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新課導入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出現(xiàn)貧富分化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3.大汶口文化:地點:分布于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距今約5900-4400年命名: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大汶口鎮(zhèn)大汶口遺址而得名。手工業(yè):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發(fā)展,出土較為精致的陶器。墓葬: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無所有。表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大汶口成套陶器隨葬品和玉器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思考:閱讀材料, 判斷“文明” 的標志有哪些?①物質文明的標準: 金屬工具 ②政治文明的標準: 國家出現(xiàn)③精神文明的標準: 文字出現(xiàn) ④考古學上的標準: 城市出現(xiàn)1. 文明的標志:“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么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區(qū)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和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筑物,各種專門的藝術或科學,等等。——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00-300萬年46億年6000年人類歷史=人類文明?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1)背景:原始社會的農業(yè)、畜牧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人口增長并開始向區(qū)域中心集中。(2)時間:大約在5000多年前(3)設施:城墻、城壕、大型水利設施(5)影響:部分人從生產勞動脫離,專門從事管理,出現(xiàn)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2.早期城市的形成(4)早期城市的作用: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早期城市遺址3.早期國家的產生生產工具變革(生產力發(fā)展)向區(qū)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形成人口增長農業(yè)、畜牧業(yè)發(fā)展早期城市人口城墻城壕大型水利設施良渚古城遺址復原圖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3.早期國家的產生生產工具變革(生產力發(fā)展)出現(xiàn)階級向區(qū)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形成人口增長對內:統(tǒng)治對外:戰(zhàn)爭早期國家形成貧富分化加劇農業(yè)、畜牧業(yè)發(fā)展私有制剩余產品出現(xiàn)材料:國家形成的標志為: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思考:依據材料分析國家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標志:階級的存在、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4.文明的產生我們提出的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包括:生產發(fā)展、人口增加,出現(xiàn)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出現(xiàn)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xiàn)王權和國家。——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人民日報》(2022年07月04日09版).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指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有哪些?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原始農業(yè)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地點 浙江余杭年代 距今約5300一4300年組成 古城由宮殿區(qū)、內城和外城組成。規(guī)模 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guī)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水利 水利系統(tǒng):城的北面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tǒng),由人工修建的水壩和自然山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經濟 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附近還出土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這些反映了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統(tǒng)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考古發(fā)現(xiàn) 歷史信息 考古發(fā)現(xiàn) 歷史信息反山墓葬社會階級分化明顯。玉琮及其上的神人獸面紋玉鉞王權、軍權的象征當時社會有著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良渚古城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早期國家。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貴族墓地:陪葬品包括數十件至數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著軍事指揮權的玉鉞。→和隨葬品稀少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以考古成果良渚文化為例來看社會發(fā)生了那些變化?代表神權的玉琮代表王權和軍權的玉鉞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精美的手工玉器:嵌玉漆杯區(qū)分等級的良渚墓地良渚古城遺址城墻分布圖農業(yè)發(fā)展貧富分化、階級差異玉鉞:權力象征、軍權與王權的結合神權崇拜、發(fā)達的宗教信仰體系藝術發(fā)展,手工業(yè)水平提高良渚遺址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神人獸面紋2.良渚古城出土的文物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2. 陶寺古城遺址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2.