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十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哥倫布曾在日記中寫道:“臣于同月向二位陛下呈上了關于印度地區和一個叫作大可汗的君主的奏書……二位陛下即令臣率一支裝備充足的船隊前往印度各地,并令臣一改尋常的路徑,不是東行,而是跨海西行。”這段日記可用于研究的問題是( )A.傳統商路的中西交流 B.新航路開辟的動機C.歐洲貿易中心的改變 D.地圓學說的正確性2.西方傳統觀點認為歐洲開辟新航路是因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而采取的被迫行為。近年我國史學家研究發現,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自主行為,并不是因為奧斯曼帝國阻斷商路,而且葡萄牙探索新航路比奧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還要早許多年。對此合理的認識是( )A.奧斯曼帝國從未控制傳統商路B.君士坦丁堡地位日漸衰落C.資本主義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內因D.傳統觀點可能受意識形態影響3.鄭和下西洋時,占統治地位的宇宙理論是中國傳統的渾天說,渾天說所謂的球形大地,大半個在水中,小半個在水上。大航海時代的西歐航海家則確信地圓說。這使得哥倫布等人的航海( )A.經濟動因持續且強勁B.更加具有開創性色彩C.目標不明又非常危險D.規模空前和影響深遠4.15—16世紀之交,本想探尋通往東方航線的西歐各國,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下面新路線的簡介表可以用于證明西歐的探險( )時間 事件1492年 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出發,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1497— 1498年 達·伽馬率船隊從葡萄牙出發,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抵達印度17世 紀初 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1642— 1643年 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A.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建立B.驗證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C.使世界各地通過海路建立直接聯系D.得益于工業文明的先進性5.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們的資助下,巴倫支帶領3艘船開始了第三次探險。在這次航行中,他們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30'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巴倫支的航行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記載,而且他沿途還繪制了極為準確的海圖。可見,巴倫支的航行( )A.為哥倫布到達美洲奠定基礎B.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C.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D.促進了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6.下表是1400—1800年世界各地區人口變化統計表(單位:百萬)。國家/地區 1400年 1600年 1800年中國 70 110 330印度 74 145 180歐洲 52 89 146拉丁美洲 36 10 19對上述人口變化解讀合理的是( )A.殖民擴張導致中印人口變化B.各洲人口變化受世界市場擴展的影響C.拉丁美洲人口持續減少D.人口遷徙是各洲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7.對下列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從舊世界把各種動物以及病毒和細菌帶到新世界,帶到新世界上的物種逐漸取代了原有生物對生態環境的統治地位,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漸干涸,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在一種緩慢而持續的進程中改變了新世界的生態系統。A.生物競爭改變了新大陸的生態環境B.殖民者對美洲生物多樣性作出貢獻C.疫病傳播改變了舊世界的社會結構D.美洲舊世界開始遭到外來生物入侵8.16世紀以后,東亞地區很難再見到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身影,中國與南海諸國間的貢賜貿易也趨于衰落,葡萄牙和荷蘭商人控制著香料貿易,西班牙人從事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日漸繁榮。這表明,當時( )A.列強在亞洲的爭奪日益激烈B.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形成C.各大洲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D.國際貿易格局發生變化9.菲律賓與新西班牙的貿易航線開通后,溝通了中國經過菲律賓與美洲的自由貿易。1593年,西班牙頒布一系列法令,實行特許經營權制度、許可額制度等,對大帆船貿易進行限制。這些法令( )A.踐行了貿易自由主義思想B.旨在維護海外貿易壟斷地位C.促進了本國資本原始積累D.使歐洲貿易中心發生了轉移10.1498年,哥倫布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日記中寫道:“這片土地上什么都有,尤其是面包和肉。除了葡萄酒和衣服外,什么都不缺。我們在這里的每個人都有兩三個印第安人服務,還有狗幫忙打獵。”這段日記可以用于研究( )A.世界貿易重心以及歐洲貿易中心的改變B.大地是球形的理論C.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之間的邏輯關系D.新航路開辟的動因11.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通過殖民擴張獲得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當人們執著于投資卡斯蒂利亞的政府債券,資金就流向它們;當利率下調到百分之五時,資金就會流到土地上。這一現象( )A.使西班牙成為世界中心B.促進了西班牙資本主義發展C.阻礙了西班牙社會轉型D.根源于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2.1609年,格勞秀斯出版了《海洋自由論》一書,最先提出海洋不應成為任何國家財產的主張。