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班級考號密○封○裝○訂○線密○封○裝○訂○線密封線內不要答題)階段檢測卷(一)滿分100分,限時75分鐘,中外歷史綱要(上)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該城址所發現的陶器中,斝、盉、觚、壺、簋、杯等專用酒器,多屬于制作精致的磨光黑陶和紅陶。陶器上附有一定數量的陶文符號,這些陶文符號是用刀刻在陶器表面或用硬質物在器表捺印而形成的。這反映出( )A.早期中華文明得到初步發展B.陶器成為先民主要生產生活用具C.河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D.階級分化決定社會生活方式演進2.管仲在《管子》中提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義附焉”。二者都( )A.認為應重視發展社會生產B.明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C.主張維護西周的禮樂制度D.強調國君要有好的品德3.秦始皇在征服嶺南的過程中,曾把“賈人”“嘗有市籍者”“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七類人,遷移至落后的嶺南地區。到漢初,嶺南出現了番禺、合浦等商業性都會。由此可見,秦始皇的舉措( )A.禁錮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C.有利于經濟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4.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遷都洛陽后規定:“吳人(江南人)投國者,處金陵館。三年已后,賜宅歸正里。”后洛陽城歸正里的北徙南人漸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間稱之為“吳人坊”。這反映了( )A.北魏政權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異已消除C.南北方的文化交融加強 D.北方經濟得到全面恢復5.史載,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劇增,北宋時構筑的舊城無法承載,市街向城外轉移,城內僅有三個坊,而城外卻有三十三個坊、街,城外街還包括位于城門外五里的杉嶺市。史籍中類似的有關南宋城市領域擴大的例子還有很多。此類史料表明,南宋時( )A.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B.社會經濟活力增強C.政府經濟職能加強 D.自然經濟加快瓦解6.晚清時期,林則徐打開了“開眼看世界”的窗口,魏源通過《海國圖志》闡發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派推動“采西學”“制洋器”,把“師夷制夷”的思想推向實踐層面。在這一過程中,開明士人( )A.探求了強國御侮之策B.促進了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C.摒棄了天朝上國觀念D.傳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的理念7.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召見嚴復時微嘆道:“中國就是守舊人多,怎好 ”且因廢八股而驟然失業的大批士人對倡議廢八股的康有為等人恨之入骨,他們控制的社會輿論成為討伐維新派的先鋒和利刃。這反映出戊戌變法( )A.缺乏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B.廢除了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C.遭到知識分子的全面反對D.改變了傳統的文化教育體制8.鴉片戰爭后,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是列強侵華的重要內容。到日本與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時,仍有此項內容,而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中,卻沒有此項內容了。這反映出( )A.清政府統治根基的動搖 B.列強在華矛盾的加劇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變 D.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9.1913年初在國民黨選舉獲勝后,孫中山指出:“本黨今既得占優勝地位,第一應研究者,即為政黨內閣問題。”但在1924年1月的《關于組織國民政府案之說明》中,孫中山又強調:“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可為我們模范?!鄙鲜鍪妨现饕砻鲗O中山( )A.決定與共產黨合作繼續革命B.將要效法“蘇聯模式”組織政府C.反思了早期政黨政治受挫原因D.認識到工農大眾的偉大力量10.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國農民問題》記載:“北伐軍入湘而后,平江、瀏陽諸役,皆得農民為向導與協助,使我軍不至陷于逆敵伏軍及地雷之險……我軍所到,農民必擔茶擔水,以相慰勞,跋涉險阻,以為向導?!边@說明北伐戰爭 ( )A.解決了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B.順利進軍歸功于農民的支持C.反帝反封建符合廣大人民愿望D.在長江流域的進軍更加順利11.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其中,延長等4個縣當選縣參議員的各階層占比為:工人4%,貧農65%,中農25%,富農1%,商人1%,知識分子2%,地主2%。這一做法( )A.發展了土地革命的社會基礎B.旨在保障邊區農民的根本權益C.壯大了反抗國民政府的力量D.落實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2.1950年,《保障發明權與專利權暫行條例》頒布,其中規定發明人可以在發明權和專利權中選擇其一:發明權歸公有,國家給予發明人適當榮譽和物質獎勵,國內任何單位個人都可免費使用;專利權歸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獨占實施權。該條例( )A.適應了計劃經濟體制 B.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C.促進了農業快速發展 D.有利于國民經濟恢復13.1951年,四川省瀘縣八區村民贈給全國政協西南土改工作團川南隊的錦旗上寫道:“此時荷花遍地開,北京同志來土改,農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边@可以例證( )A.全國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B.