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據記載,兩宋時期50%以上的進士出身平民;而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記載的830名進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達71%,小姓為13.1%,寒素子弟僅占15.9%。據此可知,宋代科舉制 ( )A.維護了儒學主導地位 B.消除了階層流動限制C.推動了文官政治發展 D.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2.北宋時期,對歷代興亡的考察在數量上有了快速增長,出現了考察“小大之國所以治亂興衰之跡”的興亡論專書,還有數量浩繁的專門討論歷代興亡之事的文章。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A.對五代政權更迭的反思 B.宋代史學的發展C.讀書人參政議政的熱情 D.內憂外患的形勢3.宋太祖在位時把武將宋偓之女立為皇后,為其子趙德昭迎娶武將陳思讓之女,將自己的妹妹嫁給武將高懷德,而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分別嫁給武將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審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舉( )A.意在緩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B.解決了武將專權的歷史問題C.旨在籠絡武將參與國家治理D.保障了文官集團的政治權力4.宋代文官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數官員都由帶著其他官職的人員出任,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擔任的。在各路及其所轄的州縣,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單位派駐。宋朝這一做法 ( )A.加劇了冗官問題 B.解決了地方割據C.減輕了財政負擔 D.增強了治理能力5.北宋使用地方行政體制分離制,在每一高層政區建立多個機構,高層行政組織的數目數倍于高層政區數,中央的行政幅度劇增。以北宋熙寧以后為例,全國共二十三轉運使路,每路有漕、憲、倉三個機構,高層行政組織數超七十個。這一制度設計主要目的是( )A.穩定國家行政成本 B.提高中樞決策效率C.強化君主專制權力 D.分化地方行政權力6.下表內容是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改革 統治者 部分內容第一次 金太祖和金太宗 將部落聯盟機關改造為勃極烈制度,國家重大事情都要召開勃極烈會議來解決第二次 金熙宗 廢除了勃極烈制度,在中央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但三省要職多由宗親擔任第三次 海陵王 廢除中書省、門下省,確立尚書一省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輔政機構上述改革( )A.滿足了大一統政權的需要B.表明金朝完成了制度建設C.有利于中央集權不斷加強D.說明三省制具有很強適應性7.《元史·百官志》記載,戶部“掌天下戶口、錢糧、田土之政令”,而宣徽院掌管諸王宗戚、蒙古萬戶的糧食和差發;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但大宗正府掌管諸王駙馬的刑事詞訟;兵部和樞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調,但無法介入諸王駙馬私屬軍隊的管領。由此可見當時( )A.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 B.因俗而治、分配合理C.官制設置有職能重疊 D.行政效率低下8.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認為遼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擔心被中原政權再次收復而設,它顯示的是遼對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則是女真人出于既顧及北方根本、又面向中原地區的戰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將政治文化中心主動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則是蒙古人進而將其作為從西北到東南控制全國的政治樞紐的產物。這一論述表明遼宋夏金元時期( )A.少數民族不斷進步 B.區域經濟迅速發展C.邊疆開發條件成熟 D.政治制度漸趨嚴密9.1271年,忽必烈依據漢文化經典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7年秋,元武宗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對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兩代。由此可知,元朝旨在( )A.顯示朝廷推行儒家思想的決心B.增強民族平等和諧意識C.形成社會尊崇孔子的風尚D.利用主流思想穩固統治10.元朝的行省是中書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其職權為“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據此可知,元朝( )A.地方行政層級趨于簡化B.中央集權體制有所創新C.行省權力的獨立性增強D.中央難以有效控制地方11.宋代“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鎮置監鎮官。如景德鎮設鎮后,朝廷在此設監鎮官,兼管商稅及窯稅,或佐理監陶。《河南強氏家譜》記載強子魁“宋紹定戊子(1228年)以文學進,仕饒州通判,以監陶得至浮梁景德鎮”。據此可推知,宋代( )A.鎮的經濟功能凸顯 B.營商環境較寬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官營手工業繁榮12.宋代“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蠶女勤苦,罔畏饑渴。……繭簿山立,繅車之聲連甍相聞。非貴非驕,靡不務此?!瓲帪槔w巧,以漁倍息”。這反映( )A.家庭手工業已在從事商品生產B.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C.精耕細作傳統農業得到新發展D.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宋代13.北宋時期,淮南地區由于種茶農戶眾多,專門稱之為“園戶”。福建地區最上品的龍鳳團茶,價黃金二兩。明州、福州、廣州一帶,出現了很多“霜糖戶”,專門種蔗制糖,甚至遠銷海外。可見,當時南方地區( )A.