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屆山西省呂梁市高級實驗中學高三歷史三輪復習定時訓練(三)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古人認為,孝者為百行之本;1920年吳虞《說孝》: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觀念,卻當有相互扶助的責任。這種變化A.說明中國孝道在逐步退化 B.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C.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影響 D.表明中國封建禮制的終結2.《史記》記載:“天子觀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漢武帝此舉旨在A.恢復古制 B.廢除分封制度 C.施惠諸侯 D.加強中央集權3.東晉十六國時期,曾經處于華夏邊緣地區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遷入中原,在政權國號的選擇上往往多加斟酌,十分謹慎。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在其統治地區選擇前代中原王朝的國號以繼承之。這一現象①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的增強②體現了中原漢文化的吸引力③有助于緩和當時的民族矛盾④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清代學者劉獻廷評價某學者: “(其)學無所不窺,于《六經》皆有說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圣賢學脈,僅此一線。”據此推斷,劉獻廷稱贊的是A.王夫之 B.董仲舒 C.顧炎武 D.黃宗羲5.下圖是英法俄美四國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場景。所簽訂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6.下表搜集了重要的資產階級文獻首次完整出現在中國的概況。它表明名稱 時間 書刊《美國獨立宣言》 1901年 《國民報》第1期《法國人權宣言》 1903年 與其他文件合成《政治思想之源》一書印行《英國權利法案》 1907年 《新譯界》第6號A.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首次傳入中國 B.中國人已關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C.清政府開始實踐“師夷長技”的主張 D.西方民主科學觀念通過報刊深入人心7.1940年9月7日,蔣介石下令“各戰區應以十八集團軍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漢各鐵路之游擊破壞動作為法則……加強敵后游擊戰,專以鐵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線與兵站、倉庫、飛機場等實施有計劃、有組織之長期破壞。”材料反映出( )A.國共兩黨爭奪抗戰的主導權B.國共兩黨均開展過敵后抗戰C.國民黨在正面戰場開展全面游擊戰D.國共兩黨的抗戰路線逐漸趨于一致8.1986年,深圳出臺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試驗條例,決定在六家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試點。1987 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業的試點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國已有股份制企業6000家,股份集資額60多億元。這表明我國(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不斷深入C.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D.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建立9.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在梭倫、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執政時期,“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A.取得行政官職的限制最終取消 B.與自由民身份的區別已不復存在C.不再履行自備武裝服兵役義務 D.進入議事會的資歷條件逐漸提高10.“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在組織一個人統治人的政府時……須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統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經驗教導人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這反映了啟蒙思想家們要求A.天賦人權反對君主專制B.人民主權強調以人為本C.分權制衡防止絕對權力D.契約精神尊重公共意志11.1917年5月7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通過了列寧起草的關于戰爭問題、土地問題、對臨時政府的態度問題等一系列決議,把“全部政權歸蘇維埃”明確為黨的中心口號。這次會議A.標志著和平奪權理論的提出 B.表明與臨時政府的決裂C.推動了革命向新階段的轉變 D.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12.1945年,美國國務院呈交總統專用秘密情報指出:“自從雅爾塔會議以來,差不多在我們關系中發生的每一個重大問題,蘇聯政府都采取了強硬的毫不妥協的立場。”這在本質上說明A.美蘇冷戰已經開始B.美蘇國家利益沖突加劇C.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D.蘇聯外交政策咄咄逼人二、材料分析題13.選拔官員是促進社會精英有序流動,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材料一 (魏征說:)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唐)吳兢《貞觀政要》(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張的選官標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選官的措施。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舉)而不任法,則法簡而人重;任法(依靠規則)而不任人,則法繁而人輕。法簡而人重,其弊也,請謁公行①而威勢下移;法繁而人輕,其弊也,人得茍免,而賢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輕重相持,當安所折中(衷)?——蘇軾《私試策問·人與法并用》①請謁公行:私下求官風氣盛行。②賢不肖均:無論是否有德才同樣為官。(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產生的影響。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這法可以除卻盲從濫舉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們人民的公仆,都要經過考試,不能隨便亂用。……沒有考試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法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一方面是烏煙瘴氣,在人民一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摘編自《孫中山全集》(3)根據材料三,概括孫中山的選官方法。從以上三則材料中選擇適當的內容,說明孫中山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借鑒。14.