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美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美國政府對蘇聯的態度馬上變得強硬起來,由迫切希望蘇聯參戰迅速轉為不愿蘇聯介入對日戰爭。這表明( )A.科技水平決定外交地位B.美蘇冷戰正式開始C.美國企圖按照自己意愿重塑世界D.美國實力強于蘇聯2.1949年,美國駐蘇聯大使說“美國‘黑人問題’是蘇聯反美宣傳的重要主題”。為此,美國制作了一系列諸如《美國黑人:一個進步的群體》等小冊子,向國際社會講述美國種族關系的故事。據此可知( )A.美蘇由合作走向全面對抗B.黑人民權運動由此興起C.輿論宣傳成為冷戰的工具D.國際溝通促進民權改善3.赫魯曉夫已經正式批準了民主德國關于柏林墻的修筑和邊境封鎖,但他再次強調這只是一次防御措施。正如在一次私人會談中他告訴民主德國領導人,民主德國“不得越雷池一步,絕對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領土”。這表明( )A.蘇聯軍事實力落后于美國B.民主德國意圖占領西柏林的領地C.蘇聯與民主德國之間關系平等D.冷戰對峙中對抗與妥協并存4.1958年戴高樂重新掌權后,反對在法國領土部署導彈,禁止美國核武器運進法國,通知美國把核彈頭和核轟炸機撤到英國與聯邦德國,并公開呼吁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扮演更加獨立的角色。由此可見( )A.法國堅持獨立自主維護國家利益B.資本主義陣營走向瓦解C.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D.歐盟崛起威脅美國霸權5.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國倡導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這表明 ( )A.西方陣營的逐漸分化B.發展中國家以獨立力量登上國際舞臺C.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D.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6.二戰后,蘇聯和東歐國家另起爐灶,成立“經互會”。蘇聯解體后,“經互會”隨之解散,當年西方專門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的“巴黎統籌委員會”也宣告終止。1991年以來,俄羅斯、其他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尤其是東歐各國都先后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由此可推知,冷戰的結束( )A.形成了國際經濟新秩序B.強化了經濟全球化趨勢C.促成了世界多極化格局D.宣告了霸權主義的終結7.1952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內容是經濟自立和充分就業。計劃的宗旨在于說明經濟的走向,表明政府的決策主張,向企業提供可靠的市場信息,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等。日本的經濟計劃( )A.汲取了社會主義計劃的經驗B.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是實現經濟騰飛的關鍵因素D.體現了政府指導性的特點8.20世紀50年代初,聯邦德國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意識到,聯邦德國不能僅僅把歐洲作為銷售市場,作為新工業化國家的供應商有很強大的優勢,他所掌管的聯邦經濟部使國家經濟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國外代表團爭先恐后地到來。當中國在1978年、俄羅斯在1990年重回國際市場后,他的策略得到了更豐厚的回報。這表明聯邦德國( )A.發揮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B.抓住了國際市場的有利契機C.利用了雄厚的工業生產基礎D.契合了福利國家發展的需要9.美國學者塞繆爾·P.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產生了一些新的較為保守的中間階層,這些階層在某種程度上將抑制和沖淡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狂熱……中產階級與穩定的關系,頗似富裕與穩定的關系一樣……是政治上的一支節制力量。”該學者認為中間階層的形成( )A.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結果B.推動西方社會的進步C.消除了高層與底層的沖突D.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10.那些西方國家在冷戰中更多感受到共產主義的政治競爭,因而致力于不斷擴展社會政策。在法國、瑞典、英國與聯邦德國,福利國家從未如冷戰時期那樣成長迅速,即便在這場對峙的最后十年,福利國家的開銷壓力已經迫使它們部分縮減了相應花費。由此可知( )A.社會主義國家福利實踐多于西方B.西方福利體制的擴展歸因于東西競爭C.東西方福利的競爭加速東歐劇變D.體制之間的競爭有助于福利國家擴展11.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電視直播中說:“我要求國會立法,賦予所有美國人在賓館、餐廳、劇場、零售店以及類似公共場所享受服務的權利。這在我看來是一項基本權利。”這一“基本權利”針對的是( )A.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B.婦女爭取權利平等的運動C.工人階級生活貧困無力D.總統有權通過國會的立法12.從1965年起,蘇聯實行“固定收購,超售獎勵”政策,到1979年,先后7次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同時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力度。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這幾個五年期蘇聯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分別為3.9%、2.5%、1.7%。這反映出蘇聯( )A.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遭到沖擊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點是農業C.經濟體制改革缺乏實質性突破D.社會經濟陷入了全面停滯狀態13.1950年,南斯拉夫聯邦國民議會規定將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改為社會所有制,實行工人自治,幾乎取消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A.使其擺脫了蘇聯的影響 B.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C.走向“福利國家”道路 D.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14.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政府將去法語化作為重要措施,提出了阿拉伯化語言政策,規定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并限制法語和阿馬齊格語(7世紀以前當地主流語種)在國內的傳播和發展。阿爾及利亞政府此舉( )A.阻礙了現代化進程 B.有利于新政權的鞏固C.具有閉關自守傾向 D.旨在弘揚阿拉伯文化15.20世紀50年代,韓國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到處都是流民和乞丐。但是,從1962年樸正熙政府開啟首個“五年計劃”開始,到1976年短短15年時間,韓國GDP總量從最初的23億美元飆升到232億美元,被稱為“漢江奇跡”。這主要是由于( )A.吸引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B.利用石油資源建設工業化國家C.發展信息技術加入全球化浪潮D.參加國際組織、爭取國際性援助16.2003年,在坎昆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降低關稅、實行貿易自由化,七十七國集團、非洲聯盟、最不發達國家組成聯盟,巴西、印度、中國等組成二十一國集團,挫敗了發達國家的企圖。這一結果( )A.表明世界經濟舊秩序的瓦解B.說明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嚴重C.凸顯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二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為維護國家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宣布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些亞非民族獨立國家領導人根據世界上存在著兩大對立集團的現實,常自稱為“第三集團”或“第三種勢力”。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概念廣為流行,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接受。