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十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二)滿分43分,限時25分鐘考點3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考點4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歐洲的“革命圈”閃閃發光之時,亞非拉也奏響了“民族曲”,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震撼了帝國主義的后方。下列不屬于這部“民族曲”的是( )A.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B.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D.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2.一戰后,遠東地區組建了不少工人階級政黨,如1921年建立的中國共產黨,他們向蘇俄(聯)探尋民族獨立之路,甚至需要蘇俄(聯)的援助和指導。這表明,一戰( )A.加劇了遠東各國內部的階級矛盾B.豐富了民族解放運動內涵C.瓦解了亞洲的帝國主義殖民體系D.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力量3.印度國大黨激進派代表人物提拉克(1856—1920年)用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論證其思想的合理性,用對印度教經典新的釋義來號召群眾,利用慶祝宗教節日對民眾進行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化,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和擁護。這反映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突出特點是( )A.注重民族文化與反殖民斗爭的密切結合B.利用宗教思想擴大反殖斗爭的社會基礎C.采取合法及非暴力的方式組織群眾斗爭D.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潛在的反殖民因素4.19世紀,東方各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由于內外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而宣告失敗,慘痛的教訓催人警醒:改良的藥方不能拯救災難深重的民族,部分資產階級人士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20世紀初,亞非拉地區再次興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材料意在強調( )A.資產階級改良道路阻礙社會發展B.革命道路是民族解放的歷史選擇C.資本主義發展是民族解放的根源D.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成為歷史必然5.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在總統卡德納斯領導下進行了社會改革,主要內容如下表所示。這場改革的深遠影響是( )經濟 政府沒收本國和外國人擁有的大地產,分配給農民把外國壟斷資本控制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政治 鞏固民主政體,打擊軍事寡頭勢力修訂全國勞工法,把分散的勞工組織合并成墨西哥勞工聯合會文化 開始在全國推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擴大和普及教育,并專設印第安人事務司A.維護了無產階級的基本利益B.沉重打擊了國內的封建勢力C.徹底取得了國家獨立D.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6.在《慕尼黑協定》簽訂的同日,英德兩國還簽署了一項共同宣言,表明決心用協商辦法處理兩國關系的一切問題,“永遠不再投入彼此間的戰爭”。同年12月6日,法德兩國也簽署了一個內容類似的宣言。這反映出英法( )A.欲借助《慕尼黑協定》化解與德國矛盾B.有意縱容德國向東擴張C.認為《慕尼黑協定》有助于歐洲的和平D.與德國結成了軍事同盟7.1939年春天,設在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的館長提交了年度報告。報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館運作最好的一年,有超過45萬的參觀者,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應對未來戰爭,包括壕溝和防空洞的修建,應對毒氣攻擊和有效偽裝的方法。這表明( )A.綏靖政策已經喪失人心B.帝國戰爭博物館加大宣傳力度C.民眾對戰爭的擔憂加劇D.全民社會動員取得明顯的成效8.二戰期間,蘇聯援助美國白金及其他稀有金屬用于制造關鍵軍用零部件,英國及其屬地援美約67億美元,其他國家援美物資約11億美元。由此可知,二戰期間( )A.反法西斯國家協力合作B.美國確立了國際事務主導地位C.歐洲成為美軍作戰主戰場D.北美大陸飽受大戰戰火的蹂躪9.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就巴爾干問題提出了《關于被解放的歐洲宣言》。它強調“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建立他們自己選擇的民主制度”。美國意在( )A.推動歐洲民主進程 B.促進巴爾干地區的重建C.主導戰后歐洲秩序 D.排除蘇聯在西歐的影響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6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國際聯盟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戰后國際秩序的典型代表。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規定了會員國應盡的裁減軍備、維持和平、公開外交的主要義務與職責,并實行委任統治制度。但是盟約在裁減軍備方面的規定對各國政府并沒有真正的約束力;對國際聯盟會員國發動戰爭留有余地;規定國際聯盟大會和國際聯盟行政院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美國始終拒絕加入國際聯盟,蘇聯長期被拒之門外,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相繼退出,不受盟約的約束。——摘編自徐藍《國際聯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設立了核心機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安理會通過決議后聯合國便可以對危機實施武力干預而無需經過會員大會的表決。在歐洲,由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盟國實施了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設立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聯合國的宗旨是“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第一次使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準則。在聯合國制憲討論中,中國不顧西方大國的反對,力主非自治領土及托管領土須走向自治與獨立,并成功地推動將此主張寫進了聯合國憲章。——摘編自王建朗《淺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際聯盟無法實現和平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二戰后國際社會為建立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及其意義。(10分)答案全解全析1.D 題干 信息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震撼了帝國主義的后方選項 分析 D 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發生于二戰后,并非兩次世界大戰之間,D項正確A 1926—1933年,尼加拉瓜桑地諾領導抗美斗爭,排除A項B 1935—1941年,埃塞俄比亞進行抗意斗爭,排除B項C 1920—1934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C項2.