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C.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D.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14.198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電影《廬山戀》,講述一位歸國華僑游覽廬山收獲愛情的故事。此片公映后,對于影片中該華僑的語言表達方式、日常著裝等出現了不小的爭議。但影片也收獲了很高的人氣,喚起了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這種情況( )A.反映了我國全面開放后的社會風貌B.說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C.折射出時代變遷影響人們觀念變化D.表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1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其主旨是( )A.繼承傳統,抵制西方文化B.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C.立足現實,堅定文化自信D.強調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16.2020年5月,我國外交部長王毅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優秀文明的傳統之上……對于蓄意的中傷,我們一定會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國家的榮譽和民族尊嚴。對于無端的抹黑,我們一定會擺明事實真相,堅決維護公平正義和人類良知?!边@表明( )A.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新秩序B.國力提升增強了外交自信C.國際形勢對中國十分不利D.睦鄰友好是中國外交宗旨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統一中國后,就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制度,至此,上至帝號、皇帝活動、王侯官員,下至百姓,都有了統一稱謂,各異的文字書寫也統一為更加簡潔的、能夠更好適應龐雜公務的隸書,由此,上下一致的文書話語體系開始形成。隋唐時期,文書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發展出了相對成熟的制作規程、審核機制和運行流程。無論是“三省”之間的權力分工,還是執論制度、避諱制度、平缺制度、貼黃制度等,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唐六典》中規定:“今冊書用簡,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用黃麻紙,敕旨、論事敕及敕牒用黃藤紙,其敕書頒下諸州用絹”“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既下,則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訖,皆書其上端,記年、月、日,納諸庫”。任何諸如隨意改動、漏發錯發、弄虛作假、盜用泄密等行為,皆會依據法典被施以懲戒。——摘編自周光輝等《從文書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國規模治理難題的內生機制》材料二 朱批奏折繳回之舉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確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補充發展,雖朱批“覽”“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繳回,由此逐步形成了嚴格的朱批奏折繳回制度,并為以后所承繼。清廷最初規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時趁便奏繳,其后改為按年呈繳,清末又改為年終交由軍機處匯繳。朱批奏折需連同奏匣、奏夾、封套一并繳回,在京官員赴該管衙門,在外官員則赴該省督撫處呈繳,休致或降革官員則呈明該省督撫、該旗都統代繳。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隱匿存留,違者嚴加懲處。——摘編自項旋《皇權政治與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繳回制度考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至隋唐文書行政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變化并分析其變化原因。(10分)18.(14分)某研究者為研究20世紀50年代我國工人的生活狀況,搜集到以下史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3年1月,上?!稏|方雜志》號召國人想象未來的中國,歷史學家周谷城寫下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寫道:“我夢想中的未來中國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機會坐在抽水馬桶上大便……我夢想著: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夢想了。”——據1933年1月上?!稏|方雜志》材料二 “領導們問大家,對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滿意的,還有什么需要。但是我們想,跟過去比已經很好了,還會有什么不滿意的,周圍的醫院、郵電局、花園、菜場什么都已經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還是抽水馬桶,那可是剛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還是倒馬桶的呢。”——原上海絹紡織廠先進工作者鄭長?;貞?br/>1952年首次搬進上海曹楊工人新村的往事材料三 “在工人新村大道的兩旁,守望著欣欣的白楊,風兒挨家奔跑送喜訊……生活啊,長著翅膀在飛翔;多少個工人子女進大學,多少戶工人家中掛獎狀。多少青年兒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國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婦女離開灶臺,解掉圍裙換上工裝。誰說古來百家不同姓,這里的家長是親愛的黨……”——上海詩人寧宇《工人新村漫步》(寫于1957年前后)(1)根據材料一,結合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背景,談談你對周谷城這個“奇怪的夢”的理解。