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二)滿分41分,限時25分鐘考點3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1906年,柳亞子提出“重新建設一個中國人的中國來,然后可以定那堂堂皇皇的憲章,去做自由自立的國民”。其旨在( )A.推動反封建意識增長 B.傳播民族民權的思想C.抨擊清政府統(tǒng)治弊端 D.支持清末新政的措施2.19世紀90年代初,康有為在廣州創(chuàng)辦萬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學者數(shù)百人。在課堂上,康有為縱論天下大事,每講一學,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舉出歐洲的例子以資證明??涤袨榇伺e旨在( )A.培養(yǎng)近代新式變法人才B.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C.開啟經世致用治學路徑D.增強國人民族民主意識3.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期間,命督撫廷臣保舉人才開始成為光緒帝擇用官吏的特殊方法。“明定國是”詔書頒布后,被保舉者超過百人,光緒帝幾乎全部下令召見。由此可知,光緒帝此舉意在 ( )A.廢除科舉取士制度 B.加強君權,推行變法C.促使中央權力下移 D.消除帝后兩派矛盾4.戊戌政變后,保守派官員陳夔龍認為慈禧“并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國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會就此斷送。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則將政變視為改革的“漸進”與“激進”路線之爭。這反映出當時( )A.變法革新是大勢所趨B.保守派內部對新法產生分歧C.變法的條件不夠成熟D.維新派擁有廣泛的變法基礎5.近代以來,西方基督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摩擦不斷,突出表現(xiàn)為民教沖突。下圖中教案發(fā)生數(shù)有三個典型的高峰期。據(jù)此判斷,影響民教沖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緣矛盾 B.思想文化沖突C.民族危機 D.清朝腐敗落后6.義和團運動興起后,活動范圍集中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區(qū)(下圖所示)。據(jù)此可知,當時 ( )A.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挑戰(zhàn)B.列強擴大了對華資本輸出C.京津地區(qū)的思想最為保守D.義和團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7.與下圖所示情況有關的條約( )A.使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B.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C.導致清政府的中央機構開始具有殖民色彩D.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8.在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zhàn)后,劉坤一、張之洞等東南督撫與各參戰(zhàn)國洽商“東南互?!眳f(xié)議。下表內容是對劉坤一的評價,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來源 內容清政府諭旨(1902年) 前年近畿之亂,該督保障東南,匡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碩望,實為國家柱石之臣梁啟超《嗚呼劉坤一、嗚呼陶模!》(1902年) 拳匪之亂,立東南保護之約,不無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國在南方之權力范圍,亦愈確立矣?!瓌⒔账缘帽F湮恢?隆隆日上者,由其媚外政策之日嫻熟也蔡和森《義和團與國民革命》(1924年) 方鎮(zhèn)總督以至地方官……奴顏婢膝宣告,不顧北京形勢如何,對于外人條約權利保護不怠,去討好外國帝國主義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B.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評價C.不同的評價體現(xiàn)人物的多面性D.不同時期對人物評價大同小異9.1900年10月,英國與德國簽訂《英德協(xié)定》,規(guī)定各國在中國的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均應遵循“自由開放,毫無差別”的原則,“不得利用現(xiàn)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其所謂“原則”的推行( )A.遏制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B.維持了中國形式上的獨立C.化解了列強在中國問題上的矛盾D.觸犯了其他列強在華權益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4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使得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fā)展,政治改良也提上議事日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現(xiàn)了民間社會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甚至依稀可見近代市民社會的雛形。但令人不無遺憾的是,這種良性互動關系未能得以長期維持,加之社會自身存在種種難以克服的缺陷,導致近代中國始終無法孕育出成熟的市民社會,也無從根本改變一以貫之的強國家、弱社會的結構性特征,更難以使近代中國走上獨立富強的發(fā)展之路。——摘編自朱英《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材料二 在東西方較量中,西方在近代逐漸強大,并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權,而東方卻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從此一落千丈。有學者分析,西方贏得這場較量的三個關鍵因素是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崛起。這三個因素不是齊頭并進的,它們有時合作、有時對立,相互纏繞、相互塑造,每個因素都存在幾種不同的細分模式。順著這個思路可以推測出,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途徑其實有很多種。——摘編自李筠《西方史綱:文明縱橫3000年》(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8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西方國家實現(xiàn)社會轉型的原因。(6分)答案全解全析1.B 2.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排除B項;材料中雖涉及經世致用,但經世致用在明清之際便已有人提及,故“開啟”一詞表述不當,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識,排除D項。3.B 戊戌變法期間,督撫廷臣保舉人才開始成為光緒帝擇用官吏的特殊方法,光緒帝親自選拔官員的目的是加強君權,從而更好地推行變法,B項正確。