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兩浙運司上書稱:“商人赴溫州各場支鹽者,必經涉海洋。然著令軍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給鹽不便。”太祖答復:“海濱之人,多連結島夷(日本)為盜,故禁出海。若商人支鹽何禁耶!”乃命兵部移文諭之。據此可知,明初( )A.皇權專制空前加強 B.海上交通趨于停滯C.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D.禁海政策因事而行2.下圖是2001年在湖北梁莊王墓中出土的鄭和船隊“海外代購”金錠,其正面鏨刻有“永樂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的銘文。這枚金錠是( )A.東西方跨大洋貿易的證據B.明朝廢除海禁政策的見證C.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表現D.明代區域文明交流的產物3.明代前期,朝廷允許私商取得鹽業特許銷售權,他們須按照規定運送米糧至遼東、薊州等九邊重鎮,以低價販賣。這一規定基于( )A.鹽鐵專賣的廢除 B.商業資本的驅動C.軍事戰爭的需要 D.抑商政策的松動4.面對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明、清政府嚴格限制私人海上貿易,并在沿岸設立哨所,加強防衛,依靠遠離海洋來堅守疆土,抵御外敵。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這反映明清時期( )A.朝廷海洋意識不足 B.民間貿易已被禁絕C.有效抵制列強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識5.《明史·土司傳》記載,土司“必假我爵祿,寵之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惟命”,若朝廷調遣繁多,則“急而生變,恃功怙過,侵擾益深”。這( )A.為邊疆動亂埋下了隱患B.體現了明朝階級矛盾尖銳C.說明土司由明政府冊封D.有利于強化對邊疆的治理6.下表內容為雍正至嘉慶時期部分被批準的奏折。由此可知當時( )內容 出處奏折1 為(征戰準噶爾)沿邊口外,均應照例添設驛站,以便文移,以重軍務 雍正七年(1729年)川陜總督岳鐘琪奏折2 駐藏大臣應每年親歷后藏一帶巡查,并將該處防兵就便查閱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將軍鄂輝奏折3 新疆地方鼓鑄乾隆錢二成、嘉慶錢八成,一體行用 嘉慶五年(1800年)阿克蘇辦事大臣陽春保A.行政體系完備 B.邊疆治理水平提升C.君主專制加強 D.封建統治危機加劇7.明代開始,漢族人成批遷入臺灣。到1644年,進入臺灣的漢族人口估計已有10余萬,促進了臺灣經濟顯著發展。此時,臺灣仍屬開發不久之地,臺灣生產的各種商品及臺灣人民所必需的各種物品,都需要海商們運銷大陸或從大陸引進。這說明( )A.清政府移民臺灣順應了歷史潮流B.臺灣經濟和民生得到了長足發展C.清朝統一臺灣具有經濟必然性D.西方殖民侵擾迫使沿海居民遷移8.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負責地方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組織鄉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工作,稱為“改土歸流”。據此可知“改土歸流”( )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危險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實現民族平等C.加強了西南的稅收管理D.有利于西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9.清朝統一新疆后,萬壽宮作為朝賀大典的專用場所,遍布天山南北。其中乾隆年間修建的均位于將軍、都統、參贊大臣等本地軍政首腦所駐城內或城郭附近。清政府在新疆修建萬壽宮旨在 ( )A.促進民族交融 B.抵御列強侵略C.強化政權認同 D.提升行政效率10.傳統觀點認為,軍機處設立于清雍正朝,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美國學者白彬菊研究滿文檔案后認為:軍機處有一逐步建立的過程,始于雍正朝,乾隆初形成;軍機處日益擴張,君主專制讓位給了君主與大臣的合作,大臣有可能限制君主獨斷。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軍機處設立的時間尚無定論B.拓展史料有助于形成新的認識C.軍機處完善了君主專制的機制D.立場的差異造成認識的不同11.盡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嚴禁燒鍋(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地方督撫很難貫徹這一政策。“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趨”“五省之民,執此業者不可勝計”“雖經嚴禁,終莫能斷絕也”。這反映出,清代前中期( )A.傳統政策亟須變革B.農業生產衰退,產生糧食問題C.工商皆本觀念盛行D.中央權威受到地方勢力挑戰12.清代,被稱作“賬房”的批發商從中間商那里購買紗線,并與織造和印染作坊簽訂絲綢制造及整飾合同。賬房與作坊的合同經常由承管居中協調,后者對訂單的履行及貨物損失負責。這反映出當時江南紡織業( )A.生產經營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B.生產專業化趨勢明顯C.形成了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D.出現了雇傭自由勞動13.中國古代小說即使虛構,也要寫上真實的年代、真實的地點,甚至真實的人名。故事是虛構的,故事發生的空間與時間卻是真實的;人物是虛構的,人物的名字卻是真實的。中國小說的書名常冠以記、傳、志之類的字樣,如《石頭記》《水滸傳》《東周列國志》等,記、傳、志本身就是史書體例的稱謂。由此推知,古代小說( )A.與歷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價值B.能夠準確記述歷史人物的事跡C.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運用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14.乾隆《漢陽府志》記載,漢陽所產棉布“四方來貿者,輒盈千累百,捆載以去”,銷售范圍遠至秦晉、滇黔;孝感、應城等縣為又一棉布產區,“四時舟車負販不絕”;荊州府監利等縣所產布匹則“西走蜀黔,南走百粵”,主要銷往西南。這一現象表明,清代湖北地區( )A.農業生產出現衰退趨勢B.商品區域化生產的特征明顯C.雇傭關系得到普遍發展D.區域間存在不同的市場需求15.王陽明認為“今教童子,惟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主張啟蒙幼童的學習興趣,通過“周旋揖讓”“拜起屈伸”等來發展兒童肌肉筋骨,使其強健體魄。