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初中學段八年級語文學科寫作——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說明是寫作中常見也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一般用來介紹事物或闡明事理。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在語文學習領域,就叫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是事物說明文的特點之一。說文解字——什么是事物特征?人或事物可供識別的特殊的征象或標志。窗外,樹樹皆秋色;遠處,山山唯落暉。楊樹葉枯黃,楓樹葉火紅;華山險峻,恒山幽靜,泰山雄偉,嵩山峻峭,衡山秀麗......回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這篇課文,作者寫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抓住什么特征來寫的呢?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文章就有了靈魂本課任務任務一:類文閱讀,把握特征表現三組例文分別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和說明事物的?第一組:《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第二組:《蟬》《松鼠》第三組:《長在樹上的“寶石》第一組:說明對象為建筑《蘇州園林》: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的城墻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墻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里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建筑材質建筑布局價值功用第二組:說明對象為動物《蟬》: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松鼠》:漂亮 乖巧 馴良 討人喜愛第三組:說明對象為植物《長在樹上的“寶石”》: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每年二三月份,樹莓開花,它的花朵潔白無瑕,小巧玲瓏,香味濃郁。四至六月,樹莓結果。樹莓的果實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維生素和氨基酸。樹莓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總體來看,樹莓極具開發價值,猶如長在樹上的寶石。建筑物:建筑布局、設計特色、歷史意義動物、植物:生物學的特征生活或學習物品:實用功能小結任務二:課內遷移,說明事物特征技巧點撥1:理清順序,說清特征邏輯順序空間順序任務二:課內遷移,說明事物特征百度百科:蘇州古典園林,亦稱“蘇州園林”,是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境內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總稱。蘇州古典園林溯源于春秋,發展于晉唐,繁榮于兩宋,全盛于明清。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蘇州古典園林所蘊涵的中華哲學、歷史、人文習俗是江南人文歷史傳統、地方風俗的一種象征和濃縮,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重大的藝術價值。以拙政園、留園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技巧點撥2:運用方法,凸顯特征《中國石拱橋》多法并舉,凸顯特征。例句 說明方法 特點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歷史悠久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 舉例子列數字《蘇州園林》:在說明“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畫意的特征時,主要用了作比較和打比方的方法,將我國古代宮殿、近代住房建筑與蘇州園林作比較,再用圖案美和美術畫打比方;而在說明“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的特征時,則主要使用摹狀貌的方法,將蘇州園林里的樹木高低錯落、四時皆美的特征體現了出來。方法十來種,用心選最佳。任務二:課內遷移,說明事物特征《中國石拱橋》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唐朝的張 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那時候有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技巧點撥3:查閱資料,豐富特征詩句、名人名言、故事、神話傳說...技巧點撥1:仔細觀察,把握特征技巧點撥2:理清順序,說清特征技巧點撥3:運用方法,凸顯特征技巧點撥4:查閱資料,豐富特征小結任務三:知行并進,寫出事物特征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本第127頁的材料,歸納出坎兒井有哪些特征?①坎兒井所處環境與建造原因②坎兒井形式與工作原理③坎兒井的來歷④坎兒井的作用⑤坎兒井開鑿的技術難度⑥坎兒井的規模與地位⑦坎兒井的今昔對比以及衰退形勢⑧坎兒井的現狀及保護價值任務三:知行并進,寫出事物特征要求:抓住坎兒井的一兩個特征,整理出一篇說明文。題目自擬,不少于300字。思路點撥1理清順序,說清特征:圍繞坎兒井的一兩個特征,說說你將采用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這些特征?思路點撥2運用方法,突出特征:你將采用哪些說明方法,突出這些特征?