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高一暑假作業1: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不等式、復數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本題共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山東省濟南市·月考試卷)設集合,則,則等于( )A. B. C. D.2.(2024·浙江省·單元測試)設,若復數是純虛數為虛數單位,則( )A. B. C. D.3.(2025·湖北省宜昌市·其他類型)已知集合,則集合的所有非空子集的個數為 .A. 個 B. 個 C. 個 D. 個4.(2024·河北省承德市·月考試卷)已知,,則的取值范圍是 .A. B. C. D.5.(2025·江蘇省·同步練習)已知復數,在復平面內對應的點分別為,,則的共軛復數為( )A. B. C. D.6.(2025·山東省菏澤市·其他類型)若,,,且,則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 B. C. D.7.(2025·黑龍江省·月考試卷)若,則的最小值是( )A. B. C. D.8.(2025·遼寧省·其他類型)十六世紀中葉,英國數學家雷科德在礪智石一書中首先把“”作為等號使用,后來英國數學家哈利奧特首次使用“”和“”符號,并逐步被數學界接受,不等號的引入對不等式的發展影響深遠已知為非零實數,且,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 B. C. D.二、多選題:本題共3小題,共1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選項中,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9.(2025·廣東省潮州市·月考試卷)已知集合,,,則可能是( )A. B. C. D.10.(2024·福建省·單元測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都是偶數”是“是偶數”的充要條件B. “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的充分不必要條件C. “”是“關于的方程有兩個實數解”的必要不充分條件D. “”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11.(2025·江蘇省南通市·其他類型)已知復數,,均不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若復數滿足,且,則B. 若復數滿足,則C. 若,則D. 若復數,滿足,則三、填空題:本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12.(2025·廣東省·期中考試)不等式的解集為 .13.(2025·湖北省襄陽市·月考試卷)若,,,則的最小值為 .14.(2025·河北省邢臺市·月考試卷)某班舉行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競賽,每人至少參加一科,已知參加數學競賽的有人,參加物理競賽的有人,參加化學競賽的有人,其中同時只參加數學、物理兩科的有人,同時只參加物理、化學兩科的有人,同時只參加數學、化學兩科的有人,而參加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的有人,則全班共有 人四、解答題:本題共5小題,共77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15.(2024·廣東省·單元測試)本小題分已知集合,.若,,求;集合,能否相等?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請說明理由.16.(2025·河北省·期中考試)本小題分已知復數,,其中為虛數單位.若是純虛數,求實數的值若,設,試求的值.17.(2025·吉林省·期中考試)本小題分已知集合,.求集合;若是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求實數的取值范圍.18.(2025·山東省·月考)本小題分已知不等式.若不等式對任意實數恒成立,求實數的取值范圍;若不等式對恒成立,求實數的取值范圍.19.(2024·廣東省·期末考試)本小題分如圖所示,設矩形的周長為,把它沿翻折,翻折后交于點,設.用表示,并求出的取值范圍求面積的最大值及此時的值.答案與解析1.【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交集運算,屬于基礎題.根據交集運算即可求出結果.【解答】解:根據交集運算可知,故選B.2.【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復數的運算法則、純虛數的定義,屬于基礎題.利用復數的運算法則、純虛數的定義即可得出.【解答】解:復數是純虛數為虛數單位,,,解得,故選A.3.【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集合的子集個數,屬于容易題.根據題意化簡集合,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集合的非空子集的個數是.故選:.4.【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不等式的性質,屬于基礎題.根據題意,求出的取值范圍,進而由不等式的性質可得答案.【解答】解:已知,,得,所以.故選A.5.【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復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考查復數的基本概念,考查復數的代數表示法及其幾何意義,屬于基礎題.由已知求得,,代入,再由復數代數形式的乘除運算化簡,利用共軛復數的概念得答案.【解答】解:由題意,復數,,則,的共軛復數為.故選:.6.【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判斷不等關系,屬于基礎題.【解答】選項A,,因為,大小無法確定,所以中不等式不一定成立選項B,當時,才能成立,故B中不等式不一定成立選項C,當時,不等式不成立,故C中不等式不一定成立選項D,因為所以,故D中不等式一定成立故選D.7.【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由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屬于基礎題.