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一)滿分43分,限時25分鐘考點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考點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陶寺中期遺址發現了儲藏用的窖穴群和類似后世的“王陵寢廟”區。其中,有一座大墓長5米、寬3.6米,隨葬裝有漆木柄的跟禮儀有關的玉石鉞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總面積1 000平方米的觀象臺,可以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準確時間。據此推知( )A.文明產生具有多元特征B.公共權力機構的成熟C.國家初始形態逐步具備D.舊石器文化較為發達2.文字是保存和傳達語言的一種書寫符號。下面依次是“亞”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及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據此可見( )A.文明起源多元一體 B.文化交流豐富多彩C.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D.中華文化博采眾長3.山東莒縣的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高柄杯一類的飲酒器具,達663件之多,約占整個遺址出土器物總數的45%。由此推斷,當時該地( )A.制陶技術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經出現C.階級對立日益明顯 D.糧食產量有所增加4.西周時期,“立”既是指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為王臣,也還包括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繼續擔任諸侯或王官,周王必須進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經過周王冊命的諸侯或王官的繼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A.保障了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B.彰顯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維系了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D.強化了君臣間的契約關系5.西周中晚期的五祀衛鼎、散氏盤、師永盂等青銅器,均有關于土地轉讓的銘文,其中一些還涉及土地賠償案件的審理程序。這反映出當時 ( )A.土地私有制已確立 B.司法判決依據明晰C.井田制度出現松動 D.宗法分封體系崩潰6.齊桓公最先成就霸業,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齊桓公主持葵丘會盟,邀請一些鄰國參加。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并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葵丘會盟( )A.表明齊桓公的霸業受普遍支持B.拉開春秋時期列國爭雄的序幕C.使分封宗法體系遭遇重大危機D.受到當時合縱連橫思想的啟迪7.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以“尊王攘夷”等旗號組織會盟,合力對抗他們認定的所謂“夷狄”國家。這一做法反映出(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邊少數民族威脅增強C.華夏認同觀念發展 D.諸侯對分封秩序的維護8.孔子認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據此可知,孔子 ( )A.維護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B.強調統治者應加強道德修養C.宣揚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D.對禮崩樂壞的現狀深懷憂慮9.戰國時期各國大多先于邊地設郡,齊國卻始終沒有設郡,而是將全國劃分為五都;各國的官僚機構基本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國仍沿襲春秋舊制,以令尹為最高官職,其他官職設置更加五花八門,異多于同。這一現象反映了各國( )A.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B.求同存異謀發展的趨勢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D.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6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時期,晏嬰說:“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認為周禮能“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命題。在他看來,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無幾,只是后天習俗的不同導致彼此道德品質的差別。因此,孔子認為,要想達到“仁者”的理想境界,關鍵在于個體的內心自覺,“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側重于要求社會關系雙方對己克制權利的索取、對人克盡義務的相互性。《中庸》認為“誠”是“天之道”,人必須“以誠載道”方能與其他人和諧相處,并認為“民無信不立”,必須“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會。——摘編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發源于古希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西方文明充溢著追求自由、敢于冒險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從源頭上就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別。西方人更加向往獨立與自由。他們認為世界萬物一切價值雖不必然為人所創造,但都是人所經驗可及的,個人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還倡導通過個人奮斗和競爭實現個人價值,強調自主、自立、自我奮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確信和崇尚人類合乎邏輯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礎上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主張“知識就是力量”,宣揚“科學萬能”等。——摘編自孫蘭英、陳嘉楠《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西方傳統價值觀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先秦時期先哲提出的有關社會價值觀方面的主張,并分析這些主張的意義。(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中國相比,近代西方社會價值觀的特點,并簡析其成因。(8分)答案全解全析1.C 據材料“類似后世的‘王陵寢廟’區”“跟禮儀有關的玉石鉞共6件”“觀象臺,可以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準確時間”并結合所學可知,陶寺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且發現了代表等級的王陵和與禮儀有關的玉器,體現了當時階級階層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故選C項。圖解歷史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的關系 早期國家的突出特點:金屬器具、貧富分化、文字、城市、禮制形成等。2.C 根據材料中“亞”字字體的演變過程可得出,“亞”字整體變化不大,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漢字演變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這體現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C項正確;“多元一體”表現為每一種文化有其獨立發展性,但同時又是一體的,材料不涉及“多元一體”,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故排除B、D兩項。