(4分)(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概述20世紀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狀況的變化,并說明原因。(6分)(3)該研究者所搜集的史料有何局限 為更全面研究我國工人的生活狀況,請向該研究者提供至少1條建議。(4分)19.(10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這是一幅著名畫家關山月創作的作品。此作描繪的是一位婦女聚精會神讀信的瞬間,關山月將創作意圖隱藏在畫的細節之中,婦女胸前佩戴的是“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證章”,表明了她是中蘇友好協會會員。該協會是當時最大的全國性群眾組織,曾配合抗美援朝運動做了大量的工作。嬰兒背帶繡有“□□”字樣表達了婦女內心最熱切的愿望(注:試題編者遮蓋了這兩個字)。畫家以工寫結合的手法,表現了一個溫馨感人的畫面,緊緊扣住了時政熱點。《一封家書》(1953年)請寫出作品中被遮蓋的兩個字,并說明理由。(要求:結合歷史實際,作出合理推斷,邏輯清晰,理由充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大事記時間 大事記1—2月 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和上海,充分肯定試辦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的決策3月 中共中央將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提出發展鄉鎮企業的若干政策;福建55位廠長的呼吁書《請給我們松綁》刊發,要求增加企業經營自主權5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0月 國務院發出《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支持農民進入集鎮經營工商業,放寬落戶政策,統計為非農業人口;《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實現了黨在經濟理論上的新突破12月 年終盤點中,“我們都下海吧”成為民間熱詞,1984年成為中國現代企業誕生和企業家創業最為集中的一年,被稱為“中國公司元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84年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84年中國推進改革開放所起的積極作用。(8分)答案全解全析1.A 新密古城寨城址中發現有酒器、黑陶、紅陶及陶文符號,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早期中華文明已獲得初步發展,故選A項;材料中缺乏陶器與其他用具的比較,無法判定陶器在生產生活中的“主要”地位,故排除B項;材料中的考古發現可以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新密地區中華文明的發展狀況,但無法說明“河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故排除C項;社會生活方式演進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并非“階級分化”,故排除D項。2.A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君子富”沒有具體說明在哪方面富足,看不出農業是國家根本的思想,排除B項;管仲是法家代表,司馬遷是史學家,兩者都不強調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排除C項;材料強調物質充足對人的道德的作用,即發展生產,并未單獨強調其對國君道德的作用,排除D項。3.B 正確項分析:錯誤項分析:社會階層流動主要指個人或群體社會階層的變化,材料重點強調秦始皇的舉措對嶺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從安史之亂開始,秦漢時期北方是國家經濟的重心,排除C項;工商食官是商周時期國家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三年已后,賜宅歸正里”“三千余家,自立巷市”可知,北魏遷都洛陽后,鼓勵江南人北遷,有利于南北方文化交融的加強,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北魏對江南人北遷的政策性鼓勵,不能說明北魏政權封建化的完成,排除A項;據材料“民間稱之為‘吳人坊’”可知北遷的南人聚集一處,有自己的特色,說明依然存在民族差異,且民族交流交融并不會消除民族差異,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北魏政府鼓勵江南人北遷,沒有涉及北方經濟的恢復問題,排除D項。5.B A 材料沒有南北經濟對比,無法體現經濟重心的變化 ×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增長,釋放了社會經濟活力,城市領域顯著擴大 √C 材料中未說明這類城鎮領域的擴大是否由政府規劃 ×D 步入近代,我國自然經濟開始逐步瓦解 ×6.A 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向西方學習,探求強國御侮之策的思潮一脈相承,故A項正確。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出現于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排除B項;材料中的人物或派別雖積極學習西方,但天朝上國的觀念根深蒂固,排除C項;這一時期主要側重學習西方的科技與器物,尚未深入政治與思想領域,排除D項。7.A (易混點),排除B項;戊戌變法遭到守舊知識分子的反對,但“全面反對”言過其實,排除C項;題干材料未涉及文化教育體制的變化,排除D項。8.D A 八國聯軍侵華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B 列強矛盾加劇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 ×C 外國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與清政府外交政策無關 ×D 《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資本大量涌入中國,開辦銀行、鐵礦、煤礦和紡紗廠,修鐵路,滿足了列強掠奪中國的目的,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化為資本輸出為主,這使列強對開放通商口岸要求不再強烈 √9.C 材料中孫中山由1913年關注政黨內閣問題到1924年轉而強調學習俄國完全以黨治國,表明其反思早期政黨政治受挫的原因,故選C項;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工農大眾”,故排除D項。