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新部編版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課時練習題一、選擇題1.舜推舉禹做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被稱為(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2.“黃帝炎帝本兄弟,炎帝世衰黃帝起……天下無事享太平,九州之內終統一。”炎帝與黃帝部落走向聯合,形成了后來哪一民族的前身?( )A.漢族 B.壯族 C.苗族 D.布依族3.2023年10月17日,中國郵政發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特種郵票一套。下圖“良渚國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郵票,其可說明的共同主題是( )A.古人類的起源 B.中華文明源遠流長C.農耕技術成熟 D.青銅文化燦爛輝煌4.大約在5000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逐步形成了( )A.社會分化 B.早期國家 C.統治階級 D.早期城市5.“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期發表成果:在距今(2020年)5000年前,中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能支撐這一結論的應是( )A.文獻記載 B.文化遺存 C.神話傳說 D.科學推斷6.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左下,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文明社會。下列最可能在良渚遺址中出現的是( )A.干欄式建筑殘余 B.大禹王的王冠C.炭化了的粟顆粒 D.精美的青銅器7.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黃帝、堯、舜等遠古傳說。有學者指出,司馬遷對五帝關系的記述不一定準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我國部落集團逐漸融合的歷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史記》的記述就是歷史事實 B.遠古傳說沒有任何價值C.遠古傳說蘊含一定的歷史信息 D.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唯一依據8.“它是中國邦國時代‘滿天星斗’中的一顆,展現了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這一文化遺址位于圖中的( )A.①良渚遺址 B.②二里頭遺址 C.③大汶口遺址 D.④紅山遺址9.清明節尋根祭祖、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發展的深厚積淀。每年清明節的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更成為廣大華人集體尋根的盛會,我們祭祀黃帝是因為( )A.他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 B.他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C.他是中華醫學的創始人 D.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10.隨州神農祭典是神農故里舉行的祭祀中華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動,已成為隨州市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年3月許多學校都會組織師生到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體驗中國歷史悠久的神農祭祀儀式。同學們將會在活動中深入了解到(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 B.河姆渡人的生活C.遠古傳說中的炎帝 D.早期國家的建立11.相傳黃帝的妻子嫘祖會繅絲,擅長紡織。據考古發現,河南滎陽城東青臺村中出土了距今約5000年的炭化絲織物。據此可知( )A.考古發現能佐證所有神話傳說 B.中國是最早出現絲織業的國家C.神話傳說能折射一定歷史信息 D.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12.下列哪一時期的社會狀況與“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情況相符( )A.原始人群時期 B.山頂洞人時期C.半坡原始居民時期 D.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13.梁啟超在《太古及三代載記》中說:“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從這里可以看出,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是( )A.部落之間結成聯盟繁衍而形成B.眾多民族在割據、戰亂過程中逐漸形成C.部落之間不斷攻伐合并中形成D.眾多民族在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14.從山西省陶寺村考古發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有的大型墓隨葬品豐富精致,有鼉鼓、特磬、彩繪龍盤等重要禮器;而占墓葬總數90%的小墓,死者身無長物,應是社會的平民階層。這些現象反映出( )A.社會的貧富分化已經很明顯 B.山西已經出現早期的國家C.黃河流域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D.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二、材料題15.問題:【空間定位】觀察地圖,歸納中國新石器時代主要遺址的分布特點。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唯物史觀】這些遺址為何會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時候人們已經懂得種植水稻、粟和蔬菜,飼養家畜和家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們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四處奔波,開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1)圖A中的房屋建筑類型是 ?其出現于長江下游的 (遺址)當中,黃河中游地區的半坡遺址人們居住在 房屋中,距今約 年。(2)圖B中成套的精美陶器出現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的 文化當中,此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 現象。(3)依據材料一、二,歸納“原始農業”發展的標志。(至少2個)(4) 、 和 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17.考古發現和遠古傳說都是學習研究歷史的重要途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考古發現的化石圖一 圖二材料二 (他們)已經創造了一種木構房屋(如圖)。這種住宅十分別致,基礎全系樁木構筑。鋪設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橡、蓋頂……圖三 圖四材料三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史記·五帝本紀》(1)材料一中圖一的復原頭像是根據圖二頭蓋骨化石完成的,該古人類被命名為什么?生活年代距今約多少年?(2)材料一的古人類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燒骨、燒石和灰塵,說明該古人類已經掌握了哪一項生產生活技能?(3)材料二中圖三、圖四分別是哪種原始居民的建筑?(4)材料三中的“軒轅”指哪位傳說中的人物?記述的是哪一場戰役?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七年級歷史新部編版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課時練習題》參考答案1.A2.A3.B4.D5.B6.A7.C8.A9.D10.C11.C12.D13.D14.A15.特點:分布范圍廣泛,多集中于長江、黃河流域。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農業的發展。16.(1)干欄式;河姆渡;半地穴式;6000。(2)文化:大汶口現象:貧富分化。(3)標志: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定居生活。(任選2)(4)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17.(1)北京人;70-20萬年。(2)學會使用火,會長時間保存火種。(3)河姆渡人;半坡人。(4)黃帝;涿鹿之戰。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