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八單元 單元提升卷(含解析)-《巔峰突破》2026版歷史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八單元 單元提升卷(含解析)-《巔峰突破》2026版歷史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
姓名班級考號
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
密封線內不要答題
)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單元提升卷
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提出三個條件: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有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據此判斷,中國共產黨提出這些條件旨在(  )
A.推動北伐戰爭,實現國家統一
B.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政權
C.停止國內戰爭,抵抗日本侵略
D.發起戰略決戰,爭取全國勝利
2.《新華日報》是1938—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發行的唯一黨報。《新華日報》記者與國民黨、中間黨派報社記者常以私人交往形式進行討論,互通采訪線索與消息。這(  )
A.有利于開展全國抗戰
B.旨在塑造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形象
C.有利于根據地思想統一
D.表明中國共產黨代表各階級利益
3.有學者指出,20世紀40年代,在京派、海派文學之外又興起了一個新的文學派別——渝派文學,他們面對現實苦難和自身命運理性思考,為生存而吶喊、為生命而謳歌,表現出鮮明的生存體驗意識與生命主體意識。渝派文學興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國民政府的腐朽統治    B.日本推行奴化教育
C.全國抗戰的文化訴求    D.京滬文化日漸衰落
4.1937年底,全國共有工廠3 925家(不包括東北),僅上海一地就有1 235家,約占總數的31%,其他沿海各省共2 063家,約占總數的53%。為避免沿海工業遭受滅頂之災,南京國民政府開始逐步動員沿海沿江工業內遷,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一舉動(  )
A.推動了中國經濟均衡發展
B.促進了經濟重心西移
C.為抗戰勝利奠定經濟基礎
D.推動了統制經濟形成
5.1937年4月9日,《新中華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則消息,稱“東三省境內抗日義勇軍近來頗為活躍,弄得‘日滿’手忙腳亂”,并為此配了一幅《義勇軍攻入哈爾濱》的漫畫。《新中華報》此舉(  )
A.旨在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
B.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
C.揭示了敵后戰場的重要性
D.表明了日軍“囚籠政策”的失敗
6.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要求共產黨員在“民族自衛戰爭和建立三民主義共和國”“尊重國民黨和各民主黨派的獨立性”“政治工作”“行政工作”“民眾運動”和“對待一切非共產黨員的態度”等六大方面成為“模范”。上述決議旨在(  )
A.同國民黨爭奪三民主義解釋權
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增強共產黨員的政治理論修養
D.適應民族解放戰爭需求
7.據記載,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東北共掠奪煤炭1.15億噸、鋼材1 308萬噸、生鐵300萬噸;在東北開采石油年均20萬余噸;收繳糧食3 330.8萬噸,其中1 130萬噸被運往日本。日本此舉的目的是(  )
A.滿足拓展市場的需要
B.變中國為其經濟附庸
C.消滅中國抗日的物質基礎
D.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
8.1940年上半年開始,日軍在華北采取了一系列強化鐵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懲治群眾破路的辦法。敵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網,據點星羅棋布。當地群眾形容:出門走公路,抬頭見崗樓。這反映出(  )
A.日本加緊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
B.華北地區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嚴峻
C.日本面對百團大戰的瘋狂回擊
D.民眾對于日本侵華的本質認識不清
9.1941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日本、印度、印尼、菲律賓、馬來亞、緬甸、泰國、朝鮮、越南等國和中國國內各民族代表出席了大會。中國共產黨此舉 (  )
A.適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
B.宣傳了革命統一戰線主張
C.壯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
D.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10.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期間收復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7 000多位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后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3萬余人。1945年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這說明(  )
A.中國戰場協助配合了盟軍軍事行動
B.抗日戰爭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C.中國對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
D.中國遠征軍的戰績名揚海內外
11.中共中央收到蔣介石的三封電報后,于1945年8月23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并明確聲明:我們愿意與中國國民黨以(及)其他民主黨派,努力求得協議,以期各項緊急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并長期團結一致,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A.積極推動工作重心轉移
B.堅持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C.致力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D.堅決揭露蔣介石假和平陰謀
12.1947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決定:一方面成立中央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等主持,仍留陜北,同敵人“兜圈子、扭辮子”并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同時成立中央工作委員會,撤出陜北后“經五臺往太行”疏散,負責“中央委托之工作”。這些調整(  )
