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六單元 單元提升卷(含解析)-《巔峰突破》2026版歷史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六單元 單元提升卷(含解析)-《巔峰突破》2026版歷史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
姓名班級考號
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
密封線內不要答題
)
單元提升卷
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1906年,清政府仿照西方設立陸軍部,統帥全國陸軍;設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擁有對外借款和鑄造、發行貨幣權。這些舉措意在 (  )
A.重塑中央集權    B.發展民族工業
C.全面學習西方    D.緩和階級矛盾
2.同盟會成員創辦的《民呼日報》刊發旅滬蜀人檄文:“失川漢鐵路,即亡國之本,而賣川漢鐵路,即無異賣全國。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億)之可憐蟲,將奈何!”該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 (  )
A.反映出列強勢力開始深入內地
B.推動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C.促進“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D.為武昌起義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3.1912年,孫中山在演講時提出,“若美利堅、若法蘭西,為共和之先進國,在今日社會主義尚阻礙不行,何以故 則以兩國之政治,操之大資本家之手。我國革命,為五千年未有之舉,故所主張不必取法于各國,或且駕美、法而上之”。為此,孫中山主張(  )
A.警惕資本主義過快發展 B.進行社會革命,實踐民生主義
C.效法蘇俄實行社會主義 D.成立責任內閣,防止袁氏專權
4.湖北新軍士兵陳孝芬回憶,“我是1905年在黃陂應募入伍的。那次募兵結果,96人中就有12個廩生(生員),24個秀才。……陸軍……所屬步、馬、炮……部隊,都有不少的讀書分子入伍”。據此可推知(  )
A.科舉教育提升了士人的家國情懷
B.軍制改革維護了晚清的封建統治
C.讀書人入伍助推湖北新軍革命化
D.軍事近代化改變了晚清國家地位
5.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次年在地方各省籌設咨議局。《咨議局章程》規定,各省咨議局議員由州縣選舉產生,有決議本省預算、決算、稅法、公債等權力,又規定地方督撫對“咨議局之議案有裁奪施行之權”。咨議局的設立,從側面反映了(  )
A.中央地方的權力制衡    B.民主政治的首次實踐
C.立憲派掌握地方實權    D.晚清社會的制度轉型
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臨時大總統“總攬政務”,但總統沒有解散參議院的權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員,對外宣戰,制定官制官規,提出法律,宣告特赦、減刑等權力時,需要經過參議院同意。這些規定(  )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凱復辟行徑
B.體現“三權分立”的立法原則
C.說明民初法制建設缺乏經驗
D.彰顯“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
7.右圖中文字為:“廣東之北伐隊現已陸續開至上海,均系廣東之潮兵。現在蘇浙民軍已均調至。廣東潮兵來上海者約萬余人,現正預備軍士皮衣,以備議和不成即日北上云。”這折射出當時(  )
A.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
B.督撫推進“東南互保”
C.辛亥革命各方力量膠著
D.國共兩黨合作準備北伐
8.1915年在袁世凱召開的外交政策咨詢會議上,駐墨西哥公使顧維鈞首次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即應將有關“二十一條”的條約內容以及日本強迫中國接受等情形透露給英美國家。據此可知(  )
A.北洋政府的親美色彩濃厚
B.中國已經卷入了世界大戰
C.新文化運動提高民族覺悟
D.這是基于現實的外交考量
9.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戰),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據此判斷,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動機是(  )
A.維護國家主權利益    B.反抗日本對華侵略
C.擴大皖系軍閥勢力    D.改變中國弱國地位
10.有學者認為,北洋政府時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盡管面臨新的困難,中國的工業經濟總體上仍在緩慢前行,個別行業甚至發展迅速,步入“黃金時代”。外部有利條件即便對非獨立的經濟體而言,影響也極為有限。該學者認為中國工業“黃金時代”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對中國的侵略
B.國內政治環境變化及政府的支持
C.清政府進一步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大規模開展
11.下圖展示了近代中國工業資本家的主要來源。對圖中數據變化解讀正確的是 (  )
A.封建經濟開始瓦解
B.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膨脹
C.民族工業資本雄厚
D.民族工業發展吸引商業資本投入
12.民國時期,明末清初歷史人事進入文人學者研究和編創的視野,尤其是《桃花扇》,因涉及歷史興亡、忠奸斗爭和情理沖突等多個主題,被小說、戲曲作家多次借用和改編。這一現象(  )
A.呼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    B.體現了狹隘的民族主義
C.迎合了文學革命的潮流    D.凸顯了文人的保守意識
13.據不完全統計,1902年至1913年,全國共創辦女性報刊50余種。這個時期主流的女性報刊以宣傳女學和女權為宗旨,在當時中國產生了非凡的影響。這反映出(  )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擴大
B.大眾傳媒推動思想解放
C.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普遍提升
D.婦女解放成為社會共識
14.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先生曾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據此可知,胡適意在(  )
