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階段檢測卷(三)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選擇性必修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中指出:(西周分封制是)“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但也有學者認為,(分封制)在地方分權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集權色彩。他會運用以下哪一史料佐證( )A.《禮記》記載諸侯國君必須定期朝覲周王B.《詩經》記載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C.西周士山盤銘文記載周王命士山向諸侯國征收貢納D.西周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2.10世紀前后,唐和大食文獻均載有一個情節相似的商人與鯨魚故事,古羅馬史籍也有相似記載,古印度同樣有一些情節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與鯨魚故事的源頭在印度,原型是商人與摩竭魚佛本生故事。這反映( )A.中華文明文化圈的影響擴大B.地域交流影響多元文明發展C.古代文明發展進程的共同性D.古代印度文明的引領性發展3.《唐律》規定,任何人出賣男女奴婢、牛、馬、駱駝、騾、驢,都必須于出賣三日內向市司領取“市券”,即市契,它是官方的契約文書,是通關檢查和再次出售的憑據。若“立券之后,有舊病者,三日內聽悔”。這表明唐朝政府( )A.重農抑商政策已開始松動B.重視商業守信和契約意識C.嚴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規模D.積極扶持商品經濟的發展4.魏晉時期,“州”發展為一級行政單位,且州郡數量不斷增殖,人口不過漢代的幾分之一,州郡縣數卻遠超東漢,地方上為增加將帥資位而建州郡,還有為了羈縻“異國之人”而設州縣者,刺史守令皆用豪酋。這一時期州郡的增殖( )A.表明疆域擴大導致機構的增加B.旨在推進民族交融的進程C.折射出政權統治蘊含重大危機D.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5.中國古代有大量外來的農作物傳入并推廣種植。秦漢到唐宋之間傳進來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蘿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時期傳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來作物命名的變化反映了( )A.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發展B.民間對外來事物接受態度不同C.對外貿易路線的重要變化D.西方殖民侵略不斷加深的影響6.清朝道咸年間,因“捐納(通過捐納報請取得官職)之人……大約稱貸者多”,且手續繁雜。因此,“大半歸票商承辦其事”。下面是蔚泰厚蘇州票號代辦捐納流程示意圖。據此可知,這種代辦方式( )A.降低了行政審批的辦事效率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C.旨在提升政府金融監管效能D.客觀上利于晚清財政的近代化轉型7.1887年,宜昌海關報告指出:“棉紗進口的增加是值得注意的,因為用洋紗織成的土布和洋布相競爭。”1890年,宜昌海關報告指出:“由于四川必須依賴東部諸省供給棉花,而現時印度棉紗和(東部諸省供給的)棉花的零售價格,相差無幾,所以買進棉花再來紡紗,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紗更貴。”上述報告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土紗的市場競爭力加強B.棉花價格影響洋紗需求C.開埠通商導致了小農經濟解體D.洋布進口出現停滯局面8.“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并稱為近代中國的三次移民潮。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曾說:“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由此可知,“下南洋”( )A.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B.緩解了閩、粵兩省的人口壓力C.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D.推動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9.近代以前,全國最重要的交通線是連接首都的交通線,在各地區,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區域內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會為中心的交通體系,轉化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為中心的新格局。這一變化反映了( )A.清朝封建君主統治被推翻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C.行政中心的發展觀念滯后D.沿海沿江先進生產力形成10.2023年3月1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年)》正式啟用,其中納入119種新藥,價格平均下降50.64%,藥品惠及的治療領域廣泛。這表明中國政府( )A.不斷完善醫療衛生互助體系B.注重強化全民衛生意識C.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D.建立全民免費醫療制度11.早期羅馬法規定,一旦債務人未能按時清償債務,債權人可利用解除約款獲得相關抵押物的所有權。326年(或320年),羅馬皇帝在相關立法和告示中明確禁止解除約款,不僅禁止買賣中的解除約款,也禁止實物擔保中的解除約款。這一舉措( )A.淡化了經濟財產的所有權觀念B.滲透著維系社會公平的理念C.禁止了貴族階級的高利貸行為D.有利于督促債務人履行義務12.1945年,英國考古學家莫蒂默·惠勒爵士在印度半島南部沿海發掘出一個迥異于印度建筑、貿易貨棧式的漁村,里面有大廳、露臺、蓄水池、防御工事以及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間產于意大利的陶器。