他認為:“海洋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領的,應向所有國家和人民開放,供他們自由使用。”這些主張旨在( )A.確定國際法的主體B.爭奪亞洲新航路的主導權C.打擊西葡壟斷地位D.服務于荷蘭商業貿易擴張13.下圖內容是拉丁美洲原住民人口(1492—1825年)統計情況。這主要說明( )A.新航路開辟推動拉美人口流動B.三角貿易是美洲人口的災難C.殖民擴張是美洲人口減少的根源D.工業革命促使美洲人口遷移14.下表內容為1600—1609年與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蘭的毛紡布年均產量(單位:匹)對比。產生這種變化主要緣于( )時間 威尼斯 米蘭1600—1609年 22 430 15 0001640—1649年 11 450 3 000A.意大利紡織技術的落后B.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C.價格革命對產業的沖擊D.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15.勞倫斯·斯通在《貴族的危機》一書中指出,英國大貴族于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普遍經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危機,其主要表現是:通貨膨脹致使以固定地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大貴族收入銳減,他們往往通過借債,甚至賣地才能勉強維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這場危機的產生是因為當時英國( )A.進行了宗教改革 B.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C.出現了價格革命 D.廣泛開展了工業革命16.中世紀宗教圖景的世界是由歐、亞、非三大洲構成圓形世界。但1502年繪制的新地圖則是以非洲大陸為中心,在圖的左側畫一條直直的豎線為分界線,以東劃歸葡萄牙,以西則歸于西班牙。這反映出( )A.人類的地理知識在探險中進步B.商貿利益成為探險動力C.殖民爭奪促進近代國際法產生D.整體世界正在逐漸形成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所謂歷史分期,就是史家以不同理論范式為尺度,在歷史記錄中置入時間或時代的分割點,以劃分世界歷史時段的做法。20世紀以來,中外世界史學界圍繞世界歷史分期問題展開討論。國外學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分期方案有“古代—中世紀—現代”三段論分期、以交往和聯系作為關鍵邏輯的“世界體系”和“全球史”分期等。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則有以“社會形態”演進為主線的蘇聯式世界歷史分期、以縱向和橫向“聯系”發展為主線的分期和現代化—文明史的歷史分期等。運用世界史相關知識,對上述某一觀點進行探討。(說明:可以贊成、否定或提出新觀點,并加以分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咖啡是用經過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來的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尋一方靜室,沖一杯咖啡成了不少人緩解疲勞的選擇,但濃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蓋它所承載的“黑色”歷史。咖啡原產于非洲埃塞俄比亞,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 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荷蘭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島廣泛種植咖啡。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英國人發現投資咖啡種植利潤豐厚,就在其殖民地牙買加藍山山脈大量種植,由此逐漸形成享譽世界的“牙買加藍山咖啡”。拉丁美洲也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19世紀末,在西半球、東南亞、非洲等適宜種植的地區,形成了大規模的種植園體系和供應鏈。20世紀咖啡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進一步加速,但咖啡生產國的相對貧困化和咖啡產業的可持續性問題在現有國際體系下仍難以根本解決。——摘編自潘宏勝《咖啡的傳播與貿易》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咖啡傳播的特征,并分析咖啡成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咖啡承載的“黑色”歷史進行解讀。(8分)19.(12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也稱太平洋貿易。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熱衷與葡萄牙爭奪香料資源,但其如想在東方立足,必須找到一條可以繞過被葡萄牙占領的非洲和印度,由西往東穿越太平洋,返回西班牙的航線。1565年,西班牙人率領艦隊入侵菲律賓,在此建立殖民點。與此同時,明朝政府于隆慶元年(1567年)部分開放海禁,中菲海上貿易更加繁榮。1573年大帆船貿易首航。——摘編自商薇《試論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材料二 2011年,在廣東汕頭進行了古沉船“南澳Ⅰ號”的水下考古發掘。在現場,權威專家指出:“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早期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主要的商品是漳州窯生產的瓷器。”在初步發掘中,出水的文物包括:以福建漳州窯為主的瓷器,以及一些景德鎮和廣東潮州窯的瓷器,其中部分瓷器畫有體現中國文化的雙鯉魚圖案;還有大量銅錢,這樣的物件在之前的中國古代沉船考古中曾多次發現,甚至在非洲、印度洋兩岸都曾發現過中國古代的貨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基本路線,并分析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得以建立的條件。(6分)(2)材料二中,參與考古發掘的團隊并未確證該沉船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有關,請根據發掘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并為后續研究該學術問題提出合理建議。