【歷史一選修: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圖是聯合國總部前的兩座雕塑(1)“鑄劍為犁”和“槍桿打結”的主要含義是什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哪些方式實現雕塑表達的美好愿望?材料二戰后成立了第一個永久性國際組織一一國際聯盟,它的主要任務是維持世界和平,作為保護全球和平的組織,它依賴于聯合安全。然而,聯合安全的基本前提一一所有大國參加一一一直沒有實現,原因是有些大國不屬于這個聯盟。這也最終導致它因無法阻止30年們代的侵略戰爭而在1940年終結。鑒于此,二戰后成立的聯合國則包括了美蘇英中等大國在內的50多個國家。盡管聯合國在成立之初被美國所操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際力量的變化,尤其是進入70年代以后,它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各國間友好關系方面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它為不受“冷戰”支配的全球重建提供了一項重要的選擇。——本特利《新全球史》(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不同之處。三、論述題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醞釀之年。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從“一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中國已連續編制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下面是部分五年計劃(規劃)的主題詞摘要:表2 新中國部分五年計劃(規劃)主題詞名稱 時間 主題詞一五計劃 1953-1957 工業增速 超英趕美二五計劃 1958-1962 大躍進 大倒退五五計劃 1976-1980 新躍進 大轉折六五計劃 1981-1985 走向改革開放八五計劃 1991-1995 鄧小平南巡改革潮涌十五計劃 2001-2005 指令計劃退場,市場配置資源十一五計劃 2006-2010 改革開放 堅定不移十二五計劃 2011-2015 抓機遇、轉方式、強支持、惠民生、催改革十三五計劃 2016-2020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摘編自中國青年報《歷次五年計劃回顧》等回顧新中國歷次五年計劃,蘊含了現代化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中國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參考答案:1.C【詳解】材料反映了古人認為孝是百行之本,而1920年時,人們關于孝的觀念更加強調子女的獨立人格、父母與子女關系平等,結合所學可知,這樣的變化是近代西方平等思想廣泛傳播的結果,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人們孝道觀念的變化,而不是退化,故排除A;B選項中“徹底否定”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孝觀念的變化并不意味著中國封建禮制的終結,故排除D。2.D【詳解】根據“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漢代拆分地方王國的政策,即推恩令,通過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D項正確;推恩令是析分了地方王國,并不是恢復古制,也不是廢除分封制,更不是施惠諸侯,排除ABC項。故選D項。3.A【詳解】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草原民族遷入中原,政權國號選擇的一個原則是“前代中原王朝的國號以繼承之”,這體現了中原漢文化的吸引力,有助于緩和當時的民族矛盾,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的增強,①②③正確,故選A;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排除④,故排除B、C、D。【點睛】4.A【詳解】根據“洞庭之南,天地元氣,圣賢學脈,僅此一線”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王夫之是湖南衡陽人,與題意描述相符,A項正確;董仲舒是廣川人,即今天的河北景縣,顧炎武是江蘇人,黃宗羲是浙江人,都與“洞庭之南”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5.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B選項符合題意。《南京條約》是中英之間簽訂的,A選項不符合題意。《北京條約》是清政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C選項不符題意。《馬關條約》是中國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D選項排除。6.B【詳解】從材料反映的對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和英國《權利法案》的翻譯介紹來看,說明這一時期中國人已關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例如上述文獻所體現的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分權制衡等思想主張,故答案為B項。A項“首次”說法錯誤,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項“開始”錯誤,中國人實踐“師夷長技”是從洋務運動開始,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深入人心”,排除D項。7.B【詳解】題干強調的是國民黨軍隊如何抗擊日本,而不是國共兩黨爭奪抗戰的主導權,排除A;題干中蔣介石下令“加強敵后游擊戰”說明國民黨在敵后戰場開展全面游擊戰,C不對;D不對,國共兩黨的抗戰路線存在全面抗戰路線和片面抗戰路線的差異。故答案選B。8.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根據材料“深圳出臺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試驗條例,決定在六家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試點。1987 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業的試點迅速增多”表明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不斷深入,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是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梭倫改革時期,按財產劃分等級,等級越高權利越大,克利斯提尼改革時期,五百人會議對所有等級公民開放,但參選名額按基層行政單位的公民人數的比例分配,伯里克利時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制,取得行政官職的限制最終取消,故選擇A項;公民原本就屬于自由民,排除B項,能夠自備武裝服兵役是成為公民的必備條件之一,排除C項;議事會是舊氏貴族實行統治的機構,經過改革已經被取代,排除D項。10.C【詳解】根據“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須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統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可知,材料主張分權制衡,防止產生絕對權力,故C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天賦人權、人民主權,排除AB;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契約精神”,排除D。