這個村落有可能是( )A.鐵器時代印度文明的城邦國B.印度種姓制度的誕生地C.印度人存儲羅馬貨物的地方D.外國人在當地的貿易站13.亞瑟王傳說是5世紀時的英格蘭國王,他是否真實存在過,至今尚有爭議。但他的事跡在12世紀以后被吟游詩人不斷地傳頌,其中公認的集大成作品為15世紀的《亞瑟王之死》,在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為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這一現象( )A.反映了英國人民強化王權的愿望B.體現資產階級的時代訴求C.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D.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14.下圖是1860—1970年美國移民情況變化的曲線圖,其中①②兩個時段分別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現①②處情況的原因分別是( )A.美國取得獨立并進行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B.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法西斯勢力的威脅C.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經濟大危機的影響D.美國內戰后南北統一市場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5.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感嘆道:“真希望我既是總統又是國會,哪怕只有十分鐘!”這說明( )A.分權制衡限制政府權力 B.總統缺乏實權C.獨立的司法權無足輕重 D.國會權力至上16.1887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州際商務條例,成立州際商務委員會,打擊鐵路系統中的私人壟斷,整治運輸亂收費問題。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宣布壟斷、貿易限制……都是違法的。美國的此類舉措( )A.適應了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的需要B.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C.體現了政府對于經濟的全面干預D.抑制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長江中游市鎮由州縣派駐守備、把總、千總、外委等武官,而巡檢司是進駐市鎮的主要官方機構,“以檢防有道,譏察有方”。市鎮駐防官兵的開支列入地方財政,除武官外,政府另派駐文職人員參與市鎮管理。市鎮間還設有稅關或稅課局,賦稅上繳州縣。市鎮“設有鄉約、里正,以編保甲而稽賦冊”。“保甲,市鎮設客長,棚民設棚長,均當堂報名具結,給與腰牌,稽查匪類逃人及違禁等事”。市鎮中的牙行及牙人穿梭于客商與本地貨主之間,兼任中間商角色,“牙行輩按月朔望蒞府,聽點受約,乃請于當道,下令以局地為場,以聽點之日聽民與商負貨為市,設耆民以平價……民樂從而集成矣”。在一些市鎮中,牙人穿梭于縣城和市鎮之間,成為市場規劃及管理的實權人物。——摘編自任放《明清長江中游市鎮經濟研究》材料二 依據憲法,美國政府體系由聯邦、州和地方(包括縣、市、鎮、學區和特區)三級政府組成。在新英格蘭地區,雖然鎮是處于縣之下的地方單位,但是,縣不過是一種司法行政區域,地方政府的職責主要是由鎮來行使的,且一般不受縣的直接干預。隨著人口的增多,居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務,經居民投票可以申請建鎮。鎮民大會是鎮的最高權力機關,也是鎮的決策機關。行政機關是鎮委員會,由三至五人組成,鎮委員會成員由鎮民大會選出。鎮政府處在為鎮民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一線,同時,有很多的公共事務并不由鎮政府來管理,而是由各種社會團體分擔負責。——摘編自王玉龍《美國鄉鎮建制及運作》(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長江中游市鎮管理機制的構成及影響。(7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與明清時期長江中游市鎮相比,近代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鎮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同及其成因。(8分)18.(11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習俗往往會出現相應的變化,甚至可以將消費模式作為劃分時代的一個基本標記。材料一 步入近代后,新型工商業的發展與商業文化的形成,對傳統消費觀念的沖擊與影響更加突出。人們對崇儉抑奢的傳統消費觀念發出質疑,并提出具有近代意義的新消費觀念。觀念一 假設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惡之具,則營業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 安能各臻于富乎 民不能自富,國又何由富乎觀念二 (假)使上之人縱而禁之,則資而不流,則積而不散,而貧民之借貿易工作以日謀衣食者,將無所措手足矣觀念三 時處今日,萬國交通,民智大啟,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樸之風,為政者勢不能家喻戶曉,又不能以武力強制。痛時之士,亦僅恃一口一筆,長于諷刺,雖日日痛哭流涕長嘆息,恐聽者一二,而掩耳者什伯,儉者一二,而奢靡者千萬也。更為有效的辦法應該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否則雖節儉而難自振 材料二 在西方,節儉成為全社會生活實踐的主流價值,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要歸因于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因為節制物欲,錢才能轉化為資本;反過來,投入可持續,工業生產和銷售可擴大發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潤的回報。