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二)滿分41分,限時25分鐘考點3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清代前期,松江府等水稻產區,由于“種花費力少而獲利多,種稻工本重而獲利輕”,種花者達十之七八。奉賢、上海、南匯等地也大都以一半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種棉花。這( )A.說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適應了絲織業對原材料的需求C.造成了清代人口的大量減少D.反映了農業生產出現消退跡象2.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關辨銀、秤銀的書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商旅門·銀色》《辨銀譜》《銀譜》《平秤市譜》《辨銀譜總論》《幼學雜字·銀色門》等。這一現象折射出當時( )A.白銀貨幣化帶來新問題 B.商品經濟取得長足發展C.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D.賦役折銀損害商人利益3.清代土地契約中的“民田”并不是與“官田”相對的概念,而是指擁有“田底權”的田地,與“客田”(擁有“田面權”)相對。田底持有者沒有耕作權,只有收租權,而田面持有者享有耕作權,并向田底持有者交租。民田、客田用語上的區分,表明土地田底權與田面權的分離已成為清代部分地方的鄉規俗例。這類現象( )A.說明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瓦解B.促進新的經濟因素產生C.說明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D.反映了租佃經濟有所發展4.清代前期“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北京是“八方兼四方,無處不來行”“萬方貨物列縱橫”,佛山是“天下商賈皆聚焉”,蘇州是“萬商之所必走”的商業城市,漢口是“九州百貨備集之所”。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B.資本主義萌芽產生C.對外貿易繁榮發展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5.下表內容為元明兩代部分戲劇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部分情節。這反映了( )角色 部分情節 劇作蕭淑蘭 蕭淑蘭求愛張世英,張世英拒絕并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從媒妁之言,廉恥不拘。” 〔元〕賈仲明《蕭淑蘭情寄菩薩蠻》卓文君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相愛,受阻撓后私奔。文君為相如駕車,并有臺詞“請先生乘車,妾為御之……男尊女卑……夫唱婦隨” 〔元末明初〕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李云英 李云英的丈夫從軍后不知所終,親友規勸再嫁時,李云英以“烈女不更二夫”為理由拒絕 〔明〕李唐賓《李云英風送梧桐葉》A.經濟發展下市民文化的繁榮B.社會環境寬松催生批判意識C.戲劇作品蘊含社會教化功能D.政府極力維護理學的正統性6.明代坊刻遍地開花,各地書坊均以通俗文學類書籍為主要刊行對象,尤其是金陵、建陽兩地匯集了以刊行通俗文學類書籍而聞名天下的許多書坊,如刊行戲曲劇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說的建陽余氏三臺館等。這反映出當時( )A.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文化取向B.經濟重心南移提高文化水平C.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傾向D.技術進步推動文學體裁更新7.明朝建立后,復興的儒學成為正統學說的基礎。但在王陽明看來,儒家正統學說似乎已經僵化并誤入了歧途,他認為無論真理、知識還是美德都屬于人心中的“天理”,無需經過儒家學說的長期訓導而獲得。這一思想( )A.動搖了社會的等級秩序 B.沖擊了理學的正統地位C.否定了倫理道德的標準 D.影響了哲學的發展趨勢8.康熙年間,一婦女張沈氏嫁人兩年不到而守寡,以婆婆兇悍而自己貧苦無依為由兩次投牒官府請求再嫁,官吏于成龍批示不準,并在判詞中嚴加斥責,“試問七旬之姑誰依,六尺之孤何托 刁頑無恥,痛恨何如,所請仍舊屬不準”。這反映( )A.清代法律不允許寡婦改嫁B.政府用法律維護綱常禮法C.清政府介入民間家庭糾紛D.官員不諳世事和顢頇斷案9.明代李時珍將《本草綱目》中對近兩千種藥物的探察視為“吾儒格物之學”,但在書中仍將木材的“堅脆美惡”歸因于“各具太極”。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將顏料制備視為源于易經八卦中的“依坎附離”。這反映出,當時( )A.科學研究深受傳統文化束縛B.儒學理論推動技術進步C.格物致知觀念促進社會轉型D.西學東漸影響國人觀念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4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是西漢、唐代、北宋三個時期南方、北方人口變化情況表。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 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 口數比例西漢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二 明清時期,在農業領域積極引進高產作物,如玉米、馬鈴薯、花生,并擴大其耕種面積。同時出現農業作物的分區,農產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發展。手工業領域包括的范圍非常廣泛,同時在各個行業的規模、數量、工具以及技術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對促進手工業領域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當時商業領域的進一步繁榮,主要表現在市場規模的擴大、商品種類的增加、區域性商人群體的結盟以及白銀貨幣化等方面。另外,新興商業城市以及商業化的市鎮經濟也逐漸興起,并且開始出現區域性的商業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摘編自姚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新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唐宋時期的哪一經濟現象并指出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述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6分)答案全解全析1.A 題干主旨信息:①時空:清代前期,松江府等水稻產區。②關鍵信息:“種花費力少而獲利多,種稻工本重而獲利輕”。③事件整理:清代前期,水稻產區的人們大量種植棉花。邏輯推理與判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大量種植經濟作物,說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選A項;絲織業的原材料是生絲,而非棉花,排除B項;種植結構變化并不會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排除C項;這一時期種植棉花是農業發展的表現,“消退”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2.