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單元提升卷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風貌各有特色,如齊系文字溫柔凝重、燕系文字質樸簡率、楚系文字華麗浪漫、秦系文字嚴謹規范,而韓國、趙國、魏國的文字修長勁利。據此可知( )A.漢字是華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B.傳統文化蘊含和而不同的氣質C.韓趙魏三國文字書寫效率相對較高D.文字不同源導致漢字體系出現分化2.司馬光在《投壺新格》中指出:“蕩而無度,將以自敗,故圣人制禮以為之節。因以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且寓其教焉。”而王陽明則認為:“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故古者射以觀德。”這折射出宋明時期( )A.儒家觀念融入社會生活 B.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C.全民健身得到政府推崇 D.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3.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 )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政策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4.法國著名漢學家艾田蒲認為,人類文明是一個互相依賴、互為補充的有機體。他將18世紀歐洲出現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稱作“中國之歐洲”。與“中國熱”現象相關的是( )A.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開始傳入歐洲B.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后相繼傳入了東亞與歐洲C.四大發明等技術推動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D.儒家經典引起歐洲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的熱烈反響5.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窮困時,可完全問心無愧地將其奴隸首陀羅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國王不應加以處罰,因為奴隸沒有任何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奪取的任何所有物。”這表明( )A.種姓制度受到法律保護B.財產多寡是劃分種姓的依據C.法律注重維護私有財產D.婆羅門掌握古印度經濟大權6.有學者說:“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希臘人憑借其積極的商貿活動使地中海水域內的各個地區的社會和經濟成為一個整體。他們還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學思考。希臘人的文化傳統也對地中海區域、歐洲等地區帶來了深遠影響。”下列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說法的是(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區擴大影響②蘇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探討③神話和戲劇等啟迪了西方文學的創作④希臘字母成為歐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托勒密埃及時期,古埃及處于馬其頓人統治之下,赫淮斯托斯神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工匠神,其特性與古埃及普塔神相似,在埃及孟菲斯地區受到普遍的歡迎。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臘神的特征,受到托勒密統治者的推崇。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與古希臘神話中的公牛十分相似。這說明( )A.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統一性特征B.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具有同源性C.工商業是古希臘和埃及主要產業D.征服戰爭推動了文明之間的交往8.公元前1100年,印歐人的一支多利亞人入侵希臘,摧毀了希臘邁錫尼文明。多利亞人將冶鐵技術傳入希臘,他們使用雙牛牽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術。由此可見,多利亞人的遷徙( )A.造成古希臘文明的衰退B.推動了先進生產力的傳播C.促進了原始農業的誕生D.開啟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9.中世紀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時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國都要落后,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阿拉伯文化的西傳,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動了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B.促成了歐洲近代封建社會的轉型C.在保存和傳播西方文化上影響大D.在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10.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給美洲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概念,他們自認為比土著文化優越……印第安社會生存下來,并且在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動的同時,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同樣,奴隸們在學習應付他們的主人和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對該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①西班牙、葡萄牙的侵略中斷了美洲原有社會的發展②新美洲文化是以宗主國文化為主導的伊比利亞文化③印第安人和黑奴一定程度上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④新美洲文化是融合歐、美、非多種文化因素的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據估計,1620—1642年,英國約有58萬人越過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區。