王陽明的教育思想( )A.否定傳統倫理道德 B.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C.關注人的身心發展 D.具有反君主專制傾向16.明清之際,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書名冠以“待訪”,類似的有李贄的《藏書》《焚書》,唐甄的《潛書》。這反映出( )A.民權思想缺乏市民階層的呼應B.進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壓抑C.封建士大夫對現實的普遍不滿D.文化的高壓導致文人明哲保身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前期,僅江南一省的賦稅就占了全國的三成,科舉考試錄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之說。清政府專門設立了兩江總督并增派淮陽總督、安徽巡撫等官員進行協同管理。康熙六年,江南省被拆分為江蘇、安徽兩省。材料二 清初為便于統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僅改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康熙年間,改布政使司為省,因認為全國區劃為十五省,其制過大,先后分湖廣省為湖南、湖北兩省,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分陜西省為陜西、甘肅兩省,全國共十八省。在邊疆,清朝施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區劃制度。中央設轄區,委派重臣,在東北地區設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在新疆設伊犁將軍轄區,但伊犁將軍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寧設辦事大臣轄區,蒙古族地區則采取盟旗制,為中國現代省的政區劃分奠定了基礎。清代省以下的各級行政區劃單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下領散州和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清政府對江南省的拆分。(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設置行政區劃的特點。(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代行政區劃的歷史作用。(5分)18.(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銀之路像一條絲帶一樣環繞世界,貴金屬最后都流向了一個地方:中國。中國遼闊的疆域和高度發展的社會使它成為一個奢侈品生產國。中國有能力滿足巨大的出口市場需求,而且還能相應地提高產量。大量白銀流向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貴重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在中國,白銀和黃金的價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動,中國白銀價格幾乎是16世紀初歐洲的兩倍。這意味著歐洲的白銀能在中國市場上購買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貨物,這讓他們越來越愿意從中國進口。材料二 白銀的大量涌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十分復雜,隨著16世紀和17世紀來自美洲的白銀流入中國,中國的文化、藝術及學術蓬勃發展。流向中國的大多數白銀被用于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經濟貨幣化。鼓勵自由勞工市場的繁榮以及刺激對外貿易等項目。如此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不可避免地導致白銀價格下降,引起物價上漲,給17世紀的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概述16世紀以來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6分)(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角度說明白銀流入中國帶來的影響。(4分)19.(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當吳三桂、耿精忠開始叛亂,天下騷動時,索額圖積極出謀劃策,協助皇帝運籌帷幄。《嘯亭雜錄》中記載:“索(額圖)相當權時,多謀略,三逆叛時,公料理軍書,調度將帥,皆中肯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索額圖奉命擔任清與沙皇俄國談判東北邊界問題的首席代表,在商討與沙俄談判方針時,索額圖認為:如果沙俄能歸還逃人,承認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是清朝領土,即“與之畫疆分界,貿易往來。否則,臣當即還,不與彼議和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五,中俄兩國代表在尼布楚郊外開始談判。索額圖根據出發前康熙帝的指示,與沙俄代表艱苦談判,簽訂了以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及沿大興安嶺(即外興安嶺)為兩國邊界為主要內容的《尼布楚條約》。索額圖忠實地執行了康熙帝的旨意,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索額圖在“平叛衛疆”方面做出的貢獻,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所做貢獻的意義。(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索額圖的事跡對研究清初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史料價值。(7分)20.(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表內容是元明清時期中央對西南邊疆的治理。