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屆山西省呂梁市高級實驗中學高三歷史三輪復習定時訓練一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在中華大地上,流淌著長江、黃河、淮河三條大河,三條大河形成廣袤平原,是孕育文明的理想場所。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以后,城市開始出現,“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這說明( )A.自然地理是城市出現的決定性因素 B.城市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C.生產力發展直接推動了城市的出現 D.城市具有政治經濟及軍事等功能2.唐代稅制規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緦麻以上親,內命婦一品以上親,郡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職事、勛官三品以上”,“皆免課役”。由此可見,唐代( )A.皇親國戚和高官享有經濟特權 B.特權階層壟斷國家經濟命脈C.國家稅收政策未惠及平民階層 D.政府賦稅制度一直比較穩定3.宋初,在與蕃部進行馬匹交易時,“官取良而棄弩(劣),禁其私市”。之后調整為委派專門的官員“謹視馬之良駑,駑即印識之,許民私市焉”。上述政策調整說明A.官府倡導商品經濟發展 B.民間交易日益趨于繁榮C.邊境貿易涉及國家利益 D.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保護4.下圖所示再現了每年秋季清官例行的八旗將士和蒙古王公貴族共同狩獵的活動場景。畫中這一活動《木蘭秋狝》(康熙時期)A.旨在增強清王朝向心力 B.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C.貫徹了體育強國的理念 D.表明滿蒙貴族保留野蠻習俗5.公元1024年2月,宋朝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發行的法定紙幣誕生了。官方發行的交子被后人稱為官交子,作為國家法定貨幣,官交子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大大高于私交子,其管理、印制都十分規范和考究。不僅如此,當交子幣值下降時,官府會用現錢回購紙幣,從而保證交子幣值的穩定,這項具備現代金融理念的做法叫稱提,在宋代已逐漸成熟。公元1101年,隨著宋徽宗的即位,交子泛濫的洪峰終于來到。由于空券交子的發行量,遠遠大于流通量,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致使民不聊生。到了大觀元年,一貫交子從最初值一千文錢貶值到只值十幾文。根據材料信息推斷,該現象推動了( )A.白銀貨幣化的出現 B.商品經濟的發展C.農民起義的發生 D.政府形象的改觀6.1931年9月以來,日本輸出中國的糖品銳減:9月僅25萬擔,10月則只有7.5萬擔,11月更減至4.5-4.6萬擔,12月及次年1月輸出額進一步銳減。受輸出形勢惡化的影響,日糖大阪工廠關閉。下列關于材料現象出現的原因解釋合理的是( )A.中國的制糖業迅速發展 B.中國民眾積極抵制外來侵略C.日本受經濟危機沖擊較大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初見成效7.1945年8月中下旬,蔣介石連續三次致電毛澤東,邀請他速到重慶“共定大計”;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暨駐華美軍司令魏德曼將軍也向毛澤東發出了邀請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經慎重考慮,決定同意前往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中共此舉A.推動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構建 B.受到來自美國方面的軍事壓力C.利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擴大 D.受到國民黨內各派的普遍歡迎8.1984年11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對內搞活就是對內開放?!睂雀慊罱洕?,是指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舊體制束縛下的生產力。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A.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C.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 D.核心內容是不斷增強經濟活力9.公元前8一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城邦的公民是國家的主人,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尤其是出席公民大會。這說明古希臘城邦制度A.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 B.消除了階級之間的對立C.實現了居民的權利平等 D.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發展10.馬丘比丘遺址的主要建筑分為農定區、手工業區、皇家區、宗教區等。這里有沿著陡峭山坡層層開鑿建造的房屋、從山頂向各個方向開鑿的供水渠道、各種形狀的廟宇、等。該遺址反映了A.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區的中心 B.津巴布韋國家豐富的宗教信仰C.印加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藝術 D.印加文化繼承瑪雅文化的精華11.1781 年美國《邦聯條例》規定,邦聯政府無權制定統一關稅。1787 年美國《聯邦憲法》規定,一切征稅案例均由眾議院提出;同時,國會有權直接向國民征稅,包括關稅及國產稅,有權調整國外及州際貿易等。上述變化A.體現了眾議院與參議院矛盾尖銳 B.說明了國會掌握全部財政大權C.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D.反映了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不夠完善12.1986年,有日本評論家在書中稱亞洲國家為“垃圾”,認為脫離亞洲是必然的,日本不必拘泥于過去的戰爭責任,而要積極對亞洲各國施加影響。該書出版后受到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年輕人的歡迎。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日本A.經濟發展勢頭迅猛 B.深受歐美種族思潮影響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 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二、材料分析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年,孫中山先生動筆撰寫他的民族復興計劃一<實業計劃》,分為六大計劃:第一計劃,筑不封凍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隸灣;建筑鐵路系統,由北方大港以達中國西北極端;移民蒙古、新疆……發山西煤鐵礦源,設立制鐵、煉鋼工廠.