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等“舊學邃密”“新知深沉”之士,對先秦諸子學說進行全面評估和發掘工作,“子學朋興”成為不可遏制的潮流,如從墨家發掘出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理論、民主性元素、社會平等思想、法治精神、勞動價值論等。這旨在( )A.實現百家爭鳴 B.開啟西學東漸C.推動思想解放 D.弘揚科學精神2.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北京青年學生掀起了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為口號的五四運動,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說明五四運動( )A.加劇了中西文明的沖突B.重新反思西方文明的優劣C.受到一戰與十月革命影響D.以民族文化來反對外來文化3.1919年的五四運動,5月份在北京表現為學生運動,6月份在上海則表現為市民運動,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罷”之中,罷課影響固然不小,但罷工、罷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現罷工、罷市斗爭的根源是( )A.工業文明沖擊下社會結構的變遷B.北洋政府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C.外交失敗增強了國人的主權意識D.新文化運動起源地的宣傳效應4.下表內容是1919年5月陸徵祥收電簿中各方反對巴黎和會簽約來電(節選)。這反映了( )拍發者 發電日期 收電日期 內容要點留日學生總會 5月4日 5月7日 青島直接收回,堅持到底上海南北 議和代表 5月6日 5月8日 勿予簽字,以伸公道,而保存國際之地位江蘇省議會 5月10日 5月13日 聯合友邦,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簽字順直省議會 5月9日 5月14日 要求青島直接交還北京報界 全體人員 5月7日 5月18日 青島若不能直接交還,萬勿簽字A.學生活動影響了政府外交決策B.現代化傳播工具擴大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力C.馬克思主義已在中國廣泛傳播D.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5.1902年,梁啟超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1905年同盟會評議員朱執信發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動;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A.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B.馬克思主義受到各階級的認同C.中國救亡圖存指導思想的變化D.民族資本主義進入黃金發展期6.從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為上海共產主義組織的機關刊物,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此同時,《新青年》發表諸如《漢口苦力狀況》《武昌織布、紡紗、銅幣、銀幣、麻布五局工人狀況》等文章。這表明( )A.新文化運動的方向開始改變B.全國性工人運動高潮到來C.馬克思主義指導了工人運動D.中共成立的條件日漸成熟7.1927年初,湖南工會、農會會員分別有32萬左右、200萬左右;湖北工會、農會會員分別是40萬左右、30萬左右;江西工會、農會會員分別為20萬左右、30萬左右。這反映了 ( )A.國民革命的蓬勃發展B.“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C.土地革命的逐步開展D.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8.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重視對工農進行思想和理論宣傳,但在工人心目中是“學生黨”“過激派”,農民則認為不是“同路人”。1926年,共產黨在工人心目中“是為工人階級奮斗的黨”,在農民眼中是為窮困農民謀利益的“窮人黨”。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 )A.通過了扶助農工的政策B.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C.制定了實事求是的路線D.對國情的認識水平提高9.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央造紙廠、紡織廠、織布廠、通訊材料廠、衛生材料廠,以及由盤古山、上坪等礦場合組而成的中央鎢砂公司等。這些廠礦的工人多的有500余人,少的也有100人。這一系列舉措( )A.徹底打破了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B.為戰略轉移提供了條件C.擴大了當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范圍D.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10.民國時期,“國內工商業經濟困難,每苦于周轉不靈,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因本身資力不厚,雖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財政部有鑒于此,決定充實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資本,作為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一種”。國民政府的這一舉措旨在( )A.加快工商業的發展 B.強化經濟管理職能C.聚斂巨額資本財富 D.發展官僚資本主義11.下面為1931—1932年鄂豫皖蘇區人口總數及紅軍戰士人數表。據表可知( )時間 蘇區人口總數 蘇區紅軍戰士人數1931年4月 250萬人 正規紅軍2萬人1932年6月 350萬人 正規紅軍4.5萬人,地方武裝20余萬人A.中共土地政策適應形勢發展B.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有所緩和C.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確立D.國共兩黨力量對比發生變化12.1931年2月,共青團中央通過了《團在蘇區中的任務決議》,決定開展“共青團員的禮拜六”活動,每星期抽出一天,組織團員、少先隊員無償地幫助紅軍家屬種田,為紅軍運軍糧、挖戰壕、送槍械,并創作了歌曲《共產青年團禮拜六》。該活動體現了( )A.國民黨“圍剿”政策的失敗B.根據地生產力大幅提高C.患難與共的長征革命精神D.通過勞動推動人的解放13.對于“蘇維埃”,不同地區的農民有著不同的理解。廣東的農民因為當地著名共產黨人蘇兆征,而把“蘇維埃”當成蘇兆征的弟弟;湘贛邊區的農民因為當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蘇維埃”叫“埃政府”。這表明( )A.農村革命道路成為黨內普遍共識B.中國革命迫切需要結合中國國情C.農民文化水平制約革命運動開展D.農村革命急需共產國際正確指導14.1927年12月下旬,毛澤東明確提出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以及宣傳、組織、武裝和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他提出要通過口頭講話、貼布告、寫標語、出傳單、演新劇、墻報上做文章等多種手段宣傳革命。