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空定位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滅亡的原因。導入古風·秦王掃六合【作者】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秦國是憑借什么在眾多諸侯國中獨占鰲頭?它的統一之路又有著怎樣的曲折歷程呢?為什么秦能統一?1.條件分裂割據不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各國各階層都渴望統一。——樊樹志《國史概要》戰國中后期,統一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孟子 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呂氏春 秋》記載:“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 暴寡,以兵相劃(chǎn),不得休息?!弊髡哒J為只有統一 才能結束戰亂。。——課本導言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根本)。客觀條件壹秦的統一為什么是秦統一?1.條件秦國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國強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實現。秦國地理位置優越,攻守均得其便,戰國時期,國都未被他國攻破的只有秦國。秦國內部紛爭較少,從秦獻公時起的150年中,獻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幾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較長,內部相對穩定。武王、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時間短,但也沒有因王位的繼承而引起內部分裂??傊?,秦統一中國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造成的結果。——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條件雄厚;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清明;商鞅變法后,國家日益強盛;外交策略得當:“遠交近攻”,對六國各個擊破主觀條件壹秦的統一秦如何完成統一?2.過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征服南方越族地區(開靈渠、設南海、象郡)滅六國征南越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設夜郎、桂林郡)控西南擊退匈奴的進攻,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擊匈奴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壹秦的統一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家,秦始皇該如何鞏固統一呢?3.統治措施“專制主義”:主要指一種決策方式,指君主獨立掌握政權。與民主制度相對,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 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央集權”: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一種國家體制,其特點是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往往體現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變革上。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1)政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壹秦的統一3.統治措施(1)政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中央決策系統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僚系統(政府)全國推行郡縣制地方行政系統壹秦的統一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家,秦始皇該如何鞏固統一呢?3.統治措施(1)政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中央決策系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印稱“璽”。“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陽陵虎符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 帝,左在陽陵。特殊的禮儀;避諱(為尊者諱);特殊的用色規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規定);特定的用品有特定的稱號;特定名詞的專用;建筑的理念等。壹秦的統一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家,秦始皇該如何鞏固統一呢?3.統治措施(1)政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僚系統—政府)官職 職責奉常 主管宗廟、禮儀、教化郎中令 負責宮中警衛衛尉 負責宮門警衛太仆 負責宮廷車馬廷尉 負責司法與首都的警衛典客 負責管理少數民族宗正 負責處理皇室宗親事務治粟內史 負責租稅與財政少府 負責皇家財政與官營手工業特點:①以皇權為中心,官員各司其職,皇帝獨攬大權而不致旁落;②九卿既負責國家事務又負責皇家事務,具有家國一體的特點;③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官吏由選拔和任命產生。壹秦的統一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家,秦始皇該如何鞏固統一呢?3.統治措施(1)政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特點:地方官制有明確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作用: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全國推行郡縣制(地方行政系統)春秋時期,隨著兼并戰爭的進行,秦、楚等國都在新占領的地方設立縣和郡,作為新的行政建制。……郡縣長官由君主任免,對君主負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取代貴族領主的職業官僚。——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春秋出現,戰國形成,秦朝全國推行壹秦的統一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家,秦始皇該如何鞏固統一呢?比 較 項 分封制 郡縣制不同點 建立基礎傳承制度政治體制與中央之間的關系歷史影響相同點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血緣)依照地域劃分(地緣)世卿世祿制,官員爵位與官職世襲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襲貴族政治官僚政治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地方分權)郡縣是地方的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中央集權)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②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較西周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貴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上的,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系。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基礎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的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的政治體系。壹秦的統一面對如此龐大的國家,秦始皇該如何鞏固統一呢?3.統治措施(2)經濟文化經濟 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文化 統一文字(官方:小篆、民間:隸書 )社會 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壹秦的統一根據秦統一的業績,說說秦統一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4.意義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國家版圖: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為歷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族國家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與社會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政治制度構建:秦朝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百代皆行秦政制”,“二千年之政,秦政也”。這一套官僚體制,是世界上出現的最早、最完備的官僚體制,開創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基本模式,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通史》壹秦的統一1.秦朝暴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秦朝暴政的具體表現?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其中成年男丁大約450萬。北伐匈奴,征調30萬男丁,修筑長城,征用40萬民夫,戍守邊境,率30萬民眾常駐河南地,秦始皇陵,動用徭役、刑徒70多萬人,修筑30多年,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動用100多萬勞力,秦直道,動用數10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筑。秦朝實行的法律非常嚴苛,民眾稍有不慎即觸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親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當時的刑罰極為殘酷,有各種殘害肢體的肉刑,單是死刑就有車裂、腰斬、活埋等10多種。表現一:賦役沉重表現二:刑法殘酷表現三:焚書坑儒,鉗制思想貳秦朝的暴政與速亡2.滅秦之潮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br/>——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起義項梁、項羽會稽起義劉邦沛縣起兵擁立前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加入項梁巨鹿之戰攻入咸陽“張楚”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貳秦朝的暴政與速亡2.滅秦之潮秦朝為何短命而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和反秦勢力的壯大(直接原因);對東方六國舊勢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秦國完成了對六國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統一后,未能成功地實現對六國舊地的文化統一。秦法與東方各地固有的傳統習俗發生了沖突,尤以秦楚之間的沖突最為嚴重。秦朝的統治者試圖通過推行嚴格的法制來加強中央集權,但這種做法忽略了東方各地的文化差異和社會習慣,導致了強烈的抵觸情緒。 ——陳蘇鎮《秦朝速亡原因新探》貳秦朝的暴政與速亡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劉邦擊敗。得民心者,得天下!3.楚漢之爭貳秦朝的暴政與速亡課堂小結法家理論專制根基焚書坑儒思想統一政治經濟文化天下統一專制集權官僚政治三公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器交通發達服務經濟編制戶籍整頓風俗賦役沉重苛政暴行社會滅亡原因課堂演練1.秦朝滅亡后,項羽在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這主要反映了項羽A.目光遠大B.觀念傳統C.審時度勢D.優柔寡斷B課堂演練2.有學者研究簡牘發現,秦代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下達的行政文書中通常有“書到相報,不報,追”等字樣,郡向屬縣下發文書時也特別要求“別書相報……”,漢代同類文書則不再額外強調。這說明A.秦代集權體制有其限度B.漢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漢代交通利于文書傳遞D.秦漢治國思想發生轉變A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