第二計劃,筑東方大港以使之成為世界級頭等商港;整治揚子江水路及河……第三計劃,改良廣州為一世界港……創立造船廠。第四計劃,建設中央、東南、東北、高原鐵路系統,擴張西北鐵路系統,創立機車、客貨車制造廠。第五計劃,發展滿足個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適所由得的糧食、衣服、居室、汽車及各種運輸工具制造、印刷等工業。第六計劃,發展采礦工業,包括鐵礦、煤礦、油礦、鋼礦、特種礦之采?。坏V業機器之制造;冶礦機廠之設立。——摘編自黃自榮(孫中山先生實業思想與民族復興探微》材料二 國家民族主義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以民族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它反映了某個民族國家與其他民族國家以及當今世界的關系,是民族國家生存的基本方式,因而是一種能在國際政治中發生作用和影響的力量和因素。聚合型民族主義主要是指同一地區內各主權國家在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尋求合作,即國際政治中的區域一體化現象。——摘編自張濤華《民族主義與歐洲一體化研究評析》(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實業計劃》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的民族復興計劃不能實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闡述國家民族主義和聚合型民族主義在二戰后歐洲--體化復興中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復興的看法。14.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茶館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茶館從魏晉開始萌芽,成形于唐代。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明代茶館進一步得到發展,清代更加繁榮,無論沿海還是內陸,城市或是鄉村,都有規模不等、設施各一的茶館。民國時期,茶館的數量增多,種類多樣,上茶館不僅是民眾日常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對于中下層人們來說,茶館作為休閑和社交場所、集會場所、交易場所等得到了廣泛利用,茶館在人們的生活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功用。正如老舍在《茶館》中所描述的茶館中有各色各樣的人,有每天溜完鳥在這歇歇腳,喝喝茶的有商議事情,說媒拉纖的有打群架,有朋友給雙方和解在這碰頭的??傊?,普通的百姓,有事沒事都可以來這里坐半天。在茶館中,人們談論各種各樣的事情,而且茶費也很便宜,茶館中人來人往,人們去茶館會友、交易、推銷、賣藝、閑聊,或無所事事、觀看街頭行人。在建國初期,新中國處在百廢待興的狀態下,茶館業的發展相對萎縮,當時無論在經營手續,還是市場布局和規模上都比較落后,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茶館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中國現代茶館發展勢頭良好,整體處于成長期。茶館的功能也從最初單一的提供茶飲,到后來增加休閑、娛樂、信息交流等功能。今天的茶館精神愉悅功能凸顯并成為一項主要功能。——據趙甜甜《茶館功能的演變》等整理(1)編寫一幕發生在民國時期茶館內的人物對話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民國當時政治或經濟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2)結合20世紀中國茶館的變遷,說明茶館的歷史是一部“社會發展史”。三、論述題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致仕又稱退休、致事、懸車、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員因年齡、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離開職位、退休養老的現象。下表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變情況——摘編自汪翔、張金銑《論唐代致仕制度之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唐代致仕制度演變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詳解】依據材料,大河流域的平原(地理因素)孕育了文明,生產力進步推動了城市出現,城市是軍事衛護、日常居住需要的產物,這說明城市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B項正確;自然地理只是促使城市出現的一個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排除A項;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城市產生的根本因素,“直接推動”說法有誤,排除C項;城市的功能只是材料部分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根據“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緦麻以上親,內命婦一品以上親,郡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職事、勛官三品以上”,“皆免課役”可得出皇親國戚和高官享有經濟特權,他們可以不要交稅,不要服役,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壟斷經濟命脈,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國家稅收政策的惠及范圍,也沒有體現國家賦稅政策的演變過程,排除CD項。故選A項。3.C【詳解】宋朝時期,政府嚴格管控馬匹貿易,在官方優先的原則下,從嚴禁民間買賣馬匹,到允許民間私市官方印識的駑馬,說明邊境貿易涉及國家利益,C項正確;宋代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僅從允許民間買賣駑馬不能說明官府倡導商品經濟發展,排除A項;僅有廢除私人買賣馬匹的禁令一項政策,不能說明民間交易日益趨于繁榮,排除B項;宋朝政府調整與蕃部交易馬匹政策,不能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保護,排除D項。故選C項。4.A【詳解】根據材料和圖示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木蘭秋狝中有蒙古王公貴族的參與,和有利于強化蒙古貴族對清政府認同,增強清王朝的向心力,A項正確;木蘭秋狝主要是貴族參與,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無關,排除B項;木蘭秋狝是為了強化清王朝的向心力,并不是在貫徹體育強國的理念,也不是貴族的也蠻習俗,排除CD項。