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發展了“第三世界”概念,指出“第三世界”還應包括除亞非拉地區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和堅持反霸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1974年,鄧小平同志重申,“中國屬于第三世界”。由于第三世界國家本身存在的弱點,以及殖民主義留下的種種禍根,加之超級大國設置的種種障礙,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但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第三世界崛起的步伐。——摘編自黃若遲《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三世界崛起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二戰后第三世界的崛起,并分析中國在第三世界崛起中所起的作用。(8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為正值、負值。落差是一個周期內波峰與波谷的差值,反映一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的幅度,通過綜合比較不同時間段內經濟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顯看出經濟波動的劇烈與平緩狀況。總的來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經濟周期的波動比以前更加溫和,有的學者稱之為“被熨過了的曲線”。1886—2002年美國GDP增長率波動材料二 1928—1937年,蘇聯經濟發展速度年遞增16%;1917—1940年,蘇聯國民收入增長了814%,年均增長率高達9.6%,而同期美國GNP只增長了68%,年均增長率只為2.3%。1981—198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投資額、社會勞動生產率分別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別為1.8%、2.6%、0.5%、0.3%、2.0%,1990年分別為-4%、-1.2%、-2.3%、-19%、-3%。——摘編自楊榮、季正矩《經濟建設的成敗與蘇聯的興衰》(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促使1917—1940年蘇美兩國經濟均出現增長的相似因素,并對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周期波動為“被熨過了的曲線”進行解讀。(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81—1990年蘇聯經濟發展的態勢及其原因。(4分)19.(12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許多經驗與教訓。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寧在十月革命后,基于當時存在多種經濟成分的狀況,肯定了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會主義變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繼續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談到這時候的商業特征時說:“蘇維埃商業是沒有大小資本家參加的商業,是沒有大小投機分子參加的商業。這是特種商業,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只有我們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制度發展條件下才實行的商業。”——摘編自聞海《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及歷史地位》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最高也只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4,談不上對外開放。在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的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中,蘇聯仍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幾年,它的一些重工業部門產量仍居世界首位,但電子工業等高科技部門則非常落后。由于其傳統的產業部門得不到高技術的支持,1976年蘇聯每億度電所消耗標準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噸鋼所消耗標準燃料高140.3%,每噸鐵高164.6%。——摘編自伏廣存《冷戰與蘇聯解體關系論析》材料三 1986年在蘇共二十七大上,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新的經濟政策,要求以新技術裝備的機械設備全面更新生產性能低下的老朽設備,然后用這些新的機械設備來擴大生產以加速經濟增長,并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為此,把資金重點投向提供新技術設備的生產資料的機械制造部門,而把消費資料的生產放在一邊。這實際上仍在蘇聯傳統經濟模式里原地打轉。——摘編自趙文飛等《大國角逐》(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蘇聯商業模式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這種商業模式形成的歷史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蘇聯20世紀70—80年代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所學分析上述問題形成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新的經濟政策”仍在蘇聯傳統經濟模式里“原地打轉”。(4分)20.(1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用“挑戰與應戰”揭示文明的起源、發展與衰落。有學者認為,這種“挑戰與應戰”的理論也可用于觀察近現代民族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并提出在近現代民族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大致出現了四種挑戰與應戰的局面(此處選取了前三種),具體如下表所示:時間 二戰前 二戰后 15世紀 至20世紀 60年代 20世紀 60—80 年代 20世紀 80—90 年代挑戰者 西方 西方 經濟全球化應戰者 西方 東方 西方、東方挑戰方式 戰爭 經濟 軍事、經濟 經濟、民主 經濟應戰方式 戰爭 經濟 革命 全面的民族國家構建 區域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等——摘編自董世舉《東、西方民族主義發生的差異——兼論民族主義發展中的“挑戰與應戰”模式》根據材料,選取其中一種挑戰與應戰的局面,圍繞近現代民族主義發展的主題,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合理)答案全解全析1.C 由“美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對日戰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二戰后期,美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美國政府在對日問題上,由迫切希望蘇聯參戰變為不愿蘇聯介入對日戰爭,反映出美國意圖遏制蘇聯在東亞的影響力,表明美國企圖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世界,C項正確;科技水平對外交地位有一定影響,但“決定”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美蘇兩國實力的對比,排除D項。2.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美蘇由合作走向全面對抗是在二戰結束后,但僅憑材料并不能說明二者關系的變化,排除A項;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且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美蘇冷戰,而非國際溝通促進民權改善,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可知,蘇聯支持民主德國修建柏林墻,但又強調“不得越雷池一步,絕對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領土”,這表明冷戰對峙中既有對抗又有妥協,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美國與蘇聯軍事實力對比的信息,排除A項;B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強調的不是蘇聯與民主德國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4.