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十五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滿分39分,限時25分鐘考點1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17—18世紀,英國民間對科學技術興趣濃厚,各地愛好者組成讀書會,逐漸發展成為社團。英國政府認為王公貴族創辦的科學社團——皇家學會是國家的知識寶庫,應給予種種方便。據此可知( )A.工業革命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B.英國政府對科技給予足夠重視C.科學與技術結合推動工業革命D.貴族仍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2.下面是某學者歸納的近代英國的一系列重要的人與事。這( )頒布《至尊法案》——擊潰無敵艦隊——圈地運動——都鐸王朝時代——霍布斯與洛克的啟蒙思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頒布《航海條例》——“光榮革命”與《權利法案》——牛頓經典力學——英法殖民爭霸——工業革命A.凸顯出思想進步才能成就霸業B.在后來的法國大革命中被復制C.在《海國圖志》中均留下記錄D.說明英國具備領先世界的潛能3.1780年,印度和中國生產的原棉和棉紡織品數量遠大于歐洲和北美。然而到了1860年,一切都改變了,歐洲以驚人的速度成為棉花產業的中心。世界棉花產業中心由印度、中國轉移到歐洲主要由于( )A.棉花在歐洲的廣泛種植 B.全球聯系的逐步建立C.歐洲列強海外殖民活動 D.工業革命在歐洲開展4.1833年,蒸汽動力機器被運用到面包生產中,利用強有力的機器壓制面團,從而使面包坊烤制面包和家庭自制面包的習俗逐漸消失。這表明( )A.工業化改變了食品的生產方式B.全球化改變了人們的飲食觀念C.食品多元化豐富人們物質生活D.工業革命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5.儀器制造工人詹姆斯·瓦特借鑒了約瑟夫·布萊克等人關于潛熱的科學思想和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能量效率思想,并以此為指導改良了蒸汽機。這說明第一次工業革命( )A.社會生產需求推動技術革新B.技術革新依賴于工匠經驗積累C.主要得益于科學理論的突破D.科學與技術已有了初步的結合6.19世紀70年代之前,英國商人要先通過中國茶棧或商人了解茶葉的行情,大概在4個月后才能將信息帶回國內。而在19世紀70年代之后,英商可以隨時了解中國的茶葉行情,并派人直接來華采辦。與這一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A.新航路的開辟 B.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C.人口的大規模流動 D.新式通信工具的發明7.下圖是1870年與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示意圖。該圖反映了( )注:①為1872年數據。A.工業革命在全球的擴展 B.世界殖民體系的衰落C.英法本土工業日益萎縮 D.美英之間的矛盾加劇8.有學者指出,近代產業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確立產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統治,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題已由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而為了榨取產業利潤或剩余價值展開了壓低成本的大比拼,這需要產業家追逐產業利潤的環境。這說明( )A.貿易保護主義迎合了早期工業化要求B.工業革命催生了自由主義思潮C.商業革命一定程度上阻礙生產力進步D.資本積累是工業時代獨有特征9.“工業革命帶來了物質力量的極大發展,也帶來了物質力量相伴隨著的無窮機遇。然而這次變革并沒有能建立起一個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會。相反,工業革命使千百群眾身價倍落,而迅速發展出一種一切都為利潤犧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材料意在強調工業革命( )A.拉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B.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發揮了群眾的勞動能力D.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2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縱觀世界歷史,我們看見兩條線,一條是橫線,一條是縱線。橫線是從分散到整體的運動趨勢,終結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縱線是從低級到高級的社會發展,文明在發展中持續升華。【資料夾】①17世紀,毛紡織業遇到來自印度和中國物美價廉的棉織品的競爭。1733年,英國人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的效率,引起了棉紗荒。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臺手搖紡紗機——珍妮紡紗機,它是人類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儀器修理工瓦特研制出單項蒸汽機,1769年取得專利。1782年,他試制成雙向蒸汽機。③1785年起,蒸汽機開始應用于棉紡織廠。蒸汽機還推動了各個部門的機械化,刨床等工作母機先后被發明出來。19世紀30—40年代,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制造業誕生了。④1825年英國解除機器出口限制。1830年革命后,比利時新政府立即實施修建全國鐵路網的方案。除英國和比利時外,其他歐美國家在1848年后出現興建鐵路網的熱潮。⑤李鴻章于1865年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利用進口的機器,生產槍炮彈藥,制造輪船。1870年12月,日本成立工部省,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并且興建鐵路。到19世紀末,日本一方面從歐美進口機械設備,另一方面已經開始向亞洲鄰國出口棉紗、棉布等工業產品。(1)從資料夾中選擇可以作為依據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描述工業革命的進程。(6分)(要求:選取對應的資料作答,資料可重復使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縱、橫兩個方面簡析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6分)答案全解全析1.C 根據材料“17—18世紀,英國民間對科學技術興趣濃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民間對科學技術興趣濃厚,并發展成為社團,科學與技術結合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C項正確“各界”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據材料“英國政府認為王公貴族創辦的科學社團——皇家學會是國家的知識寶庫,應給予種種方便”可知,英國政府對皇家學會給予種種方便,體現出對皇家學會的重視,而不是對科技的重視,排除B項材料重點不是貴族的地位,而是科學技術,排除D項2.D 材料中列舉的近代英國的事件,如圈地運動促進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光榮革命”與《權利法案》的頒布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等,這些都是促使英國走向近代化和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說明英國具備領先世界的潛能,D項正確;英國迅速發展并不只是因為思想進步,政治和軍事等因素也非常重要,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歷程艱難曲折,政體反復變換,與英國漸進式革命的路徑不同,排除B項;C項材料未涉及,排除。