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外國人對虎門銷煙的壯舉表示嘆服:“我們已把銷煙過程的每一部分都反復查看過了,他們在整個工作中那種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料,我不能設想還有什么別的能執行得比這項工作更為忠實了。”材料說明( )A.中國政府查禁鴉片的決心B.中國民眾歡呼銷煙使命的最終完成C.鴉片販懾于民眾的壓力不得不收斂D.當時情形下極有可能禁絕鴉片2.鴉片戰爭初期,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說:“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以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兩江總督裕謙也奏稱:“該夷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遠刺,夷人腰硬腿直,一擊即倒。”這( )A.詳細描述了英國軍隊的裝備和戰斗力B.反映了鴉片戰爭時期的觀念分歧C.暴露中國官員對世界形勢的全然無知D.對研究抵抗派的思想有史料價值3.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美國拒絕同英法合作對中國發動戰爭。美國國務卿菲什向駐華公使鏤斐迪指示:你要向中國表示美國的誠意……同時,清政府須“履行它同美國經由各項條約或協定所承擔的一切諾言和義務”。對材料信息解讀合理的是,當時( )A.美國在華勢力受到排擠 B.中國的獨立受到列強保護C.中美關系擺脫敵對狀態 D.美國極力維護其在華利益4.鴉片戰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近謀”;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提出師法泰西文明以自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遠略”。這說明( )A.根深蒂固的華夷觀念得以轉變B.外來侵略促進民主意識增強C.中體西用的價值理念付諸實踐D.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嬗變5.1853年,太平天國在天京實行“圣庫制度”,取消一切商業貿易,全城軍民一切生活必需用品,由圣庫統一供應。1854年夏初,由于糧食供應不足,天京出現全城一律吃粥的現象,其他物資也同樣供應緊張。這表明( )A.戰爭加劇物資供應緊張 B.太平天國開始由盛轉衰C.絕對平均主義已難以維系 D.太平天國已廢除私有制度6.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一役……其可稱為良好結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國頑固之積習,使全國人民皆由夢中警覺,而有新國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國家之思想”( )A.催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B.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C.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D.充分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7.1855年,曾國藩奏請中央由福建、浙江兩省協濟軍餉,未能如愿;又奏請下撥江西漕折銀兩,依然被拒。于是他再次奏請運浙鹽行銷江西、湖南兩省,以所獲應交戶部的鹽課,抵戶部應撥之餉,這一建議得到中央政府允許。曾國藩的做法( )A.是晚清中央集權衰微的表現B.導致江南各省之間矛盾激化C.目的是領湘軍東征太平天國D.有利于湖南維新勢力的崛起8.明清之際傳入國內的西方文獻約有450種,士大夫關注的基本上是以天文、歷算為中心的宮廷科學,技術知識往往被視為雕蟲小技。鴉片戰爭后,西學傳播的重點轉向實用的軍事技術和與發展實業有關的各種應用技術。這一變化主要緣于 ( )A.士人學術旨趣的異變 B.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C.洋務運動重心的轉變 D.時局變化的現實需要9.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陸續開設外國語學校(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江南制造總局譯書局、福州船政學堂等新式學校。這些學堂的開設( )A.得益于國防建設投入 B.采用了官督商辦的體制C.致力于鎮壓太平天國 D.拓展了與海外市場聯系10.1901—1907年,維新知識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介紹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未來戰國志》(1902年)、《游俠風云錄》(1903年)、《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據此推斷,維新知識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 )A.激發民族主義意識B.為皇權的存續尋求理論依據C.傳播西方科學知識D.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11.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力證西學乃過去中國古文化西傳所成,他說中國今日學西學不過是“以中國本有之學還之于中國”。他認為西學不但可以學,而且必須學;學西學不是恥辱,不學西學反而是恥辱——是對“中國本有之學”的不敬。上述思想( )A.不利于中國近代化的深入發展B.為國內的政治變革提供了可能C.體現了洋務運動指導思想的局限性D.表明維新派積極探索救亡圖存途徑12.關于義和團的記載中有大量荒誕無稽的謠傳。如清末仲芳氏在《庚子紀事》中寫道:“團民善用遁法,山嶺城垣不能阻擋……刀槍炮彈不能傷身,槍炮子至身即落,皮膚毫無痕跡。”這些在當時社會廣為傳播的謠言( )A.完全不具備任何史料價值B.表明了對西方自然科學的抵觸C.體現出了樸素的民族情感D.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13.