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二)滿分39分,限時25分鐘考點3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宋朝強化了父母給女兒準備嫁妝的義務,以及女兒嫁到夫家后依然有支配嫁妝的權利。如果妻子和丈夫離婚,可以取回嫁妝。這折射出宋朝( )A.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B.經濟發展影響傳統觀念C.尊富尚利意識蔚然成風D.女性社會地位空前提高2.宋朝時,兗州人鄒師孟“徙居徐州蕭縣之北白土鎮,為白器窯戶總首。凡三十余窯,陶匠數百”。潼州白龍谷陶人梁氏,世世以陶冶為業,其家極豐腴,乃立十窯,皆燒瓦器。材料反映出當時( )A.瓷器生產準入與戶籍相掛鉤B.民營制瓷業有一定的發展C.手工工場普遍采用雇傭勞動D.瓷器生產分工的日益細化3.宋代實行學田制,由朝廷賜予、州縣置辦、民間捐獻等方式置辦一定數量的土地,作為學校的固定資產,學校將這些土地租給附近的農民耕種。學田制的推行( )A.緩解政府財政困難 B.減輕農民賦稅負擔C.促進了教育平民化 D.推動租佃制的普及4.元世祖以統一幣制為己任,極力推行紙幣,最終規定:交鈔的印造,要以萬錠為限,以十足的現銀為儲備基金。他還明確規定:沒有現金銀,則不許印發新鈔。這一規定( )A.確立了紙幣的法幣地位B.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問題C.根源于白銀的大量流入D.維系了交鈔幣值的穩定5.元朝,江南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絲織、棉織、榨糖、制茶的手工業者,他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從事的行業世代傳習,技術也日益精進。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重心南移的加速B.糧食生產商品化的發展C.市鎮經濟規模的擴大D.手工業生產方式的革新6.唐末五代,士人或“視改面易主為固然,以成其風尚”,或“沉酣倡俳之中……士之賤,于此而極”。到了北宋,程顥、程頤、張載等人則強烈批判這些士大夫缺少氣節道德,由此,理學漸起。據此可知,理學的興起( )A.適應了現實政治發展的需要B.促進了知識分子階層的流動C.推動了儒家倫理體系的重構D.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7.南宋時期興起浙東學派,其代表人物陳亮認為,“夫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陳傳良將陳亮的思想概括為“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據此可知,浙東學派( )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B.與心學一脈相承C.維護了理學的正統地位D.主張經世致用8.蹴鞠運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宋代開展最為廣泛的則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動。宋代文人張敦禮的畫作《閑庭蹴鞠圖》還原了這一民俗活動,該圖體現了( )〔宋〕張敦禮《閑庭蹴鞠圖》A.商品經濟繁榮的時代風氣B.宋代民眾生活的多姿多彩C.文人畫創作承載史料價值D.民間體育與藝術審美結合9.在服飾上,唐代寬袍大袖,無論男女都愛著胡服;宋代則相對修身適體,尤其是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這反映出宋代( )A.民族交融的不斷加強 B.社會重理的審美意趣C.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 D.追求個性的思想意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2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961年,北宋天文官員王處訥制出新歷,宋太祖親自作序,命為《應天歷》;981年,王處訥又獻新歷20卷,被升為司天監。984年,黃河決堤,劉吉主動請纓治理,在實踐中摸索出新技術,堵塞決口,得官爵與豐厚的物品獎賞。1076年,朝廷規定太醫局輪流派學官到各行政部門醫治病患,年末根據診治過程和治愈率進行賞罰。1088年,宰相蘇頌組織創制水運儀象臺的過程中,不拘一格揀選人才,把職位較低卻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華的韓公廉直接選拔到創制小組。——摘編自薩日娜《中國古代如何鼓勵科技創新——以宋代的科技獎勵與科技創新為例》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領域的表現有所不同。比如,中國的畜牧養殖技術在唐以前已經成熟,到宋以后就沒什么進步了。在有些科技領域,宋代則處于歷史的頂峰,不但遠超漢唐,也勝過明清。當然,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賴于前期知識的積累,一般來說,后一時代總要超越前一時代。比如,宋代發明了水轉大紡車,但明清的紡車更先進。但是,如果在某些領域能有一些突破的變革,它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宋朝正是這樣一個發生變革的時代,它在影響經濟發展的農業技術與影響文化發展的造紙技術等關鍵領域出現了突破性變革,影響了中國科技史的走向;特別是指南針、火藥與印刷術“三大發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摘編自何勇強《宋代科技成就的歷史地位芻議》(1)據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獎勵科技發展的措施。(4分)(2)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科技發展的特點及原因。(8分)答案全解全析1.B 2.B 根據材料可知,兗州人鄒師孟組織陶匠數百人專門從事白瓷生產,潼州梁氏世代以陶冶為業,家境豐厚,產業規模大,這說明宋朝時民營制瓷業有一定的發展,故選B項;據材料“徙居徐州蕭縣之北白土鎮”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政府對百姓人身控制逐漸松弛,兗州人鄒師孟是遷徙至白土鎮從事制瓷業的,排除A項;據材料“陶匠數百”并結合所學可知,鄒師孟的瓷窯有陶匠數百人,不排除雇傭的可能,但宋朝手工業領域的雇傭關系沒有達到“普遍”的程度,并且材料只涉及制瓷業,不能說明其他手工業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宋朝民營制瓷業有了一定發展,并沒有涉及瓷器生產的“分工”,排除D項。