17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遷移達到高峰。遷移人群中不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據此推斷,17世紀英國人口的遷移( )A.減輕了農村就業和生計的壓力B.實現了殖民文化向多層次轉型C.推動了殖民擴張和貿易的發展D.緩和了歐洲地區新舊教派矛盾12.19世紀末,一些美國人擔心自己的國家不久將會落后。馬薩諸塞州參議員亨利·卡波特洛奇警告說:“美國一定不能在競爭中落后。”為此他們把社會達爾文主義運用于國際事務中。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美國( )A.秉持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理念B.積極參與列強瓜分世界的活動C.具有落后就會挨打的憂患意識D.同歐洲列強對比出現力量失衡13.二戰后,澳大利亞政府以“移民即繁榮”為戰略導向,制訂大規模引進移民計劃,引入的移民當中技術人員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世紀50年代為32%,1980—1986年為49.1%,大大超過了澳大利亞本地技術工人的比例。澳大利亞這一移民的趨勢( )A.適應了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B.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C.沖擊了本土主流文化的地位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14.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 )A.第三世界發展壯大B.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交流C.各國發展道路一致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15.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安提瓜古城的評價是:安提瓜古城原址創建于16世紀早期,建在海拔逾1 500米的火山環繞的山谷之中,處于地震帶內:它在1773年一場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但其主要建筑的遺跡卻保留下來。這座城池格局的靈感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至少三個世紀內建成了大批莊嚴隆重、裝飾華麗的卓越建筑,凸顯空間感與立體感特質,成為中美洲巴洛克藝術的典范。該評價( )A.肯定了美洲土著文明價值B.突出文明交流的歷史印記C.促進了文明之間深入交流D.說明了美洲文明的多樣化16.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尖塔倒塌、屋頂焚毀,玫瑰花窗也被破壞,所幸主體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國政府計劃,修復工程將于2024年完成,屆時巴黎圣母院將重新開放。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這說明世界遺產( )A.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B.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C.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藍”并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獨創,據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測,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尚藍”已成為貴族審美的嗜好,并成為一種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險阻從遙遠的異國他鄉采購青金石作為藍色顏料來裝飾佛像,以示對信仰的虔誠。唐代的窯工們,將“波斯藍”與中國“瓷”相融合而燒成青花瓷器,渾厚華滋。經歷了兩宋時期的沒落,青花瓷在元朝時期得到迅速發展。燒制元青花瓷的高鐵低錳的鈷土礦(“蘇麻離青”)應該是來自伊朗等國。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鎮設立了專門燒造貢瓷的“浮梁瓷局”,燒制出的青花瓷顏色穩定、沉靜,而且在燒結瓷器的溫度、質地及裝飾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這并不意味著此時青花瓷這個品種已經完全成熟和有大規模的生產。從對波斯細密畫插圖本的考察來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紀末期,其大規模對外出口貿易應當開始于14世紀上半葉。元明清三朝統治者皆因信仰對青藍色系青睞有加……幾經歷史淘洗,藍色終于長久駐留于國人的心中,最終成為華夏文化記憶與民族認同中的鮮明一筆。——摘編自鄒文兵、曾璐《“中國藍”:色彩情感與品牌視覺形象實踐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元朝青花瓷快速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藍”所蘊含的文化價值。(6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宋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各國的共同推動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區、東北亞之間有了穩定而密切的貿易聯系,有學者稱之為南海貿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是世界市場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時中國也是東南亞、南亞香料的主要消費者。高麗、交趾等國積極吸納宋代中國在文官政治、科舉制度、州縣學等諸多方面的新變化,完善本國制度。——摘編自黃純艷《宋代東亞秩序與海上絲路研究》材料二 13世紀,世界已經通過大城市的聯結形成了一個體系。這個世界體系包括西歐、地中海、歐亞大草原、埃及—紅海、中東波斯灣、阿拉伯海—西印度洋、東印度洋—東南亞、中國南洋等八個亞體系,它們相互交疊構成了一個整體。