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江油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一種陶質炊器——陶鬲,此種陶制品享有黑如漆、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它所代表的文化是(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龍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2.有學者認為,商朝的王畿是“國都不遠的地方,由國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隸屬于商王朝距離遙遠的諸侯方國,對王朝所負擔的義務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義上的服從”。這主要是因為( )A.內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統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區C.商朝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D.商王對諸侯方國沒有影響力3.西周受封諸侯前往邊陲建邦立國,帶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種天子賞賜的禮器等,且尊夏為正統,將周王室和各諸侯國冠以“夏”這一稱謂,稱為“諸夏”或“諸華”。這說明西周分封( )A.促進了邊疆經濟的發展 B.加強了對邊地的直接控制C.推動了華夏認同的形成 D.保障了諸侯享有世襲特權4.這一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血緣認同制度,它規定了同一血親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親疏關系、嫡庶關系、等級關系、相對地位和世襲權力。據此可知,該“制度”是( )A.內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禮樂制5.西周時“一人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戰國時期農業迅猛發展主要得益于( )A.勞動者身份的變化 B.鐵犁與牛耕的使用C.郡縣制的正式確立 D.土地私有制的確立6.西周時期,諸侯分封的低級貴族也可領有世襲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到戰國中后期,被秦、趙等國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貴族,名義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稅”的征稅權,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權。這一轉變( )A.反映了國君集權的趨勢 B.導致選官方式發生變革C.是政治權力下移的體現 D.完善了貴族的等級秩序7.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張。其中儒家認為治國應( )A.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C.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D.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8.余秋雨曾說:在甲骨文所刻畫的商代之后,中華文化的第二個重大記憶應該放在哪里呢?毫無疑問,放在老子、孔子和他們引領的“諸子百家”時代。他們為中華文化進行了精神奠基,所達到的高度讓人嘆為觀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們的追隨者或別離者而已。作者意在強調( )A.春秋戰國是中國第二個文化繁榮時代B.諸子百家時代的成就優于商周時期C.“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的豐碑D.后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諸子百家9.秦始皇北擊匈奴,其根本戰略指導思想不在于進攻,不在于征服或消滅匈奴,而在于確保秦王朝的安全、統一和發展。這表明秦朝北擊匈奴( )A.具備明確的開疆拓土要求 B.有效解決了邊疆問題C.具有鮮明的積極防御特點 D.確保了北部邊防安全10.李白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柳宗元寫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他們二人分別稱贊了秦始皇的哪項功績( )A.統一中國設立三公九卿 B.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C.確立皇帝制設立三公九卿 D.確立皇帝制推行郡縣制11.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歷時39年,在其旁修陵勞役墓地中發現的一件瓦片墓志記錄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斷較合理的是( )墓志瓦文為小篆:“東武”指今山東武城縣,“東間”為里名,“居貲”是以勞役抵償罰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級爵名,“鴨”為人名。A.由墓志瓦文可推斷小篆是此時唯一通行的文字B.由“東武”可推斷該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C.由“居貲”可推斷秦國極力削弱六國經濟實力D.由“不更”可推斷秦國軍功爵制取得顯著成效12.有學者認為,秦人在技術方面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掩蓋了自身文化儲積、文化創造方面的若干不足,使得秦帝國的執政者沉浸在“以為自古莫及己”的虛幻感覺之中。該學者強調( )A.文化對統治的重要性 B.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C.法家思想的時代局限 D.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13.漢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廢除了不合理的連坐法,還認為殘害肢體的刑罰會讓人終身痛苦,因而廢除了殘害犯人肢體的肉刑。此后,他又允許不服判決的人上訴,以至于在某些年份中,終其一年的審理案件竟然不到400件。這些舉措( )A.防止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B.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理念C.延續了儒表法里的傳統 D.得益于先秦禮制的恢復14.湖北張家山漢墓出土的《奏讖書》是一部案例集,匯集了大量的法律實踐,為司法官員提供了實際操作的參考。在22個案例中,20個案例屬于秦代后期和西漢初期的案例,2個案例屬于春秋時期的案例。據此可推知,漢初( )A.律法受到秦代的影響 B.尚法思想氛圍濃厚C.法家地位得到了提升 D.法律制度臻于完善15.出士于成都的東漢“擊鼓說唱俑”(如圖1),在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閉幕式的舞臺上以一種特別的形式呈現(如圖2),這體現了( )A.現代藝術根植傳統文化 B.東漢文學深入市民生活C.雕塑藝術反映眾生百態 D.巴蜀雜技表演盛行全國16.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地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大國先祖都為夏、商、周三代的后裔,將東西南北的“五方”之民,秦、楚、越,以及包括中國四邊的匈奴、南越、東越、西南夷等的先祖一同納入到華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司馬遷旨在( )A.