節儉作為一種美德是輔助性的、相對的,這意味著,其一,恣意揮霍是錯誤的,克己過度也不好;其二,節儉與別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顯其善,否則,空有節儉,全無其他品德修養,它也就失去了價值。——摘編自蕭莎《中西方的消費觀》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表中所述消費觀念的新視角。(3分)(2)請結合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史實,對材料二中的觀點進行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實充分)(8分)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前期,政府逐步接納婦女進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長時期內,廣大婦女不能進入重要崗位,只能擔任抄寫、打字和收發之類的工作,多數是臨時雇員,而且受到年齡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對種種不合理現象,英國文官界婦女在社會進步勢力的聲援下,長期堅持斗爭。1919年,議會通過法案規定:任何人不應因性別或已婚而被剝奪擔任文官的資格。兩年后財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納婦女擔任文官的實施細則,允準婦女參加文官考試,平等競爭各類文官職位,但同時又規定女文官候選人必須是單身女子,一旦結婚必須辭職。正因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仍然只有少數婦女能獲此幸。部分婦女進入高級文官階層,則是幾十年以后的事情。材料二 下表內容是1870年英國樞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頒布后人數變化情況。年份 文官人數(人) 年份 文官人數(人)1881 50 839 1914 280 9001891 79 241 1922 317 7211901 116 413 1939 387 4001911 172 352 1943 710 400(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以來英國婦女在入職文官職位方面發生的變化,并簡要分析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導致文官人數不斷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對“文官人數不斷增多”這一現象進行簡要評價。(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關于中國古代書院教學管理制度的確立,學術界公認有以下四個標準:第一,理學在書院的基礎上得以發展,書院則借助理學更加鞏固;第二,書院逐漸成為獨立于官學之外的文化機構,理學家們在這里講學授徒、刻書藏書,頗具影響;第三,南宋時期,書院經過不斷發展,機構設置已經非常完善,日常教學、學生管理以及經費來源等趨于合理;第四,自朱熹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以來,書院大都開始制定學規來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宣傳自身學派的主張。古代書院發展歷程中蘊含諸多有關文化傳承的歷史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中國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答案全解全析1.D 根據材料“在地方分權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集權色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規定,諸侯王在封國內享有軍政大權,但集權則是周王命人掌管諸侯國的軍事,反映對諸侯國的干預,D項正確;朝覲周王、向周王繳納貢賦屬于諸侯的義務,要求諸侯盡義務不屬于對諸侯權力的侵奪和對諸侯國的干預,排除A、C兩項;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即承認諸侯國君有營建都城的權力,給予幫助不是侵犯諸侯王的權力和干預諸侯國,排除B項。2.B 中國、古羅馬等有類似的關于商人與鯨魚的故事或記載,而“商人與鯨魚故事的源頭在印度”,由此可知古代不同地域之間有文化交流,而這種交流又豐富了各自文明,所以材料反映了地域交流影響多元文明發展,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印度文明的向外傳播,不是中華文明的影響擴大,排除A項;古代文明即使有某些相似性,但整體上來說古代文明發展進程是各具特色的,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商人與鯨魚故事的源頭在印度,沒有涉及古代印度文明的整體水平如何,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的商品交易需領取市契作為憑證,“立券之后,有舊病者,三日內聽悔”,這表明唐代商品交易注重維護和規范經濟秩序,體現了政府重視守信精神和契約意識,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重農思想,也未體現抑商政策松動,排除A項;材料體現政府對具體貿易行為的規范,注重商業守信與契約精神,并未嚴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規模,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政府對商品交易的法律規定,不能體現政府扶持商品經濟發展,排除D項。4.C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材料不涉及疆域的擴大,排除A項;增加州郡數量的目的并非促進民族交融,排除B項;扶持地方豪強勢力,致使豪強大族逐漸強大,易威脅皇權,不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排除D項。5.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叫“胡”的外來作物基本都是從西域經陸路傳進來的,叫“番”或者“洋”的外來作物基本都是從海路傳進來的。