史料 出處諸內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罰而不廢 宋濂等《元史·刑法志》(元)或即以其官為宣慰,而不別設節制之官 王圻《續文獻通考》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鰲有罪,伏誅……改馬湖府為流官知府 張廷玉等《明史》(明)初(土府、土州、土縣)皆隸吏部(統于吏部)……宣慰、宣撫、招討、安撫、長官一百三十三隸武選(統于兵部) 毛奇齡《蠻司合志·序》康熙雍正年間,川楚滇桂各省,迭議改土歸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順,四川之寧遠,廣西之泗城,云南之東川,貴州之古州、威寧等府廳州縣,先后建置,漸成為內地 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凡改土歸流,土司傾心向化,率屬內附,由督撫疏請改隸民籍者,授以守備或千總、把總之職,準其世襲 《大清會典》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元明清時期中央對西南邊疆治理的“變與不變”。答案全解全析1.D 選項 分析 正誤A 明初皇權加強指的是廢除宰相制度,和材料中的海禁政策無關 ×B 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導致的運鹽受阻,海上交通本身并無問題 ×C 重農抑商政策針對的是農業和商業發展,材料反映的是運鹽 ×D 材料表明當海禁政策影響到商人正常的活動時,明太祖同意對鹽商解除海禁,說明明初的海禁政策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因事而行 √2.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雖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但是并沒有引起東西方跨大洋的貿易,東西方跨大洋的貿易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上絲綢之路早在漢代已經興起,排除C項。3.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在朝廷允許下私商才可取得銷售權,這是鹽鐵專賣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制度并未被廢除,排除A項;在朝廷允許下,私商才有可能進行鹽業銷售,這是政府政策的推動,而非商業資本,排除B項;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商政策有所松動,但在朝廷允許下,私商才有可能進行鹽業銷售,這是對商人的監管,是抑商政策的表現,排除D項。4.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明清時期民間貿易并未完全禁絕,排除B項;明清時期的海禁和閉關自守政策以被動防御的方式抵御列強侵略,為鴉片戰爭中國的戰敗埋下伏筆,排除C項;“并在沿岸設立哨所,加強防衛,依靠遠離海洋來堅守疆土”說明當時政府的守疆意識比較濃厚,只是應對措施存在問題,排除D項。5.A 材料表明如果明政府對土司封官賜爵,土司就服從政府的領導,如果朝廷“調遣繁多”則會引發土司叛亂,(常考點),強調的是后者,故選A項;材料主要說明的是若朝廷調遣過于頻繁則會引發邊疆動亂,并不能說明階級矛盾尖銳,排除B項;材料雖然提到“爵祿”,但并不能說明土司由明政府冊封,這也與史實不符,土司是世襲制,排除C項;土司制度下土司是世襲制,容易形成割據,所以不利于強化對邊疆的治理,排除D項。6.B 選項 分析 正誤A 據材料“征戰準噶爾”“駐藏大臣”“新疆”等信息可知,奏折的內容是關于邊疆治理的,而行政體系是關于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職權的劃分和運行等,因此行政體系的完備與材料主旨不符 ×B 據材料“雍正至嘉慶時期部分被批準的奏折”“征戰準噶爾”“駐藏大臣”“新疆地方鼓鑄乾隆錢二成、嘉慶錢八成,一體行用”可知,雍正至嘉慶時期,通過軍事征戰、設置官員、統一貨幣等手段,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提升了清朝時期的邊疆治理水平 √C 清朝時期,通過設立軍機處、奏折制度和秘密立儲制度來抑制權臣,加強君主專制,這與材料主旨不符 ×D 據材料“設驛站,以便文移,以重軍務”“駐藏大臣”“乾隆錢二成、嘉慶錢八成”可知,雍正至嘉慶年間對邊疆進行了有效的治理,封建統治危機的加劇與材料主旨不符 ×7.C 根據“進入臺灣的漢族人口估計已有10余萬,促進了臺灣經濟顯著發展”“臺灣生產的各種商品及臺灣人民所必需的各種物品,都需要海商們運銷大陸或從大陸引進”可知,大量漢族人遷入臺灣后促進臺灣地區的開發,但部分必需品仍需要從大陸引進,這加強了臺灣和大陸之間的聯系,因此統一臺灣具有經濟必然性,故選C項。由“明代開始,漢族人成批遷入臺灣”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明代的移民,時空觀念錯誤,排除A項;據“都需要海商們運銷大陸或從大陸引進”可知臺灣經濟和民生需要得到大陸的支援,“長足發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西方殖民侵略,無法推知移民與殖民侵略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8.D 選項 分析 正誤 錯誤類型A 改土歸流的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防止地方割據,但“消除了”的表述過于絕對 × 說法絕對B 改土歸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加強對西南民族地區的管轄,但這與民族交融和民族平等不屬于同一范疇 × 概念混淆C 加強西南稅收管理只是“改土歸流”的部分作用 × 以偏概全D 改土歸流使得地方官吏是中央直接委派、有固定任期的官員,這樣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和加強中央集權,對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 √9.C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在新疆修建萬壽宮,是少數民族對中央政權服從的象征,有利于強化新疆地區對政權的認同,故選C項;修建萬壽宮有利于推動民族交融,但促進民族交融是修建萬壽宮產生的影響,并非修建的目的,其修建的目的是強化新疆地區對政權的認同,排除A項;修建萬壽宮與抵御列強侵略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萬壽宮是朝賀大典的專用場所,并非處理行政事務的場所,修建萬壽宮與提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10.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美國學者通過研究滿文檔案,對軍機處提出不同的看法,這說明拓展史料有助于形成新的認識,故選B項;傳統觀點和美國學者的觀點都認為軍機處設立于雍正朝,對于這一問題雙方并無爭議,故排除A項;C項說法與美國學者的觀點不符,故排除C項;從材料中看不出立場的差異,故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可知,盡管乾隆皇帝在各省大力推行嚴禁燒鍋(制酒的作坊)政策,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地方督撫很難貫徹這一政策,其原因是“五省之民,執此業者不可勝計(常考點)”,由此可知,此時清朝制酒業繁榮,工商業從業人數眾多,清政府繼續推行抑制商業的政策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趨勢,其統治政策亟須變革,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農業的衰退和糧食問題突出,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清朝前中期工商業的發展,但沒有涉及社會觀念的問題,排除C項;一項政策很難貫徹無法證明中央權威受到挑戰,排除D項。