(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世界歷史出現了大變局,歷史學家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航海家發現了繞過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越過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些發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西方歷史學家把它作為劃分中世紀與近代的里程碑。這一轉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從此,人類的活動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類的視野不再是半個地球,而是整個地球。中國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摘編自樊樹志《晚明大變局》結合材料與所學15—18世紀中外歷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大變局”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答案全解全析1.B 據材料“令臣一改尋常的路徑,不是東行,而是跨海西行”可知,哥倫布奉命去尋找一條新的通往東方的道路,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探索新的航路,未體現傳統商路,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項;僅由材料不能得出地圓學說的正確性,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排除D項。2.D 材料主旨:選項分析:奧斯曼帝國處于東西文明交匯處,崛起后控制了傳統商路,排除A項;材料只是對比了新航路開辟的時間與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的時間,并非說明君士坦丁堡地位日漸衰落,排除B項;西方傳統觀點、中國史學家的新觀點均未涉及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分析,排除C項;西方傳統觀點從西方自身意識形態出發,將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歸結于奧斯曼帝國,而中國史學家研究認為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自主行為,D項正確。誤區警示做選擇題時一定要尊重材料,做到論從史出,要以材料內容(時間和空間范圍、主題、設問、具體語境)為思考推理判斷的依據,不能無中生有,偏離材料。具體到本題,“我國史學家研究發現,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自主行為”,并未明確說明是資本主義發展推動新航路開辟,因此排除C項。3.B 材料解讀:選項分析:由上述分析可知,地理知識直接影響思維方式和航海目標,鄭和船隊的航海家們受渾天說的影響,航線因襲傳統,開創性色彩較弱,而大航海時代的西歐航海家的舉動則相反,B項正確;材料從地理知識角度分析新航路開辟原因,未提及追求黃金和財富等經濟動因,排除A項;哥倫布等人的航海目標明確,即開辟前往東方的新航路,排除C項;與鄭和的船隊相比,哥倫布的船隊規模不大,排除D項。知識拓展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對比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經濟 背景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社會相對穩定,傳統的小農經濟持續發展 西歐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西歐生產力發展引起了社會劇烈變化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聯系,尋求奇珍異寶,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 追求財富、開拓新市場、傳播宗教、尋找新航路等影響 積極: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交流 消極:財政負擔日益加重,難以為繼 積極: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 消極:殖民擴張,造成亞非拉地區長期貧困落后認識 鄭和下西洋深層驅動力不足,也無長遠目標 遠航的內部驅動力較大,追逐物質利益,航海具有持久性4.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排除A項;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驗證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革命(18工業文明的興起,D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5.C 據材料可知,1596年,巴倫支的航行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探索人類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C項正確;哥倫布到達美洲是1492年,排除A項;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排除B項;巴倫支向北航行,沒有促進歐洲與大洋洲的直接聯系,排除D項。6.B 材料解讀:選項分析: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展,各洲人口變化與世界市場擴展過程中高產作物傳入、病毒傳播、殖民屠殺有關,B項正確;中國、印度人口呈上升趨勢,主要與新航路開辟后引進高產農作物有關,排除A項;從表格數據可知拉美人口先減后增,不是持續減少,排除C項;主要原因,排除D項。7.A 把各種動物以及病毒和細菌帶,帶到新世界上的物種逐漸取代了原有生物對生態環境的統治地位”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使得其他大洲的物種傳入美洲,并極大改變了美洲的生態環境,A項正確;據材料“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漸干涸”可知,美洲物種多樣性降低,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舊世界對新世界物種的影響,沒有涉及對舊世界社會結構的影響,排除C項;“新世界”指的是美洲,“舊世界”指的是歐亞大陸,排除D項。8.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強調國際貿易的變化,并未涉及殖民擴張,排除A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但材料主旨強調的是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并非各大洲之間的聯系,排除C項。