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渦陽縣石弓學區暑期托管自我檢測試卷七年級歷史(下)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共30分)1.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B.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蓬勃興起C.宋元時期——大一統局面的開創 D.明清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2.隋煬帝認為洛陽地處中原,河運便利,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困難,且其地理位置適中,可以照顧全局。隋煬帝遂于605年下詔營建東都洛陽,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王朝國力 B.鞏固政治統治C.推動交通發展 D.減輕民眾負擔3.數軸學習法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圖是我國唐朝時期的時間軸,其中①、③處是()A.安史之亂、貞觀之治 B.唐朝建立、安史之亂C.黃巢起義、安史之亂 D.安史之亂、黃巢起義4.靠可信史料認識歷史是學習歷史應具備的重要能力。研究“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可信度最高是( )A.郵票《玄奘西 B.唐朝墓葬中出土 C.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D.中國文化讀本行求法》 的非洲黑人俑 《雅克薩之戰》5.下表是某歷史學習小組呈現的一個探究成果,可以推斷該小組探究的主題是中國古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 漢代的耬車(模型) 唐朝的曲轅犁 宋朝的秧馬A.商業貿易活動活躍 B.手工業規模擴大C.農業生產工具進步 D.紡織技術的進步6.錢穆先生說:“唐中葉以前,中國經濟文化的支撐點,偏倚在北方。唐中葉以后,中國經濟文化的支撐點,偏倚在南方。”這一變化說明唐朝中葉(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江南地區開始開發C.南方成為文化中心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7.有人認為,王安石變法以富國而非富民為目標,奪商人、地主、農民之利歸國家財政,幾乎把整個社會作為“取財”的對象。新法損害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利益,導致變法的社會基礎喪失。材料表達的是王安石變法( )A.實施的背景 B.改革的內容 C.取得的成效 D.失敗的原因8.《史記》和《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兩部著名的史學著作。下列示意圖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時期的史實在這兩部書中都能查閱到( )9.有學者認為,盡管元朝行省的名稱和官職設置與前代類似,看似沿襲漢地官制,但實質上是基于大蒙古國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處的“行大斷事官”模式建立的。該學者認為行省制度( )A.消除地方分裂隱患 B.重視因俗而治策略C.具有民族交融特征 D.符合中央集權需要10.“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追求的核心素養之一。“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位擁有“家國情懷”的民族英雄是( )A.戚繼光 B.鄭和 C.鄭成功 D.文天祥11.朱元璋認為:“西洋諸國素稱遠蕃,涉海而來,難計歲月。其朝貢無論疏數,厚往薄來可也。”受這一思想的影響,鄭和下西洋()A.慷慨送禮以展現大國風度 B.用中國貨物換取海外奇珍C.積極開拓發展新海上航線 D.展開貿易賺取大額的利潤12.右圖為我國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對它的正確評價是( )A.是一部綜合性高水平地理學專著B.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C.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D.是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巨著13.對如下所示大事年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時間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事件 鄭成功收 復臺灣 中俄簽訂《尼布楚 條約》 清朝在西藏設置 駐藏大臣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 歸祖國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B.封建社會的危機C.繁榮與開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14.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同時,在面對西方殖民擴張時,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 )A.閉關鎖國政策 B.重農抑商政策C.恢復經濟政策 D.殖民掠奪政策15.中國傳統節日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春節寫春聯,抒發美好愿望,并貼于門上,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為了寄托團圓情感,人們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我們的民族文化。”材料反映出( )A.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B.傳統節日起源最早C.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D.社會習俗具有娛樂性二、辨析改錯(8分)16.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1)唐朝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他因此享有“詩圣”的美譽。【 】改正:(2)北宋畢昇發明的雕版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3)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 】改正:(4)清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經過27年的不懈努力,編寫出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 】改正:三、材料解析(17題10分,18題10分,共計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繅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摘自王建《涼州行》(節選)材料二: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完成統一大業,無疑是這一時期各民族沖突與諸政權互動水到渠成的歷史性結局。在這一時期中,有著時斷時續的民族戰爭,但也應看到,各民族與各政權之間通過榷場貿易、使者聘問與其他民間途徑,促進了相互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摘編自虞云國《試論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境內諸政權的互動》(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哪些方面。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唐朝民族交融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元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列舉史實加以說明。(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認識。(2分)18.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碰撞、交流,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東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一些統稱為“回回”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可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劉杰《試析元朝時回族的社會地位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二 雍正皇帝明確指出:“從俗從宜”,“從安其俗”,強調了不應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而進行統治。——余梓東《論清朝的民族政策》(1)根據材料一,概括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2分)元朝時期,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說說元朝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在中央設置了什么機構 (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管轄時遵循的原則(2分)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清朝時期體現該原則的史實。(2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說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2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任務一:【從交通看地理統一】材料一:這條由錢塘江起,北上貫串長江、淮河而達黃河的運河,是中國交通上的大革命。中國的主要河流均自西而東,是南北界線加深的主因,大運河克服了這個分裂中華文化、經濟的障礙,使中華世界的凝聚力量加強。 ——摘編自李定一《中華史綱》 材料二:元代在合理的距離、適當的地點設立站點,一系列站點將交通線路連接起來,形成全國范圍的驛站交通網絡。對統治者在政治上統一與管理多民族國家起到重要作用,也成為與邊疆民族,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重要平臺。 ——摘編自烏云高娃《元代驛站、客館的建立及經濟文化交流》(1)根據上表概括元朝驛站體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歸納大運河和驛站制度的共同作用。(4分)任務二:【從圖像悟民族交融】圖1 西夏文刻本《論語》 圖2契丹貨幣 圖3 應縣木塔(2)根據任務二,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融體現在哪些方面,并任選其中一幅圖片進行簡要說明。(6分)任務三:【從探究得總體認識】(3)綜合上述探究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2分)七下歷史答案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B B B C A D B C A A B A A C二、辨析改錯(8分)16.(1)×,將“詩圣”改為“詩仙”。(2)【×】 將“雕版印刷術”改為“活字印刷術”(3)√(4)×;將“清代”改為“明代”三、材料解析(17題10分,18題10分,共計20分)17.(1)方面:農業生產、服飾、手工業、音樂。(2分)特點:相互學習、雙向交融。(2分)(2)方式:民族戰爭、榷椎場貿易、使者聘問。(2分)史實:宋遼澶淵之盟后開展榷場貿易。(2分)(3)認識: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共同推動國家發展。(2分)18.(1)特點:民族遷徙與融合規模大,不同民族通婚繁衍;機構:宣政院(2)原則:從俗從宜(或尊重少數民族習俗);史實:冊封達賴和班禪(或設置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3)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尊重各民族習俗,促進共同發展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1)特點:設置合理;分布范圍廣(形成全國范圍網絡)。(任1點得2分)共同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國內交通發展;推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強民族交融;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任2點得2分)(2)文化、經濟(生活)、建筑方面。(3分)示例:圖1,西夏仿照漢字創制西夏文字,用西夏文翻譯《論語》等儒家經典,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和接受,促進了民族交融。(3分)(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主流;交通的發展、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等都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任2點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