13世紀,整體的貿易模式包括一些力量相對平衡的參加者,沒有唯一的參加者統治整個世界體系。生產組織、資本投資、金融和貨幣機制等在東方有了高度的發展,然后通過東西方貿易傳到了意大利。——摘編自[美]阿布-盧格霍德《歐洲霸權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體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南海貿易體系形成的原因,并簡述其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3世紀“世界體系”的特點。(6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至19世紀末,作為臨近拉丁美洲工農結合的香蕉種植園和南美洲現代采礦區的地區,機械化在很多熱帶地區都非常普遍,這些技術深遠地改變了巴拿馬和拉美民眾的生活方式。就政治層面而言,1821年,擺脫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巴拿馬人已經開始參與共和制下的政治選舉,其公民還享受不同膚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這完全是對美國種族歧視的一種挑戰。作為殖民者,美國人將殖民、破壞和侵占美化成“西方文明論”的救贖。在他們的歷史敘述中,巴拿馬始終生活在一個天然、原始、蒙昧的時代。這一成見又催生了運河區人口外遷政策,將破碎、失敗與背井離鄉的絕望留給了巴拿馬,就政治而言,美國人認為巴拿馬內戰的原因是氣候和種族,而非因為19世紀美洲大多數國家嫁接美國的政治制度,比如中央集權、聯邦制度、奴隸制、教會、國家關系等問題上的普遍的政治分歧,這也揭示了為何巴拿馬無法趕上現代化的列車,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摘編自瑪麗薩·拉索《被抹去的歷史——巴拿馬運河無人訴說的故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末巴拿馬“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含義。(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不能將巴拿馬引向現代化的原因。(6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遺產保護的時空線索工業遺產是人類發展的“見證者”,1986年開始工業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何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與再利用不僅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也是現代城市規劃師與建筑師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通過梳理中西方工業化歷程,有學者依據不同時期留存的工業遺產繪制出“工業遺產產生時間線”(圖1),還按照工業遺產的空間分布,繪制出“宏觀保護理念示意圖”(圖2)。圖1 工業遺產產生時間線圖2宏觀保護理念——摘編自徐愷陽等《特色化視角下的工業遺產價值思辨——以四川機器局遺址為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如果讓你繪制另一類型文化遺產的時空線索示意圖,說說你的設計并說明理由。答案全解全析1.B 材料“齊系文字溫柔凝重、燕系文字質樸簡率、楚系文字華麗浪漫、秦系文字嚴謹規范”“韓國、趙國、魏國的文字修長勁利”體現的是戰國時期的各國文字各具特色,凸顯的是中華傳統文化蘊含和而不同的氣質,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漢字對華夏族的影響,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得出各國文字的書寫效率,排除C項;中華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D項。2.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體現了將儒家觀念融入社會生活的現象,“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僅是宋明時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張,“政府推崇”無法體現,排除C項;投壺是一項娛樂活動,射箭是一項體育運動,不能體現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排除D項。3.C 根據材料“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助推了歐亞沿線地區貿易產業鏈的發展,C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晉商壟斷了萬里茶道,排除A項;清朝的閉關自守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排除D項。4.D 16—18世紀,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儒家經典受到了啟蒙思想家的推崇,成為他們反對君主專制的有力武器,D項正確;絲綢之路在漢朝已經開通,排除A項;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排除B項;四大發明外傳至歐洲,主要是在宋元時期,與18世紀不符,排除C項。5.A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在對所有權的規定上,《摩奴法典》對不同的種姓有著截然不同的規定,婆羅門的特權受到法律保護,A項正確;種姓制度是世襲的,與財產多寡無關(易錯點),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法律維護私有財產,排除C項;材料表明法律允許婆羅門剝削首陀羅,但沒有體現婆羅門掌握經濟大權,排除D項。6.A 古希臘人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以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地區擴大影響,①正確;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他用對話形式提出的哲學思想由其學生記錄下來,流傳后世,②正確;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③正確;“唯一”說法過于絕對,④錯誤;A項正確。