9.B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對題干中法令進行分析解讀。錯誤項分析:這些法令體現了貿易保護主義而非貿易自由主義,排除A項;資本原始積累是以暴力手段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表現形式有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販賣奴隸等,這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貿易的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項。概念拓展新西班牙: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總督轄區的總稱,是西班牙帝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新西班牙是菲律賓貿易在新世界的終點站,因此該地成為西班牙新世界帝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重要連接點。10.C 解答本題時,需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日記內容:第一步,提取時空及人物信息 時間:1498年 空間:根據“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可知,位于美洲大陸 人物:哥倫布第二步,聯系時代背景 15、16世紀,西歐國家通過開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奪,進入地理大發現和早期殖民擴張的時代。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倫布向西航行,到達西印度群島,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第三步,分析日記內容 “每個人都有兩三個印第安人服務”反映了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等地建立殖民統治,C項正確錯誤項分析:材料沒有涉及貿易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證明“大地是球形的”這一結論的是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動因涉及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材料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排除D項。11.C 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所獲得的黃金白銀多投向政府債券或傳統的土地領域,并未投入商業領域,這不利于西班牙的資本主義發展,影響其社會轉型,C項正確;西班牙并未成為世界中心,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資本并未流向商業領域,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排除B項;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反映出世界各地一體化趨勢加強,而材料中強調財富流入西班牙后,人們投資債券或購買土地,與世界市場無關,排除D項。關鍵點撥 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掠奪了大量財富,占領了廣闊的殖民地。但并未將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最終被荷蘭、英國先后打敗。封建制度是其衰落的根源。12.D 正確項分析:第一步,審設問 “這些主張旨在”,考查格勞秀斯主張的主觀目的第二步,分析材料 時空:1609年(17世紀初);荷蘭 時代背景:17世紀,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主張:格勞秀斯主張各個國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對海洋有自由使用的權利第三步,結合所學得出答案 格勞秀斯強調通過海上自由貿易促進商業發展,該主張服務于荷蘭商業貿易擴張,D項正確錯誤項分析: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排除A項;材料中說的海洋不局限于亞洲航路,排除B項;17世紀,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海上力量強大,成為海上霸主,“打擊西葡壟斷地位”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13.C 據材料可知,1570年,拉丁美洲的原住民人口急劇減少,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后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殖民者將天花、水痘等病原體帶入拉美以及在拉丁美洲進行種族滅絕式的屠殺,導致拉丁美洲人口急劇減少,C項正確;拉丁美洲人口的大量減少主要是因為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并非美洲人口大量外流,排除A項;三角貿易是非洲人口的災難,排除B項;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4.B 正確項分析:第一步,審設問 “變化主要緣于”,要求分析變化的原因第二步,分析變化的表現 時間:17世紀初到17世紀中期 內容: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蘭的毛紡布年均產量大幅下降第三步,結合所學得出答案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B項正確錯誤項分析:由材料信息不能推斷出意大利紡織技術的落后,排除A項;價格革命指的是金銀大量流入歐洲,導致物價上漲,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C項;產生這種變化主要緣于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與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無關,排除D項。