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十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一)滿分39分,限時25分鐘考點1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考點2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1945年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指出:一個世紀前美國宣布了維護它在美洲大陸勢力范圍的“門羅主義”,現在蘇聯的“門羅”正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崛起,第三個“門羅”(英國代表的西歐和英聯邦)應該基于“與其他國家維護其安全的同樣條件之下我們維護英聯邦安全的權利,在聯合國觀念之內,以美國發展它與美洲大陸關系的同樣方式,維護我們與近鄰發展良好關系的權利”。據此可知該主張( )A.旨在與美蘇共同主宰世界B.有效地緩和了美蘇關系C.不利于歐洲國家走向聯合D.避免了局部戰爭的爆發2.1947年6月,美國副國務卿克萊頓對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說:“如果計劃的實施從作為某種核心的西歐開始,美國政府會感到滿意。”他還表示:“如果蘇聯想要得到美國的援助,就必須在歐洲問題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場轉變。”材料中的“計劃”( )A.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B.推動了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蘇C.意在緩和美蘇之間矛盾D.確立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3.1956年6月,美國國際合作局、美國芝加哥大學、智利天主教大學共同簽署協議,計劃智利每年選派留學生赴美攻讀經濟學學位,為智利培養高水平的經濟學家,提高智利的經濟學教學和科研水平,并為智利的經濟改革提出建議。美國促成這一合作旨在( )A.擴大商品資本輸出 B.順應全球化趨勢C.建立資本主義陣營 D.強化對外控制力4.下圖是美國作為主要發起方的經濟制裁次數及效果趨勢圖。它表明( )A.制裁的次數和成功率一直呈現正比關系B.制裁次數增加反映美國霸權地位的確立C.二戰后單邊主義制裁取代了多邊制裁D.多極化趨勢加強削弱了美國制裁效果5.1989年,喬治·布什就任美國總統后,在外交上對東歐國家區別對待。根據下表可知,布什“區別對待”東歐國家的目的是( )波蘭、匈牙利 因團結工會獲得合法地位而專門制定“援助波蘭行動計劃”,贊賞匈牙利“走在撕開鐵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 500萬美元發展資金羅馬尼亞、民主德國 以兩國“拒絕任何變革”“嚴重侵犯人權”等理由進行經濟報復,如禁止從羅馬尼亞進口商品、禁止國際組織向羅馬尼亞提供貸款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兩國改革“起步晚且進展小”,絕不輕易給予經濟實惠A.扭轉美國在“冷戰”中的被動地位B.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C.加速東歐國家“和平演變”的進程D.建立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6.1956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援建公路法》,該法案批準撥款248.25億美元,計劃在13年內鋪設4.1萬英里的州際公路——國家州際及防御公路系統,聯邦政府對于該公路系統的資助份額高達90%。這反映了美國( )A.公路建設成為政府建設重點B.社會福利開支不斷增加C.經濟發展推動政府職能轉變D.政府強化對經濟的干預7.自1986年第一臺3D打印機發明以來,國外關于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就得到持續發展。近年來,歐美等國家已初步形成了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如很多創意產品公司通過網絡平臺征集客戶的設計方案,利用3D打印技術制成實體產品進行銷售,收益良好。這說明( )A.技術創新必須注重交流借鑒B.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技術進步C.技術創新可以轉化為生產力D.現代企業管理促進技術發展8.下表為美國和聯邦德國就業人口變化表。該變化主要是基于( )國家 經濟部門 1950年 1990年美國 農業 23.3% 6.5%工業 31.4% 21.2%服務業 45.3% 72.3%聯邦 德國 農業 24.6% 3.7%工業 42.6% 40.0%服務業 32.8% 56.3%A.國家宏觀調控全面而有力B.社會中間階層的不斷壯大C.科技新發展推動生產力進步D.政府擴大開支,增加社會福利9.下圖內容是《世界發展報告(1993年)》發布的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比例(1980年、1991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聯邦德國成為社會保障支出最多的國家B.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解決了社會的矛盾C.英國基本實現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D.過度的社會保障容易加重國家財政負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2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發展模式雖以經濟為表征,其實質是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歷史、經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發展方向、體制結構、思維和行為方式,如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英美的自由放任模式)、萊茵模式(歐洲大陸的赤字福利國家模式)。易陷入市場至上、股東利益優先的自由放任狀態是以美英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先天缺陷,以德國為代表的萊茵模式又很難在公平和效率間達成平衡……——摘編自崔洪建《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萊茵模式 東亞模式——三種模式交織下的全球未來》根據材料并結合相關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以“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為主題,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持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全解全析1.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貝文這一設想后來并未實現,隨著美蘇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加劇,冷戰爆發,排除B項;貝文的這一設想有利于引導歐洲走向聯合,排除C項;冷戰期間局部熱戰和冷戰并存,排除D項。2.B 第一步,明確“計劃”所指的歷史事件 材料信息:“計劃”從西歐開始,且蘇聯想得到美國援助就必須在歐洲問題上轉變立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計劃”指的是馬歇爾計劃第二步,分析選項 A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B 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蘇,B項正確C 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措施,加劇而非緩和美蘇之間矛盾,排除C項D 二戰后美國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美國的霸主地位并非通過馬歇爾計劃確立,排除D項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智利選派留學生赴美攻讀經濟學學位,這些留學生回國后進入智利的經濟學教學和科研崗位,既為智利的經濟改革提出建議,也方便了美國對其控制,D項正確;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強化控制,并不是擴大商品資本輸出,排除A項;美國促成這一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其國家利益,并不是順應全球化的趨勢,也不是建立資本主義陣營,排除B、C兩項。