根據材料可知,秦漢到唐宋之間傳進來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時期傳進來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這個命名規律體現了貿易路線的改變,C項正確;材料所述與小農經濟無關,排除A項;“胡”或“番”“洋”的稱謂不能反映民間對外來事物接受態度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中物種的傳播及稱謂的變化與西方殖民侵略無關,排除D項。6.D 據材料“償付本息”“寄回執照”“墊付資金”等信息可知當時的代辦方式體現了近代金融信貸的色彩,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財政的近代化轉型,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票號代辦捐納的流程,無法體現政府行政審批效率,排除A項;此時未產生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排除B項;清政府實行“捐納”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危機,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排除C項。7.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東部諸省棉花與印度棉紗的價格差不多,購買洋紗織布更劃算,因此洋紗進口量增加,說明棉花價格影響洋紗需求,B項正確;根據“買進棉花再來紡紗,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紗更貴”可知,土紗的市場競爭力減弱,排除A項;“小農經濟解體”表述太絕對,小農經濟解體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洋布進口的情況,排除D項。8.C 根據材料“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可知,中國移民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中國移民對東南亞地區產生的影響,沒有體現中華文化的傳播,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下南洋”的原因,不能體現閩、粵兩省的人口壓力,排除B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下南洋”推動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會為中心的交通體系,轉化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為中心的新格局”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交通體系也轉向以港口城市為中心,由此可知,這一變化反映了沿海沿江先進生產力形成,D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君主統治被推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強調近代生產力的發展對交通線的影響,與新式交通工具出現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行政中心的發展觀念,無法說明其滯后,排除C項。10.C 據材料“其中納入119種新藥,價格平均下降50.64%,藥品惠及的治療領域廣泛”可知,我國將更多的藥品納入醫保,整體藥品價格下降幅度明顯,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C項正確;此舉并不能完善醫療衛生互助體系,排除A項;“強化全民衛生意識”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我國尚未建立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排除D項。11.B 由材料可知,債務人到期不能清償債務,債權人可利用解除約款獲得相關抵押物的所有權,這違反了等價原則,不利于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禁止解除約款能夠維護交易雙方利益平衡,禁止債權人利用其優勢地位剝奪債務人財產,這滲透著維系社會公平的理念,B項正確;羅馬法注重維護私有財產,淡化了經濟財產的所有權觀念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禁止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對債務人的保護,并非督促債務人履行義務,排除D項。12.D 材料“印度半島南部沿海發掘出一個迥異于印度建筑、貿易貨棧式的漁村……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間產于意大利的陶器”,說明當時的印度和意大利地區存在貿易往來,因此這個村落有可能是外國人在當地的貿易站,D項正確;鐵器時代的印度文明的城邦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排除A項;印度種姓制度的誕生地在恒河流域,排除B項;這個村落出土了公元前30年至公元35年間產于意大利的陶器,并不能證明這個村落就是印度人存儲羅馬貨物的地方,排除C項。13.C 根據材料可知,15世紀時亞瑟王被塑造為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成為民族意識的凝聚點,加強了民族認同,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故選C項;“統一不列顛群島的具有騎士精神的完美君主”反映的是人民統一民族國家的愿望而不是強化王權,排除A項;12—15世紀的英國尚未進入資產階級時代,材料主旨是這一現象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排除B項;追求“完美君主”與文藝復興強調的人文主義不相符,排除D項。1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①涉及的時間是20世紀初,這一時期移民美國出現高潮,主要是因為美國此時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②對應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這一時期,移民美國陷入低谷,主要原因是美國此時正處在經濟大危機時期,C項正確;美國擴張與移民美國高潮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20世紀初美國不是世界經濟霸主,排除B項;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②對應的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初,排除D項。