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著眼于創辦語言、軍事技術類型的新式學堂,而19世紀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點是改革科舉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機構、廣設新式學堂。出現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學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B.維新派的大力推動C.民族資本主義力量發展 D.民族危機日益加深14.20世紀初上海相繼成立滬學會體育部、商業體操會等體育組織,其成員以工商店主、職員為主,還包括部分知識分子,經常進行器械體操、兵式操練等鍛煉項目。當時社會輿論紛紛贊同,認為“體育者,競爭之利器,文明進步隨之以判遲速者也”。這說明( )A.體育運動承載著時代的要求B.體育運動擁有廣泛群眾基礎C.實業救國思想影響社會風尚D.清末新政推動體育事業發展15.1900年6月26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合上奏:“蓋長江商務,英國為重,各國覬覦已久,懼英而不敢先發,英亦慮各國干預而不敢強占,以啟各國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羈縻牽制之。”此舉客觀上有利于( )A.遏制列強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強之間的矛盾C.維護清政府的中央權威 D.保障東南經濟的發展16.1900年6月,清政府正式向列強宣戰,東南督撫隨即與各參戰國達成和平協議,協議中有“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歸南洋大臣……切實保護”等條款。這一現象( )A.掃除了民族工業發展的障礙B.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C.反映了政府以保境安民為主D.體現了適應外交近代化的需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爾國浙省定海、舟山等處,原屬我國故地,先朝恃強占竊……蹙我強威,奪我土地,孕懷迄今……(至于鴉片一事)嚴禁爾國人民吸食猶可言也,委責獨讓我國興販鴉片引誘,是何言也……爾國不肖文武官員每日闖墅海泊,抄搜煙土,乘機逞掠,形同倭竊,誠何國體,不禁發指。——摘編自《英國為聲明入侵中國理由事檄文》(1841年)材料二 爾雖有大呢(一般認為是羊毛、羊絨織物的泛稱)、羽毛,非我湖絲(浙江湖州府出產的蠶絲),焉能織造 雖有花邊、鬼頭(外國銀元的別稱),非我紋銀、白鉛,焉能鑄成 其余各物,皆學我天朝法度。我天朝茶葉、大黃各樣藥材,皆爾狗邦養命之物,我天朝若不發給,爾等性命何在 ……若言水戰,則爾等將船只退出虎門,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與爾外海對仗,爾果能勝我,方為利害。——摘編自《盡忠報國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告示》(1841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批駁英國“檄文”的謬誤之處。(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廣州義民表達的觀點。(8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漫畫《各國聯合龍燈大會》(龍燈為火車狀)1909年,《民呼日報》刊載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辜榷(今譯獨占)專利之事,為斯密氏(英國學者亞當·斯密)所深惡,誠哉,其足惡也。然而有時以通國公利而論,專之愈于不專。此如創機著書諸事,家國例許專利非不知專利之致不平也。然不專利,則無以獎勸激勵,人莫之為,而國家所失滋多,故寧許之。——嚴復材料二 美國允許中國人將其創制之物,在美國領取專利牌照云云,此時中國人豈有能創制新機在美國設廠者,不過借此餌我允保護美人專利耳,真愚我也。所謂“保護”者,即禁我仿效之謂也。現中國各省局廠,仿用外洋新機、仿造專利機件不少,且正欲各處推廣制造,以挽利權。此款一經允許,各國無不援照。此約一經批準之后,各國洋人紛紛赴南、北洋掛號,我不能拒,則不獨中國將來不能仿效新機、新法,永遠不能振興制造,即現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槍炮彈藥各廠,仿效外洋新法、新機者,立須停工,中國受害實非淺鮮。……無論將來或此時舉行保護,亦萬不可允。——1903年張之洞針對中美商約談判給中國談判代表的電文(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嚴復與張之洞關于專利保護的不同主張。(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嚴復與張之洞有關專利保護的主張。(8分)20.(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對于中國上下不通與遭受外侮之間的關系,梁啟超曾總而論之曰:“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緣為奸;內外不通故無知己知彼之能,而守舊之儒乃鼓其舌。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啟超認為辦報館、伸民權、設議院、合群、辦會、設學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徑。論及設議院的功能,梁啟超認為議院不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諸多途徑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將代表民意參與決策的議院制度理解為“混天下一心”,這顯然是對西方議院制度的誤解,但卻是梁啟超及其弟子們希望達到的政治目標。另一位時務學堂學生戴修禮也有類似的思想,稱:“中國君無權也,臣無權也,民無權也。權何在 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禍……日本謂我十八省為十八國,不亦宜乎 ”可見,君無權、民無權幾乎是時務學堂師生的共識,而伸民權、開議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權”的絕佳途徑。——摘編自賈小葉《戊戌時期梁啟超民權話語的思想邏輯》(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戊戌時期梁啟超的民主思想與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戊戌時期梁啟超的民主思想。