12.C 據材料可知,清代批發商從中間商那里購買紗線,并與織造和印染作坊簽訂制造與整飾合同,這反映出當時形成了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生產經營方式多樣化,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而不是生產專業化,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雇傭關系,故排除D項。13.C 選項 分析 正誤A 小說雖說有一定史料價值,但歷史著作史料價值更高 ×B 小說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實的,但人物的事跡可能是虛構的 ×C 據材料“中國古代小說即使虛構,也要寫上真實的年代、真實的地點,甚至真實的人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小說中包括真實的年代、地點、人名,故具有一定史料價值,但因其具有主觀色彩,故需要結合其他類型史料進行辨析 √D 時代對歷史敘述具有影響,但材料僅涉及古代小說的書寫內容,沒有明確兩者之間的具體關聯 ×14.B 材料中漢陽所產棉布“四方來貿者,輒盈千累百,捆載以去”,孝感、應城等縣為又一棉布產區,“四時舟車負販不絕”,荊州府監利等縣所產布匹則銷往西南,這表明清代湖北地區主要生產棉布,并且供應各地,說明湖北地區商品區域化生產的特征明顯,B項正確。紡織業發達不等于農業生產衰退,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雇傭關系只出現于個別地區個別行業(易錯點),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湖北地區生產的布匹銷往其他地區,不能表明區域間存在不同的市場需求,排除D項。15.C 選項 分析 正誤A 王陽明強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并未否定倫理道德 ×B 王陽明的思想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但材料中其教育思想強調思想教育與體能教育結合,并未體現主觀能動性 ×C 據材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使其強健體魄”可知,王陽明不僅關注兒童的禮義廉恥,還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反映了其對人身心發展的關注 √D 明末清初思想家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材料中王陽明的思想未涉及這方面內容 ×16.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待訪”“《藏書》”“《焚書》”針對的是廣大社會,特別是官方,而非針對市民階層,故排除A項;黃宗羲等不能代表整個封建士大夫群體,故排除C項;黃宗羲等人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了大膽的批判,明哲保身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故排除D項。17.(1)防止一家獨大,帶來不穩定因素;有利于維護清政府的統治;維系社會穩定。(6分)(2)清承明制,略有損益;拆分省;邊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4分,任答2點即可)(3)奠定現代中國行政區劃基礎;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交流;保持中華文明多樣性。(5分)解析 (1)據材料一“僅江南一省的賦稅就占了全國的三成”并結合所學可知防止一家獨大,帶來不穩定因素;據材料一“清政府專門設立了兩江總督并增派淮陽總督、安徽巡撫等官員進行協同管理”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維護清政府的統治與維系社會穩定。(2)清代設置行政區劃的特點,根據材料概括即可。材料 特點清初為便于統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僅改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 清承明制,略有損益分湖廣省為湖南、湖北兩省……全國共十八省 拆分省在邊疆,清朝施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區劃制度。中央設轄區,委派重臣 邊疆因俗而治蒙古族地區則采取盟旗制 具有民族特色(3)清代行政區劃的歷史作用,綜合分析材料二即可。材料 作用為中國現代省的政區劃分奠定了基礎 奠定現代中國行政區劃基礎因認為全國區劃為十五省,其制過大……十八省 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交流在東北地區設奉天(盛京)、吉林……在西藏、西寧設辦事大臣轄區,蒙古族地區則采取盟旗制 保持中華文明多樣性18.(1)原因: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為西方提供大量的奢侈品;中國白銀的價格遠高于歐洲,歐洲人用白銀在中國市場上能購買更多的商品;新航路開辟,全球貿易得到發展;歐洲殖民者開始殖民擴張,從美洲大量開采白銀,運往中國,從中牟利。(任答3點得6分)(2)影響角度一: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文化、藝術及學術的蓬勃發展。白銀大量流入,促進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明清時期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說(如《儒林外史》《紅樓夢》)和戲曲(如京劇)等的發展。同時科技領域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科技著作(如《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4分)角度二: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明清時期,白銀的廣泛使用,刺激了政府的賦稅改革,如明朝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我國賦役征收的重大變革。