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第二十單元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一)滿分42分,限時25分鐘考點1 政治制度 考點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考點3 法律與教化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商朝統治之下,商王與周邊的方國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但是方國和部族內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緣關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諸侯的主體都與王室有血緣關系,而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這一變化表明西周時期( )A.地緣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B.周王對地方的政治統治加強C.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D.最高統治集團實現權力集中2.兩漢時期,涉及朝廷往例時,常有“漢家制度”“漢家故事”一類的提法;李唐時期,進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說法。趙宋則更有“祖宗家法”一說。這種既稱“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說明( )A.宗法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B.西漢與東漢實行相同的制度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斷創新D.統治集團借此維系封建秩序3.民國初年的政黨數量雖多,然細究各黨之政綱,幾難以分別其間之差別,而且政綱表述虛化,語意含混,解釋各異,難以付諸實踐,更有許多黨派全無政綱可言。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A.國民參政議政意識普遍提高B.民主共和觀念尚未深入人心C.多黨合作政治格局初步形成D.政黨政治缺乏有效運作基礎4.有學者研究認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規定的平等的發言權、提案權及擔任公職的權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義。原因在于,成千上萬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內完成繁縟的議事日程,顯然無法詳細審議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給每個人足夠的發言機會。議題實際上往往被少數人壟斷,公民難免成為民主的陪襯。這可以用來說明古代雅典( )A.是寡頭政治的典型代表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權利C.城邦公民責任意識淡薄D.民主政治運作存在缺陷5.1864年,曾國藩重修江南貢院,其后幾任兩江總督也不停擴建貢院號舍。1875年在此舉行的鄉試應試人數竟達20 600余人,為避免擁擠,主考官臨時修改點名章程以保證考試正常進行。這表明當時( )A.傳統選官制度有待改革B.洋務派注重選拔務實人才C.清政府意欲籠絡傳統士人D.漢族官僚地主勢力的膨脹6.西方國家不同政黨代表資產階級不同集團和派別的利益,其所制定的政策必然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公務員們必然從其自身利益和實踐需要去理解和執行政治決策,或消極怠工,或積極擁護。這說明西方的文官制度( )A.破壞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B.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政治中立C.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離D.易造成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7.據《漢書·韓延壽傳》記載,“民有昆弟訟田”,時任左馮翊(官職)的韓延壽認為是自己“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當即“閉閣思過”,于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昆弟深自悔……愿以田相移,終死不敢復爭”。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基層治理依靠宗族自治B.地方施政排斥法治手段C.司法實踐的儒家化傾向D.教化發展遏制民間訴訟8.周枏的《羅馬法原論》中記載,“主人拋棄老病奴隸的,該奴隸即獲得自由,并禁止任意殺害奴隸”,“凡奴隸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廳得強迫主人出賣之,并重申無故殺戮奴隸的,按殺人罪處理”。材料說明羅馬法( )A.不再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B.注重用法律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蘊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觀念D.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奴隸的利益9.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保障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事務管理的權利,通過發動群眾運動,支持和幫助人民當家作主。1978年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的科學論斷,落實了依法治國、以人為本、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諸多先進理念。由此可見,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突出特點是 ( )A.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B.由權力本位走向權利本位C.法制建設服務于政治的需要D.由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5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彈劾制度創立于秦漢,為歷代封建王朝所重視和繼承。中國古代御史可彈劾一切官吏,其中,犯法違紀的朝廷命官是御史彈劾的重點對象。御史糾彈內容極為廣泛,凡官吏失職,違法犯罪,以至個人思想品德、生活作風、婚姻親事、酗酒失態等,無不在糾彈之列。御史的彈劾程序包括提出彈劾、受理彈劾、審理彈劾到裁判彈劾等過程。在大多數時期,不必通過上級層層備案或報批,奏疏可直達天子。——摘編自邱永明、朱蓮華《中國古代彈劾制度探析》材料二 在中古英國,彈劾主要是議會與國王之間就控制政府而進行的權力斗爭形式。從表面上看,議會針對的似乎是政府官員,但從根本上,議會是要通過打擊依附王權的政府官員,來抵制國王及其政府對權力的濫用,進而實現自己對政府的控制,因此,彈劾實際上針對的對象是國王,是對王權進行限制的一種政治制度設置。中古英國的彈劾受到某一種權力主體的操縱的情形較為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各方嚴格遵守法定的或約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權力。彈劾過程中,下院的控訴、被彈劾者的辯護和上院的判決甚至是國王的赦免和批準判決的行為,都是嚴格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進行的,致使彈劾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制度化的特征。——摘編自汪慶紅《監察與制衡——古代中國與中古英國權力控制模式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彈劾制度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古英國彈劾制度與古代中國相比的不同之處以及共同價值。(9分)答案全解全析1.