3.D 題干主旨信息:①時空信息:新石器時代,山東莒縣的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②解題關鍵:高柄杯一類的飲酒器具,達663件之多,約占整個遺址出土器物總數的45%。邏輯推理與判斷:釀酒的重要原料是糧食,據此推斷出當時該地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故選D項。材料并沒有述及其他地區,不能推斷出制陶技術普及的結論,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在大汶口文化時期,私有制已經出現,但是題干材料沒有表明諸多飲酒器具屬于個人所有,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在大汶口文化時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但是題干沒有涉及階級對立,排除C項。4.B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諸侯或王官的繼承人只有經過周王的冊封,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這彰顯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選B項。這一制度保障的是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而非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助于維系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故排除A、C兩項;分封制下君臣之間主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不是契約關系,排除D項。5.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以法律的形式逐漸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與題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西周中晚期……涉及土地賠償案件的審理程序”可知,西周中晚期的司法審理存在一定的程序,但沒有體現司法判決的依據是否明晰,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分封體系逐漸崩潰,排除D項。6.C 7.C 據材料“尊王攘夷”并結合所學可知,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御夷狄襲擾,“尊王攘夷”突出了華夏國家的主權理念與社會整合意識,反映出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項;據材料“合力對抗他們認定的所謂‘夷狄’國家”并結合所學可知,并不是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增強,而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爭霸戰爭,排除B項;“尊王攘夷”的實質是利用周天子的影響來號令諸侯,發展自己的力量,爭奪霸主地位,是對分封秩序的破壞,排除D項。圖解歷史8.B 材料認為上者正,則社會安定,百姓安居,上者即統治者,因此孔子強調統治者應加強德行,方能治理好百姓,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為政以德,故選B項;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確立于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孔子主張維護等級秩序,強調尊卑有別,因此宣揚君臣平等的說法不正確,排除C項;材料中孔子對上者的要求是為了更好地統治百姓,不能體現禮崩樂壞的局面,排除D項。9.A 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熟記),戰國時期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各諸侯國經濟基礎的變化存在不平衡性,這導致各國政治制度的變化也存在不平衡性,故選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勝利,紛紛進行改革,求同存異指的是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并非“求同存異謀發展”,排除B項;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材料中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制度與民族交往交融程度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戰國時期,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但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1)主張:注重人倫關系,強調社會秩序和諧;注重道德精神,強調對道德價值的追求;注重內心修養,強調主體自覺;注重社會義務,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注重追求誠信,強調以誠為本。(4分,任答2點即可)意義:促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關注自我、追求自由的思潮,形成了不懈的進取精神;影響了后世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4分)(2)特點:側重于個人主義;強調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倡導理性和科學;敢于冒險,喜歡開拓創新。(4分,任答2點即可)成因:受地理環境影響,西方形成了海洋文明;商品經濟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的影響;西方民主政治的推動;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4分,任答2點即可)解析 (1)第一小問主張,具體分析如下:材料 主張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 注重人倫關系,強調社會秩序和諧只是后天習俗的不同導致彼此道德品質的差別 注重道德精神,強調對道德價值的追求關鍵在于個體的內心自覺 注重內心修養,強調主體自覺更側重于要求社會關系雙方對己克制權利的索取、對人克盡義務的相互性 注重社會義務,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人必須“以誠載道”方能與其他人和諧相處,并認為“民無信不立” 注重追求誠信,強調以誠為本第二小問意義,據所學百家爭鳴的意義可知,促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關注自我、追求自由的思潮,形成了不懈的進取精神;影響了后世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2)第一小問特點,具體分析如下:材料 特點個人利益高于一切 側重于個人主義西方人更加向往獨立與自由 強調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確信和崇尚人類合乎邏輯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礎上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倡導理性和科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西方文明充溢著追求自由、敢于冒險的海洋精神 敢于冒險,喜歡開拓創新第二小問成因,主要從地理、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地理方面,據材料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西方文明充溢著追求自由、敢于冒險的海洋精神”并結合所學可知,受地理環境影響,西方形成了海洋文明;據所學可知,經濟方面,商品經濟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的影響;政治方面,西方民主政治的推動;思想方面,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