這說明毛澤東( )A.重視維護革命統一戰線B.創新根據地的宣傳方式C.團結工農建設邊區政權D.注重動員群眾投身革命15.20世紀30年代初,根據地政府多次號召群眾為紅軍找醫生、找藥材,同時采取中藥西藥相結合的方式緩解藥品短缺,還通過動員地方醫師、自主培養醫生來壯大紅軍醫療隊伍。這些舉措( )A.豐富了統一戰線的內涵B.有利于反“圍剿”斗爭開展C.打破了日軍的經濟封鎖D.立足于提升解放區醫療水平16.下圖是紅軍戰略轉移到達陜南地區后印發的手寫油印品,它闡述了紅軍的性質、宗旨、任務和政策等。該類傳單的印發有助于( )A.鞏固擴大革命統一戰線B.推動土地革命順利完成C.擴大革命隊伍社會基礎D.提高邊區政府的影響力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圖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報《中國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年6月出版,封面是豐子愷的畫。畫中一個青年戰士騎在一匹戰馬上,意氣風發,挽弓搭箭,準備發射。這幅畫取材于歷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書記載:唐代,青年將領南霽云突出敵軍包圍,向賀蘭進明求救。賀蘭不肯出師相救,但欣賞南霽云之壯勇,“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云坐”。面對美食,還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霽云厲聲說道:“此矢所以志也。”這幅畫從《中國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摘編自劉一丁《中國新聞漫畫》提取材料中的圖文信息,結合中國近代史,簡要評析《中國青年》雜志連續以豐子愷這幅畫作為封面的現象。(要求:評述合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14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7年年初,青年學生李平心受國民革命感染,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七七事變后,李平心先后編寫出版了《抗敵戰略論》《民族統一戰線論》《戰時的青年運動及青年工作》等著作。在上海地下黨組織動員下,李平心在中華職業補習學校舉辦哲學講座,深受進步青年的歡迎。面對國民政府對陜甘寧邊區實行武裝封鎖并發動皖南事變的行徑,李平心在《民族公論》《上海周報》等刊物上發文予以揭露和抨擊。抗戰勝利后,李平心參與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建工作,并發表文章和公開演說,嚴厲抨擊蔣介石的內戰陰謀。全面內戰爆發后,一些知識分子,企圖在革命與反革命、民主與獨裁之間搞折中。李平心發表《論“第三方面”與民主運動》,批評中間路線的幼稚和糊涂,呼吁廣大人民為爭取一個光明、民主、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摘編自《李平心: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思考》(1)概括李平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的貢獻,并指出這些貢獻體現的時代主題。(8分)(2)簡析李平心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因。(6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相繼舉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然而對大城市的進攻最終都失敗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分析了大城市中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把隊伍拉到農村進行斗爭,途中的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星火發展為燎原之勢。但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傾錯誤,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在沒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下,紅軍召開了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存在的方針路線分歧問題。——摘編自王薇等《淺析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根據材料,指出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探索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探索的影響。(6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駐華公使簽訂了《中美關稅新約》,規定:“歷年中美兩國所訂立有效之條約內,所載關于在中國進出口之稅率,存票、子口稅,并船鈔等項之條款,應撤銷作廢,而適應用國家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接著,英、法、荷等國相繼與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了《關稅條約》,承認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中國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頒布“海關進口稅則”,將各國于1926年同意的七級附加稅率再分別加上5%的進口正稅,共有八級稅率公布為第一個國定稅則,并決定于1929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摘編自邱松慶《簡評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自主政策》材料二 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總體關稅水平過高,稅率結構不盡合理,稅則的商品分類目錄不適應對外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頒布的同名稅則對這些方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改變商品分類目錄和調整進口稅率。——摘編自黃天華編著《中國關稅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關稅自主政策。(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85年中國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的原因。(6分)答案全解全析1.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五四時期,墨學更受思想家重視,思想界出現了研究墨學的熱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以墨學救治時弊;二、以墨批儒;三、以墨學會通社會主義思想;四、發掘墨學中的科學成分。材料描述的是從傳統文化中發掘適應時代發展的思想,而非實現百家爭鳴,排除A項;西學東漸始于明朝后期,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只是材料內容的一個方面,排除D項。