A.批判傳統文化的奴性思想
B.引進西方的自由平等觀念
C.塑造自由平等的國民意識
D.為建立共和國做思想準備
15.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雜志季刊與不定期期刊中,“社會主義”等相關詞匯出現超過30次,“民族”出現8次,“國民革命”出現5次。據此推知,當時的《新青年》雜志(  )
A.開辟了思想宣傳的嶄新路徑
B.致力于傳播民主科學思想
C.豐富了人民大眾的社會生活
D.有利于推動中國革命發展
16.許倬云在《從五四運動論自由與民主》中指出:至于引入賽先生,這一訴求原是人類追求知識的大勢。可是在中國,科學主義彌漫于人心,“科學”兩字被當作信仰。很多人以為科學呈現的知識即是絕對的真理,竟不知科學是不斷在假設與求證,不斷地驗證與開拓,是永無休止的求知過程。由此可知當時的中國(  )
A.開啟中國近代科學革命的序幕
B.對待西方文化持盲目接受態度
C.對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
D.新文化運動促進中國思想解放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灤州的東鄰昌黎縣鄉民曾聚眾搗毀清政府制鹽局,北鄰遷安民眾曾痛打知縣,西鄰豐潤組成了華北救命軍。義和團大師兄張洪一直在灤州北部堅持反政府斗爭,灤州起義的核心人物,被稱為“東方圣人”“關東大俠”的吳祿貞、藍天蔚二人與宋教仁等于1907年在奉天(今沈陽)建立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八國聯軍由天津東下時,灤州屬必經之地。聯軍所到之處,扶植痞棍,橫行霸道……僅自光緒九年(1883年)以后灤境東南瀕河地區竟有480余村被水湮沒。滄桑改易,民無棲止,境內饑荒,富庶氣象蕩然無存。春苦風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
——摘編自《灤州志》
材料二 1911年10月,清政府為炫耀軍威,決定在直隸永平府地界內轄地(大致今秦皇島、唐山地區),舉行新軍軍事演習(也稱“秋操”)。清政府萬萬沒想到,參加演習的部分將士早已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他們決定“暗帶子彈,相機起義”。正在這時,武昌起義爆發。這一方面打亂了清政府的秋操部署,另一方面也極大鼓舞了灤州準備起義的新軍官兵。參與灤州兵諫的20鎮各營管帶王金銘、施從云、馮玉祥等人,志同道合,以推翻清政府為目標,密圖在駐地灤州舉義。12月31日,駐扎在灤州的新軍公開起義,響應南方革命。1912年1月3日,他們在灤州城舉行大典,宣布成立中華民國北方革命軍政府,并通電全國。1月4日革命軍乘車西進,準備直搗清政府,于雷莊被圍,大部官兵遇難,起義失敗。中山公園的紀念墻上記錄了1936年頒布的《國民政府令》:“辛亥光復,發軔于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
——摘編自《辛亥灤州起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灤州起義的歷史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灤州起義的歷史價值。(6分)
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國1912年至1928年可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時期來敘述。這16年的歷史,理所當然是古代中國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的繼續和發展。但它既然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時期,就會有它獨有的特點,有它展現出來的突出問題,有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物;它既為未來開辟道路、提供條件,也為未來設置局限。因此這段歷史和任何一段歷史一樣,是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總結的。
根據上述材料,以1912—1928年獨有的歷史特點為例,選取一個視角進行評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述清晰)
1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鴉片戰爭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在思想文化領域里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在文學方面,魏源的《寰海》詩,歌頌三元里人民“同仇敵愾”,反抗英國侵略軍,斥責清政府官僚的妥協投降。張維屏(1780—1859年),以善詩聞名,他的《三元里》詩,描寫了三元里群眾抗英斗爭的雄偉聲勢,英國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國人民面前喪魂落魄的丑態;《三將軍歌》則歌頌了葛云飛、陳連升、陳化成“捐軀報國”的英雄事跡。張際亮(1799—1843年)是享有盛譽的愛國詩人。他的《東陽縣》詩,譴責英國侵略軍在寧波奸淫擄掠的殘暴罪行,揭示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災難和痛苦。民間的揭帖和歌謠,以通俗樸素的語言和尖銳鮮明的思想,痛斥外國侵略者和清朝統治者,鼓舞人民起來反抗。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學生組織了一份名為《新潮》的雜志,以三項標準為圭臬:批評的精神、科學的思維和改造的修辭。《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評論》(胡適主編)在內的許多其他雜志,對傳統主義的堡壘——舊文學、舊道德、舊式人際關系和儒家——發動了全面攻擊。這些雜志嘲笑舊的思維方式、舊習慣……君主制度和軍閥主義。他們批判對國粹全盤的接受,并要求對所有經學和古典文獻進行批判性的重估,創造新文化。他們津津樂道于科學、民主、科技……這些雜志都是思想炸彈。在中國,有關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問題,第一次得到公開的探討和爭論,中國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閱讀每期新雜志。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文學作品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新型雜志興起的原因,并談談你對“這些雜志都是思想炸彈”的理解。(10分)
