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文藝復興早期,薄伽丘認為但丁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公眾事務”和“榮譽”上是不值得的;15世紀人文主義者布魯尼則將“在共和國政府里為公民服務”視為但丁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對但丁評價的差異說明了( )A.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有所發展B.文藝復興已超越了文學和藝術領域C.人文主義者之間存在嚴重分歧D.階級與立場影響人們對人物的評價2.中世紀歐洲盛行的音樂,如奧爾加農和基督教音樂,幾乎都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15世紀后,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的現象非常普遍,涌現了大量流芳百世的作曲家。這反映了當時社會( )A.自我意識的覺醒 B.文學藝術的繁榮C.追名逐利的風氣 D.宗教信仰的弱化3.馬丁·路德在《論世俗的權力》中認為,教會應以教人有謙卑、忍耐、愛心為事,不應干涉政府,政府以執行法律,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為事,無權過問信仰與良心。由此可知,路德傾向 ( )A.人文主義 B.教隨國定C.政教分離 D.法律至上4.16世紀,亨利八世確立了王權至尊地位后,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這反映了( )A.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 B.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念C.民族國家的政治特征 D.封建專制統治的瓦解5.“哥白尼”這一姓氏的波蘭語原意是“謙卑”。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所用的27個實例中有25個是他自己的實測記錄,如他測得地月平均距離為地球半徑的60.30倍(現代值為60.27倍)。據此,對“謙卑”含義理解最準確的是( )A.科學精神 B.經世致用C.重視實踐 D.懷疑一切6.法國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狄德羅曾經高度評價過牛頓等一批自然科學家在摧毀宗教神學、培育無神論思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說:“多虧這些偉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個神,而是一架機器,有它的齒輪、纜索、滑車、彈簧和懸擺。”由此可知( )A.近代自然科學追求民主B.自然科學推動啟蒙思想發展C.法國工業革命成果顯著D.啟蒙運動擺脫羅馬教會的控制7.德國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年)認為,這“是世界用頭立地的時代”“自從太陽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時候起,還從來沒有看到人用頭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構造現實。……這是一次壯麗的日出”。促進“壯麗的日出”的主要社會思潮是( )A.蒙昧主義 B.民族主義C.理性主義 D.社會主義8.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闡釋人如何通過社會契約而達到終極的自由和平等,社會契約的關鍵在于立法,通過立法來達成社會契約。據此,盧梭旨在說明( )A.公意神圣不可侵犯 B.社會契約制衡專制C.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19世紀初,海地獨立運動領導人杜桑·盧維杜爾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決不能答應他們……努力吧,自由屬于我們!”材料可用于說明( )A.海地資本主義發展迅速B.殖民地民主意識的覺醒C.啟蒙運動影響范圍廣泛D.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10.英國的憲政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民族國家政府建構問題——現在是“議會中的國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時“單獨的國王”。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A.國王的權力開始受到限制B.議會與國王組成新政府C.議會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D.國王僅保留了形式權力11.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休謨(1711—1776年)認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但他又指出:“我寧愿看到這個島上存在一個君主專制政體……出于對一切激進變革與政治熱情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帶來的種種風險,君主立憲制更為穩妥和現實。”他的觀點( )A.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上的不成熟B.反映了啟蒙運動對英國的影響有限C.主要是基于對英國工業化結果的分析D.考慮到英國的歷史傳統與政治現實12.1776年,在北美大陸流傳的《常識》中提到:“英國屬于歐洲,北美屬于它本身”“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這( )A.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B.標志著美利堅民族形成C.表明英國殖民體系瓦解D.利于美國建立共和政體13.美國政治生活中存在“口袋否決權”現象: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退還國會復議,如國會在規定期限(10天)屆滿之前休會,總統就可以把法案擱置不理,裝進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無效。據統計,歷屆美國總統使用這種特殊的否決方式700次以上。這一規定體現了( )A.三權分立體制遭到破壞B.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制約C.總統是美國的權力中心D.司法權受行政權的制約14.據下圖可知,英國革命是縱向地把社會分開,因此無論哪個陣營獲勝,原有的社會結構都會保留下來。而法國革命則是橫向地把社會切割開。這昭示出( )A.法國代議制道路較曲折B.英國立憲制根植于傳統C.法國大革命具有顛覆性D.啟蒙運動為革命做動員15.德意志帝國的軍隊是由各大、中、小邦國按份額分擔組成。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有它們自己的陸軍部。雖然皇帝是帝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但巴伐利亞的軍隊只在戰時才聽從皇帝的命令。這說明當時的德意志( )A.呈現聯邦主義色彩 B.處于四分五裂狀態C.軍隊的戰斗力較弱 D.皇帝具有實際權力16.