A.促進了土地改革群眾運動的高漲
B.成功開辟了國統區內的第二條戰線
C.是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具體實踐
D.有助于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13.某解放戰爭紀念館講解員介紹一次軍事行動時說:國民黨主要兵力部署在陜北、山東兩個解放區,從而形成了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態勢。中共中央決定從敵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進行突破,直插國民黨心臟。這次軍事行動(  )
A.成為促成重慶談判的重要因素
B.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
C.摧毀了國民黨主要的軍事力量
D.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14.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把軍隊變為工作隊》的指示,指出:在渡江南進和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軍隊不但是一個戰斗隊,而且主要是一個工作隊,軍隊干部應當全體學會接收和管理城市。這一指示的發布(  )
A.說明國民黨的防線已全面崩潰
B.反映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C.推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
D.順應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需要
15.下圖是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三十日,東北行政委員會頒發給合江省興山市三街村農民徐福的土地執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
A.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基本完成
B.為解放東北地區提供了保障
C.土地改革消滅了私有土地制度
D.使農民擁有了土地的使用權
16.美國國務院白皮書指出:中華民國政府的失敗,“不是因為援助不夠。我們派往現場的觀察員報告說,在至關重要的1948年,國民黨軍隊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彈藥吃過一次敗仗。國民黨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極大削弱,實際上乃是戰爭初期我們派駐重慶的觀察員所見到的那種腐敗現象。……中國的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據此分析,影響解放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  )
A.軍隊裝備    B.外部支持
C.民心向背    D.腐敗問題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圖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物價波動情況曲線圖(1926年為100)。
材料二 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更名為“陜甘寧邊區銀行”(簡稱“邊區銀行”)。在設立初期,陜甘寧邊區銀行并未發行貨幣,邊區市場上流通的是國民黨的法幣。1938年6月,由于輔幣短缺,邊區銀行才在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授權下,以光華商店的名義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并將其作為輔幣使用。代價券可隨時兌換法幣。邊區政府自1941年開始授權邊區銀行發行“陜甘寧邊區銀行幣”(即邊幣),其面額有壹角、貳角、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貳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10種。
——摘編自《抗日根據地銀行及貨幣政策概述》
(《中國紀念館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政府進行法幣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陜甘寧邊區政府發行邊幣的意義。(7分)
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版畫既是藝術作品,也是武器;版畫家們既是藝術家,更是戰士。下圖為版畫家李樺1935年創作的木刻畫——《怒吼吧!中國》,被稱為“版畫中的《義勇軍進行曲》”。畫中一位青年壯士被蒙眼綁在木樁上,身體扭曲著,正張開嘴怒吼,一只手伸向一把匕首。讓人不禁暢想,一旦他將匕首拿到手中,便可斬斷一切束縛的繩索,獲得解放。
結合所學知識,以“《怒吼吧!中國》賞析”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19.(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區不斷擴大,許多原來分散的、被隔離的小塊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逐漸形成幾個大的解放區。各地解放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復雜的地區差異性。中央決定將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適當合并,建立大行政區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9月之前,先后建立了陜甘寧邊區政府、東北人民政府、華北人民政府和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及華中行政辦事處等大行政區人民政權,從而形成一種大行政區制度。其行政制度大體上實行大行政區、省(行署)、縣、鄉(村)四級制。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下設有辦公廳、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農業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另外,華北人民政府組織專門會議詳細研究了村、縣人民代表選舉條例,并草擬了村、縣人民代表選舉條例施行細則和選舉手冊。
——摘編自黃建紅《解放戰爭時期的
大行政區制度研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建立大行政區制度的原因。(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建立大行政區制度的意義。(8分)
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濟深故居位于廣西梧州市。2011年,李濟深故居被民革中央定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共廣西區委統戰部定為“民族團結示范基地”和民革廣西“愛國·同心”教育基地等。下圖為李濟深故居二層的議事廳。