15.C 據材料可知,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的英國,以固定地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大貴族收入銳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使得以固定地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大貴族收入銳減,出現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危機”,C項正確;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7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都不符合材料中“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的時間要求,排除。易混點撥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1)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增長;商業經營方式變化,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各地聯系加強。(2)價格革命①表現: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②影響: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16.D 設問要求回答演變所反映的本質,具體分析如下:錯誤項分析:材料強調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據教皇子午線劃分殖民擴張的勢力范圍,并非強調地理知識的進步,排除A項;商貿利益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探險的原因,但不能解釋中世紀宗教圖景的世界因殖民探險聯系性加強這一趨勢,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而近代國際法的產生源于歐洲國家領土之爭,排除C項。易錯分析 本題易錯選A項,原因在于沒有準確理解材料主旨及選項中心詞。材料主旨是中世紀到16世紀初世界地圖的變化,從歐亞非三大洲到以非洲大陸為中心劃分西班牙和葡萄牙勢力范圍,這反映出早期殖民擴張推動整體世界形成;而地理知識的進步表現在:地理學科的發展、系統研究地球各種現象、對地球的探索和觀測能力提高、新的地理現象和地理特征不斷被發現、地理理論的創新等。17.示例一觀點:世界歷史分期以1500年為界劃分為兩個基本階段。(2分)分析:1500年左右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1500年以前世界歷史發展呈現多元分散的特點。從文明古國的產生到文明的擴展,形成了變化的歐洲文明、流動的亞洲文明、孤立的美洲文明,文明之間有交流借鑒,但沒有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直接的聯系,相對孤立。1500年以后,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遷移、物種交流、商品流通,世界市場逐步形成,人類歷史從分散孤立走向了整體聯系。殖民擴張影響了美洲、非洲、亞洲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西方國家不斷崛起并占優勢,人類社會進入了大變革時代。由此可知,全球史觀指導下的世界歷史分期有利于拓展國際視野。(10分)示例二觀點:贊成中國學界關于社會形態演進的世界歷史分期。(2分)分析: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世界上古史,從人類的誕生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經歷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世界中古史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逐漸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世界近代史從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逐步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開啟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全球的擴展,屬于資本主義社會時代。世界現代史從俄國十月革命到現在。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告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人類歷史進入到兩種社會形態并行的階段。綜上所述,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世界歷史分期明確具體,有利于歷史學習。(10分)解析 據材料“以交往和聯系作為關鍵邏輯的‘世界體系’和‘全球史’分期等”并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出觀點,即世界歷史分期以1500年為界劃分為兩個基本階段。分析:首先需要論述1500年之前世界歷史發展呈現分散孤立的特點,雖然隨著古代帝國的擴張,不同文明間有一定的交流,但是交流有限,沒有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直接的聯系;然后論述1500年之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西歐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促進物種交流,引發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等,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人類歷史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接著論述西歐殖民擴張給亞非拉地區帶來的影響,不同文明在沖突碰撞交流中,形成了真正的世界歷史等;最后總結歸納,升華觀點,即全球史觀指導下的世界歷史分期有利于拓展國際視野。18.(1)特征:歷時久;范圍廣,拉美逐漸成為主要產區;形成大規模種植體系和供應鏈;生產和消費逐漸全球化;伴隨文化交流與碰撞。(4分,任答2點即可)原因:咖啡自身獨特的魅力;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利潤豐厚,種植廣泛;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4分,任答2點即可)(2)解讀:近代早期,咖啡種植園條件惡劣,殖民者對咖啡生產者進行殘酷壓榨;種植咖啡的巨大利潤刺激了奴隸貿易的發展;單一的種植園經濟造成被殖民地區經濟的畸形發展。總之,咖啡的“黑色”歷史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資本主義發展的罪惡和不公。(8分)解析 (1)第一小問特征,根據材料信息進行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咖啡特性、殖民擴張、利潤豐厚,世界市場等角度分析作答。