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體現了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走向瓦解”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是在20世紀90年代,排除C項;歐盟成立于1993年,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5.B 萬隆會議、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召開反映出發展中國家團結斗爭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表明第三世界以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西方陣營逐漸分化,A項錯誤;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國際經濟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7.D 據材料“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說明經濟的走向,表明政府的決策主張,向企業提供可靠的市場信息,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可知,日本的經濟計劃具有指導性,D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A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國家干預手段的指導性,而非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日本經濟騰飛的關鍵因素是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排除C項。8.A 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初……聯邦德國不能僅僅把歐洲作為銷售市場”“使國家經濟變得更具有競爭力……中國在1978年、俄羅斯在1990年重回國際市場后,他的策略得到了更豐厚的回報”及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聯邦德國逐漸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將銷售市場由歐洲擴張到世界其他國家,并且在中國和俄羅斯獲得巨大的市場利潤回報,這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A項正確;材料強調聯邦德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及表現,沒有強調其抓住了國際市場的有利契機,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聯邦德國工業生產基礎狀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聯邦德國建立福利國家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9.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中間階層的崛起與壯大,有利于社會的整體穩定,推動西方社會進步,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間階層形成的原因,排除A項;“消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該學者認為中間階層的形成推動西方社會的進步,并未涉及對生活方式的影響,排除D項。10.D 根據材料“那些西方國家在冷戰中更多感受到共產主義的政治競爭,因而致力于不斷擴展社會政策”“福利國家從未如冷戰時期那樣成長迅速”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期間兩大陣營對峙,西方國家為了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大力推行福利國家政策。因此,材料反映了體制之間的競爭有助于福利國家擴展,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福利實踐情況,排除A項;西方福利體制擴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B項說法絕對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體現西方福利國家擴展的影響,排除C項。11.A 由材料“1963年”“國會立法”“所有美國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肯尼迪的主張針對的是美國的黑人歧視問題,A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對黑人權利的重視,并不是婦女運動,排除B項;這一基本權利,并沒有針對工人階級,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內部的黑人歧視問題,并不是強調總統的權力,排除D項。12.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結合上述分析可知,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沒有遭到沖擊,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點是工業,排除B項;“全面停滯”表述錯誤,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可知,南斯拉夫改革對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管理方式進行了調整,這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D項正確;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A項;南斯拉夫改革意圖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此時并未迷失社會主義方向,排除B項;福利國家也就是國家實施全面的社會福利制度,實質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14.B 根據材料可知,阿爾及利亞獨立后將去法語化作為重要措施,提出了阿拉伯化語言政策,規定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并限制法語和阿馬齊格語在國內的傳播和發展,結合所學可知,阿爾及利亞政府此舉有利于割斷與殖民者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維護新興政權,B項正確;阿爾及利亞政府此舉有利于新政權的鞏固,并非阻礙了現代化進程,排除A項;阿爾及利亞政府此舉有利于割斷與殖民者的聯系,鞏固新政權,并非要閉關自守,排除C項;阿爾及利亞政府此舉旨在鞏固新政權,主要目的不是弘揚阿拉伯文化,排除D項。15.A 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A項正確;二戰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利用石油資源發展經濟、建設國家,排除B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并不高,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排除C項;韓國并沒有單靠國際性援助實現國家發展,排除D項。16.C 根據材料可知,題干體現的是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在世界貿易組織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拒絕了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降低關稅等不合理要求,凸顯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C項正確;據材料無法得出世界經濟舊秩序瓦解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嚴重,排除B項;材料與“逆全球化”思潮無關,排除D項。17.(1)第三世界國家追求獨立和發展的長期斗爭;二戰后民族民主運動蓬勃高漲,殖民體系瓦解;兩極格局的演變;亞非會議和不結盟運動的推動;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6分,任答3點即可)(2)簡評: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提高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經濟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趨勢的方向發展;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有利于構建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6分,任答3點即可)作用:中國的崛起給第三世界國家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榜樣效應。中國的成功經驗成為這些國家的學習對象,并激勵著他們積極與中國展開交流,尋求合作。