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高頻微專題6 現代化模式與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滿分39分,限時2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有學者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指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是把國內戰爭的需要和堅決消除私人所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聯系在一起的。這一觀點( )A.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并不符合實際B.否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戰時應急措施C.不利于客觀認識“新經濟政策”推行的歷史背景D.有助于解釋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這種政策的原因2. 蘇俄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余糧的買賣自由也就必然意味著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由……在一個遭受極度破壞和落后的小農國家里,受無產階級國家監督與調節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當然只是在某種程度內),因為這樣能立刻促進農業的高漲。”這( )A.體現了政策選擇的現實性B.反映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性C.凸顯了小農經濟的落后性D.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3.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蘇聯對中小學、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進行了改革。國家對社會文化設施的預算撥款,從1933年的583 990萬盧布增長到1938年的3 520 250萬盧布。此外,國家還著力培養大量的高級技術員與技術職工。蘇聯的這些舉措旨在( )A.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B.完善新經濟體制C.推動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D.踐行工業化戰略4.1957年5月,蘇聯最高蘇維埃發布法令,撤銷25個中央部和113個加盟共和國的部;決定將全國劃分為105個經濟行政區,各區設國民經濟委員會,原屬中央和加盟共和國各部管理的企業一律交給所在地區的國民經濟委員會管理。這( )A.體現了工業改革的盲目性B.提高了政府各部門行政效率C.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D.仍難以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5.羅斯福新政初期,為了能夠盡快恢復經濟發展,美國企業家和國會議員對羅斯福實施的大量政策,如勞工立法,并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這表明,當時美國( )A.國家干預使經濟得以恢復B.分權制衡原則發生改變C.現實需要總統權力的擴大D.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6.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50年代為4.0%,60年代為5.0%。1970年與1950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增加了1.24倍。1961—1971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約5 200億美元上漲到超過10 600億美元。十年內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倍的成績。這一時期美國的這些成果( )A.緣于國家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B.表明美國知識經濟的影響力顯現C.鞏固了美國在西方陣營中的地位D.折射出美國踐行了計劃經濟體制7.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歐洲,人們每周工作時間縮短,假日增加,工人們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去旅行。大多數假日在當地或者國內度過,許多人往往全家一起外出野營,驅車來到海邊,吃著東西,喝著飲料,聽著音樂,輕便的收音機讓音樂隨時相伴。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當時歐洲( )A.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人們日常行為習慣B.歐洲一體化促使民眾價值觀趨同C.經濟運行機制調整助推社會生活變遷D.民眾飲食結構受到產業調整影響8.撒切爾夫人及其繼任者推行私有化和減稅政策。到1990年11月,除英國鐵路公司等三個部門外,英國國營企業全部實現私有化,65萬工人轉移到私營部門;1979—1996年先后5次調低所得稅基礎稅率,降低個稅、資產稅、遺產稅等,并廢除其他的征稅等級。這些政策( )A.意在刺激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B.表明英國徹底放棄了經濟自由C.使英國物價出現了一定的上漲D.加劇通貨膨脹和經濟惡化程度9.20世紀80年代初,面對經濟滯脹,美國里根總統實行高技術發展戰略,加大軍工研發與生產,促進軍用技術的民用化。1993年上臺的克林頓總統擬定“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大大推動美國新經濟崛起,造就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據此可以看出( )A.美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造就美國經濟的繁榮B.美國通過產業升級并優化經濟結構實現繁榮C.科技的新發展是美國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D.美國經濟繁榮完全是經濟政策調整的結果二、非選擇題(本題共1小題,12分。)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經濟大調整是應對特定的世界經濟政治事件以及對世界經濟各要素的適應與變化所作出的反應。這些重大的世界經濟政治事件是劃分調整階段的重要標志,也是新一輪世界經濟大調整的前提。二戰結束至今,世界經濟經歷了三次大調整,第四次大調整正在醞釀之中。階段 事件 動因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 國際經濟體系和組織的建立;西方發達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區域經濟一體化開始形成;等 科技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與西西矛盾的發展;東西矛盾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國際貨幣體制的變化;國家干預政策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移;等 科技革命的發展;南北矛盾;東西矛盾;西西矛盾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20世紀末 國際性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信息高速公路與美國“新經濟”;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等 科技革命的發展;西西矛盾;南北矛盾20世紀末21世紀初 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歐元啟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發展到新階段;等 科技革命的發展;金融危機;環境問題凸顯;不公正的國際競爭秩序——摘編自潘建國《戰后世界經濟大調整的動因、表現及趨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者任意一個階段擬定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全解全析1.D 題干中觀點揭示了布爾什維克黨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具體分析如下:錯誤項分析:該學者并沒有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不符合實際,反而認為是“國內戰爭的需要”,排除A項;該學者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戰時應急措施,適應了國內戰爭的需要,排除B項;正是因為戰后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了政治經濟危機,才實施了新經濟政策,該觀點有助于理解新經濟政策推行的歷史背景,排除C項。