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4年,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進社”女修士愛爾德賽在寧波開辦了中國最早的女校。此后,“教會所至,女塾接軌”。19世紀末,國人開始興辦女子教育。據1907年學部總務司所編《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全國共有女學堂428所,女學生15 498人;其中僅直隸、江蘇、浙江、四川就有319所,占總數的75%,女學生9 962人,占總數的64%。著名的女校有務本女塾、愛國女學、爭存女子小學堂、宗孟女學、女子蠶桑實業學校、中國女子體操學校等。1911年閻錫山被推為山西都督后,大規模開展“剪辮放足,立學堂”活動,山西的女子教育很快躍居全國前列。直到1922年,全國1 811個縣中仍有423個縣沒有女子初等小學生,1 161個縣沒有女子高等小學生;全國26個省區中仍有13個省區沒有女子中學生。
——摘編自閻廣芬《西方女學的傳入與
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相關史實,圍繞“女校與社會發展”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
答案全解全析
單元提升卷
1.A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題干呈現的是清政府對軍隊、財政的控制加強,并未涉及民族工業,排除B項;材料雖有學習西方的內容,但不能說是“全面學習西方”,排除C項;材料反映清政府意在加強集權,并非緩和階級矛盾,排除D項。
2.D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一系列條約取得內河航運權等權益,其勢力便已經開始深入內地,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1905年,孫中山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保路運動發生于1911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后,一部分開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主張發展民族工業,挽救民族危機,“實業救國”思潮便已經興起,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
3.B 據材料“則以兩國之政治,操之大資本家之手”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認為美法等國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國家政治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導致社會出現了一系列民生問題,所以主張吸取歐美國家的教訓,通過社會革命積極發展民生主義,故選B項;材料中孫中山警惕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導致的民生問題,而不是資本主義發展過快的問題,排除A項;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階級立場決定了他不可能實行社會主義,且俄國十月革命發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排除C項;孫中山在材料中所論述的主要是社會發展問題,而不是政治斗爭的相關問題,排除D項。
4.C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讀書人參軍是為尋求出路,排除A項;材料“都有不少的讀書分子入伍”強調的是很多讀書人入伍,并非軍制改革,排除B項;材料“陸軍……所屬步、馬、炮……部隊”說明中國軍事近代化,但材料未體現改變晚清國家地位,排除D項。
5.D 清末預備立憲時,規定各省咨議局議員“由州縣選舉產生”,并有權“決議本省預算、決算、稅法、公債等”,這明顯帶有民主色彩,從側面反映了晚清社會由專制向民主的制度轉型,故選D項;題干是對地方咨議局設立的相關規定,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無法得出中央地方權力制衡的結論,排除A項;1898年戊戌變法是民主政治的首次實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僅是地方咨議局設立的相關規定,并未提到其實踐的結果,不能據此得出立憲派掌握地方實權的結論,且C項說法本身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6.C 
選項 分析 正誤
A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成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沒能限制袁世凱的復辟行徑 ×
B 三權分立原則的核心是權力的制約與平衡,而據材料可知,總統和參議院并沒有形成相互制衡的關系,更多的是限制總統的權力 ×
C 據材料“但總統沒有解散參議院的權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員,對外宣戰,制定官制官規,提出法律,宣告特赦、減刑等權力時,需要經過參議院同意”可知臨時大總統和參議院并沒有形成相互制衡的關系,這說明民初法制建設缺乏經驗 √
D 主權在民強調權力源于人民,材料并不涉及總統以及參議院如何產生 ×
7.C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發生于廣東廣州城外的三元里,與材料“上海”“蘇浙民軍”不符,排除A項;督撫推進“東南互保”與材料“蘇浙民軍”“議和不成即日北上”相悖,排除B項;當時中國共產黨尚未成立,排除D項。
8.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企圖獨霸中國,而中國當時實力較弱,只能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爭取英美的支持以對付日本,故選D項;據材料“透露給英美國家”可知親美的表述不準確,且顧維鈞不能代表整個北洋政府的態度,排除A項;中國參加一戰的時間為191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15年新文化運動剛開始,并不能很快提高民族覺悟,排除C項。
9.A 根據材料可知,段祺瑞之所以主張參加一戰,既是出于防范日本侵占青島的考量,也是考慮到中國若為戰勝國可以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因此,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動機是維護國家主權利益,故A正確。反抗日本對華侵略,并不是主要動機,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段祺瑞的家國情懷,并不是擴大軍閥勢力,排除C。材料體現的是中國能夠作為戰勝國,爭取合法權益,并不是改變中國弱國地位,排除D。