3.D 根據設問詞可知,本題是變化原因類問題,解答時,首先要根據材料概括出變化的時間及表現,其次結合所學相關的史實分析原因,具體如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中棉紡織領域的革新推動了棉花產業中心的轉移,且棉花在歐洲并沒有廣泛種植,排除A項;全球聯系的逐步建立表現在全球各地經濟聯系加強,無法解釋棉花產業中心的轉移,排除B項;歐洲列強的海外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行,但這不是世界棉花產業中心轉移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4.A 本題要求概括材料所述現象的本質,具體分析如下:的是機器被用到食品生產行業,沒有體現食品多元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排除D項。5.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社會生產需求推動技術革新”屬于工業革命開展的原因,但材料并未涉及社會生產需求的內容,排除A項;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革新與工匠經驗積累密切相關,但該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第二排除C項。概念解讀科學與技術(1)科學與技術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2)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是發現自然界中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3)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科學的理論來源于實踐,也要應用于實踐;技術發明,建立在了解科學原理的基礎之上,也促進和豐富了人們的科學認識。6.D 根據設問可知,本題要求分析變化的原因。解答時,首先要根據材料概括出變化的時間及表現,其次結合所學相關的史實分析原因。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9世紀70年代之前,英國商人將茶葉信息傳回國內的時間大概需要“4個月”,而19世紀70年代之后,則變為“隨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電話等新式通信工具的發明便利了英商隨時了解中國茶葉行,A項錯誤;交通運輸工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有變革,但做不到題干中“隨時”的要求,B項錯誤;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并不能隨時將中國茶葉的信息傳回英國,C項錯誤。易錯提醒本題易錯選B項。原因在于不能準確區分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了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但往返中英兩國間仍需一定的時間,并不能做到“隨時了解”;電話、電報等通信工具的發明,使得信息的傳播交流更加便捷,英商可以“隨時”了解中國的茶葉行情。7.A 題干以餅狀圖形式展示了1870年與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情況。具體分析如下:解題技巧(1)餅狀圖類選擇題解題技巧:陰晴圓缺看大小。餅狀圖主要反映的是構成各項目的比例,遇到單個餅狀圖時要注意比例之間的大小差別,遇到多個餅狀圖時則要注意同一項目在不同圖中的比例的變化。(2)本題C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注意選項中偷換概念類的錯誤。材料信息為“世界貿易中的占比”,世界貿易占比減少并不意味著本土工業萎縮或者貿易衰退。貿易占比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各國工業實力的對比及發展速度的快慢。8.B 結合以上分析可知,該學者認為由近代早期的商業革命向產業革命即工業革命過渡過程中,對商業利益的追逐轉為對產業利益的追逐,而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重商主義已不適應工業化時代傾銷商品的需求,自由競爭的市場才能為產業家追逐產業利潤提供環境,這些都促成了由重商主義過渡到自由競爭,B項正確。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工業化發展,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商業革命下的重商主義在工業化時代阻礙生產力進步,而非商業革命的弊端,排除C項;資本積累開始于近代早期,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9.A 據材料“速發展出一種一切都為利潤犧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及所學可知,該學者認為工業革命雖然帶來了物質的進步,但是導致群眾身價降低,生活艱難,社會貧富差距加大,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并未涉及差距會打擊群眾對理性王國的憧憬,這必然會對群眾的勞動能力產生不利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且材料未涉及大眾精神生活豐富的信息,排除D項。10.(1)根據資料①,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于棉紡織業;(2分)根據資料②③④,18世紀七八十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蒸汽機推動機器制造業、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發展;(2分)根據資料④⑤,19世紀前期,工業化向其他國家擴展,19世紀中后期,隨著歐美列強的侵略逐漸影響亞非拉地區。(2分)(2)縱向: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的生產力迅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推動工廠制度逐漸形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制度得到推廣和完善;工業化帶來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理論的發展。(3分)橫向: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為擴大市場,對外擴張殖民,促進了世界貿易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文明間的平等關系被打破了,西方確立了絕對優勢,東西方差距拉大;西方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統治,也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并且激發了這些地區民族意識的覺醒。(3分)解析 (1)本題解題思路如下:(2)本題要求從縱、橫兩個方面簡析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具體分析思路如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