15.A 根據材料“真希望我既是總統又是國會,哪怕只有十分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總統掌握行政權,國會掌握立法權,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掌握司法權,三者彼此制衡,材料中羅斯福的感嘆正是由于總統行政權受到制約,A項正確;美國總統具有憲法所賦予的實權,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獨立的司法權無足輕重”,排除C項;美國實行三權分立體制,國會權力至上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6.A 根據材料“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宣布壟斷、貿易限制……都是違法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興起,鐵路系統和商業貿易等經濟領域的壟斷行為擾亂了美國正常競爭秩序,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對壟斷行為進行“打擊”“限制”,適應了美國工業革命和社會經濟的持續深入發展,A項正確;南北戰爭后,美國國內統一市場已經形成,排除B項;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采取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排除C項;工業革命背景下,美國壟斷資本主義不斷發展,排除D項。知識拓展美國壟斷組織的形式和影響1.形式:卡特爾,銷售協定;辛迪加,共同銷售和采購原料協定;托拉斯,生產、商業和法律上完全組成一體(壟斷程度最高)。2.影響(1)積極:適應了大工業生產的需要,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2)消極①壟斷資產階級控制市場,阻礙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敗。②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國家政治,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瘋狂對外擴張,加劇了國際競爭,導致戰爭危險。17.(1)構成:由官方機構及文武要員進行主要管理;鄉里基層組織參與管理;牙人及牙行兼任中間商角色。(3分)影響:加強政府對市鎮的控制;有利于維護社會治安;推動商貿發展;市鎮的管理權限多頭并存,影響行政效率。(4分)(2)不同:不受縣的直接干預;鎮官員由選舉產生;側重公共服務;社會團體高度介入管理。(4分)成因: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地方自治的傳統;民主制度的影響;鎮因公共事務管理的需要而形成。(4分)解析 (1)第一問構成,由材料一“由州縣派駐守備……進駐市鎮的主要官方機構”可得出由官方機構及文武要員進行主要管理;由材料一“設有鄉約、里正,以編保甲而稽賦冊”可得出鄉里基層組織參與管理;由材料一“牙行輩……耆民以平價”可得出牙人及牙行兼任中間商角色。第二問影響,由材料一“派駐守備……武官”“市鎮間還設有稅關……賦稅上繳州縣”及所學可得出加強政府對市鎮的控制;由材料一“以檢防有道”“稽查匪類逃人及違禁等事”及所學可得出維護社會治安;由材料一“牙行及牙人穿梭于客商與本地貨主之間”“聽民與商負貨為市”及所學可得出推動商貿發展;由材料及所學可知,市鎮的管理權限多頭并存,影響行政效率。(2)第一問“不同”,由材料二“地方政府的職責主要是由鎮來行使的,且一般不受縣的直接干預”可得出不受縣的直接干預;由材料二“由鎮民大會選出”可得出鎮官員由選舉產生;由材料二“鎮政府處在為鎮民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一線”可得出側重公共服務;由材料二“有很多的公共事務并不由鎮政府來管理,而是由各種社會團體分擔負責”可得出社會團體高度介入管理。第二問“成因”,由材料二“居民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務,經居民投票可以申請建鎮”可得出鎮因公共事務管理的需要而形成;聯系美國的歷史傳統和政治制度等內容可得出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地方自治的傳統、民主制度的影響。18.(1)新視角:觀念一,從富民與富國的角度,肯定了奢侈消費的積極作用;(1分)觀念二,從民眾謀生的角度,對傳統崇儉禁奢觀念進行了大膽否定;(1分)觀念三,主張中國必須大力發展實業,振興國民經濟。(1分)(2)觀點:多重因素推動消費觀念的理性發展,同時理性節儉的消費觀念又推動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2分)論述:經濟上,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拓市場、掠奪原料、技術研發等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思想上,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人文主義思想,沖擊了中世紀的禁欲主義,主張追求財富與黃金,提倡消費;16世紀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產生新教派,提倡節儉,主張建立廉儉教會;17—18世紀啟蒙運動興起,提倡理性主義,經歷三場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有利于理性認識節儉和消費,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和個人需求的消費觀念。政治上,世俗王權的力量不斷加強,要求擺脫教權的束縛,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任意論述兩項得4分,每點2分)綜上所述,理性節儉的消費觀念,有利于節制物欲,推動金錢轉化為資本,擴大了工業生產能力和銷售能力,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利潤回報,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騰飛。