(2023廣東汕頭高三統考三模)某歷史興趣小組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了以下這些資料:同學甲收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同學乙收集1861年美國內戰,同學丙收集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同學丁收集1870年意大利國家統一。據資料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應是( )A.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B.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C.西歐重商主義的盛行 D.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意大利文藝復興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形成了和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神的對立,達到人性對神性的平衡訴求。意大利的文學、雕塑、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在歷經400年左右的復興中,不是以革命的、摧枯拉朽式的疾風暴雨來蕩滌中世紀高度宗教化的一神觀念,而是以一種溫和溫情的方式將人性元素滲入人的純神性統治的精神世界中,并占據一定的位置,形成西方人一種新的人文主義精神。文藝復興所產生的影響是社會性的,應該說它使得城邦,或者說是城市,或者叫社會活躍起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人們覺悟提高了。商業、經濟、文化各方面相互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互相影響了。——摘編自劉云德《溫柔的背叛——意大利文藝復興再認識》等材料二 20世紀初,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他們明確提出了“人權”和“科學”的口號,樹立起“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個性解放思想與進化論觀點為武器,猛烈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往圣先賢”,反對文言文、舊道德,提倡新文學、新道德。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禮教,喚醒了一代青年,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對婦女解放、道德革命、個性獨立、家庭革命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摘編自王曉瓊《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文化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相同點,并分析影響新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的因素。(8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啟蒙運動研究專家安東尼·帕格頓指出,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意圖恢復古希臘文化藝術觀念,而宗教改革則希望恢復羅馬帝國早期的使徒教會道德;然而,啟蒙運動卻不是要復興這兩種文化傳統,“啟蒙運動具有自身的歷史定位……它是現代性的真正開端……因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過去,反而以未來的名義攻擊過去”。帕格頓的認識提示人們,啟蒙主義思潮和啟蒙運動變革是一場破舊立新的歷史進程,其實質是擺脫舊制度的束縛而建立一個新的現代工業文明新體制。啟蒙運動帶來的思想觀念、社會體制、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的變革卻帶著明顯的現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時代精神的印記,已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摘編自江寧康《啟蒙運動與西方現代文明的起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其中啟蒙運動為何“帶著明顯的現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時代精神的印記,已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思考確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初期,西歐的商業和工業有了迅速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貿易隨著東印度群島、非洲和南北美洲等新的海外市場的出現而大幅度增長,工業也取得了顯著發展。英國采煤和煉鐵業的發展為后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這些經濟上的進步推動了技術上的進步,后者轉而又促進了科學的發展。遠洋貿易刺激了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發展,為了制造羅盤、地圖和儀器,一批新的、有才智的、數學上受過訓練的工匠出現了。航海學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相繼開辦,天文學由于其明顯的實用價值而得到認真的研究。——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天文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實際觀測的基礎上,依靠數學推理分析數據,他們漸漸放棄了托勒密的理論,轉而接受哥白尼的宇宙觀。不僅如此,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將這種分析方法應用到力學研究當中去,作為一個分支科學,力學的研究對象是運動主體。到17世紀中期,精確觀測和數學推理已成為力學和天文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是依靠觀測與數學,人們逐漸改變了對自然界的研究模式,并由此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簡明新全球史》材料三 在科學史上,沒有哪一個時期比科學革命時期得到了更為詳盡的研究,然而這一時期的起止年限仍然是一個謎。有人認為它起于1500年,止于1800年,跨越300年時間,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科學革命僅僅是指17世紀的戲劇性進展。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的關系,在任何一種時間界定中都是決定性的因素。——摘編自[美]狄博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與自然》(1)關于科學革命的成因,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學者各是從什么角度予以分析的,并分析影響科學革命興起的因素。(8分)(2)材料三認為科學革命的起止年限是個謎,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你對此的看法。