2.C 選項 分析 正誤A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為口號的五四運動”體現的是反帝反封,即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其實還是向西方學習的表現 ×B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說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大,當時主流思想還是民族民主運動,還在選擇性地向西方學習 ×C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因為一戰中國是戰勝國卻遭到不公正對待,“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因為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D 從“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可以看出仍是在向西方尋找理論而不是用民族文化 ×3.A 本題考查工業文明對五四運動的影響。錯誤項分析:B、C兩項是北京與上海的共同點,不是上海首先出現罷工、罷市斗爭的根源,排除;D項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4.B 據材料“青島直接收回,堅持到底”“勿予簽字,以伸公道”“誓不簽字”“要求青島直接交還”等信息可知五四運動的主要訴求通過電報的方式很快反饋到了中國代表團手中,體現了現代通信手段的運用促進了五四運動影響力的擴大,故選B項。材料并未說明陸徵祥針對學生代表的意見所做出的表態或者回復,無法體現學生活動對政府外交決策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排除C項;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主要表現在歐洲列強對殖民地的重新安排和對德國的掠奪性懲罰,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5.A 1902年至1919年,先進國人通過著述的形式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故選A項;材料只是個別知識分子介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受到各階級認同,排除B項;材料內容只是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其還未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發表諸如《漢口苦力狀況》《武昌織布、紡紗、銅幣、銀幣、麻布五局工人狀況》等文章”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影響不斷擴大,并且在工人階級中宣傳。這反映出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說明中共成立的思想與階級基礎不斷擴大,成立的條件日益成熟,故選D項。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以后,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已經發生了變化,排除A項;材料內容并不能表明全國性工人材料“《新青年》……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明《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但并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指導了工人運動,排除C項。知識拓展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1)階級:無產階級進一步壯大。(2)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3)外部: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商議建黨事宜。(4)組織:1920年8月,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隨后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7.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工農武裝割據”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192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B項;土地革命的基本內容是在各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以后建立)開展“打土豪,分田地”,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排除D項。8.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扶助農工是孫中山三大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中國共產黨政策,排除A項;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的路線,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對國情的認識水平提高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進步之處,而材料強調的是工農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其主要原因應為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行動,排除D項。9.D選項 分析 正誤A “徹底”說法過于絕對 ×B 這些舉措為根據地發展和反“圍剿”提供了物質保障,與戰略轉移無太大關聯 ×C 這些舉措都是在根據地范圍內進行的,沒有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范圍 ×D 據材料“成立了中央造紙廠……中央鎢砂公司等”可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多個工廠和公司,集中力量從事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工作,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 √10.B 據材料信息可知,鑒于國內工商業經濟困難的情況,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充實三大銀行資本,通過銀行對工商業發展進行調控,其目的是強化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故選B項;據材料可知,國民政府施行這一舉措,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是其影響而非目的,排除A項;國民政府充實三大銀行的資本是為了調控經濟,并非聚斂巨額資本財富,排除C項;國民政府決定充實三大銀行的資本用于改善國內工商業經濟困難的局面,強化經濟管理職能而非發展官僚資本主義,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可知,1931—1932年鄂豫皖蘇區人口總數及紅軍戰士人數都急劇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說明了中共土地政策適應形勢發展,A項正確;1931—1932年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內政治形勢沒有緩和,排除B項;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排除C項;材料無法反映國共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排除D項。