10.B 根據材料“北洋政府時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盡管面臨新的困難,中國的工業經濟總體上仍在緩慢前行”“外部有利條件即便對非獨立的經濟體而言,影響也極為有限”可知,該學者認為一戰并非影響民族于國內的政治環境及政府政策的影響,B項正確,排除A項;C項是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排除;北洋政府時期指1912—1928年,蔣介石于1935年發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排除D項。
11.D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鴉片戰爭后,封建經濟便開始瓦解,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近代中國工業資本家主要來自地主和商人,未體現官僚資本的作用,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民族工業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且材料只體現資本來源,未體現數量,排除C項。
12.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民族危機加深,使得部分知識分子從歷史中尋找救亡圖存的方法,因此這一現象呼應了時代主題,A項正確。民國的小說和戲曲借用明末清初的歷史人事進行創作,呼應了內憂外患、救亡圖存的時代特征,是一種借古諷今的創作方式,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向,材料無法說明狹隘的民族主義問題,排除B項;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之一,主張批判封建主義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材料并未提及這些內容,排除C項;改編和創作歷史人事,并非保守意識的體現,排除D項。
13.B 
選項 分析 正誤
A 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 ×
B 對女性權利的尊重是思想解放的表現,材料表明報刊等大眾傳媒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社會的思想解放 √
C 對女性權利的宣傳能夠體現當時社會思想的解放,但并不能據此得出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普遍提升 ×
D 材料只能說明婦女解放是女性報刊的主流思想,但并不能說明其是社會共識 ×
14.C 據材料“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可知,胡適將個人自由平等與國家自由平等相結合,強調個人要樹立自由平等的意識,從而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共和國,體現了其對自由平等的國民意識的塑造,故選C項;材料主旨不是批判奴性思想與引進西方的自由平等觀念,而是強調對自由平等的國民意識的塑造,排除A、B兩項;當時處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資產階級共和國已經建立,排除D項。
15.D 
選項 分析 正誤
A 雜志并不屬于思想傳播的新路徑 ×
B 材料沒有涉及民主與科學思想 ×
C 與人民大眾社會生活相關的是衣食住行等,這與材料中革命思想的傳播不符 ×
D 據材料“社會主義”“民族”“國民革命”可知,這些詞匯代表的是新思想的傳播和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這有利于推動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發展,故選D項 √
16.B 據材料“很多人以為科學呈現的知識即是絕對的真理”可知中國人對科學的認識具有片面性,結合新文化運動的史實可知,當時中國人并不知道科學是不斷假設與求證的過程,存在盲目接受西方文化的問題,故選B項;“開啟”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人對西方科學的態度,并無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并不能得出對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體現中國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存在盲目肯定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促進中國思想解放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
史料拓展
  他們對于現狀,對于歷史,對于外國事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都好。
——毛澤東
17.(1)周邊反清運動的感召;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的成立;八國聯軍侵華導致民族危機加深;清地方政府的反動統治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天災頻繁,民不聊生。(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
(2)灤州起義有北方辛亥革命之稱;在北方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進北方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大動搖了清軍軍心,鼓舞了南方革命士氣,與武昌起義南北呼應;對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
解析 (1)灤州起義的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進行概括即可。
材料和所學知識 歷史背景
灤州的東鄰昌黎縣鄉民曾聚眾搗毀清政府制鹽局,北鄰遷安民眾曾痛打知縣,西鄰豐潤組成了華北救命軍 周邊反清運動的感召
義和團大師兄張洪一直在灤州北部堅持反政府斗爭 義和團運動的影響
灤州起義的核心人物,被稱為“東方圣人”“關東大俠”的吳祿貞、藍天蔚二人與宋教仁等于1907年在奉天(今沈陽)建立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 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的成立
八國聯軍由天津東下時,灤州屬必經之地。聯軍所到之處,扶植痞棍,橫行霸道 八國聯軍侵華導致民族危機加深
結合所學知識 清地方政府的反動統治導致階級矛盾尖銳