變形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解答】解:,,,當且僅當,即時取等號.的最小值是.故選:.8.【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判斷不等關系,是較易題.根據不等式的性質,結合作差法即可求解.【解答】解:對于,當 時, ,故A錯誤;對于, ,由于 ,所以 ,故B正確;對于,若 則 ,此時 ,故C錯誤;對于,取 ,則 ,不滿足 ,故D錯誤.故選:9.【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集合的列舉法的定義,并集及其運算,集合元素的互異性,考查了計算能力,屬于基礎題.含個元素時可得出或或,然后根據集合元素的互異性求出,或或,然后即可求出,從而得出正確的選項.【解答】解:若含個元素,則或或,時,不滿足集合元素的互異性,,或時滿足題意,時,;時,;時,.故選:.10.【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簡易邏輯的判定方法、方程與不等式的解法、三角形全等性質,考查了推理能力與計算能力,屬于中檔題.A.若“,都是偶數”“是偶數”,反之不成立,即可判斷出正誤;B.“兩個三角形全等”“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反之不成立,即可判斷出正誤;C.關于的方程有兩個實數解,可得:,,解得范圍,即可判斷出正誤;D.“”“”,反之不成立,即可判斷出正誤.【解答】解:若“,都是偶數”“是偶數”,反之不成立,例如,可以都是奇數,因此“,都是偶數”是“是偶數”的充分不必要條件,不正確;B.“兩個三角形全等”“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反之不成立,因此“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正確;C.關于的方程有兩個實數解,可得:,且,解得,且,“”是“關于的方程有兩個實數解”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正確;D.“”“”,反之不成立,因此“”是“”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錯誤.故選:.11.【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復數的概念,共軛復數以及復數的運算,屬于中檔題.根據復數的概念、共軛復數的概念及運算規則逐項運算即可.【解答】解:對于選項,令,,,則,因為,且,所以則,故,故A正確對于選項,令,則由,得,所以,故B正確對于選項,令,,此時,,故C錯誤對于選項,令,,則,所以,故,故D正確.故選:.12.【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分式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屬于基礎題.將不等式轉化成,再根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即可得答案.【解答】解:不等式可轉化成,解得.13.【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基本不等式的求最值問題,是中檔題.兩次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出最小值,需要注意不等式等號成立的條件.【解答】解:,,,,當且僅當,即,即,或,時取“”;上式的最小值為.故答案為:.14.【答案】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利用圖求集合之間的關系,設參加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競賽的人分別組成集合,,,各集合中元素的個數如圖所示,接下來將各個部分的人數相加即可求解.【解答】解:設參加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競賽的人分別組成集合,,,各集合中元素的個數如圖所示,則全班人數為.故答案為.15.【答案】解:當,時,.因為或.所以或.因為,若,則可變成,若,則解得若,則可變成,不可能,所以,. 【解析】本題考查集合的基本運算以及集合相等求參數,屬于基礎題.當,時,結合集合補集,交集的定義即可求解;根據集合中的范圍對分類討論即可求解.16.【答案】解:由題意可得:,且,;若,則,,,,.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復數的概念、復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屬于基礎題.由純虛數的定義可得方程組,解出可得;,由復數的四則運算化簡可得,根據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可求和,從而得到答案.17.【答案】解:由,得故集合由,得,.當時,,由得,故集合.是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則,即解得,又當時,,不合題意,所以實數的取值范圍為. 【解析】本題考查充分必要條件與集合的關系,屬于基礎題.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化簡求解集合即可.根據是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條件,由求解.18.【答案】解:當時,不等式為,解得,顯然不符合題意;當時,由已知,得,即解得.綜上,實數的取值范圍為原不等式可化為,設,由題意,當,恒成立,所以,即解得,所以實數的取值范圍為 【解析】本題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識,屬于較難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得出不等式解集為的條件,以及如何將問題進行轉化,另外在解答時要細心,減少出錯.根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為全體實數的條件可得,,從而解出的范圍即可.化簡整理為關于的一次函數再分析.構造函數利用解不等式組.19.【答案】解:矩形的周長為, ,, ,得, ,在中,,所以,從而得,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在中, , , ,當且僅當,即時,等號成立 ,當時,的面積取最大值. 【解析】本題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屬于中檔題.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