海外貿易提高了農戶社會地位B.城市發展刺激消費觀的更新C.面向普通民眾的基層市場活躍D.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傾向明顯14.《東京夢華錄》記載:“如宣德門元夜點照,門下亦置露臺……都下賣鵪鶉骨饳兒、圓子、堆拍、白腸……龍眼、荔枝諸般市合,團團密擺,準備御前索喚?!边@說明宋朝( )A.市民階層物質生活的充裕B.長途販運貿易高度發達C.經濟發展豐富了飲食文化D.政府放松對商業的監管15.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生取義”;南宋朱熹認為“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他認為,凡是維持生存所需之外的利,都是應該被批判的;南宋陸九淵在義利之辨中強調“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由此可見儒學的發展( )A.折射出士人的社會責任感B.受到外來宗教理論的啟發C.逐漸傾向于客觀唯心主義D.打破了傳統儒學信仰體系16.下圖所示為某學者對元代科技文獻學科分布的統計(單位:篇)。這可用于說明,元代( )注:圖中的“數學”不包括天文歷象推演和占卜類的數學著作。A.重視實用技術傳播 B.科技進入總結階段C.科技著作助力海外探險 D.戰爭需要推動科學研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表現出的獨特氣質,被稱為宋韻文化。在時人及今人的文獻中均能覓得宋韻文化的精神特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宋韻文化,薪火相傳序號 引文 出處甲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傳》天下久安則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 《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銘》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橫渠語錄》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而私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丙 宋神宗:“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錢(指吳越政權)、劉(指南漢政權)竊據浙、廣,內足自富,外足抗中國(指中原政權)者,亦由籠海商得術也?!?楊仲良《續修四庫全書·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 吳鉤《漲海聲中萬國商——宋代:中國的大航海時代》(1)根據材料信息,概括宋韻文化精神特質的具體表現。(6分)(2)試舉一例宋韻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說明。(4分)(3)以宋韻文化為切口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進行闡釋。(4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成吉思汗時已在境內開設驛站,窩闊臺時正式建立驛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驛站制度更大規模地發展起來,以大都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據《經世大典》記載,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 500多處。驛路東通奴兒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驛站有陸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陸站又有馬站、牛站、車站、轎站、步站之分。遼東黑龍江下游則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設立泉州到杭州的海站?!卦O站戶,有一定的免稅特權,用以維持驛站運行。驛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飲食供應,一部分由政府補貼,大部分由站戶負擔。專用于傳遞緊急文書的郵驛叫急遞鋪,主要傳遞軍政機要文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驛傳制度的特點,并分析其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條元朝為解決上述深層次問題所采取的其他舉措,并說明理由。(6分)1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與漢唐相比,宋代確實在諸多方面表現出更強烈的開放包容氣象。在這個時期,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也促進了貨幣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宋代還與外國建立了貿易關系,推動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舉取士不問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雜類不得參加科舉的規定,并實行謄錄、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罷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薦等對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錄取“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在制度上為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打開了通過科場的角逐實現社會流動的通道。如寒門子弟歐陽修、范仲淹科舉顯榮,邊遠士子蘇軾、蘇轍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發展表現在多個方面,如詩詞、小說、繪畫、書法等,這些文化形式的繁榮為文化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盡管宋代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開放度,但宋代仍然運行在王朝體制的軌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觀念、生產關系等規范社會運行形態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現根本的變革,有些方面,例如對百姓的苛重負擔、政治生態的每況愈下等有過之而無不及。