12.D 13.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根據材料無法得出農村革命道路成為黨內普遍共識,排除A項;材料表明不同的根據地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的理解不同,而不是農民文化水平制約革命運動開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共產國際與中國農村革命的關系,無法得出農村革命急需共產國際正確指導,排除D項。知識拓展 蘇維埃是指俄國無產階級于1905年革命時期創造的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組織形式,它起源于1905年俄國革命,是一種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隨時選舉并隨時更換,暗含著巴黎公社式的政權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蘇維埃成為俄國新型政權的權力機關名稱,城市和鄉村的最基本生產單位都有蘇維埃,蘇維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僅可以立法,還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機構。14.D 選項 分析 正誤A 1927年7月國民大革命失敗,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 ×B 口頭講話、貼布告、寫標語等宣傳方式在國民大革命時期就有,并非創新宣傳方式 ×C 邊區政府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人民在兩個或幾個省交界地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機關,土地革命時期的政權是蘇維埃政權 ×D 據材料“1927年”可知,從革命伊始,毛澤東就把宣傳、發動、組織和幫助群眾看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毛澤東深入農村進行調查及強調要做好多種形式的宣傳,由此可見他注重動員群眾投身革命 √知識拓展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軍隊名稱變化(1)中國國民革命軍(八一南昌起義)。(2)中國工農革命軍(秋收起義)。(3)中國工農紅軍(井岡山會師至全國抗戰時期)。(4)中國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新四軍(全國抗戰時期)。(5)中國人民解放軍(1946年至今)。(6)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時期派出的軍隊)。15.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主要指的是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材料中的“群眾”屬于泛指,已經超出了統一戰線的范疇,排除A項;“20世紀30年代初”“紅軍”說明對應的是土地革命時期,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C項;“解放區”主要存在于解放戰爭時期,材料對應的是土地革命時期,排除D項。16.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革命統一戰線”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A項;“順利完成”不合史實,紅軍剛到達陜南地區,還沒有大規模地開展土地革命,排除B項;國共第二次合作后,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才成立,排除D項。17.示例評析:20世紀初,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中國人民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之下,人民大眾與封建軍閥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一背景下,1926年,《中國青年》雜志連續以豐子愷這幅畫作為封面,意在激勵青年為民族命運奮斗。1926年6月,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國共兩黨合作開展北伐,《中國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意在激勵青年樹立為民族革命斗爭到底的決心,這響應了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要求,對北伐戰爭有一定的宣傳動員作用。《中國青年》連續二十一期以這幅畫作為雜志封面,加強思想宣傳,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引導青年關注現實,積極投身北伐戰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傳黨的革命思想和主張,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在有志青年中撒播革命火種。(1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材料和所學知識 評析首先,由“1926年6月出版”的時間信息闡述這一現象的時代背景 20世紀初,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人民大眾與封建軍閥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正值國共兩黨合作開展北伐的前夕《中國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 這能夠激勵青年的決心,響應了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要求,有宣傳動員作用據材料“這幅畫取材于歷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并結合創作漫畫的目的分析闡述思想上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積極投身北伐戰爭;有利于宣傳黨的革命思想和主張,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18.(1)貢獻:出版著作,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在淪陷區任教,培養了抗戰人才;發表文章和演說,揭露國民黨反動本質;參與創建民主黨派。(6分,答出3點即可)時代主題: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主自由;促進民眾思想解放。(2分,答出2點即可)(2)原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號召;進步知識分子的團結合作;近代傳媒和政黨制度的發展;個人的家國情懷和學術功底。