7.D 根據材料可知,在托勒密埃及時期,古希臘神話中的工匠神的特性與古埃及普塔神相似,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臘神的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東征后其部下建立的希臘化王朝,即征服戰爭推動了文明之間的交往,D項正確;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多元性,排除A項;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之間在神話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源性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反映了古埃及和古希臘在神話方面的相似性,并沒有體現出工商業是兩者的主要產業,排除C項。8.B 據材料“多利亞人將冶鐵技術傳入希臘,他們使用雙牛牽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術”可知,多利亞人進入希臘后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傳播,B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對先進生產力的傳播,并不是造成古希臘文明的衰退,排除A項;“誕生”說法錯誤,排除C項;據材料無法得出“開啟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排除D項。9.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但這只是材料的部分內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項;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近代封建社會的轉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成了歐洲近代封建社會的轉型,排除B項;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重新回到歐洲,不屬于東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項。10.D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給美洲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概念”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的侵略影響了美洲原有社會的發展,①正確;由“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和“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可知,印第安人和黑奴一定程度上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③正確;新美洲文化是融合歐、美、非多種文化因素的文化,但不能得出新美洲文化是以宗主國文化為主導的伊比利亞文化,②錯誤、④正確。D項正確。11.C 17世紀,英國大量人口越過大西洋去往美洲,遷移人群中有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這些人口遷移適應了當時英國加強對美洲殖民擴張的需要,同時推動了歐洲與美洲之間貿易的發展,C項正確;17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但這些人大量流入城市,而非遷往美洲,排除A項;遷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等帶去的是英國本土的文化,并沒有實現殖民文化的多層次轉型,排除B項;歐洲新舊教派的矛盾以及對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動17世紀英國人口遷移的原因之一,并非人口遷移的影響,排除D項。12.B 19世紀末,美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加緊對外擴張,積極參與列強瓜分世界的活動,B項正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社會達爾文主義,排除A項;美國在壟斷階段積極參與瓜分世界的擴張思想并非落后就會挨打的憂患意識,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美國與歐洲列強之間力量對比的信息,無法得出失衡,排除D項。13.A 二戰后,在政府的推動下,澳大利亞的外來技術移民數量猛增,適應了其發展新興產業的需要,A項正確;澳大利亞引進技術人員不足以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外來移民對澳大利亞主流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澳大利亞外來和本地技術工人比例的變化,與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14.D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戰后的新興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性,也立足于本國的發展傳統,這體現出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A、B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各國的發展道路是多樣化的,排除C項。15.B 根據“這座城池格局的靈感源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可知,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安提瓜古城的設計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體現了美洲和歐洲之間的文化交流,所以這一評價突出了文明交流的歷史印記,B項正確;這一評價突出的是文明的交流,并不是肯定美洲土著文明的價值,也不是說明美洲文明的多樣化,排除A、D兩項;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并不會促進文明的交流,排除C項。16.B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標志,加強文化遺產的申報與保護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B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排除C項;D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17.