物力和優秀人才進行科技攻關。面對黨內“左”傾思想和輕視知識、不信任知識分子的現象,聶榮臻積極調整科技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在生活上,要求科研機構中的所有黨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員的“勤務員”,積極為科研工作者創造必要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
——摘編自戰琳琳《聶榮臻:新中國國防
科技事業的奠基者》等
結合材料,以“國家記憶——20世紀60年代的國防科技”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工業生產的組織管理方面模仿蘇聯的辦法,對快速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起到了很大作用。當時,蘇聯專家在鞍鋼奉行“馬鋼憲法”的企業管理模式,“馬鋼憲法”是當時蘇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的管理辦法,即實行集權化管理,搞物質刺激,依靠少數專家和煩瑣的規章制度,不搞群眾性的技術革命。但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這一管理模式與中國國情漸行漸遠。具有強烈創新精神的鞍鋼人,實際上一直在設法突破“馬鋼憲法”的束縛。“一五”期間,鞍鋼工人為新中國建設煉出了第一爐鋼水。“一五”結束后,鞍鋼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企業,形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獨特模式:“兩參”就是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是指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黨中央作了《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3月22日,毛澤東在對該報告的批示中,高度評價了鞍鋼的經驗,并把他們的經驗稱為“鞍鋼憲法”。多年來,“鞍鋼憲法”一直是鞍鋼的寶貴財富,他們始終堅持傳承和弘揚“鞍鋼憲法”精神,并不斷賦予“鞍鋼憲法”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摘編自遼寧日報
《“鞍鋼憲法”原來是這樣的》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鞍鋼憲法”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鞍鋼憲法”的精神內涵及歷史作用。(8分)
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紀60年代,為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潛在的戰爭威脅,盡快改變中國工業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開展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舉全國之力在西部的十余個省進行了一場以備戰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以國防科技工業、機械與能源工業等為重點,國家前后投入2 000多億元和上千萬人力,構筑起了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內地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現代工業交通體系,極大地增強了新中國的工業實力,完善了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后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堅實而雄厚的物質基礎,譜寫出新中國史冊上偉大而光輝的一頁。
——摘編自朱佳木《進一步認識三線
建設史研究的意義與任務》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關于西部大開發戰略任務的部署,即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植樹種草,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科技教育。
西部大開發實行國家可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西部大開發實行對內對外開放的體制,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對于促進各地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于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鞏固國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摘編自趙立《“三線建設”
戰略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比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線建設的特征。(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三線建設相比,西部大開發的不同之處,并分析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意義。(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A 1948年4月,毛澤東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時間上不符合 ×
B 人民民主專政的群眾基礎是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與材料主旨不符 ×
C 從時間上看,1949年9月的政治活動基本上圍繞著建立新中國開展,因此,毛澤東的指示緩和了政治矛盾,有助于中共的建政工作順利進行 √
D 社會各界廣泛支持,范圍更廣,不局限于國民黨軍政人員,與材料不符 ×
2.A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協代行人大職能,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后,政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排除B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排除C項;愛國統一戰線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的,排除D項。
3.C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材料強調的是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未涉及財政困難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克服財政上的困難是當務之急,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并非強調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經濟,排除B項;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在土地改革之后,排除D項。
4.C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新版人民幣的發行適應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不是要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排除A項;題干涉及的是“部分引進了蘇聯的印鈔技術”,而不是“依賴”蘇聯的合作與援助,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
5.B 根據材料“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多產棉花多打糧,打敗美國野心狼”(題眼)可知,這是抗美援朝時期,國內開展的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運動,有助于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故選B項。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指的是三大戰役,排除A項;國民黨政權退出大陸撤到臺灣是在渡江戰役后,排除C項;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是中朝兩國人民共同取得的,僅依靠該運動不能打敗美國侵略者,排除D項。
6.C 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強調華僑要遵守法律,不要參加非法活動,搞好同居留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體現了新中國倡導不干涉別國內政,故選C項。材料除了體現新中國高度重視華僑工作以外,更加強調的是不干涉他國內政,排除A項;當時中國與印度、緬甸、印尼不存在新型區域合作關系,排除B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視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排除D項。