1937年春,李濟深在此召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大會,商討抗日救亡和推動國共合作等問題。1944年底,李濟深在此成立南區抗日自治委員會,并多次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在此會晤,加強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開展敵后抗日。在征得李濟深同意后,其警衛隊中的中共黨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使得中共中央倡導的抗日救國理念和活動在當地深入民心。
——摘編自陳水德等《抗戰時期
李濟深故居的中共臨時黨支部》
(1)提取材料中與“抗日戰爭”相關的一個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李濟深故居的社會價值。(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北伐是在共產黨建立蘇維埃政權,排除A項;“蘇維埃區域”說明此時處于土地革命時期,已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排除B項;戰略決戰屬于解放戰爭時期,材料反映的是面對日本侵略,排除D項。
2.A 在《新華日報》發行期間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和中間黨派記者密切交往、討論,這有利于不同黨派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利于開展全國的團結抗日活動,故選A項;材料無法判斷該報紙是否意在塑造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形象,排除B項;該報紙發行于國統區,無法作用于根據地,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排除D項。
3.C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國民政府的腐朽統治不符合材料中“為生存而吶喊、為生命而謳歌”,排除A項;日本在日占區推行奴化教育,而渝派文學興起于重慶,排除B項;渝派文學興起,并不代表京滬文化日漸衰落,排除D項。
4.C 根據材料可知,全國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為了沿海沿江工業免遭滅頂之災,動員相關企業內遷,這有利于保存大部分企業的實力,為爭取抗戰最后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故選C項。材料中企業的內遷僅僅是布局調整,無法推動均衡發展,排除A項;B項夸大了該舉動的作用,且與史實不符,排除;統制經濟的主要內容包括壟斷金融、實行專賣制度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5.A 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逐漸淪陷,《新中華報》刊登東三省境內抗日義勇軍的功績,其目的在于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故選A項;1937年9月,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正式形成,排除B項;抗日義勇軍是東北人民自發組織起來的一種抗日武裝,義勇軍不是敵后戰場的軍隊,因此揭示了敵后戰場的重要性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囚籠政策”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采取的一項政策,1937年4月抗日戰爭還未進入相持階段,排除D項。
6.D 據材料可知,全國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的決議案要求共產黨員在六大方面要成為模范,這主要是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適應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故選D項;雖然材料提及共產黨員要成為民族自衛戰爭和建立三民主義共和國的模范,但這并不是為了與國民黨爭奪三民主義解釋權,故排除A項;當時已經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排除B項;增強共產黨員的政治理論修養并非決議主旨,故排除C項。
7.B 據材料“日本在東北共掠奪煤炭1.15億噸、鋼材1 308萬噸、生鐵300萬噸”“收繳糧食3 330.8萬噸,其中1 130萬噸被運往日本”并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行為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排除A項;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大肆掠奪東北財富,以緩解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變中國為其經濟附庸,故選B項;對東北的物資掠奪不能達到消滅中國抗日的物質基礎的目的,排除C項;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屬于措施,而非最終目的,排除D項。
8.B 據“1940年上半年開始”“華北”“一系列強化鐵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懲治群眾破路的辦法”及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對敵后抗日根據地所采取的“囚籠政策”,這反映出華北地區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嚴峻,故選B項;題干所述屬于軍事方面,而不是“經濟掠奪”,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題干所述屬于百團大戰的背景,而不是對百團大戰的“瘋狂回擊”,排除C項;“群眾破路”“抬頭見崗樓”體現出民眾對于日本侵略的不滿與反抗,排除D項。
9.A 據材料可知,1941年,“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召開,說明東方各民族在反對日本法西斯的共同斗爭中的團結一致,適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故選A項;革命統一戰線是國民革命時期由廣大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東方各民族共同反對法西斯,與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無關,排除D項。
10.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取得重大戰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故選C項;中國遠征軍是出國作戰,不在中國戰場,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遠征軍的戰績名揚海內外,排除D項。
11.B 據材料“我們愿意……三民主義”可知,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工作重心的轉移,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為重慶談判做準備,并不是致力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電報做出的響應是尋求團結與和平,而非揭露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排除D項。