明清時期民營手工業發展,南方一些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4分)角度三:白銀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17世紀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物價飛漲,政府財政收入下降,百姓賦稅不斷增加,農民起義日趨頻繁。(4分)解析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材料和所學知識 原因“中國有能力滿足巨大的出口市場需求,而且還能相應地提高產量”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為西方提供大量的奢侈品“大量白銀流向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貴重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 中國白銀的價格遠高于歐洲,歐洲人用白銀在中國市場上能購買更多的商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新航路開辟 新航路開辟,全球貿易得到發展“這意味著歐洲的白銀能在中國市場上購買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貨物,這讓他們越來越愿意從中國進口” 歐洲殖民者開始殖民擴張,從美洲大量開采白銀,運往中國,從中牟利(2)白銀流入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可分析的角度很多,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進行說明,注意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9.(1)貢獻:協助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亂;代表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4分)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利益。(4分)(2)價值:索額圖是當時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他的事跡屬于直接史料;索額圖的事跡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平定叛亂時的情況;能用于研究中俄有關邊界談判內容和進程。(7分)解析 (1)索額圖在“平叛衛疆”方面做出的貢獻及意義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2)緊扣設問中“史料價值”,首先要明確史料的類型,再根據其類型確定其價值。緊扣設問“索額圖的事跡對研究清初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史料價值”,據材料“索額圖積極出謀劃策,協助皇帝運籌帷幄”“索額圖根據出發前康熙帝的指示,與沙俄代表艱苦談判”等,得出索額圖是當時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他的事跡屬于直接史料;據材料“索(額圖)相當權時,多謀略,三逆叛時,公料理軍書,調度將帥,皆中肯要”,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得出索額圖的事跡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平定叛亂時的情況;據材料“索額圖根據出發前康熙帝的指示……維護了國家的利益”等,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得出能用于研究中俄有關邊界談判內容和進程。答題技巧史料價值題的答題方法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價值材料 來源 材料選自…… 總說:是研究何時何地何事件的(一手、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很高的)史料價值(或可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對于研究何事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史料)材料 內容 具體材料A,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材料從……角度反映了何時何地何事的狀況……具體材料B,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具體材料C,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20.示例“變”的是中央對西南邊疆土司的管理不斷加強。土司在設立之初,自治權很大,缺少監督節制,后來逐漸受制于中央機構,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土司成為朝廷的官員。(2分)中央王朝國力增強,邊疆地區與內地交流增多,民族交融進一步增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強化了各民族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分)“不變”的是中央王朝對邊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數民族社會習俗,設立土司制度;抓住時機,進行改土歸流的同時,又允許部分流官世襲。(2分)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民眾多為少數民族,因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習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因此歷代中央王朝治理邊疆的理念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這種理念蘊含中華民族治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智慧,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發展。(4分)解析 本題為論述題,解題時要首先根據材料信息對元明清時期的邊疆政策進行總結,得出“變”是中央對西南邊疆土司的管理不斷加強,“不變”是中央王朝對邊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理理念,然后再根據所學知識對“變”與“不變”進行闡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