(1)中國人自古對藍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視和管理;制瓷技術不斷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多;元朝海外貿易發達;宗教因素的影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中國藍”的發展變化承載著華夏文化的集體記憶;“中國藍”是北方游牧文化與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交融的結果,是民族認同的象征;“中國藍”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結果,體現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中國藍”蘊含的穩定、沉靜氣質符合中華傳統文化下國人的審美需求。(每點3分,任答2點得6分)解析 (1)材料信息 結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并成為一種祥瑞的象征……以示對信仰的虔誠 中國自古以來對藍色充滿了崇拜和信仰燒制元青花瓷的高鐵低錳的鈷土礦(“蘇麻離青”)應該是來自伊朗等國 唐宋時期中外交往的不斷增多,促進了制造青花瓷原料的引進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鎮設立了專門燒造貢瓷的“浮梁瓷局” 政府設置機構支持制瓷業的發展在燒結瓷器的溫度、質地及裝飾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制瓷的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其大規模對外出口貿易應當開始于14世紀上半葉 對外貿易的發展增加了青花瓷的社會需求,刺激了青花瓷的生產元明清三朝統治者皆因信仰對青藍色系青睞有加 宗教因素的影響最終成為華夏文化記憶與民族認同中的鮮明一筆 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了青藍色信仰在民間的推廣和普及,客觀上促進了青花瓷的發展(2)可從“中國藍”發展的過程中承載著華夏文化的集體記憶、中西方的交流、多元文化、中國人的審美需求等角度回答。18.(1)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下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增強;各國政府共同推動海外貿易;各地區的經濟有一定互補性;航海造船技術進步。(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共4分)意義:促進了南海貿易體系內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為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提供了條件。(每點2分,共4分)(2)空間范圍較廣,但局限在亞歐非三個大洲;各地區力量相對均衡,未出現絕對的強權;東西方發展不平衡。(6分)解析 (1)“原因”根據材料一“在宋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各國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是世界市場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時中國也是東南亞、南亞香料的主要消費者”可以得出各國政府共同推動海外貿易、各地區的經濟有一定互補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南海貿易體系的形成還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下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增強、航海造船技術進步有關。“意義”,從對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的角度回答。(2)從“這個世界體”涉及的范圍、各個地區的發展情況等角度歸納總結。19.(1)巴拿馬已開啟工業化(機械化)建設;民眾生活方式走向現代化;巴拿馬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巴拿馬實行種族平等政策。(6分,任答3點即可)(2)美國對巴拿馬地區實行殖民統治;美國通過“西方文明論”對巴拿馬人民進行思想控制;美國在巴拿馬地區實行種族歧視、人口外遷的錯誤政策;美國將本國政治制度強加給巴拿馬地區;持續對巴拿馬進行經濟侵略和人民奴役。(6分,任答3點即可)解析 (1)依據材料“機械化在很多熱帶地區都非常普遍”,得出巴拿馬已開啟工業化(機械化)建設;依據材料“這些技術深遠地改變了巴拿馬和拉美民眾的生活方式”,得出民眾生活方式走向現代化;依據材料“擺脫了西班牙殖民統治……享受不同膚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得出巴拿馬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從種族平等角度分析,得出巴拿馬實行種族平等政策。(2)依據材料“作為殖民者”,得出美國對巴拿馬地區實行殖民統治;依據材料“西方文明論”,得出美國通過“西方文明論”對巴拿馬人民進行思想控制;依據材料“這一成見又催生了運河區人口外遷政策,將破碎、失敗與背井離鄉的絕望留給了巴拿馬”得出美國在巴拿馬地區實行種族歧視、人口外遷的錯誤政策;依據材料“19世紀美洲大多數國家嫁接美國的政治制度”,得出美國將本國政治制度強加給巴拿馬地區;從美國的侵略和奴役分析,得出持續對巴拿馬進行經濟侵略和人民奴役。20.示例文化遺產類型:世界佛教建筑類遺產。(2分)設計:按照佛教產生—佛教向中亞、東亞、東南亞傳播—東亞、東南亞佛教的本土化劃分時間階段;按照南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劃分區域;重點標記印度桑奇大塔、柬埔寨吳哥窟、日本唐招提寺等文化遺產。(6分)理由:佛教公元前6世紀產生,到公元前后傳入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在中國和日本逐漸實現了本土化;佛教與當地或其他外來宗教相互交融,使佛教建筑呈現出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6分)(示例僅供參考,針對其他類型的文化遺產,持論有據亦可酌情給分)解析 據材料“工業遺產產生時間線”可知材料按照西方國家和中國劃分空間線索,按照“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冷戰時期”“乾隆以后,閉關自守時期——洋務運動時期——民國時期——‘一五’計劃時期”劃分時間線索,描述了西方和中國工業遺產的產生發展過程。繪制另一類型文化遺產的時空線索示意圖可以借鑒材料中的思路,如有關世界佛教建筑類遺產的時空線索。在佛教時空發展上,從佛教的產生、外傳、本土化等角度設計。也可以從博物館的產生和發展、絲綢之路的產生和發展等這類文化遺產來論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