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選項 分析 錯誤類型A 明朝中后期,白銀貨幣化過程中出現了偽銀流通的現象,這個問題是材料直接說明的而不是對社會現象的折射 復述材料C 材料“辨銀、秤銀的書籍增多”,體現了白銀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偽銀,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說明的是白銀的來源,與真假無關 與材料無關D 賦役折銀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偽銀的流通與賦役折銀沒有直接聯系,賦役折銀損害商人利益的說法不成立 與材料無關3.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題干所述史實僅能夠說明封建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并不能擴大為“瓦解”,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明清時期新的經濟因素指的是生產關系方面的發展,這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是土地租佃關系,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C項。4.A 選項 分析 正誤A 據材料“萬方貨物列縱橫”“天下商賈皆聚焉”等可知,清代前期,北京、佛山等地是各地區貨物的集聚地,且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體現了當時商業繁榮,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B 材料體現不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關信息 ×C 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對外貿易并不繁榮 ×D 材料看不出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5.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市民文化主張女性獨立、婚姻自由,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明代君主專制強化,社會環境寬松的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戲劇作品是作者個人創作,不能體現政府意志,排除D項。6.A 明代各地書坊均以通俗文學類書籍為主要刊行對象,這些書籍適應了市民的需要,其根源是商品經濟發展,故選A項;材料“明代坊刻遍地開花”強調明代坊刻遍布全國各地,不局限在江南地區,排除B項;雖然明朝后期以李贄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個性自由,但材料強調通俗文學類書籍受到市民歡迎,而不是思想界的個性自由的主張,排除C項;戲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祭祀、歌舞等活動,小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文學形式,因此戲曲、小說在當時并不是新出現的文學體裁,排除D項。7.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據所學可知,心學是儒學的新發展,心學強調的理的實質仍是儒家倫理道德,因此王陽明的心學仍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動搖了社會的等級秩序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陸王心學是對理學的發展,這一時期理學仍占正統地位,排除B項;據材料“無論真理、知識還是美德都屬于人心中的‘天理’”可知,王陽明并沒有否定倫理道德的標準,排除C項。8.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據材料可知,官吏于成龍批示不準張沈氏再嫁的原因是老人和孩子無人照顧,反映了清朝用法律維護綱常禮法,不是不允許寡婦改嫁,排除A項;據材料“張沈氏……投牒官府”可知是張沈氏以法律手段主動請求改嫁,而非官府介入,排除C項;官吏批示不準并出示判詞表明其行為存在合理性,排除D項。9.A 由題干可知,無論是李時珍還是宋應星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均將一部分事物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傳統學說的影響,這反映出當時的科學研究深受傳統文化束縛,故選A項;題干所述應該是儒學理論制約了技術進步,而不是推動了技術進步,排除B項;格物致知觀念并未促進社會轉型,排除C項;題干所述是中國的科學研究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與西學東漸無關,排除D項。10.(1)經濟現象:經濟重心逐漸南移。(2分)原因:北方多戰爭,社會動蕩,南方相對安定;政府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北民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資源和生產技術;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6分,任答3點即可)(2)表現: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地域性商人群體;白銀貨幣化;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新興商業城市和商業市鎮大量出現并走向繁榮。(6分,任答3點即可)解析 (1)經濟現象,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西漢時期,南方戶數遠遠低于北方,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南方戶數及占比上升,北方戶數及占比下降,南方戶口數超過北方,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原因,結合所學,從社會狀況、政府、勞動力、自然環境等方面分析即可。(2)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進行概括。材料和所學 表現材料“明清時期,在農業領域積極引進高產作物……同時出現農業作物的分區,農產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發展” 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手工業領域……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材料“主要表現在市場規模的擴大、商品種類的增加、區域性商人群體的結盟以及白銀貨幣化等方面” 白銀貨幣化;形成地域性商人群體根據材料“出現農業作物的分區,農產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發展”“區域性商人群體的結盟”“區域性的商業中心”并結合所學可得 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材料“新興商業城市以及商業化的市鎮經濟也逐漸興起” 新興商業城市和商業市鎮大量出現并走向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