思路點撥3查閱資料,豐富特征:查閱哪些資料,能讓你的說明更專業,讓特征更鮮明?寫作提示任務三:知行并進,寫出事物特征結合本節課所學,構思自己的文章,完成這次小練筆。要求:抓住坎兒井的一兩個特征,整理出一篇說明文。題目自擬,不少于300字。坎兒井:艱苦的開鑿作業坎兒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在高溫干旱的山地盆地間,開創井、渠結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的水資源利用方式。坎兒井的開鑿是十分艱苦的。首先,從地形上看,坎兒井的開掘難度大。坎兒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綠洲,由于山區地下水埋藏深,挖掘難度大。其次,總工程量非常大。每隔數十米就要挖一口豎井,井下渠道開挖靠點油燈作業。而且,開挖者還需要豐富的經驗。并不是付出了力氣就能挖成坎兒井,還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從開挖處到出水處沿程要挖多少豎井,每個豎井需要挖多深,這都是學問。再者,從開挖線長度看,坎兒井平均長度3千米。據說吐魯番盆地坎兒井的總長度超過5000千米,可與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有人將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成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試想,這偉大的工程是多少勞動人民征服不利的多山地盆地條件、征服不利的高溫干旱的氣候條件,艱苦開鑿出來的成果?學生習作展示一坎兒井:艱苦的開鑿作業坎兒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在高溫干旱的山地盆地間,開創井、渠結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進行灌溉的水資源利用方式。坎兒井的開鑿是十分艱苦的。首先,從地形上看,坎兒井的開掘難度大。坎兒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綠洲,由于山區地下水埋藏深,挖掘難度大。其次,總工程量非常大。每隔數十米就要挖一口豎井,井下渠道開挖靠點油燈作業。而且,開挖者還需要豐富的經驗。并不是付出了力氣就能挖成坎兒井,還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從開挖處到出水處沿程要挖多少豎井,每個豎井需要挖多深,這都是學問。再者,從開挖線長度看,坎兒井平均長度3千米。據說吐魯番盆地坎兒井的總長度超過5000千米,可與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有人將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成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試想,這偉大的工程是多少勞動人民征服不利的多山地盆地條件、征服不利的高溫干旱的氣候條件,艱苦開鑿出來的成果?緊緊抓住坎兒井開鑿艱難的特征。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從地形、工程量、開鑿長度三個方面,突出了開鑿的艱難。列舉與長度相關的數據,突出其長,進一步說明開鑿的艱難。查閱了與其地位相關的資料。生命之泉—坎兒井吐魯番盆地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城市,也是最熱、最干旱的城市,素有“火洲”之稱;夏天的吐魯番,最高氣溫可達48度,年降雨量平均只有16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達2000多毫米!由于這里常年干旱、缺水,因此聰明智慧的新疆人便利用特殊的地理條件,發明出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從空中鳥瞰廣袤的吐魯番大地,山與湖之間,矗立著一條條蜿蜒交錯、星羅棋布的“棋子”,似一部交響樂的五線譜,那就是吐魯番大地的音符——坎兒井。它全長5000多公里,平均長度在3000米以上,總數量高達1700多條,密布有上萬個豎井,最深可達90多米。天山的水,在坎兒井連通之前,大部分是白白流入地層,蒸發量又極大,天山下的人們,往往只能取其一二。但當坎兒井開始大規模利用,吐魯番和天山地區,都得到了純凈且充分的水源,可以說,沒有坎兒井,就沒有沙漠變綠洲的奇跡。學生習作展示二生命之泉—坎兒井吐魯番盆地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城市,也是最熱、最干旱的城市,素有“火洲”之稱;夏天的吐魯番,最高氣溫可達48度,年降雨量平均只有16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達2000多毫米!由于這里常年干旱、缺水,因此聰明智慧的新疆人便利用特殊的地理條件,發明出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從空中鳥瞰廣袤的吐魯番大地,山與湖之間,矗立著一條條蜿蜒交錯、星羅棋布的“棋子”,似一部交響樂的五線譜,那就是吐魯番大地的音符——坎兒井。它全長5000多公里,平均長度在3000米以上,總數量高達1700多條,密布有上萬個豎井,最深可達90多米。天山的水,在坎兒井連通之前,大部分是白白流入地層,蒸發量又極大,天山下的人們,往往只能取其一二。但當坎兒井開始大規模利用后,吐魯番和天山地區,都得到了純凈且充分的水源,可以說,沒有坎兒井,就沒有沙漠變綠洲的奇跡。列舉與雨量相關的數字,并進行比較,突出吐魯番“干旱”的特征。交代坎兒井的建造原因。打比方、列數字,說明了坎兒井的規模宏大。作比較,突出坎兒井的在引水上發揮的價值。布置作業1.整理筆記:歸納“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方法。2.習作練習:走出家門,欣賞家門口的一處風景、一處建筑......觀察其特征,形成一篇說明文,不少于600字。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