故選A項。【點睛】5.A【詳解】根據材料“由于空券交子的發行量,遠遠大于流通量,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致使民不聊生”,可知交子泛濫后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使紙幣大幅度貶值,導致的結果是百姓不再相信政府發行的紙幣,選擇相信金屬貨幣,有利于推動白銀的貨幣化,A項正確;商品經濟發展是紙幣出現的原因之一,惡性通貨膨脹跟商品經濟沒有直接聯系,甚至阻礙商品經濟發展,排除B項;農民起義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材料現象不會直接推動農民起義的發生,排除C項;通貨膨脹會使政府形象會變得更差,排除D項。故選A項。6.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輸出中國的糖品銳減,甚至導致日糖大阪工廠關閉,這主要是因為此時國人積極抵制日貨,反對日本侵略中國,B項正確。材料中現象主要是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并非正常的經濟競爭的結果,A項錯誤。日本受經濟危機沖擊后是要擴大對外輸出,而不是減少輸出,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不是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成果,且當時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還未開始,D項錯誤。7.C【詳解】毛澤東應邀赴重慶談判,有利于打破國民黨將挑起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的妄想,體現了共產黨謀求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誠意,從而能夠爭取更多的民主人士的支持,利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擴大,故選C;1945年中國還沒有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排除A;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主要是出于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考慮,而非受到美國的軍事壓力,排除B;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不可能受到國民黨內各派的普遍歡迎,D說法夸張,不符合實際,排除。故選C。8.D【詳解】由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而通過材料信息“對內搞活經濟,是指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舊體制下的生產力”可以推斷,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增強經濟活力,D項正確;A項應是1992年,排除;B項應為21世紀初,排除;C項是農村經濟體制政革的內容,排除。9.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公民是城邦的政治主要力量,城邦實行直接民主,這體現了城邦具有一定的民主因素,A項正確;城邦的主體是公民,不包含婦女、兒童、外邦人、奴隸等,階級對立依舊存在,排除BC項;希臘城邦屬于海洋文明,工商業較為發達,排除D項。故選A項。10.C【詳解】根據“馬丘比丘遺址的主要建筑分為農定區、手工業區、皇家區、宗教區等”“開鑿的供水渠道、各種形狀的廟宇”可知印加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藝術,C項正確;材料內容不涉及馬丘比丘的中心,排除A項;津巴布韋位于非洲,馬丘比丘位于美洲,排除B項;材料沒有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1.C【詳解】根據材料“邦聯政府無權制定統一關稅”“一切征稅案例均由眾議院提出……國會有權直接向國民征稅,包括關稅及國產稅,有權調整國外及州際貿易等”等信息可知,美國獨立后實行邦聯制,邦聯政府無力維護國家統一,為此美國通過了1787年憲法確立聯邦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有利于推動美國的統一和資本主義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美國由邦聯制到聯邦制的過程,沒有體現眾議院與參議院矛盾尖銳,A項錯誤;材料內容通過邦聯制和聯邦制的對比,強調聯邦制有利于推動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沒有體現國會掌握全部財政大權的問題,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聯邦制下沒有中央集權,沒有反映美國三權分立體制是否完善的問題,D項錯誤。12.C【詳解】日本評價家輕視亞洲國家,自詡為亞洲強國,淡化戰爭罪行,而日本年輕一代推崇上述觀念,這說明隨著日本經濟實力上升,日本大國主義思潮抬頭,C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日本經濟發展情況,排除A項;B項與題無關,排除B項;軍國主義強調對外侵略擴張,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1)主要內容:發展水陸交通;建設港口;建設鋼鐵等輕重工業;發展礦業;發展農業;移民以開發邊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未改變;北洋軍閥專制獨裁及軍閥割據,政局動蕩;國內科學技術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科學理論做指導。(2)國家民族主義的影響:在國家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二戰后嚴重對抗的東、西方國際關系有助于歐洲一體化的推進和歐洲的復興;二戰結束后,歐洲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是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的復興;西歐國家在國家民族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被迫走上聯合自強的發展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民族主義有利于歐洲一體化和歐洲復興。聚合性民族主義的影響:在聚合型民族主義影響下,歐洲各成員加強在政治領域的合作。1993年,歐盟成立。歐洲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不斷加強,司法與內務合作不斷深化。(3)看法:民族復興的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要結合國情;要走和平復興的道路;要激發民族主義在復興中的作用;復興要以人民福祉為中心;民族復興要有利于地區和平發展穩定。