正如中國在面對西方全面圍堵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持續不斷地實現崛起一樣,這些國家希望能夠從中借鑒到寶貴的經驗,并在自身發展中追求相似的成功。(2分)解析 (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即可,具體如下:依據 歷史背景材料 二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為維護國家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宣布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 第三世界國家追求獨立和發展的長期斗爭;二戰后民族民主運動蓬勃高漲,殖民體系瓦解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些亞非民族獨立國家領導人根據世界上存在著兩大對立集團的現實,常自稱為“第三集團”或“第三種勢力”。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概念廣為流行,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接受 兩極格局的演變;亞非會議和不結盟運動的推動所學知識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第一小問“簡評”,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從民族解放運動、國際格局、國際秩序等角度分析。第二小問“作用”,根據材料“中國屬于第三世界”和所學知識,可以從中國的崛起給第三世界國家帶來新的希望和榜樣效應等角度分析。18.(1)相似因素: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分)解讀: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在美國的主導下,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美元逐漸成為全球貨幣霸權的代表,并在國際金融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有利于美國經濟的擴張,因此戰后二十多年美國經濟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生產停滯。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國家對經濟的管制,減少國家干預,走出“滯脹”局面,經濟恢復并發展;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經濟逐步繁榮。這一過程中,美國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幅度不是很大,經濟周期的波動比以前更加溫和,所以被稱為“被熨過了的曲線”。(6分)(2)態勢: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1分)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側重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失當;經濟改革的措施不當。(3分)解析 (1)第一小問“相似因素”,結合1917—1940年美蘇的相關史實可知,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緩解了經濟危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蘇聯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快速實現工業化,兩者都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第二小問“解讀”,結合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波動的原因分析,根據材料中的經濟波動周期,可從二戰后初期、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分階段進行分析說明。(2)“態勢”由材料二中的數據可得出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改革的措施等方面分析說明。19.(1)特點:排除私人經營。(1分)歷史原因: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業的思考;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及蘇維埃制度的確立。(3分)(2)問題:高新技術產業落后;傳統產業物耗高、浪費嚴重。(1分)原因:冷戰的影響;沒有抓住技術革命的機遇;蘇聯改革問題重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對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進成果。(3分)(3)說明:蘇聯傳統經濟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即消費資料的生產,而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投資重點是機械制造業,仍舊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4分)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一“是沒有大小資本家參加的商業,是沒有大小投機分子參加的商業”可知,排除私人經營。“歷史原因”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2)“問題”結合材料二概括即可。材料二 問題電子工業等高科技部門則非常落后 高新技術產業落后1976年蘇聯每億度電所消耗標準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噸鋼所消耗標準燃料高140.3%,每噸鐵高164.6% 傳統產業物耗高、浪費嚴重“原因”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如下:依據 原因材料二“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中,蘇聯仍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戰略” 沒有抓住技術革命的機遇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時期”及相關改革史實 蘇聯改革問題重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材料二“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最高也只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4,談不上對外開放” 對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進成果聯系所學知識 冷戰的影響(3)首先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聯傳統經濟模式的特點,其次根據材料三概括“新的經濟政策”的做法,并將二者進行對比,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并未觸動蘇聯模式,只是在“原地打轉”。20.示例論題:近代西方對東方的殖民侵略刺激了東方國家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發展。(2分)闡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尤其是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歐國家憑借實力加強殖民擴張,越來越多的東方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主義意識初步產生。19世紀中葉,亞洲革命風暴爆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東方國家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意識進一步發展、傳播,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高漲,推動了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等民族民主運動,沉重打擊了殖民統治。(8分)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后,殖民國家普遍衰落,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在民族主義思想影響下,東方國家經過民族民主革命,建立起眾多的新興民族國家,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殖民體系終成歷史。(2分)總而言之,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東方國家面對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從產生到發展、傳播,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2分)解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