(6分)答案全解全析1.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虎門銷煙并沒有“最終完成”銷煙的使命,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虎門銷煙,沒有涉及鴉片販是否有所收斂,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通過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方式扭轉貿易逆差,不會放棄鴉片走私,加之清政府的統治腐朽落后,條件,排除D項。2.D 本題考查歷史觀念和史學素養。據材料可知,林則徐和裕謙對英軍的認識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對于研究抵抗派的思想來說,則是很有價值的原始史料,D項正確;林則徐和裕謙對英軍的認識是膚淺的,且二者的觀念趨同,排除A、B兩項;排除C項。3.D 本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發動戰爭,但前提是清政府必須履行同美國簽訂的條約,這表明美國在極力維護其在華利益,故選D項;從材料中不能看出美國在華勢力受到了排擠,排除A項;B項明顯不符合史實,排除;中美關系當時并沒有處于敵對狀態,故排除C項。4.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據“魏源……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可知,當時的華夷觀念并未發生轉變,排除A項;“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體現的是地主階級器物層面的學習,外來侵略促進民主意識增強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將中體西用的價值理念付諸實踐的是洋務派,排除C項。5.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據材料“取消一切商業貿易……統一供應”可知,太平天國的經濟政策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造成物資供應緊張,戰爭加劇物資供應緊張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排除D項。知識鏈接《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背景 處于強盛時期 處于衰落時期實質 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學習,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群眾基礎 擁有群眾基礎 缺乏群眾基礎作用 直接推動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 未能付諸實施6.B 據材料“新國家之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項正確;鴉片戰爭后便出現了以林則徐、魏源等人為代表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排除A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并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排除D項。7.C 選項 分析 正誤A 材料反映出清朝中央財政緊張,但不能說明中央集權衰微 ×B 浙鹽銷往江西、湖南兩省,對浙江和江西等地都有利,并未激化矛盾 ×C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奏請運浙鹽行銷江西、湖南兩省,有助于解決當時湘軍的軍餉問題,從而帶領湘軍東征太平天國 √D 曾國藩的做法有利于湘軍的發展,與湖南維新勢力的崛起沒有直接關系 ×8.D 題干主旨信息:①時空:鴉片戰爭后。②關鍵信息:西學傳播的重點轉向實用的軍事技術和與發展實業有關的各種應用技術。邏輯推理與判斷:鴉片戰爭以后,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戰敗也讓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逐漸認識到技術的落后,開始學習西方器物,這反映了時局變化影響現實需要,故選D項。題干設問要求回答士人學術旨趣變化的原因,排除A項;明清之際和鴉片戰爭以后的做法都體現了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洋務運動重心的轉變,排除C項。9.A 洋務派開設的這些新式學校,如譯書局等介紹的是西方先進軍事、工程技術,是應洋務運動學習西方軍事科技需要而創建的,故選A項;“采用了官督商辦的體制”的是洋務運動的民用企業,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的這些學校旨在培養新型的專門軍事、技術人才,無法得出其是否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排除C項;“拓展了與海外市場聯系”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應為“拓展了與海外文化聯系”,排除D項。10.A 題干主旨信息:①時空:1901—1907年(晚清)。②關鍵信息:《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維新知識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介紹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邏輯推理與判斷:《美國獨立記演義》《蘇格蘭獨立記》等的內容主要是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能激發民族主義意識,故選A項。材料中翻譯的著作涉及反帝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中翻譯的主要是政治小說,而非西方科學知識,排除C項;材料中維新派翻譯政治小說的目的不是革除舊的觀念,排除D項。