10.C 據材料信息可知,北伐時期,農民支援北伐軍人的作戰,結合所學國民大革命的史實可知,北伐戰爭作為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故C項正確。北伐戰爭時期并未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并未解決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排除A項?!皻w功于”一詞過于絕對,夸大了農民的貢獻,排除B項。材料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得出“更加順利”的結論,排除D項。11.D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以及工人、貧農、中農、富農、商人及知識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普選中各階層均有分布,這主要是為抗日戰爭服務,為了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項正確?!巴恋馗锩迸c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里的政策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項;國共矛盾不是此時期的主要矛盾,排除C項。12.D 根據材料“規定發明人可以在發明權和專利權中選擇其一:發明權歸公有,國家給予發明人適當榮譽和物質獎勵,國內任何單位個人都可免費使用;專利權歸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獨占實施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中國處于國民經濟的恢復階段,此時國家頒布《保障發明權與專利權暫行條例》旨在激發人們進行發明創造的積極性,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D項正確;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與材料時間“1950年”不符,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為主”的特點,排除B項;本題主旨為“經濟發展與發明專利”,“農業快速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13.C 根據材料“1951年”“此時荷花遍地開,北京同志來土改,農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主監督等內容,排除A項;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B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順利完成,排除D項。14.C A 我國1980年處于對外開放初期,尚未全面開放 ×B 1980年,我國剛改革開放不久,人民生活水平尚未得到極大提高,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 ×C 《廬山戀》公映后,對于影片中該華僑的語言表達方式、日常著裝等出現了不小的爭議,但影片也收獲了很高的人氣,喚起了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這說明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觀念存在新舊并存的現象,思想尚需進一步解放,折射出時代變遷影響人們觀念變化 √D 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D項與題干時間不符 ×15.C 據材料“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可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學習借鑒優秀文明,更要立足本國國情,重視傳統文化的力量,故選C項;據材料“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可知要學習優秀文化,而非抵制西方文化,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內容并非精神文明建設內涵,而是要增強文化自信,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對世界其他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并非外交問題,排除D項。16.B 據材料“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堅決維護”可知,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展示了較為自信的態度,這主要是源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故選B項;A項說法本身錯誤,排除A項;材料展現的是中國的外交態度,并沒有說明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排除C項;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不僅僅是“睦鄰友好”,排除D項。17.(1)特點:建立統一的體系;逐漸制度化;通過法律進行規范;流程分工明確。(4分,答出兩點即可)(2)變化:建立嚴格的朱批文書繳回制度;繳回文書由軍機處負責管理;建立懲戒制度。(4分,答出兩點即可)原因:君主專制的強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體系監督制度的發展;中樞決策機制的變化;大一統國家的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 (1)根據材料中的“上至帝號、皇帝活動、王侯官員,下至百姓,都有了統一稱謂”“文書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可知,建立統一的體系、逐漸制度化、流程分工明確;根據材料《唐六典》規定可知,通過法律進行規范。(2)關于變化,根據材料“形成了嚴格的朱批奏折繳回制度,并為以后所承繼”可知,建立嚴格的朱批文書繳回制度;根據材料“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隱匿存留,違者嚴加懲處”可知,建立懲戒制度。關于變化原因,學生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信息保密;官僚體系,中樞決策方式變化和大一統國家的角度進行分析。18.(1)20世紀3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政局動蕩(或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東北淪陷,國內新軍閥混戰,國民黨全力“圍剿”紅軍),人民對國家前途命運缺乏信心,因此周谷城寫下了“奇怪的夢”;當時中國經濟落后,城市現代化水平低,普通民眾生活條件惡劣,周谷城的“奇怪的夢”反映了人民對改善生活,建立現代化強國的期盼。