2.A 本題解題思路如下:3.D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蘇聯的這些舉措旨在踐行工業化戰略,并非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時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材料主要反映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為了推動工業化,重視教育,培養技術人才,排除C項。4.D 據材料可知,改革把原屬中央和加盟共和國各部管理的企業一律交給所在地區的國民經濟委員會管理,企業只不過由中央政府管理劃為地方政府管理,仍受制于國家部門僵化管理,難以充分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D項正確;材料看不出改革的盲目性,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政府管理企業部門的改革,排除B項;改革后的企業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控,并未擴大企業自主權,排除C項。5.C 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總統掌握行政權,受到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給美國造成巨大災難,渡過危機成為美國上下共同的愿望,在這危急之時,國會議員等對羅斯福實施的一些政策并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這反映了現實需要總統權力的擴大,故C項正確。題干只體現羅斯福實施的大量政策并未受到國會議員等的阻撓,并未體現經濟得到恢復的結果,故A項排除。羅斯福新政的舉措是經濟危機之時的特殊需要,其分權制衡原則并沒有發生改變,故B項排除。題干信息不能體現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故D項排除。6.A 據材料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A項正確;美國知識經濟的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排除B項;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共同體的成立使得美國在西方陣營中的主導地位相對削弱,排除C項;二戰后,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堅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下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而非踐行了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7.C 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歐洲”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歐洲國家實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福利國家,民眾的工作時間縮短,假日增加,這表明經濟運行機制調整助推社會生活變遷,C項正確。8.A 材料體現了1979年到1996年,撒切爾夫人及其繼任者推行私有化和減稅政策,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國家適當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有助于刺激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A項正確。徹底放棄,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C、D兩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9.B 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國通過產業升級并優化經濟結構實現繁榮,B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面對經濟滯脹,美國的做法是降稅和放松管制,意味著放松干預,排除A項;科技的新發展是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之一,排除C項;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完全是經濟政策調整的結果”說法絕對,排除D項。10.示例一論題:世界重大政治經濟事件是推動經濟調整的關鍵因素。(2分)闡述: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世界各國為了適應新的國際環境,均不同程度地開啟了對國內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鑒于經濟危機造成的巨大破壞及其經驗教訓、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取得的經濟成就和羅斯福新政的歷史經驗,紛紛探索并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二戰結束后,隨著美蘇冷戰和兩極格局的逐漸形成,美國致力于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展開經濟調整。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美國經濟發展模式被世界各國借鑒。(8分)綜上所述,世界各國經濟政策或者發展模式的調整首先是為了應對政治經濟變化帶來的挑戰,在客觀上也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求。(2分)示例二論題:戰后西方經濟的調整是不斷深化和逐漸適應全球化需求的過程。(2分)闡述:戰后西方經濟的調整經歷了由淺入深、由局部到全球逐漸深入的過程。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確立了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國家干預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吸取歷史教訓和外部經驗的基礎上對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有限調整。20世紀70年代初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對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入調整,在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前提下,資本主義國家從事服務業的人口逐漸增多,“中間階層”人數增加。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方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受到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區域集團化發展的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等因素影響,推動經濟向縱深發展。(8分)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西方國家對經濟的調整不斷深入。(2分)解析 本題設問要求就材料整體或者任意一個階段擬定一個具體論題進行闡述。具體思路如下:示例一第一步,分析材料,擬定論題 據材料“世界經濟大調整是應對特定的世界經濟政治事件以及對世界經濟各要素的適應與變化所作出的反應”及表格中所列動因可知,世界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對經濟調整具有推動作用。因此可擬定論題為“世界重大政治經濟事件是推動經濟調整的關鍵因素”第二步,結合所學,闡述論證 結合不同時期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表現及其對經濟調整的影響進行闡述第三步,總結升華 世界各國經濟政策或者發展模式的調整首先是為了應對政治經濟變化帶來的挑戰,在客觀上也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