12.D 據材料“一方面成立中央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等主持,仍留陜北……同時成立中央工作委員會……”并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共中央調整政策,以便更好應對國民政府的重點進攻,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土改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國統區內第二條戰線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此時我黨工作重心仍在農村,排除C項。
13.D 據材料“從敵之要害……國民黨心臟”并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D項;重慶談判是1945年8月至10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排除B項;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排除C項。
14.D 據材料信息可知,1949年渡江戰役前,中共中央軍委指出在渡江南進和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軍隊還要學會接收和管理城市,結合此時即將召開的西柏坡會議的史實可知,這順應了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到城市的需要,故選D項;1949年4月渡江戰役標志國民黨防線已全面崩潰,排除A項;抗日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并未發生變化,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后大規模經濟建設展開,排除C項。
知識歸納
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三次轉移
1927年 10月 井岡山革命 根據地創建 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1949年春 中共七屆 二中全會 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 屆三中全會 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15.B 正確項分析:
錯誤項分析:新中國成立意味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基本完成,排除A項;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是廢除地主土地私有,變為農民土地私有,排除C項;農民不僅擁有土地的使用權,還擁有所有權,排除D項。
知識歸納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
時期 目的 內容 影響
土地 革命 時期 進行根據地建設,推動革命斗爭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 為保衛勝利果實,農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全民族 抗戰 時期 鞏固抗日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 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解放 戰爭 時期 獲得人民支持,保障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16.C 據材料“國民黨……腐敗現象……中國的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并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一黨專制腐敗統治導致民不聊生,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農民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堅持和平、民主、團結,贏得各界人士支持,由此可見,影響解放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民心向背,故選C項;國民黨獲得了美國的支持,軍隊裝備領先,排除A項;美國扶蔣反共是外因,外因不是決定性因素,排除B項;腐敗問題使得民心動搖,因此勝負的關鍵是民心,排除D項。
知識歸納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
國民黨 共產黨
階級 立場 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具體 原因 (1)軍事上:蔣介石指揮上的失誤、國民黨內部軍隊派系林立 (2)政治上:實行獨裁統治,積極反共反人民,假和平,真內戰 (3)經濟上:征收苛捐雜稅,濫發紙幣,使國統區經濟處于崩潰邊緣 (4)外交上:進一步出賣國家主權,使美國在華攫取更多的特權 (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2)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 (4)組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17.(1)背景: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白銀外流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國內幣制混亂影響經濟發展;加強經濟統制的現實需求。(6分,任答3點即可)
(2)意義:有利于穩定邊區經濟秩序,促進根據地經濟建設;為敵后抗戰提供經濟保障;有利于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獨立自主貨幣體系的有益嘗試。(7分)
解析 (1)由材料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得出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由材料一1932年至1936年“白銀外流、通貨緊縮”得出白銀外流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結合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統治得出國內幣制混亂影響經濟發展;結合南京國民政府進行法幣改革的目的得出加強經濟統制的現實需求。
(2)由材料二“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并結合所學得出有利于穩定邊區經濟秩序,促進根據地經濟建設;結合材料二的時間信息得出為敵后抗戰提供經濟保障;由材料二“光華商店代價券”“代價券可隨時兌換法幣”得出有利于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由材料二“開始授權邊區銀行發行‘陜甘寧邊區銀行幣’”得出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獨立自主貨幣體系的有益嘗試。
18.示例
《怒吼吧!中國》創作于1935年,當時,華北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高潮。(4分)