(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廣義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政治從少數人統治向多數人統治發展的全過程。從狹義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內容從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別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過程。近代西方國家在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充滿了斗爭和妥協,政治妥協便成為推動近代西方國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同時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現。閱讀上述材料,根據材料中的觀點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世界近代史史實進行簡要說明。(要求:論題明確,注意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答案全解全析1.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主旨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但丁從政的不同評價,未體現文藝復興所涉及的領域,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文藝復興的不同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但丁從政的態度不同,反映了文藝復興不同階段,人文主義的內涵不同,并不是人文主義者之間的嚴重分歧,排除C項;薄伽丘和布魯尼都是早期資產階級,階級立場具有一致性,排除D項。2.A 由材料可知,15世紀后音樂作品上署名的現象非常的價值,反映了當時社會自我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文藝復興確實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署名不代表追名逐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后,在自己作品上署名是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重視個人的價值,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D項。3.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主旨為馬丁·路德關于權力分配的主張,并未強調人文主義,排除A項;教隨國定指賦予各邦國統治者在宗教信仰上一定范圍內的選擇權,排除B項;法律至上是啟蒙思想的內容,排除D項。4.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英國宗教改革使英國的天主教擺脫羅馬天主教廷的控制,成為民族教會,排除A項;理性主義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排除B項;16世紀英國尚未開展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專制統治并未瓦解,排除D項。5.A 據材料可知,《天體運行論》中所用的27個實例中有25個是哥白尼自己的實測記錄,表明他是用科學態度撰寫著作,體現了科學精神,A項正確;經世致用指學術要為現實服務,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科學精神包含了重視實踐,排除C項;懷疑一切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6.B 材料主旨為法國百科全書派高度肯定近代自然科學在摧毀宗教神學、培育無神論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近代自然科學推動啟蒙運動的發展,B項正確;近代自然科學發展和追求民主并無必然關系,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法國工業革命的成果,排除C項;宗教改革有利于擺脫羅馬教會的控制,啟蒙運動有利于擺脫宗教蒙昧,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構造現實”并結合“壯麗的日出”指的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C項正確;蒙昧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均不是啟蒙運動時期的主要社會思潮,排除A、B、D三項。8.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強調的是社會契約的目的及作用,而公意指公民們全體一致的決定,題干并未強調公意的地位,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法治建設只是達成社會契約的手段,而非盧梭提出此言論的最終目的,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社會契約的作用,并非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項。9.C 由材料中“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法國人……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努力吧,自由屬于我們”等信息可知,杜桑·盧維杜爾鼓吹“自由”以反抗法國對海地人民的奴役,說明杜桑·盧維杜爾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影響范圍比較廣泛,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海地的經濟發展情況,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了海地,體現不出整個殖民地民主意識的覺醒,排除B項;19因此“開始瓦解”表述錯誤,排除D項。10.C 題干強調,英國的憲政體制下國王是“議會中的國王”,即王權受到議會限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光榮革命”后,議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是“議會中的國王”,C項正確;“光榮革命”前,英國國王的權力也受到權有限的原則,A項錯誤;國王不是政府成員,B項錯誤;“光榮革命”后,國王仍保留了部分行政權力,隨著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和完善,國王逐漸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D項錯誤。11.D 材料主旨:18世紀啟蒙思想家休謨認為,對于英國而言,君主立憲制更為穩妥和現實,可以防止一切激進變革與政治熱情帶來的種種風險。正確項分析:13世紀,英國《大憲章》確立了“王在法下”的憲政傳統,英國通過“光榮革命”以較為溫和的手段實現了社會變革,因此就歷史傳統而言,英國人已經習慣了把王位視作合法的根源和忠誠之核心;就政治現實而言,君主立憲制符合18世紀英國的政治與經濟現實,能夠為英國工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所以休謨認為在理想的政體無法實現的前提下,君主立憲制是最為符合英國國情的一種政體。