3.C 本題的解題關鍵是對材料中提到的學田制這一陌生情境的理解,具體分析如下:錯誤項分析:學田的收益只是用于教育,并不會對政府財政產生影響,排除A項;學田只是可以租給農民耕種,并不會減輕農民賦稅負擔,排除B項;“推動租佃制的普及”夸大了學田的作用,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可知,元初統治者以現金銀為儲備金,限制了政府濫發紙幣,從而維系了幣值的穩定,D項正確。材料中這一規定是要求紙幣發行以足夠的金銀儲備作保證,并非確立紙幣的法幣地位,排除A項;B項表述夸大了這一措施的影響,該措施并不能解決政府的財政問題,排除;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排除C項。5.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選項 分析 錯誤類型A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已經移到南方 時空錯亂C 當地手工業發展較快是市鎮經濟規模擴大的原因 因果倒置D 明朝后期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雇傭關系,這是手工業生產方式的革新 概念混淆、 時空錯亂6.C 本題的解題關鍵是根據材料理清理學出現的背景。錯誤項分析:“適應了現實政治發展的需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科舉選官制度面向全社會開放,以才學取士取代了門第等級,促進了知識分子階層的流動,理學沒有直接推動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宋明理學通過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想內涵,將儒家倫理道德上升到世界本原的高度,實現儒學的思辨化,而材料實質是強調儒學為社會現實服務,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7.D 據材料可知浙東學派以實際行動、日常行為為主題,強調功利、注重事功,側重功成事濟,學習要服務于“物”“事”等社會實際,故選D項;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與浙東學派主張“經世致用,義利并舉”不符,排除A項;“一脈相承”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浙東學派強調義理不能脫離功利,而心學主張重義輕利,排除B項;浙東學派的主張與理學并不一致,故“維護了”不合邏輯,應為“沖擊了”,排除C項。8.D 該畫作描繪了民眾在庭院中開展蹴鞠運動的場景,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所以體現了民間體育與藝術審美的鞠運動,與商品經濟繁榮關聯性不強,排除A項;畫作僅體現了蹴鞠一種體育活動,無法說明民眾生活多姿多彩,排除B項;該畫作雖然是出自文人之手,但并不屬于文人畫,而是屬于風俗畫,排除C項。9.B 宋代理學興起并發展,“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使得人們對儒家的倫理綱常特別重視,表現在服飾上,就是一改唐代寬袍大袖和個性化的胡服穿搭,演變為相對修身適體,尤其是女裝拘謹、保守,“遮掩”功能加強,反映出社會重理的審美意趣,故選B項;唐代人們愛著胡服,反映出民族交融的不斷加強,宋代服飾的特征反映不出民族交融加強,排除A項;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表現在服飾上應該是講究奢華、富有開放性和潮流化特征,這與題干所述宋代服飾的特征不符,排除C項;宋代服飾相對修身適體,尤其是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這樣的特征是壓抑個性的表現,而不是追求個性的表現,排除D項。10.(1)措施:加官晉爵;實物獎賞;制定考核機制;破格用人。(4分)(2)特點:科技領先;不同領域存在差異性;繼承、創新;影響世界。(4分)原因:政府的鼓勵(獎勵);經濟繁榮;文教事業發展(科舉制發展);民族交融。(4分)解析 (1)據材料一進行分析概括。材料 分析概括981年,王處訥又獻新歷20卷,被升為司天監 加官晉爵劉吉主動請纓治理,在實踐中摸索出新技術,堵塞決口,得官爵與豐厚的物品獎賞 實物獎賞年末根據診治過程和治愈率進行賞罰 制定考核機制把職位較低卻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華的韓公廉直接選拔到創制小組 破格用人(2)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二進行分析概括。材料 分析概括在有些科技領域,宋代則處于歷史的頂峰,不但遠超漢唐,也勝過明清 科技領先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領域的表現有所不同 不同領域存在差異性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賴于前期知識的積累……但是,如果在某些領域能有一些突破的變革,它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 繼承、創新特別是指南針、火藥與印刷術“三大發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 影響世界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政府對有科技貢獻的人給予官爵或物質獎勵,政府的鼓勵(獎勵)推動了科技創新;宋代經濟繁榮為科技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文教事業發展(科舉制發展),提高了文化素質,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文化氛圍;民族交融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動科技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