——摘編自黃純艷《新變與局限:宋代社會的開放度》結合材料,以“新變·局限”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錢以餌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緡。——〔宋〕朱彧《萍洲可談》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婦(即寡婦)柴氏,將攜資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張齊賢都爭著求取。——摘編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據南宋學者洪邁撰寫的《夷堅志》記載,宋代婦女再婚的事例共有61例,其中再嫁者55人,三嫁者6人。材料二(1)分析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反映的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8分)(2)若進一步探究影響宋代婚姻觀念的因素,你認為還需要補充什么材料,舉一例說明。(6分)答案全解全析單元提升卷1.C 本題的解題關鍵是正確理解唐朝到兩宋數據的變化。錯誤項分析:材料中強調的是宋代科舉制發展對于階層流動的影響,而非對儒學的影響,排除A項;“消除了”一詞表述過于絕對,與歷史事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兩宋進士的錄取人數,排除D項。2.D 題干主旨信息:①時空:北宋。②階段特征:北宋時期積貧積弱,民族政權并立。③事件信息:對歷代興亡的考察在數量上有了快速增長。邏輯推理與判斷:根據材料“對歷代興亡的考察……專門討論歷代興亡之事的文章”可知,北宋時期各種討論歷代興亡的文章大量出現,體現了人們對國家興亡的關注,結合北宋時期積貧積弱、民族政權并立的社會現實,可得北宋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進而引起了人們關注國家興亡,故選D項。錯誤項分析:選項 分析 錯誤類型A 反思五代政權更迭表現在實行一系列的政治舉措,防止武將專權等方面 張冠李戴B 史學較為關注史實記載和史學理論發展,對治亂興衰的討論不是史學關注的核心內容,且這不能成為士人關注國家興亡的主要原因 結論錯誤C 宋人更多通過科舉等積極參與國家治理 張冠李戴3.A 根據材料可知,宋太祖和武將家族聯姻,這有助于緩和趙氏與各武將的關系,進而緩和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故A項正確。宋初以崇文抑武、重用文官等方式抵制武將勢力膨脹,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宋初對材料中的這些武將采取的方式是收回兵權,并不是要其參與國家治理,排除C項;與武將聯姻跟文官集團沒有直接關系,且宋初文官政治尚未完全形成,排除D項。4.A 材料表明宋代文官大多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擔任的,可知宋代用分化事權的方式來加強中央集權,但這使得宋代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人浮于事,導致冗官現象,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A項正確;宋代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防止地方出現割據,不能說解決了,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宋代冗官現象加重了財政負擔,排除C項;冗官問題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排除D項。5.D 據材料“北宋使用地方行政體制分離制”“每一高層政區建立多個機構”可以看出北宋地方政區的機構較多,這說明北宋分化地方行政權力,故選D項;機構眾多,官員數量也會增多,加大國家行政成本,排除A項;機構太多,職責劃分過細,不利于提高決策效率,排除B項;地方行政體制分離制主要是為了削弱地方,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強化君主專制,排除C項。6.C 根據材料“召開勃極烈會議”“在中央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一省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輔政機構”可知,金朝歷次改革都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朝并不是大一統政權,排除A項;“完成了”表述絕對,排除B項;結合材料可知,金熙宗時期設立了三省制,但是到海陵王時期,兩省被廢,變成了一省制,三省制存在的時間并不長,所以無法體現三省制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排除D項。7.C 選項 分析 正誤A 元朝中央實行一省制(中書省) ×B 材料體現的是中央官僚機構的職能,與因俗而治(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采取不同治理政策)無關 ×C 據材料可知,元朝在財富錢糧管理方面、刑事方面和軍事方面,同一職能都由多個機構掌管,可見當時官制機構的職能重疊 √D 材料無法體現行政效率低下 ×8.A 本題的解題關鍵是正確分析北京從遼到元政治地位的變動。錯誤項分析:題干述及的是遼、金、元少數民族政權比較重視漢族所統治的地區,涉及的是政治方面,而不是經濟層面,排除B項;題干述及該時期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比較重視漢族所統治的中原地區,與“邊疆開發”無關,排除C項;題干沒有述及諸多政權的政治制度,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忽必烈依據漢文化經典改國號,元武帝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是要用中原主流思想文化來維護自身的統治,故選D項;推行儒家思想是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并不是平等,排除B項;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便已經出現了尊孔風尚,排除C項。