4.D 由上述分析可知,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制裁成功率逐漸下降,是由于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與發展,D項正確;1970—1979年,美國對外經濟制裁的次數在增加,但成功率卻在下降,排除A項;美國實施的經濟制裁次數增加并不能反映其霸權地位的確立,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是“單邊制裁”還是“多邊制裁”,排除C項。技巧提醒讀取折線圖信息時,一般要重點關注拐點,以拐點前后對應的歷史時期的史實為背景進行分析。5.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這一時期美國在“冷戰”中處于主動地位,排除A項;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不是美國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概念解讀“和平演變”戰略:指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6.D 根據“聯邦政府對于該公路系統的資助份額高達90%”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資助了“國家州際及防御公路系統”的建設,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涉及公路建設,但不能說明公路建設成為政府建設重點,排除A項;公路建設屬于基礎設施建設,不是社會福利開支,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國家干預經濟,并沒有體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排除C項。7.C 根據材料可知,歐美等國家依靠3D打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憑借較成熟的商業模式獲得良好收益,這說明其技術創新轉化為生產力,C項正確。材料中僅體現出技術創新對生產力的作用,無法得出技術交流借鑒的結論,排除A項;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了技術轉化為收益,并非推動技術的進步,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技術創新與現代企業制度的關系,排除D項。8.C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與1950年相比,1990年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下,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服務業迅速發展,就業人數在總勞動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C項正確;服務業的發展主要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等,國家宏觀調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服務業的發展,與中間階層壯大、增加社會福利關系不大,排除B、D兩項。9.D 根據材料可知,1980年和1991年法國、聯邦德國、美國、英國四國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相對較大,這會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加重,不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不能得出“聯邦德國成為社會保障支出最多的國家”的結論,排除A項;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緩和了社會的矛盾,“解決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由材料不能得出英國基本實現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排除C項。10.論題:西方經濟學理論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2分)論述:18世紀中期,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快速崛起并要求進一步擺脫封建束縛,擺脫重商主義之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現自由貿易、自由經營和自由競爭,亞當·斯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應時而生,資本主義逐漸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20世紀初,在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沒有改變,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弊端日益顯露,導致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羅斯福新政,放棄自由放任政策,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經濟得到復蘇。羅斯福新政在實踐上印證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的有效性。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凱恩斯主義盛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的調整。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利用經濟杠桿進行宏觀調控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迎來戰后二十年繁榮時期。隨著國家干預的不斷強化,國家財政赤字增大,通貨膨脹跡象明顯,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面對嚴重的“滯脹”問題,凱恩斯主義失靈。西方國家采用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理論,在減少國家干預的同時,采取加大國防和高科技的投入、降低稅率、減少國家開支、平衡預算等措施,逐漸實現了經濟恢復和發展。(8分)總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豐富發展了經濟理論,經濟理論的調整和實踐又反過來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解析 首先,根據設問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圍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經濟理論之間的關系提出論題,如西方經濟學理論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然后,展開論述:工業革命推動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取代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促進經濟飛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二戰等推動凱恩斯主義盛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帶來新的經濟問題;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滯脹”危機,以供給學派、貨幣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等。最后,總結提升論點即可,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豐富發展了經濟理論,經濟理論的調整和實踐又反過來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