【詳解】(1)關于《實業計劃》的內容,學生可由材料概括得出,把同類的放在一起,如幾個地方修港口可以概括為建設港口,修鐵路、內河航運等可以概括為建設水路交通,建立各種工廠可以概括為建設輕重工業,以此類推,學生基本可以概括出主要內容;關于“原因”,需要學生調用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來作答,學生可以從政治、經濟、外交、科學技術等國情去分析。(2)關于國家民族主義和聚合性民族主義在歐洲一體化復興中的作用,需要學生根據材料先理解國家民族主義和聚合性民族主義的含義,再結合歐洲一體化復興的宏觀歷史去闡述這兩個民族主義對推動歐洲-體化復興的作用,首先國家民族主義在冷戰下推動歐洲國家被迫走向聯合,客觀上有利于歐洲戰后的復興;其次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傳統民族主義并沒有衰退,而是出現新的聚合性民族主義,最終走向民族大融合來實現歐洲一體化和歐洲的復興。(3)學生只要能以民族復興為核心闡述自己的看法,從國情、方式、影響等角度展開分析即可。14.(1)主題:主題明確,緊扣民國時期(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等)政治或經濟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層次一:對話主題不夠突出,觀點不夠明確,對話不夠完整,邏輯不夠清晰;層次二:對話基本能夠圍繞主題展開,觀點較明確,對話較完整,邏輯較清晰;層次三:對話緊密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完整,邏輯清晰。(2)中國茶館經歷了民國時期的大起大落、建國后的萎縮和改革開放后的良好發展,可以看出茶館的發展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從20世紀中國茶館的變化與中國政治發展的角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國進入了民國時期。其后,隨著北洋政府統治的建立,政局動蕩不安,茶館成了人們精神寄托的地方。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茶館發展相對萎縮。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后,茶館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從20世紀中國茶館的變遷與中國經濟發展聯系的角度: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三大改造的進行,茶館在這一時期不復存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現代茶館更多的以市場為導向,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詳解】(1)主題:根據材料時間限定“民國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緊扣民國時期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等政治或經濟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在編寫對話時,要凸顯主題,主線明確,邏輯清楚,對話完整。(2)說明:根據材料“民國時期,茶館的數量增多,種類多樣,上茶館不僅是民眾日常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建國初期,新中國處在百廢待興的狀態下,茶館業的發展相對萎縮,當時無論在經營手續,還是市場布局和規模上都比較落后,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茶館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中國現代茶館發展勢頭良好,整體處于成長期”可知,從民國、建國初到改革開放后,中國茶館經歷了民國時期的大起大落、建國后的萎縮和改革開放后的良好發展,可以看出茶館的發展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茶館的發展變遷。從20世紀中國茶館的變化與中國政治發展的角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國進入了民國時期。其后,隨著北洋政府統治的建立,政局動蕩不安,茶館成了人們精神寄托的地方。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茶館發展相對萎縮。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后,茶館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從20世紀中國茶館的變遷與中國經濟發展聯系的角度: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三大改造的進行,茶館在這一時期不復存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現代茶館更多的以市場為導向,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15.認識:唐朝的致仕制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具有靈活性。唐代初期,因隋末期間起義頻發,經濟需要恢復生產,唐高祖和唐太宗時期一方面延續了隋朝的致仕條件,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變通,即“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鼓勵國家穩定和建設人才繼續留任。唐玄宗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一方面唐朝國力強盛,另一方面玄宗皇帝精簡官員,為致仕制度發展奠定基礎。唐玄宗時期的致仕標準為“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亦聽致仕”,進一步放寬了標準,具有靈活性。正是因為唐朝致仕制度具有靈活性,導致了致仕制度的不成熟。唐懿宗至哀帝時期,致仕成為了宦官、權臣和藩鎮打擊政敵、把控朝政的工具。綜上所述,唐朝致仕制度在初期沿襲了隋朝制度,并隨著自身政治發展的歷程進行調整,具有靈活性。【詳解】材料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變情況,包括高祖太宗朝、高宗朝、玄宗朝、肅宗至宣宗朝、懿宗至哀帝朝的致仕制度內容。其致仕制度內容包括致仕條件或致仕后的待遇等內容。據此材料知,唐代致仕制度的特點主要有具有靈活性、尊老敬老傳統和鮮明等級性。唐代致仕制度具有靈活性,需要從高祖太宗朝、玄宗朝和懿宗至哀帝朝的致仕制度內容進行分析。在繼承傳統制度的基礎上,具有靈活性。唐代致仕制度具有尊老敬老傳統,需要從高宗朝、玄宗朝、肅宗至宣宗朝材料出發,從給予致仕官員俸祿的角度進行分析。唐代致仕制度具有鮮明等級性,需要從、高宗朝、玄宗朝、肅宗至宣宗朝材料出發從給予致仕官員俸祿的條件,即“五品以上”有俸,“六品以下”無俸的角度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