知識拓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特點:包容性、開放性、平等性、創新性(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7.D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日內瓦會議上,朝鮮問題因為美國的阻撓未達成任何協議,排除A項;1955年,亞非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排除B項;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C項。
8.D 材料提到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淡化革命和意識形態的措辭,強調亞非國家的身份,這一策略使新中國獲得更多亞非國家的認同,故選D項。亞非會議中的非洲國家不屬于“周邊關系”的范疇,排除A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排除B項;印度支那問題是日內瓦會議主要議題,排除C項。
知識拓展
“求同存異”方針
同 異
(1)共同的經歷:都曾遭受殖民主義的侵略 (2)共同的任務:面臨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 (3)共同的愿望:掃除殖民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主要有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
9.C 根據材料“1956年后,則多是工業產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按照“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了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故選C項。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且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影響農業和農村,排除B項;“大躍進”運動是1958年開展的,排除D項。
10.B 
A 材料“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強調國民經濟結構之間的協調,而不是工業化的重要性 ×
B 據材料“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可知,中國領導人認為完成工業化首先要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并且與輕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說明中國領導人關注國民經濟結構的協調與優化 √
C 材料“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重點考慮的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與輕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問題,而國際因素僅是中國共產黨考慮的因素之一,但并非關鍵因素 ×
D 1951年,國營經濟尚未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 ×
11.B 
A 1954年我國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因此1953年形成法律體系的說法錯誤 ×
B 根據“就是根據我國當前的具體情況,規定一個真正民主的選舉制度”可知選舉法堅持民主選舉,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則 √
C 依法治國思想方略于1997年正式確立 ×
D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
知識歸納
近現代中國的三部法律比較
《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 《中國人民 政治協商 會議共同 綱領》 《中華人民 共和國憲法》 (1954年)
以憲法形式鞏固革命成果,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 1949年開始籌建新中國政權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1)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2)規定了國民的基本人權 (3)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4)實行責任內閣制 規定了新中國的性質、方針和政策(1949—1954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立法權)
中國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確立了新中國的基本架構,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體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12.D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1952年底,我國已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排除A項;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材料體現的是中共中央對生產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指標的調整,并非要加快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也未涉及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排除B項;材料只是對輕工業、農業投資比重的調整,此時仍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未進行改革,排除C項。
13.C 據材料“人民公社行使過去鄉鎮人民政府的職權”可知,人民公社具有政治管理職能,同時“人民公社下轄生產大隊”,既要負責全社的農林牧副漁業生產,也要管理工農商學兵等各方面的工作,具有經濟職能,故選C項;材料強調人民公社體制的特點,沒有涉及其鞏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排除A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D項表述中,“照搬”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14.A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據“比1961年減少56.16億元”“由1961年的17.5%上升到23.6%”可知,材料呈現的是1962年國民經濟投資比重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為解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而采取的調整,而非“失調”的表現,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2年之所以投資比重發生變化,是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出現經濟困難,所以推行八字方針,而不是由于國際形勢的影響,排除C項;據材料“比1961年減少56.16億元”可知,在1962年之前,工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大,所以,1962年投資比重減少是國家政策的調整,不能代表基礎薄弱,并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D項。
15.A 據題干可知,毛澤東提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正是全黨反思經濟建設中“左”傾錯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出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歷史大背景之下,故選A項;題干所述屬于國內經濟方面的內容,與外交環境關聯較小,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在該時期,黨內并沒有對“左”傾錯誤進行全面總結,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于困難時期,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問題也很多,排除D項。
16.C 由材料可知,新中國“重返”聯合國之后,不但積極參與聯合國的會議,還從中吸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并相應調整了政府部門設置,這適應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要求,故選C項。材料只體現了新中國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并未體現新中國自行組織開展多邊外交活動,故排除A項;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和致力于推動國際秩序的變革并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B、D兩項。
知識鏈接
20世紀70年代外交關系新局面
  中國的外交理念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以意識形態為重要依據轉變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要依據。
