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22課 活動課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起源與傳承明朝 李士達《歲朝村慶圖》(局部)2.分析、概括影響傳統節日產生和演變的因素,探究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理解節日文化傳承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活動目標1.通過對傳統節日------春節的起源、演變過程的梳理,了解我國節日文化的源遠流長,豐富多彩。3. 通過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演變的探究,認識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人們以多種形式慶祝豐收、祭天祭祖、驅除鬼神,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從詞源角度來看,“春節”這個名字由兩部分組成:“春”和“節”。“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著一年的開始,生機勃勃,萬物復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天被視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節”則意味著節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人們會進行特殊的慶祝活動。因此,“春節”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春天的節日,或者說是慶祝春天到來的節日。這也反映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更是一個象征著新生、希望和團圓的特殊時刻。至于春節的命名由來,由于它標志著農歷新年的開始,且這個時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之際,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春節”,以此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這個命名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時間和自然的敬畏與尊重。春節的演變時間設定上古時代:歲紀攝提,即干支紀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從正東偏北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夏商周夏歷正月在孟春,商歷正月在冬十二月,周歷正月在冬十一月(陰歷)。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改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漢朝以后:王莽篡漢后,規定十二月朔日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采用周正。此后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為歲首。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公歷紀年,后來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1913年7月: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1970年以后:“夏歷”改稱為“農歷”(陰陽合歷)。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春節歷法春節時間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閏春節過法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后,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時間 臘月初八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六節日習俗時間 臘月二十七 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九 臘月三十節日習俗時間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四 正月初五 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節日習俗時間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二 正月十三 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節日習俗餃子北方年夜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節日飲食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并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元宵南方叫做“湯圓”,大年初一早晨。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春卷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習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并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守歲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熬,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傳說故事熬年守歲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萬年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祖乙,對其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萬年創建歷法說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貼春聯后蜀時期。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貼春聯和門神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駿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民族習俗1.把壓歲錢放在枕頭里。已掙錢的晚輩孝敬長輩或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可以拿出一部分放在枕頭里面,盡量長放,據說這樣可以增加來年財運。2.貼過門錢。千萬別把過門錢上的"人財兩旺"給念成"兩人旺財"哦!3.腳踏墊下放銅錢。除夕夜在進門腳踏墊下放三枚銅錢,進行風水招財。也有地方是放置"五帝錢",即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據說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之功效。4.年夜飯必須有魚。家家都會在除夕吃一頓團圓飯,稱為"年夜飯",宴席菜品盡量要上一道豐盛的全魚,取"年年有余(魚)"之意,用以祈財。5.布置財位。據稱年夜財位也很是關鍵,財位在進戶門斜對角位置,要擺放香火、錢幣、招財吉祥物(如貔貅、財神之類),保持其干凈、亮堂。6.燒火堆。中國農村普遍有新年燒火堆的習俗,火堆越大越好,火勢越旺越好,寓意新年紅紅火火,人旺財旺,年頭則寓意開門紅!7.初一水缸放滿水。初一凌晨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將水缸里放滿水,預示新一年將"銀水"滿缸。旺財習俗經濟推動:春節消費市場活躍,帶動了零售、餐飲、旅游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春節的意義文化傳承:春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代代相傳,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和傳統,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祖先的敬仰、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交互動: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促進了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加強了社區和社會的聯系。歡樂喜慶:春節是一個歡樂喜慶的節日,各種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如放鞭炮、舞龍舞獅、逛廟會等,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放松的氛圍,緩解了一年的疲勞和壓力。家庭團聚: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會盡量趕回家中,與親人共度佳節,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親情關系。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