10.B 據材料“元朝的行省是中書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的行省作為中央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逐漸形成常設一級行政機構,地方行省職權范圍廣泛,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特點,相對于郡縣制是一次重要的創新,故選B項;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層級上實行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行政層級并未趨于簡化,排除A項;行省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受中央中書省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地方行省在處理地方重大軍國大事時,必須受到中央節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可知,因商業活動而聚居在一起的人,如果人口達不到縣的規模,則可以設立城鎮,且朝廷設置監鎮官兼管商稅及窯稅,或佐理監陶,體現了國家對這些鎮的重視,而國家收稅的行為側面反映了這些鎮的經濟獲得發展,即鎮的經濟功能凸顯,故選A項;宋代的營商環境相對寬松,但材料強調官府設監鎮官管理商稅,反映的是國家加強對商業的管理,并非反映寬松的一面,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崇文抑武政策,排除C項;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進入市場,朝廷設官收稅的行為一般不針對官營手工業,因此材料反映不出官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12.A 材料主要描寫了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發展情況。根據材料“蠶女勤苦,罔畏饑渴”“繅車之聲連甍相聞。非貴非驕,靡不務此”“以漁倍息”可知,當地很多人從事紡織業生產,且紡織業的獲利較多,其生產并不完全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和繳納賦稅,產品進入市場獲利的占比增加,體現了家庭手工業已在從事商品生產,故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且材料體現的是家庭手工業生產,排除B項;材料體現家庭手工業的商品生產,沒有涉及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是使用雇傭勞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材料沒有涉及雇傭勞動,排除D項。知識拓展經營 形態 管理方式 產品服務 對象 是否進入 市場官營 手工業 政府直接經營 官家專用和皇帝私用 不進入市場私營 手工業 私人自主經營 民間消費 進入市場家庭 手工業 農民的副業 自足和繳納賦稅 自足,剩余進入市場13.D 據材料“種茶農戶眾多”“專門種蔗制糖……海外”可知,北宋時期,南方出現眾多種茶的“園戶”和專門種蔗制糖的“霜糖戶”,與市場聯系緊密,說明當時南方地區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傾向明顯,故選D項;社會地位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材料不涉及農戶社會地位問題,排除A項;材料強調農產品的商品化傾向,與城市發展無關,排除B項;“價黃金二兩”說明不是面向普通民眾,排除C項。14.C 材料“諸般市合,團團密擺,準備御前索喚”的意思是附近賣各色小吃的攤位很多,都是給皇帝點吃食準備的,反映了宋朝東京商品豐富,且有直供皇帝的小吃在特定節日擺放,體現了當時經濟發展對飲食文化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御前索喚”僅體現了皇帝的物質生活充裕,沒有說明市民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長途販運貿易“高度發達”,排除B項;宋朝政府放松了對商業的監管,但材料不涉及政府政策,只能看出皇帝對這些攤販并未嚴厲禁止,排除D項。15.A 據題干可知,孔子、孟子、朱熹、陸九淵都強調了社會責任感,故選A項;孔子、孟子生活的時代,并沒有外來宗教傳入中國,排除B項;陸九淵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排除C項;朱熹、陸九淵思想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繼承發展,他們的思想并未打破傳統儒學信仰體系,排除D項。16.A 據材料可知,元代科技文獻主要集中在地理測繪上,其次是醫學、農學、天文歷法等,這些都屬于實用技術,A項正確;明清時期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排除B項;地理測繪主要為國內的地理測繪,與海外探險關系不大,排除C項;地理測繪與戰爭需要關系不大,排除D項。17.(1)表現:革故鼎新的勇氣;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對外開放的胸襟;注重道德教化的風氣。(任答1點得2分,共6分)(2)示例1:城市生活的角度(2分),如開封的市井風情濃厚、宋詞流行、人們較為重視生活的品質等。(2分)示例2:文學藝術的角度(2分),如宋詞、話本流行,反映出當時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崛起。(2分)示倒3:思想文化發展角度(2分),如理學誕生,標志著儒學發展到成熟階段,儒學更加思辨化、哲理化。(2分)示例4:科學技術發展角度(2分),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說明宋代是一個注重創造發明、具有創新精神的時代。(2分)(只要學生選取角度合理,且舉例符合所選角度并言之成理即可得分。)(3)從宋代文化創新性、重要性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宋韻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分)從宋代文化綿延千年、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角度作答,如宋代的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其文化精髓已經融入當代社會,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能量。(2分)解析 (1)宋韻文化精神特質的具體表現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進行概括。依據 具體表現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革故鼎新的勇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 對外開放的胸襟據所學(程朱理學等) 注重道德教化的風氣(2)據材料導入語中“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表現出的獨特氣質,被稱為宋韻文化”,可以選擇以上諸方面中的一個方面,說明時最好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史實。