(1)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交。
(2)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3)1972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7.(1)國際形勢:美蘇冷戰;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涌現出眾多民族獨立國家;歐洲和亞洲出現一些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國家。(6分)
(2)主要因素:改革開放的實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交政策的調整;外交工作人員的努力;等。(6分,答出3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
材料和所學知識 國際形勢
“人民政府確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所學知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主要形勢是美蘇冷戰,新中國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求同存異’方針”和所學知識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涌現出眾多民族獨立國家,中國在一些國際會議上發揮重要作用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風潮影響較廣 歐洲和亞洲出現一些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國家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1978年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不斷調整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外交活動,故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外交家的努力下,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故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2010年,中國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
18.題目:國家記憶——20世紀60年代的國防科技。(2分)
闡述:20世紀60年代,中國面臨中蘇關系惡化、美國敵視封鎖新中國的國際環境,為加強國防事業,中國大力發展國防科技。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經濟困難,為發展國防科技事業,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中國發揮社會主義計劃體制的優勢,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集中攻關。由于20世紀60年代“左”傾錯誤的干擾,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為發展國防科技事業,國家領導人積極調整知識分子政策,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的條件,國防科技事業在20世紀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10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材料描述了20世紀60年代,我國國防尖端項目的發展,以“國家記憶——20世紀60年代的國防科技”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結合當時面臨的國際環境(美國敵視封鎖新中國、中蘇關系破裂)、經濟困難、“左”傾錯誤等相關史實,進行撰寫。要注意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19.(1)背景:近代中國鋼鐵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馬鋼憲法”模式的弊端;民主革命時期形成的依靠群眾的寶貴經驗;等。(任意3點6分)
(2)精神內涵:轉變觀念,解放思想;依靠群眾,齊心協力;獨立自主,自立自強。(4分,任意2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歷史作用:推動了鞍鋼工業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激發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鞍鋼憲法”精神在不同時期激勵了鞍鋼的發展。(4分,任意2點即可)
解析 (1)“鞍鋼憲法”是20世紀50—60年代形成的工業企業管理模式,其形成的重要背景是當時中國工業建設的情況,即近代中國鋼鐵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據材料“蘇聯專家在鞍鋼奉行‘馬鋼憲法’的企業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與中國國情漸行漸遠”得出“馬鋼憲法”模式的弊端;據材料“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并結合所學得出民主革命時期形成的依靠群眾的寶貴經驗;等。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概括即可。
20.(1)特征:服務于國家安全戰略需要;以計劃經濟體制為背景;重點發展國防工業等重工業;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規模大、范圍廣、投入大。(6分,答出3點即可)
(2)不同之處: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科技教育;重視生態建設;實行對外開放戰略。(4分,答出2點即可)
歷史意義:縮小了東西部差距,促進了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拉動了內需,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加強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鞏固了國防安全;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4分,答出2點即可)
解析 (1)據材料一“為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不合理布局”可知服務于國家安全戰略需要;據材料一“20世紀60年代……重大戰略決策”可知是以計劃經濟體制為背景;據材料一“以國防科技工業、機械與能源工業等為重點”可知重點發展國防工業等重工業;據材料一“中共中央作出了開展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舉全國之力……現代工業交通體系”可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規模大、范圍廣、投入大。
(2)第一小問不同之處,據材料一“為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材料二“1999年”可知,西部大開發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據材料二“實行國家可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可知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據材料二“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可知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教育;據材料二“大力植樹種草,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可知重視生態建設;據材料二“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可知實行對外開放戰略。第二小問歷史意義,據材料二“促進各地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可知縮小了東西部差距,促進了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據材料二“對于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可知拉動了內需,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據材料二“對于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知加強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鞏固了國防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柞水县| 仁怀市| 合山市| 邵东县| 增城市| 白银市| 上高县| 宁乡县| 灵璧县| 闽侯县| 桐城市| 新建县| 宝清县| 玉田县| 措美县| 梨树县| 滦平县| 仁怀市| 辽阳县| 萝北县| 岗巴县| 额济纳旗| 紫阳县| 武宁县| 和平县| 昌黎县| 东光县| 七台河市| 江油市| 双牌县| 白朗县| 师宗县| 湛江市| 六安市| 澳门| 敦煌市| 扎赉特旗| 类乌齐县| 二手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