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統編版七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第21課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5課 明朝的統治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9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第21課 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學習目標:1、通過研讀教材、視頻、相關史料等方式,了解明清時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了解科技文化成就與時代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2、分析明清時期科技與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通過本課學習,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三、思想成就一、科技成就二、建筑奇跡建筑奇跡:中軸線的“立體史書”科技成就:中軸線的“智慧密碼”思想成就:中軸線的“精神地基”文化繁榮:中軸線的“藝術靈魂”四、文化繁榮一、 科技成就自主學習科學名著 作者 地位《本草綱目》 李時珍 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開物》 宋應星 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一、科技名著請結合所學,概括三部科技名著有什么共同特點?繼承性、總結性實用性藥物學著作科技巨著農業科學巨著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東漢華佗麻沸散,五禽戲唐朝孫思邈藥王請同學們通讀課本(包括插圖,小字,注釋等)第一子目內容“科技名著”,并完成下表。過渡:這三部作品的總體特點是繼承、總結性加實用性,雖然沒有理論上的巨大突破和創新,但突出實用性的中國傳統科技在當時仍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由于中國的科學家們受到中國經濟文化傳統的影響,重實用輕理論(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才研究),到明中后期,當西方出現科學革命:1687年英國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等,近代西方科學興起:重理論和實驗,推動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徐光啟與意大利人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對中國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幾何”以及“點”“線”“三角形”“四邊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活動:請結合三部科學名著的內容,完成看圖猜猜猜。李時珍宋應星“水利者,農之本也,無水則無田矣。”“精揀核,早下種,深根,短干,稀科,肥壅。”“井田之制,不可行于今。”“預弭[mǐ]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水 利種 植田 制荒 政徐光啟一、科技名著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制鹽圖挖煤圖煉水銀圖灌溉圖絲織圖過渡:《天工開物》它既記載了農業,也記載了手工業,下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序言中說:“卷分前后,乃‘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史料實證他在書里把谷物類放在前面,而把珠玉類置于最后。想一想:他為什么要這樣編排呢?明朝時的中國處于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中國自古就有“士農工商,以農為本”的觀念。這一編排體現了作者重農的思想。科技成就,是一定時期社會背景的表現。二、 建筑奇跡觀看視頻,感受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長城。并結合課本122頁,概括長城的構成與功能。構成:城墻(主體)、關隘、城臺、烽火臺功能: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修建道路,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1、明長城二、明長城和北京城明長城示意圖鴨綠江嘉峪關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1、明長城二、明長城和北京城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東起鴨綠,西抵嘉峪”——《明史·兵制》1.找出明長城的起止點。2.找出重要的關隘。嘉峪關雁門關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鴨綠江明成祖朱棣(1360-1424)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朱棣通過“ 靖難之役 ”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后,選定北京作為都城,從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皇城在宮城外面,周長9000多米,設有6個門。宮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內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長約23千米,設有9個城門。外城在內城南面,設有7個城門。結合平面圖,說說北京城城市布局的特色。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從宮城到外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凸顯出封建等級秩序,皇權至上的理念。2、北京城二、北京城和明長城2、北京城——宮城(紫禁城)二、明長城和北京城紫禁城,又稱故宮,建筑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前朝后寢格局,前朝由三大殿組成。共有各類殿宇近9000間,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過渡:同學們,當我們從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鐘鼓樓向北遠眺,這條象征皇權秩序的“龍脈”,仿佛在無聲地延伸向更遼闊的北方疆域。而在那里,蜿蜒萬里的明長城正屹立于群山之巔,與中軸線形成一“縱”一“橫”的壯闊圖景:中軸線定鼎中原,書寫盛世文明;長城橫亙山河,守護家國安寧。同時萬里長城也在1987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人類建筑奇跡——萬里長城。二、明長城和北京城蜿蜒萬里的明長城,與北京城中軸線形成一“縱”一“橫”的壯闊圖景,中軸立國本,長城護山河,請思考明長城和北京城有何共同特點。共同特點:①規模宏大,反映了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②繼承和創新;③凝結了中華民族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④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三、 思想成就思想家 時期 主要思想明中期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激烈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天下為主,君為客”,他批判“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認為做官應該“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把“亡國”與“亡天下”作區分,認為改朝換代是亡國,文化沉淪是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社會是發展的、進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三、明清的思想家結合教材124頁第三子目內容,梳理明清的思想家及思想。宇宙觀:心即理——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天理”在心中。認識論:知行合一——強調所習得的知識要與行動有效統一起來,也就是要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同時又要用知識來指導行動人生觀:致良知——自省吾身,常思已過王守仁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合作探究】這一時期出現反對專制傾向思想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明王朝自其中期以后,政治統治日趨腐敗,國家財政拮據,社會問題嚴重。在這種情形下,以士大夫為主體的社會“精英”階層不斷地嘗試各種意義上的變革努力。 ——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材料二:農業和私營手工業等諸領域都突破了原來自給自足和單純滿足官府消費的理念,要求私人資本的積累和地方權力的擴張,人們愈發重視被“天理”抑制的“私欲”。 ——據汪高鑫《中國經史關系史》等整理材料三:明初沿元之制,尊奉程朱理學,編纂《四書大全》皆分類匯編宋元理學家著作、言論而成,用于科舉取士。一時間“家孔孟而戶程朱”,理學在知識界完全占據了統治地位。但當時理學家的思想以單純述朱為主,創新很少,學術空氣沉悶。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三、明清的思想家①政治:君主專制強化,統治日趨腐敗。②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③思想:程朱理學僵化,文化專制加強。四、文化繁榮時 間 書名 作者元末明初 《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 羅貫中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明朝中期 《西游記》 吳承恩清朝中期 《紅樓夢》 曹雪芹背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小說、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四、小說和戲曲1、小說——四大名著觀看視頻,說說視頻中出現了哪些名著小說,并完成表格。曹雪芹(約1715—約1763)曹雪芹,名霑(zhān),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時曾享受過一段富貴榮華的生活。雍正時曹家被抄,徹底敗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窮困潦倒,衣食無著。他回顧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過程,對社會有了深切的體驗和清醒的認識,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撰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由于貧困交加,他不到50歲就去世了。文學作品,是一定時期社會背景的表現。紫禁城暢音閣大戲臺暢音閣,曾是明清帝王聽戲的“VIP包廂”。中軸線上的這座對稱、壯觀的大戲臺,不僅是明清建筑科技的結晶,更記錄著中國戲曲史上兩座高峰:昆曲的盛世風華與京劇的崛起傳奇。請閱讀課本125頁,梳理昆曲的發展歷程,及明清時期主要的代表作品。起源于蘇州昆山明朝萬歷末期清朝前期清朝中期以后現今發展到頂峰 洪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成為傳世之作因循守舊,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走向衰落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昆曲的搶救、保護和發展受到普遍關注。日趨成熟,成為全國性劇種湯顯祖《牡丹亭》四、小說和戲曲2、昆曲昆曲臉譜昆曲《牡丹亭》請閱讀課本126頁,梳理京劇的形成過程。1790年乾隆80歲壽辰道光年間四大徽班北京獻藝徽調…漢調昆曲京調秦腔皮黃戲京劇(京戲)(博采眾長,北京特色)廣大群眾的喜愛皇室扶持 表演藝術家的不斷創新成為最主要的劇種。如今成為中國的“國粹”,被譽為“國劇”,2010年,京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小說和戲曲3、京劇京劇臉譜京劇《霸王別姬》第三單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5課 明朝的統治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9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第21課 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2.經濟方面: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繁榮。1.政治方面: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障)3.社會方面: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4.繼承及個人因素:對前朝科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及人民群眾的努力創造。結合本單元所學,談談明清時期科技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提示:從政治、經濟、社會、繼承與個人因素的等方面考慮)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②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③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本草綱目》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礎上營建,分為宮城(紫禁城/故宮)、皇城、內城、外城科技文化戲曲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曹雪芹《紅樓夢》李時珍-藥物學著作-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城《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徐光啟-農業科學巨著-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防御北方蒙古貴族的南擾。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明長城宋應星-科技名著-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昆曲:明湯顯祖《牡丹亭》;清前期洪昇《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京劇:道光年間形成新劇種“皮黃戲”,后被稱為“京戲”或“京劇”小說課堂小結思想明中期:王守仁;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建筑強調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互關聯,如科技發展為建筑提供技術支持,社會思想影響文學藝術創作等。科技和文化成就,是一定時期社會背景的表現。1.(2024·山東青島)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以下資料。據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A.中國古代民主思想的演變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C.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發展D.中國古代教育的普及2.北京城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將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構建出一個“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布局。這體現了北京城的建造理念是( )A.以民為本 B.皇權至上 C.和諧之美 D.科學合理牛刀小試3.王守仁主張"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認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據此可知,王守仁( )A .否定傳統的倫理道德 B .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C .體現天下為公的思想 D .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4.【史料實證】這部作品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通過幾大家族的興衰變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不看這部書,就不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這部作品是( )A.《史記》 B.《竇娥冤》 C.《三國演義》 D.《紅樓夢》牛刀小試5.有學者對中國古代某一宏偉工程有如下描述:作為一項軍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總長萬余里,把奇偉的自然美與建筑美融為一體,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據此推斷該工程為( )A. 大運河 B. 趙州橋C. 北京城 D. 明長城6.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蕓蕓眾生為主人公的世情小說勃興,這些作品,有的描繪小手工業者之間真誠互助的新型職業道德,有的宣揚蔑視金錢等級、貴在知心互重的婚戀觀念,也有的歌頌商人追求金錢、海外冒險的理想。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說勃興與下列哪一現象密切相關( )A. 民族矛盾尖銳 B. 皇權高度膨脹C. 工商業市鎮繁榮 D. 近代科學傳入牛刀小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