11.A 據材料可知,早期維新派認為“西學中源”,雖然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減少了阻力,但不利于中國深入認識西方文化,不利于中國近代化的深入發展,故選A項;材料表明早期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但是未體現政治變革的內容,排除B項;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排除C項;早期維新派不等同于維新派,早期維新派只有主張,缺乏實踐,維新派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積極探索救亡圖存途徑,排除D項。12.D 本題以關于義和團的謠言來考查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材料中的記載無法反映義和團的真實情況,但是對于研究當時社會思想動態來說,卻是寶貴的原始史料,因為它反映了社會對義和團的認知態度,故選D。謠言能部分反映社會情況,具備一定程度的史料價值,,排除A;材料未提及西方科學,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民族情感,排除C。13.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側重于為洋務運動服務,而19世紀90年代以后,則轉向制度變革,這主要是因為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日益深入,D項正確;西學的影響力90年代以后的探索不僅有維新派,還有革命派等,排除B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14.A 據材料“20世紀初”“經常進行器械體操、兵式操練等鍛煉項目”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體育運動被賦予競爭利器的職能,受到社會關注,體現了體育運動承載著當時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故選A項;據材料“其成員以工商店主、職員為主,還包括部分知識分子”可知,體育運動受到一些人的關注,,排除B項;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于19世紀末,且實業救國思潮與體育運動發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象與清政府的政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15.D 據材料“長江商務,英國為重,各國覬覦已久,懼英而不敢先發,英亦慮各國干預而不敢強占,以啟各國戒心”可知,在長江一帶,歐美列強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約,維持了這一地區的平衡和安寧,有利于保障東南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材料強調列強在長江流域的相互制衡,沒有涉及其對北方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表明歐美各國相互牽制,而不是激化矛盾,排除B項;根據材料時間“1900年6月26日”可知,當時正處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排除C項。16.B 材料反映的是東南互保事件。“東南互保”是列強為保護已攫取的利益,防范義和團運動向南方地區擴展,而勾結南方相關督撫訂立的協議。東南督撫為求列強戰火不燒到各自轄區而實施該協議,表面上保住了其轄區的“常規”秩序,實則滿足了列強的政治需要,維護了列強的在華利益,同時也反映了中央式微,地方權大。東南互保這一事件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基礎,B項正確。名詞解釋東南互保 1900年6月,清朝南方各省督撫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規定“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東南互保,一方面阻止了八國聯軍南下蹂躪;一方面免除了列強在撲殺北方義和團時的南顧之憂,同時,它又使戰勝之后的列強在處置中國時不能不正視駐守東南的幾十萬軍隊。17.(1)定海、舟山等地是中國領土,并非英國“故地”;(2分)英國明知中國嚴禁吸食鴉片,仍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攫取暴利,本身就有“引誘吸食”的意圖;(2分)中國官員抄搜煙土,是執行中國法律、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2分)英國對中國的入侵始于1840年,而在戰爭爆發一年后才聲明入侵理由,此舉欲蓋彌彰。(2分)(2)主要觀點:認為英國的物產、制度都源于中國;軍事上妄想短期內戰勝英國。(4分)這些心態源于長期的專制統治、閉關自守政策;反映了近代民眾面對外來入侵時樸素的愛國情感;但其仍以天朝上國自居,體現了盲目自大的心態;英國在工業革命后,已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告示中的內容折射出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茫然無知。(4分)解析 (1)材料一 結論爾國浙省定海、舟山等處,原屬我國故地 定海、舟山等地是中國領土,并非英國“故地”(至于鴉片一事)嚴禁爾國人民吸食猶可言也,委責獨讓我國興販鴉片引誘,是何言也 英國明知中國嚴禁吸食鴉片,仍然大量向中國出口、走私鴉片,攫取利益,有“引誘吸食”的意圖爾國不肖文武官員每日闖墅海泊,抄搜煙土,乘機逞掠,形同倭竊,誠何國體,不禁發指 中國官員抄搜煙土是執行中國法律、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入侵中國始于1840年,而英國檄文發布時間為1841年,戰爭爆發一年之后才聲明入侵理由,此舉欲蓋彌彰。(2)據材料二“皆學我天朝法度。我天朝茶葉、大黃各樣藥材,皆爾狗邦養命之物,我天朝若不發給,爾等性命何在”得出廣州義民認為英國的物產、制度都源于中國;據材料二“若言水戰,則爾等將船只退出虎門,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與爾外海對仗,爾果能勝我,方為利害”得出軍事上妄想短期內戰勝英國。對這些觀點的評析,可以從產生這種心態的原因、民族情感、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等方面分析。18.