(2分)解析 (1)新視角,根據材料一進行概括即可。根據材料一“民不能自富,國又何由富乎”,得出觀念一是從富民與富國的角度,肯定了奢侈消費的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一“而貧民之借貿易工作以日謀衣食者,將無所措手足矣”得出觀念二是從民眾謀生的角度,對傳統崇儉禁奢觀念進行了大膽否定;根據材料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得出觀念三主張中國必須大力發展實業,振興國民經濟。(2)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要求結合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史實,對材料二中的觀點進行說明。首先,明確觀點,需要從理性節儉消費觀念的成因及影響等方面來說明材料二的觀點。然后,闡釋說明,關于理性節儉消費觀念的成因,根據材料二“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因為節制物欲,錢才能轉化為資本”可得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擴大資本來源,宗教改革中新教教義也提倡節儉;由材料二信息“恣意揮霍是錯誤的,克己過度也不好”“節儉與別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顯其善”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但也導致私欲膨脹,后來的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發展了人文主義;政治上,結合所學知識從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世俗王權崛起、資產階級壯大等角度分析。關于理性節儉消費觀念的影響,根據材料二“反過來,投入可持續,工業生產和銷售可擴大發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潤的回報”可得出理性節儉的消費觀念又推動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等。19.(1)變化:從禁止到逐步接納;從普通、臨時性的雇員到成為高級文官成員;從受到年齡、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從不允許通過考試平等競爭各類文官職位到法律允許通過考試平等競爭各類文官職位。(每點2分,共4分,任答2點即可)主要原因:英國代議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英國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婦女的不斷斗爭;英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每點2分,共4分,任答2點即可)(2)主要因素:英國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擴軍備戰及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只回答“政府管理職能急劇擴展”亦可);民眾受教育程度提高,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強烈;通過考試擇優錄用機制的運行使許多有才能的人進入文官范疇。(每點2分,共4分,任答2點即可)評價:英國文官人數增多為當時的國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但是文官人數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2分)解析 (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信息,可得出變化:材料一 變化20世紀前期,政府逐步接納婦女進入文官行列 從禁止到逐步接納廣大婦女不能進入重要崗位……是臨時雇員……部分婦女進入高級文官階層 從普通、臨時性的雇員到成為高級文官成員受到年齡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1919年,議會通過法案規定:任何人不應因性別或已婚而被剝奪擔任文官的資格 從受到年齡、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制定接納婦女擔任文官的實施細則,允準婦女參加文官考試,平等競爭各類文官職位 從不允許通過考試平等競爭各類文官職位到法律允許通過考試平等競爭各類文官職位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綜合材料一中信息,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分析。(2)第一小問,通過觀察材料二表格中的數據,結合材料一中20世紀以來英國婦女在入職文官職位方面發生的變化和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問,綜合材料一、二及相關知識回答,運用唯物史觀,從國家管理的角度評價英國文官人數不斷增多的現象。20.示例啟示:學校教育與典籍傳承相得益彰。(2分)說明:自古以來,學校具有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唐朝后期,儒學復興運動興起,諸多學者依托私學開壇講課,建立學派,傳播儒學思想,宋代時,理學影響逐漸增強。在理學傳播的過程中,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學者,對先秦儒學文獻進行整理并重新加以注釋,產生了《四書章句集注》等著作。作為書院學生教材和儒學基礎讀物,這些著作通過印刷等手段廣泛傳播,降低了典籍亡佚的風險。總之,學校教育通過培養人才,促進了學術思想的傳承和創新,與宋代書院教育相伴而生的印刷書,大大便利了典籍的傳承。(10分)解析 首先,明確時空范圍,本題雖以宋代為引,但可以在中國史的范圍內作答,包括中國近現代文化傳承的啟示。其次,明確答案須包括啟示、說明兩個部分。再次,明確答題要求,啟示是明確的觀點且來自材料,說明須有具體的史實支撐。最后,理清邏輯思路,注意書寫規范,語言簡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