(6分,答出3點即可)解析 (1)第一小問貢獻,根據材料進行分析即可。材料 貢獻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李平心先后編寫出版了《抗敵戰略論》《民族統一戰線論》《戰時的青年運動及青年工作》等著作 通過出版個人著作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李平心在中華職業補習學校舉辦哲學講座 在淪陷區擔任教學工作,為抗戰培養人才李平心在《民族公論》《上海周報》等刊物上發文予以揭露和抨擊……并發表文章和公開演說,嚴厲抨擊蔣介石的內戰陰謀 通過發表文章、公開演說的形式揭露國民黨反動本質李平心參與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建工作 在解放戰爭時期堅定支持和平民主建國,為民主黨派的建設作出了貢獻第二小問時代主題,根據材料及貢獻分析即可。材料 時代主題李平心先后編寫出版了《抗敵戰略論》《民族統一戰線論》《戰時的青年運動及青年工作》等著作 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解放緊密結合,體現了民族獨立的主題呼吁廣大人民為爭取一個光明、民主、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 鼓勵人們為民主與自由而奮斗,體現了民主自由的主題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 體現了促進民眾思想解放的主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平心的個人貢獻與奮斗是時代發展需要的產物,體現了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據此結合所學分析其作出貢獻的原因。19.(1)變化:由進攻大城市轉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由依靠共產國際指示到獨立自主解決黨內問題。(2分)原因:中心城市武裝暴動道路接連失敗;中國共產黨認清了中國與蘇聯國情不同;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的探索。(4分,任答2點)(2)影響:贏得了民眾對革命的支持;增強了中國革命的獨立自主性;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6分,任答3點)解析 (1)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毛澤東分析了大城市中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把隊伍拉到農村進行斗爭”可知,由進攻大城市轉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據材料“在沒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問題”可知,由依靠共產國際指示到獨立自主解決黨內問題。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所學土地革命時期相關知識可知,中心城市武裝暴動道路接連失敗;據材料“紅軍召開了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存在的方針路線分歧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認清了中國與蘇聯國情不同;據材料“毛澤東分析了……形勢”可知,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的探索。(2)根據材料“發展為燎原之勢”可知,贏得了民眾對革命的支持;據材料“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存在的方針路線分歧問題”可知,增強了中國革命的獨立自主性;根據所學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發展的知識可知,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據所學土地革命的知識可知,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20.(1)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關稅自主政策是南京國民政府發起的關于廢除不平等條約、實現關稅自主的一項重要外交活動;撤銷作廢原有條約,改訂關稅新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頒布海關進口稅則,提高進口稅率,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或有利于抵制外國商品的傾銷,保護中國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但中國海關稅率依然受到外國的制約,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8分)(2)原有的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弊端;適應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6分)解析 (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材料和所學知識 評述據材料“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駐華公使簽訂了《中美關稅新約》……簽訂了《關稅條約》,承認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并結合所學可知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關稅自主政策是南京國民政府發起的關于廢除不平等條約、實現關稅自主的一項重要外交活動據材料“歷年中美兩國所訂立有效之條約內,所載關于在中國進出口之稅率,存票、子口稅,并船鈔等項之條款,應撤銷作廢,而適應用國家關稅完全自主之原則”可知 撤銷作廢原有條約,改訂關稅新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據材料“中國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頒布‘海關進口稅則’,將各國于1926年同意的七級附加稅率再分別加上5%的進口正稅,共有八級稅率公布為第一個國定稅則”可知 頒布海關進口稅則,提高進口稅率,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國商品的傾銷,保護中國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海關稅率依然受到外國的制約 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材料和所學知識 原因據材料“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總體關稅水平過高,稅率結構不盡合理,稅則的商品分類目錄不適應對外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交流的需要,等等”可知 原有的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弊端結合所學可知,1985年中國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其時代背景為改革開放以后 新時期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