賞析角度 解讀信息漫畫背景 《辛丑條約》簽訂;清末新政;列強加強資本輸出(3分)漫畫信息 龍燈由火車頭和車廂組成,執龍珠者為清政府官員,其余執火車車頭和車廂者皆為外國列強代表(2分)內涵解讀 此畫以“耍龍燈”作比喻,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鐵路主權的控制,同時也表達了對清政府腐敗無能、出賣國家利益的不滿。(2分)列強搶奪路權,侵犯中國主權,漫畫反映民情民意;促進民眾覺醒,引發社會變革(2分)意義價值 近代鐵路的修筑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縮影,體現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該漫畫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3分)解析 據漫畫時間“1909年”可分析該漫畫背景:《辛丑條約》簽訂,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清政府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實行新政;列強加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提取漫畫中的信息:畫中的龍燈由火車頭和車廂組成,執龍珠者為清政府官員,其余執火車車頭和車廂者皆為外國列強代表。結合所學知識對此漫畫內涵進行解讀可知,此畫以“耍龍燈”作比喻,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鐵路主權的控制,同時也表達了對清政府腐敗無能、出賣國家利益的不滿。列強搶奪路權,侵犯中國主權,漫畫反映民情民意;促進民眾覺醒,引發社會變革。最后,歸納該漫畫意義價值,從近代鐵路的修筑所反映的時代特征、漫畫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等角度進行分析。19.(1)主張:嚴復主張對于機器創制、著書等,要實行專利保護制度;(2分)張之洞主張不對外國人的專利實行保護。(2分)(2)評析: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展。嚴復主張實行專利保護,認為其可以鼓勵技術發明,嚴復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從長遠來看,專利保護有利于增強國家發展潛力。(3分)基于保護國家利權、發展民族工業及推行“新政”的需要,張之洞提出不對外國人的專利進行保護,其看法也有一定道理。(3分)兩人關于專利保護的主張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救亡圖存、推動近代化的探索,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專利制度難以有效推行。(2分)解析 (1)據材料一“此如創機著書諸事,家國例許專利……國家所失滋多,故寧許之”得出嚴復主張對于機器創制、著書等,要實行專利保護制度;據材料二“現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槍炮彈藥各廠,仿效外洋新法、新機者……無論將來或此時舉行保護,亦萬不可允”得出張之洞主張不對外國人的專利實行保護。(2)結合所學洋務運動的內容可知,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展。據材料一“非不知專利之致不平也。然不專利,則無以獎勸激勵”,從專利保護的積極影響方面來分析得出嚴復的主張有一定道理。據材料二“現中國各省局廠,仿用外洋新機、仿造專利機件不少,且正欲各處推廣制造,以挽利權”“現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槍炮彈藥各廠,仿效外洋新法、新機者,立須停工,中國受害實非淺鮮”分析張之洞的主張的合理之處。最后,將嚴復、張之洞兩人的主張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進行辯證分析。20.(1)不同:梁啟超主張用民權、議院來溝通君民關系,而西方的民權、議院則是限制專制君主、保護資產階級利益的;(4分)梁啟超所提倡的民權、議院與拯救民族危機緊密結合,而西方則主要強調選民(有產階級)的意志。(2分)(2)評價:推動了近代西學東漸的深入發展;有利于喚醒國人民族意識;傳播了維新思想;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深刻揭示了官僚政治的弊端;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4分,答出2點即可)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梁啟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認識局限性。(2分)解析 (1)材料和所學 不同根據材料“梁啟超認為辦報館、伸民權、設議院、合群、辦會、設學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徑”并結合所學 梁啟超主張用民權、議院來溝通君民關系,而西方的民權、議院則是限制專制君主、保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根據材料“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并結合所學 梁啟超所提倡的民權、議院與拯救民族危機緊密結合,而西方則主要強調選民(有產階級)的意志(2)材料和所學 評價根據材料“伸民權、設議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 梁啟超宣傳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推動了近代西學東漸的深入發展,從學習器物向學習制度轉變;傳播了維新思想根據材料“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等信息并結合所學 有利于喚醒國人民族意識;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根據材料“在故例也,在胥吏也,故成今日之烈禍”等信息并結合所學 深刻揭示了官僚政治的弊端“伸民權、開議院正是‘通下情’‘收君權’的絕佳途徑”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梁啟超的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認識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