戊戌變法并沒有者的主觀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專制,排除C項;光緒帝此舉是為加強君權,應對強大的后黨力量,而不是消除帝后矛盾,排除D項。4.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據(jù)“保守派官員陳夔龍認為慈禧‘并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可知,材料并未涉及保守派內部對新法產生分歧,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內官員及國外政客對戊戌政變的看法,而非對改革失敗的原因分析,排除C項;維新變法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排除D項。5.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地緣政治是指將地理因素作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想要進一步瓜分、掠奪中國,與地緣無關,排除A項;自近代列強侵華以來,中西方之間思想文化沖突不斷,排除B項;由于西方的殖民入侵,外國傳教士在傳教中充當了殖民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犯下種種罪行,引發(fā)民教沖突,清政府腐敗無能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D項。6.A 選項 分析 正誤A 據(jù)圖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當八國聯(lián)軍在京津地區(qū)進行侵略活動時,各地并沒有派軍隊進京保衛(wèi)皇帝,只有民間的義和團向京津地區(qū)挺進,這說明這一時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了,中央集權面臨挑戰(zhàn) √B 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工廠等,材料無法體現(xiàn) ×C 京津地區(qū)思想最為保守的表述與史實不符且材料無法體現(xiàn) ×D 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不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 ×7.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一步破壞中國的領土完整,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的中央機構開始具有殖民色彩,排除C項;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列強在中國瘋狂搶占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D項。知識鏈接《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內容 危害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 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qū),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區(qū)”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qū)駐扎軍隊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zhàn)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便于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8.B 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梁啟超和蔡和森從討好帝國主義的角度批判劉坤一,而清政府從匡扶大局的角度贊揚劉坤一,說明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評價,故選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人物評價的差異,而非對人物的記載不同,排除A項;不同的評價緣于評價者的立場的差異,并不是體現(xiàn)人物的多面性,排除C項;不同時期,對于人物的評價隨時代的變化而產生差異,并非大同小異,排除D項。9.B 原則: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選項 分析 正誤A 這一原則實際上是認同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而非遏制 ×B 這一原則是將中國置于列強的共同統(tǒng)治之下,但形式上中國領土并未發(fā)生變更,維持了中國形式上的獨立 √C “化解了”一詞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 ×D 這一原則維護了列強在華的共同利益 ×10.(1)特征:民間社會發(fā)展,逐步走向近代化;封建制度仍占主導地位,未能順利完成轉型。(4分)說明: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引領了維新運動、新文化運動等,是中國近代化的表現(xiàn)。但封建制度仍未被徹底消滅,自然經濟始終占據(jù)社會經濟主導地位,男尊女卑、迷信等傳統(tǒng)落后思想仍束縛著民眾,給近代化帶來阻礙。(4分)(2)原因:國家,通過改革或革命,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yè)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社會,啟蒙思想的傳播;民眾生活方式的轉變。(6分)解析 (1)第一小問特征,據(jù)材料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現(xiàn)了民間社會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甚至依稀可見近代市民社會的雛形”得出民間社會發(fā)展,逐步走向近代化;據(jù)材料一“這種良性互動關系未能得以長期維持,加之社會自身存在種種難以克服的缺陷,導致近代中國始終無法孕育出成熟的市民社會”得出封建制度仍占主導地位,未能順利完成轉型。第二小問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后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實力不斷提升,更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改革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性,于是出現(xiàn)了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先后從技術、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層面學習西方,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小農經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受到嚴重的限制,使得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困難,由此可總結出答案。(2)據(jù)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西方贏得這場較量的三個關鍵因素是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崛起”并結合所學進行總結歸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