創新史書的修編體系 B.確立儒學正統地位C.構建大一統民族意識 D.彰顯拼搏進取精神二、材料題17.從西周到戰國,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圖一 鐵制農具 圖二 穿有鼻環的牛尊材料二 教育的興起,造就了大批具有豐富知識和閱歷的文士,稷下學官就是當時的學術交流中心。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動亂頻繁,各國紛紛變革,許多人對變革發表了不同看法,出現了百家爭鳴。材料四 新法規定:立了軍功的,按功勞大小升爵受賞;為私利爭斗的,按情節輕重處以刑罰。努力務農,精耕勤織,因而獲得糧食、布帛豐產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賦稅;國君親屬宗族不是立有戰功,經過評定,不得列入譜牒。——《史記·商君列傳》(1)依據材料一中圖三和圖四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促使生產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3)任意列舉兩例春秋戰國時期主張社會和諧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4)根據材料四,歸納“新法”的主要內容。18.陜西某中學為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組織了“尋找家鄉文化之脈”的研學活動,參觀了秦始皇帝陵與漢武帝茂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面是小燦同學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之后撰寫的研學報告(節選)。研學時間 2023年3月27日研學地點 秦始皇帝陵研學體會 今天參觀了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感受頗深,收獲良多。從史料實證的角度,我認識到兵馬俑這樣的實物史料,一定程度印證了文獻史料對歷史的敘述。從歷史知識角度,這次研學活動使我想到了課堂上學過的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開拓邊疆等;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等;交通上,修馳道、直道等;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思想等。從歷史認識角度,大一統不僅在政治上表現為版圖覆蓋范圍的擴大,也在于建立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國家組織力也更強。同時,大一統也指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材料二 茂陵的研學活動引發了小瑩同學對漢武帝開疆拓土的思考,她再次閱讀教材,參考相關文獻,制作了如下思維導圖。(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朝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及大一統國家的基本特征。(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開拓疆域的主要內容,分析其主要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行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華夏民族,“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許倬云《說中國》材料三 (秦)漢是我國多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所以,漢族形成于漢,漢族不是一個單一血統的民族,而是包含了眾多民族血脈的民族。——朱紹侯、張海鵬、劉濤主編《中國古代史》從上述三則材料中找到共同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充分,論述清晰)四川省江油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C B A A C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A A C17.(1)新現象: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變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2)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文士階層(士階層)崛起;諸侯爭霸,王室衰微,社會動蕩宗法分封制瓦解,禮崩樂壞;各諸侯國招攬人才,思想解放。(3)孔子: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教化百姓,以德治國;以禮治國;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孟子:仁政;減輕剝削,輕徭薄賦;老子:崇尚自然,無為而治;墨子:“兼愛”“非攻”(4)內容:獎勵軍功;嚴禁私斗;獎勵耕織;廢除貴族世襲特權。18.(1)主要措施:政治上,開疆拓土,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思想文化方面: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基本特征: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版圖范圍大,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2)主要內容:擊敗匈奴,設四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積極影響:促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推動民族交融,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消極影響:窮兵黷武,連年用兵,耗費國力,造成國庫空虛,加劇社會矛盾、統治危機和民生困苦。19.觀點:秦漢是我國歷史上大一統形成與發展重要階段。論述: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生活著漢族和眾多少數民族。秦漢時期,隨著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間資源、信息和語言的交流不斷發展。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體制,廢分封,以郡縣官僚制直轄編戶;西漢繼續實行編戶授田,完善郡縣制,又尊崇儒術,推行五銖錢,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與內地連成一體。華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斷發展,使秦漢時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個層面上皆呈現統一發展的特色,實現了以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為基本疆域的大一統,并且是政治大一統、經濟大一統、文化大一統相結合,這種民族上的認同,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總之,正是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中華民族成為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保障了中國從古至今的大一統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