D項正確。錯誤項分析:休謨從英國國情出發,肯定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恰恰體現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上的成熟,排除A項;B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英國工業化的完成是在19世紀,排除C項。12.D 1776年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常識》中的內容堅定了北美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實現獨立的信念,從思想上武裝了北美人民,為美國的獨立及建立沒有國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做了輿論準備,D項正確;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排除A項;“標志”說法錯誤,排除B項;英國殖民體系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排除C項。13.B 材料“總統就可以把法案擱置不理,裝進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無效”體現了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制約,B項正確;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總統掌握,彼此制衡,材料中總統的做法正是三權分立中行政權制約立法權的表現,并非三權分立體制遭到破壞,排除A項;美國實行的是三權分立原則,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司法權,排除D項。14.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A項與史實相符,但材料未涉及法國代議制的確立展史實相符,但材料并未涉及英國君主立憲制度與中世紀傳統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啟蒙運動,排除D項。15.A 由材料“德意志帝國的軍隊是由各大、中、小邦國按份額分擔組成”“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有它們自己的陸軍部”“巴伐利亞的軍隊只在戰時才聽從皇帝的命令”可知,雖然德意志帝國皇帝是帝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但組成德意志帝國的各邦國有一定的實際權力,說明中央和地方分享國家權力,體現出聯邦主義的特點,A項正確。1871年德意志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因此處于四分五裂狀態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德意志帝國軍隊的戰斗力情況,排除C項;材料主旨并非單獨強調皇帝的權力,排除D項。16.B 材料中所涉及事件均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或革命,體現的是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B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14、15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重商主義是16—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排除C項;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D項。17.(1)特點:以人文主義為核心;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口號;以文學藝術為手段;以溫和漸進為特征;以反對封建神學價值觀為目標;影響深遠。(6分,任答3點即可)(2)相同點: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思想解放運動;都以文學為武器,涉及文化領域的斗爭;都集中在知識階層,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都解放了思想。(4分,任答2點即可)影響因素:民族危機的加深;統治階層的態度;國民的接受程度;民族經濟的發展;民族主義的覺醒;社會變革的推動;社會觀念的變化;有識之士的倡導。(4分,任答4點即可)解析 (1)根據材料一“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意大利的文學、雕塑、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以一種溫和溫情的方式將人性元素滲入人的純神性統治的精神世界中”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概括。(2)“相同點”從領導階級、表現形式、涉及范圍、影響等角度回答。“分析影響新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的因素”,即哪些因素影響了新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可歸為原因類題目,需要結合近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及相關史實,從政治、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等多方面作答。解題技巧解答對比異同類題目的注意事項(1)容易漏掉關鍵點,不能概括所有答案要點。對于這一點,在做題中要注意歸納材料中所涉及的角度,并將兩者放在同一角度下對比。常用的對比角度有:背景、時間、目的、主體、對象、區域、內容、趨勢、手段、過程、結果、影響、實質等。(2)做不到概括材料,僅僅照抄材料。在解題時,要注意將材料中具體的內容和表述歸納為更高層次的語言表述,比如本題中“反對文言文、舊道德,提倡新文學、新道德”,“文言文”“新文學”就可以概括為文學。18.示例論題:啟蒙運動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2分)闡述: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在宗教觀上,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紀經院哲學,主張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對政教合一,打擊了中世紀的天主教會,進一步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政治方面,主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分權制衡,政治矛頭直指專制獨裁政府。否定君權神授,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或民主共和政體,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為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時,也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鼓舞了亞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爭。