僅自光緒九年(1883年)以后灤境東南瀕河地區竟有480余村被水湮沒。滄桑改易,民無棲止,境內饑荒,富庶氣象蕩然無存。春苦風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 天災頻繁,民不聊生
(2)灤州起義的歷史價值,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
材料和所學知識 歷史價值
據材料二分析可知,參與清朝新軍軍事演習的部分士兵已加入中國同盟會 動搖了清軍軍心,有利于在北方傳播民主共和觀念
“駐扎在灤州的新軍公開起義,響應南方革命” 灤州起義鼓舞了南方革命士氣
“辛亥光復,發軔于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 與武昌起義南北呼應
結合所學知識 灤州起義對于清王朝的滅亡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8.觀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上升時期。(2分)
評述:近代化的內涵是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學化,以及社會生活的近代化。這一時期,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工業迎來“短暫的春天”,輕工業、軍事工業快速發展;政治上,民國憲政體制形式上依然存在,并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專業型、技術化的外交團體出現,不平等外交也向修約外交轉變;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宣揚了民主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三民主義得到新的發展;社會生活上,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令,簡化禮儀、改變稱呼等,體現了明顯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點。(8分)
盡管這一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依然沒有改變,救亡圖存、思想啟蒙與近代化的歷史任務依然任重道遠,但是此時的中國并非一片黑暗,中國社會中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因素等也在不斷增加。(2分)
解析 首先,根據設問時間“1912—1928年”確定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然后結合材料“就會有它獨有的特點,有它展現出來的突出問題,有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物;它既為未來開辟道路、提供條件,也為未來設置局限”提煉出論題;最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評述。
19.(1)特點: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基調;具有批判封建社會與反侵略色彩;富有戰斗性和鼓動性;反映社會現實內容,經世致用。(6分,任答3點即可)
(2)原因:袁世凱政府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十月革命的影響;愛國學生的積極參與。(6分,任答3點即可)
理解:《新青年》《新潮》等新型雜志對舊文學、舊道德發起全面進攻,倡導科學與民主,要求創造新文化,引起中國青年對國家和社會重要問題的討論和思考;引導民眾革新思維方式,改變舊習慣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
材料 特點
“痛斥外國侵略者和清朝統治者,鼓舞人民起來反抗” 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基調,具有批判封建社會與反侵略色彩
“在文學方面……揭示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災難和痛苦”“民間的揭帖和歌謠,以通俗樸素的語言和尖銳鮮明的思想……鼓舞人民起來反抗” 富有戰斗性和鼓動性
“揭示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災難和痛苦” 反映社會現實內容,經世致用
(2)第一小問“原因”,結合新文化運動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第二小問談“理解”,可以結合新文化運動的意義進行闡述。
20.論題:中國近代女子學校教育的興起與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有關。(2分)
闡述: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用它們的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外國侵略者的瘋狂掠奪,使中國內外交困,日益貧弱,中國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相繼爆發,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的侵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變革,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沖擊了人們的舊觀念,并引發了教育的變革,女子教育興起,為之后女子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婦女解放運動培養了最初的人才,也推動了中國自辦女學的出現。(10分)
解析 根據材料“1844年,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進社’女修士阿爾德賽在寧波開辦了中國最早的女校”可分析出中國女子學校的創辦是隨著中國近代化的發展而出現的,伴隨著西方國家的侵略,女子教育逐漸發展,女子生活方式、思想均有改變。綜上,可以結合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對中國的侵略、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事件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望城县| 康保县| 资阳市| 中宁县| 札达县| 黎川县| 公主岭市| 平山县| 常德市| 抚宁县| 石泉县| 行唐县| 河间市| 太仆寺旗| 连州市| 吉安市| 建宁县| 泰顺县| 长丰县| 大安市| 正定县| 田东县| 赣榆县| 彩票| 孝感市| 肃南| 伊春市| 榕江县| 长岭县| 永顺县| 娱乐| 苍南县| 徐闻县| 林芝县| 嘉峪关市| 麻阳| 金昌市| 宁南县| 陆川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