(2)咖啡的“黑色”歷史應指咖啡在生產、傳播、銷售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咖啡生產主要集中于美洲種植園,條件惡劣,殖民者壓榨奴隸;而咖啡貿易的巨大利潤刺激了奴隸貿易的發展,單一的種植園經濟使殖民地的經濟畸形發展,同時巨額利潤主要流入殖民國家,造成了殖民地的貧困落后,拉大貧富差距。總之,“咖啡”的生產、傳播、銷售的歷史是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一個縮影,折射出資本主義發展的罪惡和不公。19.(1)基本路線:中國—菲律賓—墨西哥—西班牙。(2分)(說明:籠統答亞洲—美洲—歐洲得1分;順序錯亂不得分)條件:西班牙征服了拉丁美洲(墨西哥);西班牙征服了菲律賓;中國部分開放海禁;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強大的武力;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4分,任答2點即可)(2)理由:出水的瓷器盡管有很多產自漳州窯,但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它們是運往菲律賓的(或參與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一些瓷器來自景德鎮和潮州,它們不符合早期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商品產地;出水的銅錢在之前的中國沉船考古中多次發現,并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獨有的物品;類似的銅錢在非洲、印度洋都有發現,但非洲和印度洋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無關,故不能說明該沉船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有關。(4分,任答2點即可)建議:繼續對該沉船進行深度發掘;對“南澳Ⅰ號”進行跨學科研究(文獻史料、地理學),判斷其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之間的確切聯系;對比研究其他已知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有關的沉船,分析“南澳Ⅰ號”與它們的異同。(2分,任答1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解析 (1)“基本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條件”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如下:(2)“理由”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得,考古發掘的瓷器、銅錢,不能證明是運往菲律賓,也不能證明是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獨有的物品。“建議”結合上述理由可知,要繼續研究該學術問題,應該進行跨學科研究,尋找更多證據來判斷該沉船與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之間的關系。20.示例一論題:地理大發現后世界歷史出現大變局。(2分)闡述: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視野。人類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擴大了。地理知識不再局限于一個地區、一塊大陸或半球,整個地球的形狀首次被了解和繪入地圖。其次,推動人口的遷徙,種族隔離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紀中葉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第三,全球貿易和物種交流發展起來。如非洲的咖啡、亞洲的茶葉傳到了歐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促使當地人口迅速增長。第四,促進了不同區域文化和科技的傳播與交流。(8分)總之,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2分)示例二論題: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巨大影響。(2分)闡述:經濟上,引起商業革命,貿易范圍擴大和商品種類增多,貿易中心轉移;引起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上,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解體,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外交上,殖民擴張成為歐洲的歷史潮流,歐洲國家確立了開放的侵略性的外交體系,對整個世界的了解日益深入、全面。科學文化上,極大地沖擊了西歐的思想文化領域,推動了地理學、天文學和生物學等領域的發展及促進人文精神發展和傳播。(8分)總之,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巨大影響,全面促進歐洲進步,推動歐洲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但是,歐洲的殖民掠奪也給亞非拉美地區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他們長期的落后與貧窮。(2分)解析 首先,擬定 論題 根據材料“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世界歷史出現了大變局”并結合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的發展得出論題:地理大發現后世界歷史出現大變局其次,分析 闡述 結合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歷史發展的史實,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方面進行闡述,注意多角度論述,如:人類視野的開闊、人口遷移、物種交流、全球貿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等最后,總結 論述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其他角度,可結合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的影響擬定論題為“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巨大影響”,再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論述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的影響。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