(歷史背景2分,歷史解釋2分,共4分)(2)變化:工人生活狀況(居住條件)改善;工人政治地位提高;工人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女性工人地位提高等。(每點2分,任答1點,共2分)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國民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一五”計劃實施,重視發展現代工業;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等。(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3)局限:缺乏權威性(或屬于報刊、口述史、詩歌等);史料來源地區單一,不能反映這一時期我國工人生活狀況的全貌。(每點2分,任答1點,共2分)建議:搜集官方權威檔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區工人生活方面的資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狀況的統計資料;搜集除居住條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況的材料等。(每點2分,任答1點,共2分)解析 (1)據材料“1933年1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從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分析材料夢境對現實中人民期盼改善生活的反映即可。(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3)第一小問局限,據材料一“1933年1月上海《東方雜志》”、材料二“回憶1952年首次搬進上海曹楊工人新村的往事”、材料三“上海詩人寧宇《工人新村漫步》”可知,缺乏權威性(或屬于報刊、口述史、詩歌等);史料來源地區單一,不能反映這一時期我國工人生活狀況的全貌。第二小問建議,結合所學知識,從搜集官方權威檔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區工人生活方面的資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狀況的統計資料;搜集除居住條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況的材料等方面回答即可。19.示例文字:和平(2分)理由:(1)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近代以來,中國屢遭侵略,尤其是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極大地破壞了國內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2分)(2)世界各國需要和平。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巨大破壞,核戰爭威脅人類安全。(2分)(3)國家建設需要和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需要鞏固政權,恢復國民經濟。(2分)(4)中國極力維護和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維護世界和平,抗擊美帝國主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評分。)解析 首先,寫出作品中的字,據材料“1953年”并結合所學得出當時處于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且婦女是中蘇友好協會會員,當時的人民渴望和平,因此那兩個字是和平。其次,寫出理由,結合近代以來,中國屢遭侵略的史實進行總結;結合當時的世界形勢得出世界各國需要和平,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巨大破壞,核戰爭威脅人類安全;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得出國家建設需要和平以及中國極力維護世界和平。20.(1)時代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決策;(1分)中國農村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2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行綜合試點;(1分)經濟特區的設立,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2分)(2)積極作用: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2分)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1分)促進對外開放的深化;(1分)加速社會流動,提升社會活力;(2分)打破對計劃經濟的迷信,加快思想解放。(2分)解析 (1)結合所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可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結合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知識可得,中國農村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史實可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行綜合試點;由材料“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及所學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可得,經濟特區的設立,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2)由材料“要求增加企業經營自主權”可得,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由材料“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中國現代企業誕生和企業家創業最為集中的一年”可得,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由材料“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可得,促進對外開放的深化;由材料“支持農民進入集鎮經營工商業”可得,加速社會流動,提升社會活力;由“‘我們都下海吧’成為民間熱詞”可得,打破對計劃經濟的迷信,加快思想解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