畫面中,一個被緊緊捆綁、雙眼被蒙住的中國人,象征著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中華民族;他張開嘴在怒吼,象征著中華民族正在奮起掙脫帝國主義與一切反動勢力的壓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著中國人民要拿起武器,為民族前途而戰;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斬斷一切束縛的繩索,象征著中國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解放。(4分,任答2點即可)
該畫體現了作者濃重的憂患意識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甘沉淪的斗爭精神,起到了呼喚同胞們覺醒與抗爭、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積極作用。(4分)
解析 據材料“1935年創作的木刻畫”并結合日本侵華的史實闡述這一版畫創作的歷史背景,《怒吼吧!中國》創作于1935年,當時,華北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高潮。由材料“畫中一位青年壯士被蒙眼綁在木樁上,身體扭曲著,正張開嘴怒吼,一只手伸向一把匕首”并結合版畫表達的民族情感得出,畫面中,一個被緊緊捆綁、雙眼被蒙住的中國人,象征著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中華民族;他張開嘴在怒吼,象征著中華民族正在奮起掙脫帝國主義與一切反動勢力的壓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著中國人民要拿起武器,為民族前途而戰;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斬斷一切束縛的繩索,象征著中國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解放。由材料“被稱為‘版畫中的《義勇軍進行曲》’”得出該畫體現了作者濃重的憂患意識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甘沉淪的斗爭精神,起到了呼喚同胞們覺醒與抗爭、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積極作用。
19.(1)適應解放區不斷擴大、形成幾個大的解放區這一新形勢的需要;各解放區存在差異性,不利于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集中力量進行全國規模解放戰爭的需要;推進解放區建設的需要;等。(7分)
(2)便于各解放區統一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保障;有利于解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為基層人民參政提供有益探索;為新中國地方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奠定基礎;等。(8分,答出4點即可)
解析 (1)據材料“解放區不斷擴大”“逐漸形成幾個大的解放區”可得適應解放區不斷擴大、形成幾個大的解放區這一新形勢的需要;據材料“各地解放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復雜的地區差異性”并結合所學可得各解放區存在差異性,不利于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據材料“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可得集中力量進行全國規模解放戰爭的需要;據材料“將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適當合并”“先后建立了陜甘寧邊區政府……大行政區人民政權,從而形成一種大行政區制度”可得推進解放區建設的需要。
(2)據材料“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將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適當合并”“建立大行政區人民民主政權”并結合所學可得便于各解放區統一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保障;據材料“其行政制度大體上實行大行政區、省(行署)、縣、鄉(村)四級制”“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下設有辦公廳……公安部等”可得有利于解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據材料“草擬了村、縣人民代表選舉條例施行細則和選舉手冊”并結合所學可得為基層人民參政提供有益探索,為新中國地方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奠定基礎。
20.(1)示例
提取信息:1937年春,李濟深積極推動國共合作。(2分)
說明:1936年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2分)1937年春,李濟深召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大會,商討抗日救亡和推動國共合作等問題,適應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需要,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2分)
(2)社會價值:中華民族抗日愛國史和民族團結史的重要見證;傳承抗戰精神,進行愛國教育;推動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6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
解析 (1)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進行說明即可。
材料及所學知識 說明
材料“1937年春……商討抗日救亡和推動國共合作等問題”及所學知識 1937年春,李濟深積極推動國共合作。1936年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春,李濟深在此召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大會,商討抗日救亡和推動國共合作等問題” 適應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需要,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2)據材料“被中共廣西區委統戰部定為‘民族團結示范基地’和民革廣西‘愛國·同心’教育基地等”,從愛國教育和團結等角度分析社會價值。從團結的角度分析,得出中華民族抗日愛國史和民族團結史的重要見證;從愛國教育的角度分析,得出傳承抗戰精神,進行愛國教育;從對愛國統一戰線的影響的角度分析,得出推動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從祖國統一的角度分析,得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农安县| 湘西| 苍溪县| 福泉市| 弋阳县| 锦州市| 色达县| 锡林郭勒盟| 许昌县| 景洪市| 玛沁县| 固安县| 安顺市| 土默特左旗| 屏山县| 滕州市| 佛山市| 隆化县| 界首市| 桐柏县| 丁青县| 罗甸县| 汽车| 正蓝旗| 普洱| 当雄县| 东乡| 思茅市| 安岳县| 资兴市| 潼南县| 苏州市| 金秀| 上蔡县| 平凉市| 肇庆市| 拉萨市| 怀远县| 新平|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