陶寺遺址的概況石磐彩繪龍紋陶盤玉獸面距今4300——4000年山西襄汾宮城、高等級建筑、觀象臺陶鼓、石磐、玉鉞、龍盤等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隨葬品來源廣泛;很多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陶寺古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了早期國家(1)時間:(2)地點:(3)結構構造:(4)出土文物:(5)墓葬情況:(6)意義: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陶寺遺址闕門復原像【探究1】結合以上材料,歸納概括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相對于世界其他幾大歷史文化系統(tǒng)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fā)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tǒng),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qū)系既相對穩(wěn)定,又不是封閉的……—蘇秉琦《關于重建中國史前的思考》1.從南到北,分布廣泛;2.具有開放性、包容性;3.自成一系(本土性)4.多元一體,中原核心;多元:分布廣泛,各具特色一體: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多元一體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三、遠古的傳說傳說:指民間長期流傳下來的對過去事跡的記述和評價。傳說時期:在中國指的是夏朝以前的歷史時期。1.遠古的傳說概念辨析氏族:原始社會的一種基本的組織形式,通常是基于血緣關系形成的集體,其特點是成員之間有共同的祖先,往往用一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圖騰標記。部落:兩個以上血緣相近的氏族或胞族組成的集體。部落之間爭奪適宜放牧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戰(zhàn)爭不斷,在戰(zhàn)爭中不斷合并,形成部落聯(lián)盟。三、遠古的傳說2.部落聯(lián)盟時期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lián)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如炎帝、黃帝、蚩(chī)尤部落等。炎帝,號神農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炎帝(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發(fā)祥于陜西北部,后向東遷徙。黃帝(軒轅氏)原在我國東部,后來發(fā)展到山東、河南、安徽一帶,是最早進入中原的部落。蚩尤人文初祖三、遠古的傳說黃帝炎黃聯(lián)盟華夏族炎帝蚩尤其他部落阪泉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人文初祖炎黃子孫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思考: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以華夏族為主體,由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3.華夏族形成華夏族圖騰炎黃部落聯(lián)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湖南炎陵縣炎帝陵廟陜西黃陵縣黃帝陵廟神農炎帝像臺灣同胞祭拜黃帝陵兩岸同根同祖一家親三、遠古的傳說三.遠古的傳說4.堯舜禹的禪讓(1)原則:賢德(2)概況:堯→舜→禹(3)事跡:0102堯鼓勵人們發(fā)展生產。03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wěn)定局勢,派禹治水,解決水患。禹治水有功,被民眾尊稱為“大禹”。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實行禪讓制,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4)過程: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意見,推舉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在位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wěn)定局勢,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時讓位于禹。實質:原始部落聯(lián)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結合上文和所學,以下哪一幅示意圖是大禹治水所用的有效方法?DABC√大禹治水方法:疏導典故:三過家門而不入學史崇德三、遠古的傳說三、遠古的傳說學史崇德《史記 夏本紀》記載:(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大禹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大禹治水像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禹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課堂小結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涿鹿之戰(zhàn)后,炎黃部落聯(lián)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稱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長江流域——良渚古城遺址黃河流域——陶寺都城遺址炎黃部落聯(lián)盟堯舜禹部落聯(lián)盟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中華文明起源城市出現(xiàn),有大型高等級建筑,社會階級分化明顯。通過禪讓制,將部落聯(lián)盟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大禹治水部落聯(lián)盟早期國家出現(xiàn)課堂鞏固1、良渚古城遺址距今5300—4300年,包含宮殿區(qū)、內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統(tǒng),城中有大型廣場和高級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權力的玉鉞。這說明當時( )A.出現(xiàn)早期文明特征 B.貧富分化非常嚴重C.城市規(guī)劃十分完美 D.玉器工藝世界領先2、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在距今5 800年前后,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qū)域,都出現(xiàn)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最終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qū)為核心的格局。這突出反映了中華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體 C.一脈相承 D.豐富多彩AB4、.“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華夏族( )A.發(fā)祥地是黃河流域 B.交通便利,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文明成就C.由名為華夏的巨人創(chuàng)立 D.雜居相處,在不斷交往融合中形成D3.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3900年。目前已清理出宮城、貴族居住區(qū)、普通居民區(qū)、王族墓地、禮制建筑區(qū)、倉儲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等功能區(qū)域,發(fā)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彩繪蟠龍盤、鼉(tuó)鼓、特磬、圭尺、壁畫等精美文物。這些重要發(fā)現(xiàn)表明( )A.神權在陶寺社會中占據主導 B.陶寺文化時期具備早期國家雛形C.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D.陶寺文化長期領先世界B課堂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