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二)滿分45分,限時25分鐘考點3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考點4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為選拔人才補充官吏,隋朝統治者多次下詔要求地方舉薦人才。598年政府詔“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609年又設“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隋朝由二科舉人到四科舉人的變化( )A.恢復了漢代的察舉制 B.是科舉制建立的標志C.順應了社會發展需要 D.表明品德素養被輕視2.有學者指出,魏晉之時,“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族寒人,無寸進之路”。而到隋唐之時,天下士子以科舉為唯一出路,科舉遂成教育重心。材料意在強調唐代科舉( )A.推動了儒學復興 B.促進了階層流動C.消除了門第觀念 D.加強了君主集權3.唐德宗為培養近臣,于貞元二年正月特發詔書,以罹災京畿諸縣的名義,親自從尚書省郎官、御史中揀擇10員,外放為京畿諸縣縣令進行歷練。其所親選的外放地方官員均為士族出身。這反映了該時期( )A.士族階層壟斷科舉選官B.君主親掌地方官員選拔C.士族有較大政治影響力D.以家世門第為標準選官4.史載,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暴發蝗災后,按制,“里正需言于縣,縣申州,州申省(尚書省)”,經門下省“取裁”,上報皇帝,再經“細勘”“檢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頒旨“以正義倉賑貸”。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唐朝( )A.救災體系規范嚴謹B.三省六部職責分明、施政規范C.義倉設置以民為本D.決策體制包含效能滯后隱患5.下表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藩鎮劍南東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稅負情況。元和二年 秋稅數(貫) 元和年間 當州戶數(戶) 平均稅率(貫)陵州 24 606 1 985 12.21合州 3 462 2 892 1.57綿州 38 093 7 148 6.20據材料可知,該稅法( )A.減輕了納稅農民負擔B.進一步簡化了納稅程序C.加強了對農民的控制D.在制度設計上存在缺陷6.4世紀以前,中國人的梵語知識匱乏,佛教學說被中國僧人所接受表現在:一方面通過隨意的、遺漏的和經常是幾乎無法理解的譯文,這樣改變了原樣的中介,另一方面通過使用中國術語所增加的誤導,而擁有了廣泛的非佛教意蘊。這可用來說明,佛教在華傳播過程中( )A.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了沖突B.被中國的僧人隨意地解讀C.適應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要求D.沖擊了儒家思想主體地位7.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楷書追求形體方正,而行書和草書是追求快速書寫的結果,大量使用了連筆。這些均與秦漢時期篆書的瘦長、隸書的扁平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一變化的前提條件是( )A.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B.士人群體不斷壯大C.學術氛圍較為寬松 D.新書寫載體的推廣8.據史料記載,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收集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的人物事跡,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來并加以傳發。這是我國最早由皇帝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書。這表明當時(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B.理學思想影響日益擴大C.雕版印刷術開始得到應用D.政府重視宣傳封建倫理9.《齊民要術》的序言中引用了《淮南子》的話,“圣人不恥身之賤也,愧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長短,而憂百姓之窮”“田者不強,困倉不盈;將相不強,功烈不成”。這表明《齊民要術》 ( )A.代表了古代農業技術的最高水平B.恪守求真務實編寫精神C.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結合的特點D.滲透著濃厚的民本思想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8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舉制的產生,是中國古代社會內部矛盾發展與官吏選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結果。東晉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為士族維護特權的工具,對中央集權構成一定的威脅。這既埋沒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將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士族走向衰落,庶族勢力發展壯大,要求獲得更多地參與政權的機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皇權,擴大政權的人才基礎,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將人才選拔權力收歸中央。就選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時期的科舉制與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一定的淵源。舊制度的合理因素為新的人才選拔制度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材料二 科舉制將選官權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專制國家擴大其統治基礎。它為庶族學子乃至貧寒子弟打開仕進之門,使官僚集團得以不斷擴充更新,鞏固了封建統治。科舉考試有固定的考試內容,士子必須熟諳儒家經典,無形中加強了思想的統一。但是,科舉制片面地以文章、詩歌為衡量標準去選官,必然將學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談泛論的方向,特別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體裁,只會使人思想僵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度產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科舉制度的利弊。(12分)答案全解全析1.C 隋朝由二科舉人到四科舉人,科目劃分更加細化,且要求也更明確、具體,由此可知這些做法適應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中提供的選拔方式雖然涉及地方舉薦人才,但隋代并沒有恢復漢代的察舉制,排除A項;科舉制建立的標志是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排除B項;根據材料“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可知強調品德的重要性,排除D項。2.B 據材料“魏晉之時,‘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族寒人,無寸進之路’”“隋唐之時,天下士子以科舉為唯一出路”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時期,門閥士族把持政權,世代榮耀,而寒門子弟很難躋身高位,九品中正制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隋唐科舉取士,擇優錄取,為寒門子弟提供了相對公平的機會,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B項;儒學復興始于北宋時期,排除A項;科舉制并沒有消除門第觀念,只是相對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制打擊貴族特權,加速階層流動,并未強調科舉制對君主集權的影響,排除D項。