啟蒙運動進一步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蓬勃發展。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又推動了啟蒙運動的深入。隨著啟蒙運動的進行,科學思想和地位被前所未有的強調,成為各個學科研究努力的方向,推動了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啟蒙運動不僅猛烈沖擊天主教會對社會生活的控制,推動社會風俗趨向理性、文明,也促進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8分)總之,理性作為啟蒙運動的核心,有助于人類走出愚昧、迷信,有助于人類主體性的激發,有助于社會的進步,它帶著明顯的現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時代精神的印記,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2分)解析 本題是闡述觀點題,具體思路如下:第一步,結合材料及設問,提煉論題 根據材料“啟蒙主義思潮和啟蒙運動變革是一場破舊立新的歷史進程,其實質是擺脫舊制度的束縛而建立一個新的現代工業文明新體制……已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提煉出論題:啟蒙運動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第二步,結合啟蒙運動的影響展開具體論述 結合所學知識,從啟蒙運動對宗教、政治、經濟、科學等方面的影響闡述啟蒙運動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推動作用第三步,總結升華,回扣論題 以概括性語言論述啟蒙運動對社會進步及現代文明的總體影響,回扣論題19.(1)角度:材料一中的學者是從社會經濟發展(或工商業的發展)的角度予以分析的;材料二中的學者是從天文學和數學發展的角度予以分析的。(2分)因素:文藝復興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沖擊了神學權威;新興市民階層的崛起;近代大學的興起;中世紀科學成果的推動。(6分,任答3點即可)(2)看法一:贊同。(1分)科學革命這一詞匯的內涵與外延不一(或“科學革命”這一概念是后世學者提出的,或對于科學革命的起止劃分屬于一種歷史解釋)。學者研究“科學革命”的目的不盡相同。(5分)看法二:不贊同。(1分)科學革命是客觀存在的史實,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都有具體的科學研究,且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被人們當作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學者關于科學革命起止年限不同的觀點是因為人們對科學革命的研究還不夠深入。(5分)看法三:部分贊同。(1分)科學革命的起止年限確實存在爭議,這是因為學者研究“科學革命”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學者對于科學革命的起止年限可能會逐漸達成共識。(5分)解析 (1)第一小問角度,結合材料概括即可。材料 角度近代初期,西歐的商業和工業有了迅速的發展……這些經濟上的進步推動了技術上的進步,后者轉而又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或工商業的發展)的角度天文學家……依靠數學推理分析數據……將這種分析方法應用到力學研究當中去……正是依靠觀測與數學,人們逐漸改變了對自然界的研究模式,并由此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 天文學和數學發展的角度第二小問因素,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從社會上新興市民階層的崛起,文化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大學的興起,以及中世紀科學成果的推動等方面分析。(2)本題要求簡述對科學革命的起止年限的看法,答題思路如下:首先,表明態度,可選擇贊同、不贊同、部分贊同。其次,結合所學近代科學發展的相關史實、學者的研究,闡述理由。選擇贊同,強調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立場、角度,對科學革命的起止認識不同。選擇不贊同,強調科學革命集中在16—17世紀,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被人們當作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選擇部分贊同,一方面說明科學革命的起止年限確實存在爭議,另一方面說明對于科學革命的起止年限逐漸達成共識。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論題:政治妥協是推動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徑。(2分)說明: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構建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政治勢力的斗爭與妥協。英國在光榮革命后,《權利法案》的頒布是議會與王權相互妥協的產物,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過程充滿了斗爭和爭論,最終通過政治妥協而產生。這部憲法是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方與北方相互妥協的結果,確立聯邦體制和共和政體,并對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法國在百年動蕩后,經過共和派與保皇派的相互妥協,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總統和參議院的權力都很大,正是保皇派與資產階級共和派相互妥協的產物。這部憲法使法國的共和政體得以確立,民主制度也得以穩定。(8分)總之,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構建過程中,政治妥協是推動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徑。(2分)解析 首先,根據題目要求,閱讀材料,從中獲取信息,確定一個論題,如依據“近代西方國家在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充滿了斗爭和妥協,政治妥協便成為推動近代西方國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可得出論題“政治妥協是推動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徑”;確定具體論題后,利用所學世界近代史史實,展開簡要說明,如“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美國制定1787年憲法,法國百年共和之路等,說明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構建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政治勢力的斗爭與妥協;然后在論述的基礎上,最后得出結論。解題過程中,注意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