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商朝時期的內外服制度下,商王對于周邊方國的控制力較弱;西周推行分封制,封國的主體都與王室有著血緣關系,且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這樣更有利于中央政令的傳遞與文化的覆蓋,從而加強了對地方的政治統治,B項正確;郡縣制的推行,標志著地緣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緣政治,排除A項;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項。2.D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中的內容,具體分析如下:錯誤項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就逐漸崩潰瓦解,排除A項;西漢與東漢在制度建設上并不相同,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唐宋時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排除C項。易錯分析 本題易選錯A項。容易把“祖宗之法”與“宗法制度”聯系起來,而忽略了宗法制度崩潰的時間。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崩潰瓦解,但宗法觀念一直存在。3.D 根據材料“政綱表述虛化”“難以付諸實踐”“全無政綱可言”及所學可知,民國初年,各政黨沒有統一有效的政綱,缺乏實行政黨政治的必要條件,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國民參政議政意識”,“普遍提高”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民國初年,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多黨合作”的相關信息,且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4.D 材料“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規定的平等的發言權、提案權及擔任公職的權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義”強調的是雅典直接民主運作存在弊端,D項正確;雅典是民主政治,而非寡頭政治,排除A項;雅典公民具備基本的權利,排除B項;雅典公民具有較高的公民責任意識,排除C項。5.C 洋務運動時期,“重修”“擴建”“貢院”“鄉試應試人數竟達20 600余人”,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在遭遇內憂外患后,試圖以科舉考試籠絡傳統士人,恢復統治秩序,C項正確;僅由材料內容看不出科舉制的弊端,不能體現“有待改革”,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考試內容,不能體現是否選拔“務實人才”,排除B項;曾國藩等重修貢院是在為朝廷辦事,不能說明漢族官僚地主勢力的膨脹,排除D項。知識拓展先秦以來主要的選官制度及其演變趨勢6.B 根據材料“公務員們必然從其自身利益和實踐需要去理解和執行政治決策”可知,公務員在執行政策時,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偏不倚,這說明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則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B項正確;西方的文官制度維持了代議制下政黨輪流執政的特點,保證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排除A項;“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離”說法正確,但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夠吸收大批高素質的人才進入政府管理隊伍,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排除D項。7.C 材料反映的是漢代時任左馮翊(官職)的韓延壽在處理民間兄弟田地爭訟時以“閉閣思過”的方式宣明教化,取得非常好的司法效果,這反映出儒學成為正統后,司法實踐的儒家化傾向,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司法實踐的儒家化傾向,未體現基層治理依靠宗族自治,排除A項;材料沒有關于地方施政排斥法治手段的相關論述,排除B項;“教化發展遏制民間訴訟”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旨為司法實踐的儒家化傾向,排除D項。8.D 《羅馬法原論》記載,禁止主人任意殺害奴隸,“無故殺戮奴隸的,按殺人罪處理”,說明奴隸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護,D項正確;羅馬法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注重用法律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排除B項;羅馬法蘊含人人平等的原則,但對于奴隸來說,是不平等的,排除C項。9.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強調落實人民民主,注重保障人民的參政權利,改革開放以來,則重視民主法制建設,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這體現出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由權力本位走向權利本位的發展趨勢,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以德治國的信息,不能得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結論,排除A項;法制建設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對材料整體的概括與總結,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由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體現的是新中國經濟建設而非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特點,排除D項。易混點撥權利與權力的區別 權利與權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屬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則屬于政治上的概念。兩者存在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權力以法律上的權利為基礎,以實現法律權利為目的,權利作為一種法律上的資格又制約著權力的形式、程序、內容及過程各個方面;另一方面,某些法律上權利的實現依賴一定的權力的行使。兩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為目的;都有相應法律上的規定和限制要求。10.(1)特點:起源早,具有延續性;權力大,彈劾對象多,糾彈內容廣泛;彈劾程序嚴格;為專制皇權服務。(每點2分,任意3點6分)(2)不同之處:是議會和國王權力斗爭的形式;目的是限制王權;呈現制度化的發展趨勢。(每點2分,共6分)共同價值: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穩定了官僚隊伍秩序;澄清吏治,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為后世彈劾制度的發展提供借鑒。(每點1分,共3分)解析 (1)根據材料一關鍵信息,從過程、對象、內容、程序、地位和目的等方面概括即可,具體分析如下:材料一 特點彈劾制度創立于秦漢,為歷代封建王朝所重視和繼承 起源早,具有延續性中國古代御史可彈劾一切官吏……御史糾彈內容極為廣泛 權力大,彈劾對象多,糾彈內容廣泛御史的彈劾程序包括提出彈劾、受理彈劾、審理彈劾到裁判彈劾等過程 彈劾程序嚴格奏疏可直達天子 為專制皇權服務(2)第一小問“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二關鍵信息,從形式、目的、特點以及趨勢等角度概括即可,具體分析如下:材料二 不同之處彈劾主要是議會與國王之間就控制政府而進行的權力斗爭形式 是議會和國王權力斗爭的形式從根本上,議會是要通過打擊依附王權的政府官員……是對王權進行限制的一種政治制度設置 目的是限制王權致使彈劾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制度化的特征 呈現制度化的發展趨勢第二小問“共同價值”,綜合材料一、二,結合中西方彈劾制度的影響,可從穩定官僚隊伍秩序、澄清吏治、鞏固統治等方面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