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一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浪潮中,亞洲地區建立了一系列政黨,其中包括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這為民族解放運動增加了新的內涵,B項正確;材料強調遠東地區在民族解放運動中出現了工人階級政黨,未強調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未介紹遠東地區政黨領導民族解放運動的結果,且“瓦解了”說法錯誤,排除C項;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在二戰以后,排除D項。知識鏈接一戰后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1)多數國家資產階級掌握運動的領導權。(2)有的國家資產階級由向西方學習轉為向蘇俄(聯)學習。(3)部分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開始探索民族解放道路。(4)斗爭具有多樣性。(5)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同時,也有爭取民主的要求。3.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提拉克借用印度教經典來論證自己思想的合理性,而非直接利用宗教思想,排除B項;C項屬于甘地領導的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排除;印度教經典中并沒有蘊含反殖民因素,其中的反殖民因素是提拉克自己賦予的,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改良的藥方不能拯救災難深重的民族,部分資產階級人士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20世紀初,亞非拉地區再次興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可知,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經歷了從“改良”到“革命”的轉變,這表明革命道路是民族解放的歷史選擇,B項正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并未阻礙社會發展,只是在部分國家行不通,排除A項;材料只是強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選擇走革命的道路,并未強調資本主義發展是民族解放的根源及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成為歷史必然,排除C、D兩項。5.D 由上述分析可知,卡德納斯改革涉及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內容,是比較全面的改革,體現了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D項正確;材料雖涉及勞工利益,但是A項表述不全面,排除;根據“政府沒收本國和外國人擁有的大地產”“鞏固民主政體,打擊軍事寡頭勢力”并結合所學可知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主要是為了維護民族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這場改革沉重打擊了國內的封建勢力,但這只是一部分影響,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是改革內容,不能看出“徹底”取得獨立,排除C項。6.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英法此舉是要求德國保證不進攻自己,而不是化解彼此矛盾,排除A項;英法此舉是為維護自身安全,但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英法德不訴諸戰爭的宣言,并不是英法與德國結成軍事同盟,排除D項。概念解讀綏靖政策(1)含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代表的英、法、美等國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徑奉行縱容、妥協、退讓的政策。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將“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2)英法實施綏靖政策的原因:①自身勢力削弱;②一戰后反戰思潮的興起;③英法為了國家利益,妄圖將戰火引向蘇聯。7.C 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超過45萬人參觀了帝國戰爭博物館,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應對戰爭威脅的一些措施,這體現出民眾對即將爆發戰爭的擔憂,C項正確;材料并未明確指出民眾對綏靖政策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博物館加大宣傳力度,排除B項;全民社會動員是圍繞某一事件或目的對社會大眾進行宣傳教育和鼓動,材料與全民社會動員無關,排除D項。8.A 據材料可知,二戰期間蘇聯和英國給美國提供了物質和資金的支持,說明反法西斯國家間進行合作,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國家對美國的支持,無法得出美國的主導地位,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歐洲成為美軍作戰主戰場,排除C項;二戰的戰火未燃及北美大陸,排除D項。9.C 根據設問詞“意在”可知本題考查美國行為的主觀目的。據材料可知,針對二戰后巴爾干地區的政治問題,美國希望借助歐洲各國人民自己選擇政治制度來保證歐洲處于資本主義體系之內,以達到主導戰后歐洲秩序的目的,C項正確;美國的目的是通過在巴爾干地區擴展資本主義制度進而加強自身對歐洲的控制,推動歐洲民主進程并非其目的,排除A項;美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巴爾干地區的控制,促進其重建并非美國的目的,排除B項;10.(1)原因:國聯盟約缺乏約束力;美蘇等沒有加入國聯;國聯運行機制存在弊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存在局限性;英法等大國將國聯作為其實現利益的工具;等。(6分,任答3點即可)(2)努力:成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對德日進行民主化改造;建立國際法庭,懲治戰犯;完善了國際法,制定了《聯合國憲章》,推動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等。(6分,任答3點即可)意義: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等。(4分,任答2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1)(2)“努力”根據材料二分析即可:材料二 努力聯合國設立了核心機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 成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在歐洲,由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領土實行分區占領,進行了比較徹底的非納粹化運動 在亞洲,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單獨占領,進行了民主化改造 對德日進行民主化改造實施了對戰爭罪犯的國際審判,設立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建立國際法庭,懲治戰犯第一次使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準則 完善了國際法,制定了《聯合國憲章》,推動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和平、民族解放、殖民體系等角度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