如在城市生活方面:開封的市井風情(《清明上河圖》)濃厚、宋詞流行、人們較為重視生活的品質(勾欄、瓦肆)等。(3)據題干要求可知,該題目要求回答宋朝的突出成就對后世影響深遠,其落腳點要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的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其文化精髓已經融入當代社會,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能量。除此之外,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宋韻精神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8.(1)特點:政府主導修筑;覆蓋面廣;數量眾多,規模龐大;驛站形式多樣;交通工具類型多樣;服務范疇細化。(每點2分,共4分,答出2點即可)深層次問題:構建與“大一統”相適應的中央集權體制。(2分)(2)示例舉措:設立行省制度。(2分)理由: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每點2分,共4分,答出2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示例”僅供參考,其他合理舉措亦可酌情給分)解析 (1)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進行概括即可。材料 特點成吉思汗時已在境內開設驛站,窩闊臺時正式建立驛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驛站制度更大規模地發展起來 政府主導修筑驛路東通奴兒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 覆蓋面廣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 500多處 數量眾多,規模龐大驛站有陸站和水站,水站用船 驛站形式多樣陸站又有馬站、牛站、車站、轎站……狗站 交通工具類型多樣專用于傳遞緊急文書的郵驛叫急遞鋪,主要傳遞軍政機要文件 服務范疇細化第二小問深層次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代驛傳制度是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因此深層次問題是構建與“大一統”相適應的中央集權體制。(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代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之一是設立行省制度。依據所學行省制度的積極作用可得: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19.宋代社會的開放度具有新變與局限并存的特征。(2分)新變體現在門第觀念淡化,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文官制度發展,對皇權形成一定制約;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商品流通規模擴大,抑商政策有所松動;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文化發展呈現出平民化、大眾化傾向,城市生活豐富多彩。(6分,每點2分,答出3點得滿分)局限體現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制度創新仍服務于專制皇權的加強;儒家思想本質仍然是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政治風氣因循保守。(2分,每點1分,答出2點得滿分)因此,一方面,新變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秩序,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局限是未能突破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等限制,開放包容程度有限。(2分,正反兩個角度作答)解析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分析作答。20.(1)現象: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視資財,婚姻觀念較為開放;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4分)聯系: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流動性加強,沖擊了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導致婚姻重視資財,并促使人們婚姻觀更加開放。(4分)(2)示例一:宋代科舉制發展的相關材料。(2分)理由:宋代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推動科舉制不斷發展與完善,科舉取士的規模擴大,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門第觀念日益淡薄,擇婿更加重視才能。(4分)示例二:宋代理學發展的相關材料。(2分)理由:宋代理學興起,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強調貞潔觀念,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婚姻觀趨于保守。(4分)解析 (1)材料一“厚捉錢以餌士人……一婿至千余緡”“攜資再嫁”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視資財,婚姻觀念較為開放;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結合所學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變化的史實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流動性加強,沖擊了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導致婚姻重視資財,并促使人們婚姻觀更加開放。(2)第一小問補充材料,可以補充宋代科舉制發展的相關材料。第二小問說明,結合宋代科舉制的影響可知宋朝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推動科舉制不斷發展與完善,科舉取士的規模擴大,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門第觀念日益淡薄,擇婿更加重視才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