3.C 據材料“其所親選的外放地方官員均為士族出身”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德宗為培養近臣,選了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員,反映出唐朝雖然有了科舉制度,但士族仍有較大政治影響力,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出這些官員參加科舉考試,無法得出士族階層壟斷科舉選官這一結論,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君主沒有親自掌握地方的官員選拔,材料體現的僅是唐德宗為培養近臣,選拔了一批士族出身的官員外放歷練,排除B項;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門第,唐朝選官是以科舉制為主,注重才能,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知識拓展東晉的士族制度(1)士族:又稱門第、世家、巨室、門閥等,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2)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選拔官吏注重看家世出身。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3)形成原因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②經濟原因: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③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士族的支持。④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4.D 由材料“里正需言于縣,縣申州,州申省”“取裁”“細勘”“檢覆”等信息可知,三省六部體制下,地方發生重大災情時需要逐級層層上報中央,并經中央審核后才能采取相關措施,存在效能滯后的隱患,故選D項;材料強調發生災情逐級上報的體制,不能反映出救災體系的規范,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尚書省和門下省,并未提及中書省,不能得出職責分明、施政規范的結論,排除B項;“最后于永徽二年頒旨‘以正義倉賑貸’”可知義倉具有救濟的作用,但材料并未強調設置義倉的目的,排除C項。圖解歷史5.D 據表格數據并結合所學可知,兩稅法下“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而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地區地多人少,賦稅繁重,有些地區人多地少,賦稅壓力較小,就會出現表格數據反映的情況,體現了該制度在設計上存在一定缺陷,故選D項;從表格中平均稅率來看,一些地區負擔重,一些地區負擔相對較輕,不能得出“減輕了納稅農民負擔”,排除A項;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而不是納稅程序,農民需將實物換成貨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納稅的步驟,排除B項;兩稅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項。解題技巧數據表格選擇題解題技巧注意“三看”(1)看表頭(名稱)及出處:確定歷史事件、主體、現象及時期(明確時代背景),確定考查的知識范圍(知識內容、階段特征、基本理論等)。(2)看表中的項目:數據信息的時間、空間、數量的變化(升降)情況。(3)看表中的數據:注意縱橫變化并綜合分析表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現象(尋找規律并得出結論)。6.C “使用中國術語”“擁有了廣泛的非佛教意蘊”,這些因素會導致佛教不斷本土化,促使佛教融入中國文化并適應其發展要求,故選C項;A、B兩項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故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故排除。7.D 據材料“楷書……行書和草書……鮮明對照”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得到改進,紙張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這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教育在魏晉時期沒有顯現出突破性的發展,因此不能作為書法藝術發展的前提條件,排除A項;士人群體的不斷壯大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主觀因素,前提條件強調的是客觀因素,排除B項;學術氛圍較為寬松不是只有魏晉時期才具有的社會特征,因此不能作為魏晉時期書寫字體更加豐富的前提條件,排除C項。8.D 正確項分析: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來并加以傳發,體現了政府重視宣傳封建倫理,故D項正確。錯誤項分析:選項 分析 錯誤類型A 僅從材料內容無法得出此結論 無中生有B 理學產生于北宋 時空錯位C 貞觀十年的《女則》只是我國最早由皇帝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書,并不表明其就是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偷換概念9.D 選項 分析A “最高水平”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B 《齊民要術》強調統治者要“憂百姓之窮”,并未體現恪守求真務實的編寫精神,排除B項C 材料并無《齊民要術》繼承過去經驗和創新農業種植技術的信息,無法得出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結合的特點的結論,排除C項D 據材料信息可知《齊民要術》強調“憂百姓之窮”,認為農業生產是國家強盛和社會安寧的根本,即滲透著濃厚的民本思想,故選D項10.(1)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士族走向衰落,庶族逐漸崛起;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前代選官制度奠定了基礎。(每點2分,任意3點6分)(2)利: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鞏固了封建統治;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有利于思想統一。(每點2分,任意4點8分)弊:選拔人才的依據過于單一;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容易造成思想的僵化;阻礙了科技與文藝的發展;等。(任意2點4分,言之有理皆可)解析 (1)根據材料一進行概括即可,分析如下:材料 背景九品中正制完全成為士族維護特權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南北朝后期,士族走向衰落,庶族勢力發展壯大 士族走向衰落,庶族逐漸崛起統治者為了加強皇權,擴大政權的人才基礎 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隋唐時期的科舉制與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一定的淵源 前代選官制度奠定了基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注意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評價,分析如下:材料 利弊選官權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專制國家擴大其統治基礎 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為庶族學子乃至貧寒子弟打開仕進之門,使官僚集團得以不斷擴充更新,鞏固了封建統治 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鞏固了統治士子必須熟諳儒家經典,無形中加強了思想的統一 有利于思想統一將學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談泛論的方向,特別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體裁,只會使人思想僵化 選拔人才的依據過于單一,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