11.C【詳解】材料反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明確將“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作為黨的中心口號,在當時俄國兩個政權并立的背景之下,這為俄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動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新階段的轉變,故選C;材料沒有涉及到和平奪權理論,且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了和平奪權理論,故排除A;七月流血事件,蘇維埃與臨時政府決裂,故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到農民的土地問題,故排除D。12.B【詳解】本題主要考查美蘇國家利益沖突加劇。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關系的本質原因是國家利益所決定的,蘇聯政府都采取了強硬的毫不妥協的立場反映了美蘇國家利益沖突是加劇的,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1945年美蘇冷戰尚未開始,選項A自身是錯誤的,不符合題意,排除;1945年美蘇戰時同盟關系尚未破裂,選項C自身是錯誤的,不符合題意,排除;蘇聯外交政策咄咄逼人是表面現象而非本質問題,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13.(1)標準:德才兼備。措施:發展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2)制度:“任人”如漢代察舉制、三國兩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戰國二十等爵制、隋唐之后科舉制等。(各舉一例即可,4分)影響:克服人情干擾,合理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3)方法:普遍的考試制度。借鑒:結合材料,觀點明確,邏輯清晰。第一層次:未能選擇上述材料,只是羅列孫中山的借鑒史實。第二層次:能選擇上述材料,但并未與孫中山的借鑒進行邏輯對應說明第三層次:能選擇上述材料,并能將其與孫中山的借鑒進行邏輯對應說明。例1:唐代提出對官員品德的要求,孫中山借鑒唐代的選官標準采用公開考試選用人民公仆,避免妨礙民主。例2: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選官制度,孫中山借鑒宋代的選官探索確立了考試任職制度,官員都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具有資格。【詳解】(1)從材料“才行俱兼”可得出魏征所主張的選官標準。唐代選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對科舉制發展的貢獻。唐太宗時期,他大力發展科舉制,提高進士科地位,進士一科也就成為了科舉制度中的重要的一科。(2)解答首先明確“任人”指選官是根據德行或者身份等級來選拔;“任法”是不受人情干擾。結合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作答,依據材料可見,“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風氣,選拔真正有用之才。而長遠來看,有利于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3)“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們的資格”,孫中山的選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選拔及任用時都要考試。孫中山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借鑒,可以從對“德”“才”兩方面的借鑒回答。盡管孫中山是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借鑒,但是“考試”仍然是孫中山選拔官吏的一個重要的法寶,普遍的考試制度仍然是孫中山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重要手段。14.(1)含義: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式:通過會議決議;調解斡旋;組織維和行動。(2)建立基礎不同:前者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和一戰的產物;后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參加國際不同:一些大國(美、蘇)沒有加入國聯;聯合國包括了幾乎所有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國家。作用不同:前者在處理重大國際事務上缺乏權威性;后者的國際權威和約束力越來越強。【詳解】(1)“鑄劍為犁”和“槍桿打結”都表示將武器放下,不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主張在解決國際爭端的時候采取和平的方式,維護世界和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聯合國安理會采取的措施是通過會議決議、調解斡旋、組織維和行動等方式。(2)本題是要求我們比較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之間的差異。首先,兩者的建立基礎就有差異,前者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和一戰的產物;后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其次就是參加國家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同。15.【示例】啟示:工業化建設應當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說明: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經過短暫的經濟恢復,1953年,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于1957年提前完成。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初步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也增強了中國人民的信心,同時也助長了冒進"左"傾錯誤的蔓延。二五計劃開始,隨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先后出臺和實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忽視經濟規律的問題越發突出和嚴重,對國民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總結: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立足國情,逐步推進。【詳解】第一小問啟示,這一問是開放性的,不同時期的啟示是不同的,考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表達的時期來任選其中的一個,注意觀點要明確。啟示可根據表格中所涉及到的五年計劃時間和主題詞以及所學相關時間段內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知識得出。比如,由一五計劃中的“趕英超美”、二五計劃中的“大躍進”、“大倒退”可以得出的啟示為工業化建設應該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由六五計劃的“走向改革開放”可以得出的啟示是改革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由八五計劃中的“鄧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可得出現代化發展要不斷思想解放;等等。第二小問說明,可以結合所學中國現代五年計劃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說明,注意要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言之成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